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干栏建筑的内在精神及对当代建筑、环境设计的启示
2022-03-08范昭平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文/图:范昭平 教授 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李南川 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西江苗寨聚落 西江旅游公司 供图
在建筑形式、内容、风格、物象中,唯有建筑精神亘古久远,散发无尽魅力。家庭模式、宗法制度、生活方式、民族习俗等文化因素和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形制、构造、工艺、物料等物质基础共同形成建筑风格,凝聚与隐含丰富的建筑精神。贵州苗居、苗寨聚落具有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基本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同时,苗族在恶劣环境条件中为了生存与延续,在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孕育下,其建筑又形成了自己的性格和精神形象,沉积与蕴含着共同理想、民族诉求和精神内涵。苗居和苗寨聚落的内在精神及朴素的生态营造、设计思想可以对当代的建筑、环境设计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贵州苗族干栏建筑与聚落
贵州是我国苗族最多最集中的省份,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自治州和黔东北的松桃自治县,在省境中部的贵阳市郊区和安顺地区,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也有苗族分布。[1]由于迁徙等历史原因和防御等功能需要,以及让出河谷、山脚等肥沃耕地等原因,苗族往往选择“建筑上山”,并居住在深山老林偏僻之区。贵州苗族的分布特点为整体上大分散、小集中,局部上大集中、小分散。分聚居、杂居和散居三种情况。[2]
由于这种分布特点,贵州苗族村寨的聚落有机散布于贵州的崇山峻岭之中,呈现小的组团,但也会出现雷山千户苗寨那样的巨大聚落形态。在聚居形态下,其建筑以同质的量的聚合面貌,形成整体、统一的视觉形象。在杂居形态下,其建筑在独立发展中与各民族建筑造型有所交融。在散居形态下,其建筑的具体细节及与环境的交接处理更加随性、多变。但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大集中或聚居区的苗族干栏建筑,因为这一类型数量最多,最为典型。
苗族干栏建筑由“巢居”发展而来,可以解决潮湿和蚊虫蛇蝎侵扰等问题和满足良好通风、登高远眺、就地取材等需求。苗族半干栏建筑是干栏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为节约耕地,适应地形,在斜坡上开挖部分土石方,垫平房屋后部地基,然后用穿斗式木构架在前部作吊层,形成的半楼半地的“吊脚楼”。其居住功能合理,适应复杂陡峭地形,布置灵活,建造经济、简便。建筑布局高低疏密,自由随性,与道路、地物有机结合,与自然合体。苗族干栏建筑的有机组合和分布形成有机的而特别的苗寨聚落。这种聚落较少损坏原始地貌,完全顺应地形地物,往往没有完整的轴线控制,没有理性的强制秩序,无中心无边界自由伸展。
贵州岜沙苗寨吊脚楼多角度观看 摄影:孟子恒
二、贵州苗族干栏建筑与聚落的内在精神
民族传统凝结民族精神。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中和、平易、含蓄、深沉的美学性格和精神,重视“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和而不同”的精神。贵州苗族干栏建筑和苗寨聚落在遵从这种思想的情况下,在对宇宙、世界、自然、信仰、历史、发展的态度中建构起自己的建筑精神。
1.抗争
苗族人民具有反抗斗争的传统。他们历史上灾难深重,但是坚韧不屈。为了躲避过去统治阶级的镇压和驱赶,建立有利的防御系统,他们不得不选择条件恶劣的深山密林居住。他们发展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甚至保留着原始的刀耕火种。他们把建筑置于山上,是其世代相传的定则,是强烈民族意识的表现。苗族据山结寨,甚至将苗寨设于山巅、垭口、悬崖等险要之处,在严酷条件下安全生存和发展。他们让出坡脚溪谷厚土地带用于耕作,并在山上获得更多的日照、减少潮湿。下山可以种植,上岭可以行猎。他们的寨落选址尽量不占或少占熟地,尽可能去开发农业价值不大的生荒或岩丛陡峭地段。除峭壁外,在各种坡度的地形上都能建筑干栏式半楼居,并可以获得较大建筑密度。苗居采取半干栏而不是全干栏的目的也是避免建筑地基对耕地的全面占据。另外,苗居实行小家庭制,每户住房多为三间,体型不大,占地较少。因此,他们把对土地的节约和利用做到了最大化。在这种原则下建立的苗寨聚落,体现出一种积极的、完美的、自在的整体性和秩序感。看似自由、零散的状态,其实都已经秩序化,并且也是精密设计的结果。对于聚落来讲,它的根本矛盾是必须在不易生存的地方建立起聚落。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提出新想法、新办法。而这些想法或办法在诱发出潜在的自然力并使之表象化的同时,还孕育出了与自然力相对应的社会与建筑的秩序。[3]
2.适应
抗争是主动的适应,顺应是智慧的抗争。苗居干栏建筑和苗寨聚落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适应环境。苗居以自发的方式自觉地遵循客观规律以获得建筑的合理性。从寨落选址、布局到苗居设置,都以适应环境为出发点。他们依山而寨,择险而居,着力处理好安全防卫和耕种生活的矛盾。寨落选址考虑靠山、面阔、近水、避洪、险要、种植、风水等因素。道路系统布局自由,不占房基,不损地貌,连环相套,四通八达,有机联系。绿化手段丰富,水体保护有效。在建筑布局上,以分团式、成片式、成条式、成串式、附生式、群集式等方式适应地形变化,可以分别应对山顶台地、大幅坡面、沟谷、河谷缓坡等各种地形。[4]苗族干栏建筑体量较小,可以灵活地布置于山坡各种地段,可疏可密。多以散置,少成排连建。房屋可以灵活地垂直于等高线,也可以平行于等高线,还可以与等高线成角相交。建筑布置不排斥周边自然地物,对大树、岩壁、山石、沟壑、水面等不随意去除或毁损,却组织到建筑空间中成为其中极富生趣的环境元素。对于山区复杂的地形,诸如坡地、陡坎、峭壁、悬崖或不规则、不完整地段等,均能采用半干栏式建筑与之适应。苗居建筑平面的大小、位置可以随意调整,建筑剖面有关高度要素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楼面比例可以依据功能和审美需求调整,柱脚可结合地形以不等高的方式自由调整。苗居穿斗构架独特、简单、灵活,使半干栏苗居适应各种地形。
苗居穿斗构架
平等的建筑关系 吴帮雄供图
3.平等
苗族聚族而居,自成一体。虽然苗居建筑也把歇山屋顶“三间二磨角五柱丈八八式”相结合的样式作为苗居最高级、最尊贵的形式,但它并不是某一权贵所拥有的专属形式。且在寨落中,每栋房屋的体量、面积大小和高度、形制差别不大,即使是苗王的住房也并无太大区别。没有位居地势突出处或核心区而显尊贵的概念,也不依靠装饰和象征喻意来区分等级。就像福建土楼中的内通廊式圆楼那样,全楼370多个房间大小完全一致,在讲求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封建社会,选择完全平等的住宅方式,有一种领先社会的感觉。[5]苗寨的总体布局中,甚至没有中心的概念,也没有主体建筑意识。这种平等共处的居住模式,容易形成一种强烈的集体意识和联合精神。
4.共有
从苗寨聚落的物的共有性上可以看到聚落中族人意识的共有关系。苗寨和苗居是共有土地与生产手段的共同体,是苗族与自然调和的共同体。在苗寨中既有表现族人全体共同性的寨门、风雨桥等建筑设施,又有表现内部群体共同性的芦笙坪、铜鼓坪等设施。苗寨与几乎所有的聚落一样,在住宅形式上是共有的。其实,不仅仅是住宅形式,在住宅的各个部分中我们也可以找到意识的共有性。[6]从苗居建筑的统一性和苗寨聚落形态的整体性我们可以看到苗族为了生存下来,在新的地域建立家园的共同梦想和心情,即他们共有的幻想。他们最初在贫瘠的土地上为延续生命而建设、抗争、实践,具有浓厚的共同幻想。在建设具有成效之后变成定义性行为,因袭、模仿和重复,共有幻想有了新的目标和取向。必须看到,面临复杂的地理和条件,苗居建筑和苗寨聚落可以获得创造性的处理与变化,在极强规制下的共有关系和意识中也有自由创造和突破。
5.尚中
侗族往往以鼓楼为中心,汉族村落也可能以祠庙、戏台等公共建筑为中心。苗居建筑或建筑群体关系却没有中心,集体意识和共同幻想就是他们非现实的中心。当然,在环境空间中往往也有可能把芦笙坪这种“二维化”的空间当作聚落的中心,但在苗居建筑内部空间中存在明确的中心概念。从纵向上看,苗居一般分为三层。底层主要满足生产,中间层服务于居住,阁楼层提供贮存功能。把人的主体活动空间置于中间层,对应了天、人、地的关系。民以食为天,粮食置于顶层;人作为传统七方位概念中的本体,即“我”,处于中心;生产劳作、家畜的饲养需要以土地为基础,布置在底层。从水平方向看,苗居大都分为三开间,堂屋居中。即使建筑按非对称布置,有偏厦、挑廊、过间等附属部分,但所有居住部分都围绕堂屋为中心布置,堂屋占据当心间,位置居中,是全宅的重心。堂屋是家族延续和家庭得以存在的精神空间,具有象征意义,兼精神与实用、私密与外交、生活与生产、起居与交通等功能。堂屋是一个家庭的维系空间,是整个建筑空间的中心,这与之所处的中心地位相一致。但堂屋的氛围过于严肃,实质性的生活起居中心是火塘。火塘代表了“家”的概念,是更具吸引力和场力的向心空间。
6.隐喻
从实用功能上讲,苗族干栏式建筑可以很灵活地适应地形的变化,但从文化隐喻上看它还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关联到苗族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图腾是他们精神的保护者和象征。鸟是苗族最为崇拜的图腾之一,而鸟居树巢,因此由巢居发展为干栏式建筑后,仍有这样的精神隐喻。居者为了接近地面、方便生产和自由活动,同时又不失去这样的精神信仰,在靠拢地面的时候不采用下降的方式,而采取半楼半房的方式即半干栏建筑形式解决了这一矛盾。同时,在苗居屋脊等部位的装饰常以鸟类为母题。当然,在苗寨的环境中,还可以用风水树、镇宅树、石神、图腾柱、铜鼓坪、铺装装饰等环境要素和设施表达他们的信仰。
苗居聚落的中心
三、对当代建筑、环境设计的启示
当代建筑、环境设计似乎越来越理性,但正因过度理性和快速生成,使得建筑、环境失去了应有的情感和温度,理性思维下的建筑空间变得单一而苍白。苗族干栏建筑自由的布局,随性、多变的组合和“不可预期”的空间转换形式,可以应用于类似的当代建筑群落布局和空间营造中,增添空间吸引力。
当代山地建筑设计在处理与地形的关系时,可以借用苗族干栏建筑顺应地势地貌的方法,以求得经济性和对环境破坏的最低值,并获得多层次建筑形象、良好的通风效果以及较佳的景观视野。建筑底层同样可以像苗族吊脚楼一样架空,作为停车、健身等附属空间,同时解决潮湿和观景视线不佳等问题。当建筑面积需求较大时,在可能条件下可以将大体量建筑分解为如苗族干栏建筑一样的小型建筑群落,消除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的压迫感。在当代建筑、环境设计中可以合理地使用乡土材料和当地的自然材质,以便如苗族干栏建筑那样高度融入环境。苗寨聚落中的组团式绿化和微气候营造方式尽管是一种朴素的生态构建方法,但对当代环境设计仍有借鉴意义。
在当代建筑尤其是居住类建筑、景观的设计中,注重居住形式和景观的均好性等,利于建构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利用部分公共空间、景观和共享的环境设施促进人们行为的友好互动,可以强化社区居民的集体意识,调和不同职业、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等人们的矛盾。居住区建筑群落与环境仍需要一个中心或主体来主导,但应将这个中心或主体营造成一个精神空间或文化空间,形成整个建筑、环境受众的向心力。当代建筑、环境设计需立足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或历史文化的根,避免苍白、空泛,应像苗族干栏建筑一样建立起一种永恒的精神支撑。
四、结语
苗族干栏建筑及苗寨聚落中还包含许多精神语义和文化内涵,许多问题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如苗居堂屋或退堂不设窗户或门扇,使建筑与自然充分交融,开敞而不私密,又如苗寨聚落形态自由弹性的生长等特征涉及开放精神。苗族干栏建筑的形制与其他景观建筑及装饰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筑的借鉴等体现了融合精神。苗居干栏建筑就地取材,装饰朴素,色彩、材质与自然环境相谐以及建筑作为新的地形与山地契合等体现了共生精神。其建筑传统营造方法科学、巧妙、合理,彰显匠作精神。这些内在精神和设计手法,同样可以转化运用到当代建筑、环境设计中。
注释
[[1]罗德启.贵州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2.
[2][4]李先逵.干栏式苗居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6,27.
[3][6][日]原广司.世界聚落的教示10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6,39.
[5]王其钧,谈一评.民间住宅[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