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本科”视域下福建省高职院校服务贡献能力建设
——基于福建省5所“双高”建设院校2021年质量年度报告数据分析

2022-03-08叶琼茹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非学历职院技能

叶琼茹

(黎明职业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2022年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关键期,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稳中有进是教育外部需求和内部需要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顺应世界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职业本科教育以职业目标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依托,理论教学恰当、实践教学充分的本科职业性教育。这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并非专科高职或普通本科教育的简单演变,而是有着其独特的内涵[1]。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主体,高职教育应以“双高”标准大力推进提质培优,在高标准、高起点上严把质量关,建设高水平、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发展质量高、贡献度高、社会认可度高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本科教育体系。当前,从发展职业本科角度来说,福建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总体水平如何、是否存在显著的影响因素、如何有效提升服务贡献度等一系列问题急需解决[2]。该研究在理清职业本科教育对服务发展水平内涵需求的基础上,以福建省5所“双高”建设院校提交的2021年质量年度报告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从职业本科视角初步呈现福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贡献能力的实践样态与影响因素,并提出举措。

一、职业本科教育对服务发展水平基本内涵需求

教育部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独立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支持符合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特色鲜明、培养质量较高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升级部分专科专业,试办职业本科教育。高职院校需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转变服务职能,由单一的办学水平向“高水平、高层次的多元服务”过渡,以高技术人才培养和建设技能型社会为手段为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3]。稳定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对提升服务发展水平内在需求,有其现实依据与内在逻辑。

(一)以高水平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最终体现为两方面:一是社会需求与劳动者能力的契合度高,二是每一位劳动者驾驭职业的水平高。以高水平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大力提升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的转化和使用能力,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更好地服务福建省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目前,推进福建省产业结构升级,既需要尖端技术和先进设备,更需要一大批能工巧匠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我们应把职业教育视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重新审视和确立普教、职教、高教、成教各自在整体教育事业中的战略定位,尤其是普教与职教,都要在新的形势下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高水平职业院校应以重点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由此产生的就业群体为目标[4],围绕紧缺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等,及时调整学校专业(工种)结构,对接融合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结构升级需求侧,建设“专业链、人才链、职业链、创新链、产业链”五链统整的现代产业服务体系[5]。

(二)以体系建设服务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更好地提升服务贡献力度,学校需要建设一个内部权限分工合理、职责范围有限、高效运转、与政府市场社会良性互动的服务体系。职业本科教育在层次上与普通本科教育和成人本科教育是对等的,其内部渗透着知识性、学理性、政治性、价值性、情感性等诸多因素,与“管理本位”自上而下的推动不同,具备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等特性。“治理”强调多向度的相互影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涵养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治理体系需要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为其运行持续提供高效、稳定的支持,多从被服务对象的视角设计流程,建立起与社会有效信息的融通渠道,并对社会反馈做出积极回应,由单向流动转化为多向互动,以信息化带动治理体系现代化,以治理体系现代化支撑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以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

从福建省经济运行的整体效果来看,新兴产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有着更加迫切的需求。面向“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福建将构建集群创新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超前布局建设一批高精尖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培养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增强服务创新发展能力[6],全力服务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高职专科学校培养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中间层次的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供不应求,长期存在缺口。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能够畅通“初级—中级—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路径[3],扩大高端技术型人才规模,调整学术型人才过剩与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结构比例,缓解人才就业供需失衡的问题,推进技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

二、“职业本科”视域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贡献能力的现实样态

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支撑点是什么?如何诠释服务贡献能力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该研究借鉴了《2021年度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福建省5所“双高”建设院校服务地方和行业企业发展的社会服务贡献指标,主要采用多维的发展性导向指标,包括毕业生就业率、技术技能服务、非学历培训服务等具有产出导向的评价指标,进行实证分析与数据对比,呈现目前的现实样态。其中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建设的福建5所高职院校分别是: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以下简称“福建船政职院”)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C档);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福建信息职院”)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A档);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福州职院”)、黎明职业大学(以下简称“黎大”)、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漳州职院”)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B档)。

(一)国家建设项目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显著优于普通高职院校

2021年12月教育部提到: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874万人,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依然达到84.23%(内容来源于《人民日报》)。通过表1数据对比可知,4所学校2020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其中黎大就业率高达98.62%。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按四大类统计:A(留在当地就业)、B(到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就业)、C(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服务)、D(到500强企业就业),其中A类占比均高于75%(漳州职院除外),C类占比均高于50%,B类占比均低于2%,D类占比均低于12%。新冠疫情冲击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福建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其中4所双高建设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同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1 福建省5所“双高”建设院校2020年毕业生就业指标数据对比

黎大主要做法就是把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疫情期间打造“云就业”平台,以“互联网+”新媒体就业服务作为拓宽就业渠道的有效路径,开展“职规与就业指导活动节”、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采访、优秀毕业生典型案例宣传、“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就业主题教育活动等就业专项行动,借助人社部门红利政策和创业补贴政策,为毕业生免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量身定制就业帮助计划,开展“点对点、一对一”结对帮扶与跟踪指导,鼓励毕业生“多元就业”。福建信息职院亮出就业工作新式“武器”,自行开发智慧就业服务平台,通过“云招聘”“云就业”“云服务”“云指导”,实现招聘信息“点对点”精准推送、就业信息手机登记和报到证线上申办、档案转递线上跟踪等,毕业生就业手续全部在云端办结。福建船政职院主要通过搭建各类“三创”竞赛舞台,通过举办“金点子大赛”“黄炎培杯创新创业选拔赛”“桥模、建模创新设计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等大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提升就业率成效。福州职院提升就业主要典型做法就是与中国海峡人才市场人才服务中心联合开展“当就业红娘 施精准帮扶”活动,邀请劳模、技术能手、优秀校友进校园举办线上线下就业创业指导讲座。

总之,疫情防控背景下,5所高校普遍做法就是利用云端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就业专项服务行动,量身定制就业帮扶计划来提升就业率。

(二)学校技术技能服务能力有较大差异

通过表2数据对比可知,5所学校的技术技能服务能力差异较大。黎大技术技能服务能力最强、产生的经济效益最高、纵向课题经费最高,福建信息职院技术交易进账最高,漳州职院技术技能服务能力最弱,有3所学校的技术交易到款额接近或等于零。

表2 福建省5所“双高”建设院校2020年技术技能服务能力指标数据对比

如何提升技术技能服务能力?黎大的典型做法是携手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泉州轻工职业学院 3 所高校和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联合安踏、凤竹、泉州方圆鞋业、福建鼎辉纺织4 家大企业,共同组建“智能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瞄准福建省纺织鞋服产业发展技术创新需求,聚焦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领域,引领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目前已成功研发智能大底三维扫描、喷胶设备及控制系统,并取得一系列成效。学校还积极创新“三端四位一站式”技术转化服务机制,一是对接省市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建立“学校搭平台、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指导、产学研用结合”的一站式技术转移生态系统;二是筛选出福建恒安、安踏等大规模企业,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建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实施“选种、培育、孵化、运用”四位一体全链条服务机制[7];三是建立供给端、需求端、市场端“三端”协同信息服务机制,促进需求与供给信息的高效匹配。

福建信息职院技术交易进账最高,他们的典型做法就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学科专业优势成立项目研发团队,自主研发“智慧疫情防控热成像测温监测信息系统”,产学研用项目成果转化助力福建高考;另外,学校成立李宏达劳模工作室研发团队,与福建兴亿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智慧政务平台暨兴亿电子保函系统”,结合信息技术开发“大数据+专业工程管理”创新金融担保业务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智慧政务电子保函助力。

研究显示,5所高校普遍做法是通过深化“政行校企”合作,组建科研团队、打造技术技能协同创新中心、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等特色举措来推动技术技能服务能力。如果高校校企合作平台搭建不足,合作程度不深入,将会严重影响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

(三)非学历培训服务能力参差不齐

福建省高职院校通过实施“兴才计划”,开展技术技能、新兴职业农民、退役军人等不同群体的培训服务,2020年共开展非学历培训服务251.54万人日,非学历培训到款额18 293.66万元,较2018年增加2 604.51万元,增长16.60%。其中技术技能培训服务143.124万人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18.506万人日,退役军人培训服务 24.08万人日。

通过表3数据对比可知,这5所学校的非学历培训服务能力参差不齐。黎大非学历培训服务能力整体较强,培训到账款最高,占比达48%,非学历培训人日占比8.27%。福州船政职院技术技能培训服务能力最强,占比25.22%,非学历培训人日占比14.40%,培训到账款占比3.72%,但未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和基层社会服务人员开展培训服务。福建信息职院非学历培训服务能力整体良好,非学历培训人日占比5.49%,培训到账款占比4.93%。福州职院和漳州职院非学历培训服务开展相对较弱,非学历培训人日占比分别为0.64%和0.9%,福州职院未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培训服务,漳州职院未面向退役军人和基层社会服务人员开展培训服务。

表3 福建省5所“双高”建设院校2020年非学历培训服务能力指标数据对比

黎大提升非学历培训服务能力的典型做法是聚焦终身教育,出台《黎明职业大学社会服务管理规定》,依托国省市级培训平台,构建“技能培训+技能鉴定”非学历教育培训体系,打造“黎e学”网络平台,与泉州住建局培训中心合作开展建设系统继续教育培训,“黎明”新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已成为区域标杆;依托福建省社区教育示范基地,与街道社区共建“社区学院”,以社区融合为方向,打造社区科普志愿服务品牌;依托福建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地,面向退役军人开展“职业技能+适应性”培训服务。

福州船政职院主要做法就是成立福州老年开放(互联网)大学、福州市社区大学文儒学院,通过“千聊”“云班课”等网络平台,免费推出国学经典系列课程,打造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福建信息职院主动与福建退役军人事务厅对接申报全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园地,与平潭自贸区管委会合作推动“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以“社团对接社区”为抓手,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专业产业对接和教育资源共享等活动。漳州职院依托福建省建设厅装配式建筑工人培训基地、漳州市应急管理局“漳州市特种作业实际操作考试中心”、漳州市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基地等,积极开展企业在职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

由此可见,影响高校提升非学历培训服务能力的主要因素涵盖制度建设、培训基地建设、网络平台建设、打造特色专业、校企合作水平等,提升该服务能力的最终目标是为培养一支高端高技能人才队伍和高素质劳动者,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三、“职业本科”视域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贡献能力提升策略

通过呈现的5所“双高”建设院校社会服务贡献能力的现实样态,结合发展职业本科的实际需求,从科教协同育人能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转化能力三个方面提出提升策略。

(一)三个“转化”提升科教协同育人能力

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以“科教—产教”双融合的培育机制为指导,育人过程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转化升级,加强科教协同育人的续航力。

1.科研理论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成立不同专业群“科研创新教材”团队,成员由科研能力水平较高的专任教师组成,团队要将最具核心价值研究理论成果中的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汇编入专业教学教材中,与时俱进增强教学课堂的学术性和前沿性,为学生发挥科技创新能力做足充分的知识储备。

2.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科研技术开发是技术开发体系核心组成部分,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步骤。“科研创新教材”团队可以把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过程汇编成课堂实验实训指导手册,把科研知识与专业教学实践内容的关键知识点进行全面整合,凸显科教协同育人的实践性、系统性和开创性。相反,通过教学实践过程来进一步完善科研技术成果,形成双向激励循环模式,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锻炼动手实践能力,打造学生“实践—探索—创新”培育模式。

3.科研产品开发成果转化为项目式教学案例。项目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科研创新教材”团队可以把科研产品开发成果汇编成特色教学案例,创建模拟实验室,通过呈现产品开发的案例情境,将科研理论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模拟仿真呈现生产实践流程,给学生提供直观的知识实践系统,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衔接和过渡[8]。科研项目成果汇编成教学案例的新型项目导向法教学模式,刚好符合新时代“三教改革”切入点,鼓励学生采用实践调研、采集资料、实体设计、研制产品等一系列模拟真实研发场景的过程,通过创设具体情境模拟实践应用方式把科研创新知识交叉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让教学效果达到“模拟—真实”合一,提高专业课程的实际成果价值。

(二)四个“衔接”提升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迫切需要将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三者合一统筹优化专业结构转型升级,来推动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重要因素之间的相互衔接。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的路径在于,从专科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升级成以技能为根、技术为体、工程应用为标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专业或专业群需及时调整升级,主要从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衔接性、培养结构与进程的专业兼容性、高素质人才培养输出与对接区域产业人才需求结构的转型变化来考虑。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根据不同职业领域架构技术型人才和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好专业目录建设,同时要求全部目录需配备匹配的行业职业资格与专业技术职务。高职院校需要在专业目录设置时将教育层次结构分类同职业人才结构分类相贯穿,具体做法就是做到四方面“衔接”:

1.建设与产业需求匹配的实训基地,将专业人才群体结构与产业需求衔接。比如,黎大与宁波引鸿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在黎大航空学院综合实训中心建设飞机模拟舱,作为航空学院学生的实训基地,将航空人才培养与航空公司人才需求相匹配,提高航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采取“课证融合”模式,实行“双证书”标准,将新课标与职业技能标准衔接。比如,采用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将等级标准知识技能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X”证书教学资源库。

3.开启活页式教材,将教材编制标准与生产工艺衔接。比如,黎大与福建省五建集团共建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抓手,创新人才人力资源互助,开发市场特色专业和活页式教材,全力打造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4.采用校企共建考核评价机制,将课程考核评价标准与业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衔接。业绩评价有多维度标准,不同行业企业标准不一样,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是高校运行机制的重点,所以通过校企共融,共筑长效机制与考核评价机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核心竞争力。

(三)三个“服务”提升技术积累转化服务能力

培育“技术—工程”应用型人才离不开学校,提升求职就业能力离不开企业,所以高职院校要持续维护与行业企业的人才合作桥梁,确保“输入—输出”双向贯通,打通高层次人才瓶颈。高职院校在提升技术积累转化服务能力方面,要重点落实三个“服务”。

1.服务福建多区域产业调整升级。高职院校可以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抓手,强化与福建不同区域地方政府、创新性产业集群园区、不同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聚力共筑福建高校特色品牌,联合组建福建区域积累转化中心,提供科研技术转化服务,共享互补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驱动不同领域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大力度推动多元化产业集群内涵式发展。以打造福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福建创新发展样板城市为目标,联合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与工程应用型人才,策划和推进福建高职院校整体上向问题导向转型,打造高端引领、资源高度共享、影响广泛的福建职教联盟创新发展高地,凸显互惠共赢的“大职教”新格局。比如,黎大于2016年牵头组建“泉州市职业院校联盟”,以创建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联盟为目标,本着“共建共享、互惠共赢”的准则,通过组织开展多层次师资培训、组建专业群协作委员会、共建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等系列措施,鞭策成员单位在专业结构布局、教学团队建设与师资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搭建、产教融合等多方面深度交叉融合,以“做专、做特、做优”标准打造契合区域新产业发展需求、具有地域特性的泉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联盟。

2.服务福建多层次行业企业技术攻关。高职院校应与多层次行业企业联合组建福建区域技术技能协同创新平台,以解决行业企业发展实际问题和人才培养为根本,通过多学科联合科研攻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成果推广和科技咨询等多种形式,出台高端产业、产业高端、高端岗位认定标准,提供高端科研技术指导攻关服务,大力推动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发展。比如,福州职院发挥政校企合作理事会主导作用,建成福建省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助力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3.服务福建多类别群体科技素质提升。新产业的结构升级对多类别群体的岗位科技素质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应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体,依托专业群建立健全的科技人才成长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助力多类别群体转岗、轮岗、晋升,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9]。比如,福建船政职院建立“双主体、八平台、五协同、一支撑”的“四链融通”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将教育教学与产业企业经营管理融为一体,精准对接科教融合新机制、协同育人新机制、利益共享新机制,为区域交通产业企业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并反哺教育教学,使教育链驱动人才链,人才链服务产业链,产业链迸发创新链[10]。

四、结束语

发展职业本科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提升服务贡献能力是高职院校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要举措和内在需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职院校通过三个“转化”提升科教协同育人能力、通过四个“衔接”提升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通过三个“服务”提升技术积累转化服务能力,科学制定符合各自学校特色的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学生创新发展知识储备能力,努力调整升级与福建区域产业结构相融合的专业结构,实现多元化、开放、共享、惠及全民的高质量终身教育体系,才能在“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中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非学历职院技能
让非学历教育监管“长牙齿”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非学历教育实践
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职院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与策略研究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非学历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研究
画唇技能轻松
藏职院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及培养策略研究
职院辅导员商业化趋向文化心理转变成因——从晚明士人精神裂变中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