APP下载

古代戏剧与现代戏剧

2022-03-09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张生端正司令

阅读训练一

阅读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胡传魁 (唱)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阿庆嫂提壶拿杯,细心地听着,发现敌人看见了自己,就若无其事地从屋里走出)

胡传魁 (接唱)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了大难一场。(转向阿庆嫂)似这样救命之恩终生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阿庆嫂 (有意在敌人面前掩饰自己)胡司令,这么点小事,您别净挂在嘴边上。那我也是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我呀,还真有点后怕呀!(阿庆嫂一面倒茶,一面观察)

阿庆嫂 参谋长,您吃茶!(忽然想起)哟,香烟忘了,我去拿烟去。(进屋)

刁德一 (看着阿庆嫂的背影)司令!我是本地人,怎么没有见过这位老板娘啊?

胡传魁 人家夫妻“八·一三”以后才来这儿开的茶馆,那時候你还在日本留学,你怎么会认识她呐?

刁德一 哎!这个女人真不简单呐!

胡传魁 怎么,你对她还有什么怀疑吗?

刁德一 不不不!司令的恩人嘛!

胡传魁 你这个人哪!

刁德一 嘿嘿嘿……(阿庆嫂取香烟、火柴,提铜壶从屋内走出)

阿庆嫂 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呀!(刁德一接过阿庆嫂送上的烟。阿庆嫂欲为点烟,刁德一谢绝,自己用打火机点着)

阿庆嫂 胡司令,抽一支!(胡传魁接烟,阿庆嫂给胡传魁点烟)

刁德一 (望着阿庆嫂的背影,唱)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 (唱)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 (唱)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 (接唱)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 (略一想,打开烟盒请阿庆嫂抽烟)抽烟!(阿庆嫂摇手拒绝)

胡传魁 人家不会,你干什么!

刁德一 (唱)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 (唱)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 (唱)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 (唱)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 (唱)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 (接唱)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阿庆嫂欲进屋。刁德一从她的身后叫住她。

刁德一 阿庆嫂!(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 (接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成祥。

刁德一 (接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阿庆嫂 (接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刁德一一惊)

阿庆嫂 (接唱)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胡传魁 哈哈哈……

刁德一 嘿嘿嘿……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佩服!佩服!

(节选自《沙家浜》第四场)

1.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A.阿庆嫂讲话很得体,把自己对胡传魁的恩惠轻轻带过,淋漓尽致地刻画出阿庆嫂谦虚、亲切、平和、不居功、不自傲的女老板形象。

B.胡传魁是个土匪出身的草包司令,说话带有很重的江湖义气,这一点被刁德一利用,做了挡箭牌。

C.刁德一奸诈狡黠,说话绵里藏针,多次表面上称赞阿庆嫂,实际上是在下圈套试探。

D.阿庆嫂唱词中的“大树”指的是新四军,被刁德一抓住话柄,说阿庆嫂要“背靠”新四军这棵“大树好乘凉”,可谓别有用心!

E.这段唱词对白虽然简短却十分精练,堪称心理较量的经典:刁德一、胡传魁、阿庆嫂各怀心思,又不动声色;内心涌动,却表面平静;互相猜忌,又外显谦和。

2.刁德一说“这个女人不寻常”,可谓话里有话,请分析其深层含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刁德一问及阿庆嫂是否抗日,她是怎样巧妙回答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指要一

上面这场戏节选自《沙家浜》,名为“智斗”,内容为一场尖锐而激烈的敌我矛盾冲突。刁德一设置圈套,步步紧逼,企图找到对方言谈中的漏洞;阿庆嫂则利用与胡传魁的关系,察言观色,反击对手,保护自己。

阅读训练二

阅读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地行,车儿快快地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哪知我的心里啊!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地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地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节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1.【正宫·端正好】曲词在写景抒情上有何妙处?请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读【叨叨令】曲词,简析其主要艺术特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指要二

上面这个选段出自《西厢记》,是女主人公崔莺莺在长亭送别进京赶考的张生时的情景。唱词为崔莺莺所唱,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对封建礼教严重束缚和压制人性的控诉。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去除一些戏曲的程式,抓住主要人物、情节,同时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文段主要描写的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哀怨的心境。

【端正好】一曲,情景交融,写深秋景象勾起了莺莺的离愁别绪。【滚绣球】一曲,主要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叨叨令】以丰富的情态描写,叙述了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叨叨令】这段曲词是莺莺在张生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同,整段曲词无遮无拦,直抒胸臆,用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口语,如车儿马儿、花儿靥儿、被儿枕儿、衫儿袖儿、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作者把这些日常的口语巧妙地组合起来,用一连串的排比、叠字,造成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猜你喜欢

张生端正司令
形直则影端
神通广大的秋司令
形直则影端
还你安宁的睡眠
影子
可爱的“汤”司令
雷打冬
雷打冬
张生题字喻客
六年级(上)期末综合学习能力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