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贞元《八卦舞》研究*

2022-03-08邱晓晨张澳川

艺术百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队形八卦舞蹈

邱晓晨,张澳川

(1.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01;2.山东艺术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1)

一、贞元《八卦舞》之前与八卦有关的舞蹈

关于八卦和舞蹈的关系,现在的研究者追溯到了夏禹时代。周冰、曾岚等研究者称,他们“从巫觋祖传的手抄韵书及民间祭祀礼仪舞祭中,得到了一套神秘的符号图式四百余张”,“这些神秘的符号图式,原来是保存和流传我国民间距今四千二百年左右,夏禹用八卦的模式祭祀并规范舞蹈的一种方法。我们定它为夏朝的‘八卦舞谱’”[1]140。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则将禹步和八卦联系在一起,说:“相传夏禹用来规范祭祀时所跳的舞蹈,史书上称之为‘禹步’,民间则叫作‘踩八卦’。由于它客观上具备舞谱的功能,所以,我们称之为八卦舞谱。”[2]49民间传说往往是在历史基础上附会而成,可信的成分很少。在缺乏有效材料的基础上将“禹步”和“八卦”结合在一起,并不值得相信。首先,八卦的产生较晚,夏禹之时并不存在。八卦旧传为伏羲所发明,但根据出土的甲骨文字发现,商代盛行的是数字卦,符号卦则是在数字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所以,周人根据商人数字卦改造成八卦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其次,早期禹步的步伐和八卦没有关系,“踩八卦”是民间改造后的结果。《荀子·非相篇》 杨倞注记载《尸子》 称禹步是“步不相过”[3]75,葛洪《抱朴子》 载其法和跛足者前行相近[4]209-302,后世道家书又将其与北斗七星结合在一起,和八卦的结合则更晚。再次,根据作者所画方位图(图1)[5]141可知,其所踏步伐为先天八卦,而先天八卦是北宋邵雍所造,即使此民间舞谱传承有自,其产生时间也至少是北宋以后。总之,此种民间说法并不可信,我们在研究时,仍应当从古代传世典籍中寻找依据。

图1 方位图

目前,最早将八卦和舞蹈联系在一起的资料是庾信的《贺新乐表》,其文云:

清倪璠注云:“《山云》,谓《山云舞》也。八卦,如服虔所说‘乾音石,坎音革,艮音匏,震音竹,巽音木,离音丝,坤音土,兑音金’是也。《周易》曰:‘在地成形。’”[6]514此处倪璠将“八卦成形”看作八种音乐,在我们看来,这里描写的应该是舞蹈。首先,庾信《贺新乐表》本就周武帝所造《山云舞》而作,重点在舞蹈。其次,就内容来看,“朱干玉戚”乃舞者所执,“素韨裳”乃舞者所衣,“凤凰于飞”叙舞者舞姿,“改金奏于八列”言音乐演奏配合八佾之舞,“合天元于六舞”则是说将天地至理寓于六舞(或言为《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或言为《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之中。所叙皆与舞蹈有关,此处“八卦成形”不可能独与音乐有关。“八卦成形”应该是和“八佾”有关,天子郊祀之舞,皆用八八六十四人,一共八列,每列八人,具体舞蹈时,八列所站位置可能是按照八卦排列。

唐代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也是舞蹈多元发展的时代。这时期和八卦有关的舞蹈有两种,一种是唐玄宗时期的《紫微八卦舞》,一种是唐德宗贞元时期的《八卦舞》。贞元《八卦舞》将在下节作专门探讨,这里单论述《紫微八卦舞》。唐玄宗既有深厚的艺术素养,也有笃敬的道教信仰,他制作了大量和道教有关的音乐和舞蹈。杜光庭《历代崇道记》记载:

明皇开元中,……帝又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荐献于太清宫,贵有异于九庙也。[7]2-3

《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皆是用于祭献的舞蹈曲目,相较于《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的名气则小得多。令人怀疑的是,既然杜光庭将《紫微八卦舞》与《霓裳羽衣曲》并列,那么其地位应该非常高,作用也应该非常大,但除了此条资料,遍检历代史书、道教典籍,没有发现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古代君举必书,何以此事不书? 我们怀疑,这可能属于误记,受唐德宗《八卦舞》的影响,杜光庭将唐玄宗所制的《紫极舞》误作《紫微八卦舞》,证据有三。二者都有个“紫”字,容易相混,此其一证。唐王泾《大唐郊祀录》载:“荐献大圣祖于太清宫,则奏《紫极之舞》,作《煌煌之乐》一章。紫极之舞,天宝七年玄宗之所置也。”[8]280《紫极舞》是唐玄宗所制用以祭献太清宫的舞曲,此舞乃当时名曲,在宋代的陈暘《乐书》、郭茂倩《乐府诗集》、李昉《文苑英华》、王溥《唐会要》、王应麟《玉海》等书中都有记载,杜光庭不应该记载了众所不稔的《紫微八卦舞》,而不记载众皆熟知的《紫极舞》,此其二证。又唐张复元《太清宫观紫极舞赋》称“惟紫也,取紫宫之清;惟极也,明太极之先”[9]238,《紫极舞》的命名和太极有关,而《八卦舞》的命名和八卦有关,《易传·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10]538太极和八卦又都和《周易》有关,人们容易将两种舞蹈相混,此其三证。

以上是贞元《八卦舞》之前,与八卦有关的三种舞蹈,相传夏禹时期的《八卦舞谱》是民间据历史附会而成,唐玄宗的《紫微八卦舞》则可能是《紫极舞》的误记,只有庾信《贺新乐表》中的“八卦成形”能够证明在南北朝时期,《山云舞》的舞蹈步法和八卦有一定的关系,但因资料匮乏,不能尽考。

二、贞元《八卦舞》表演形态研究

贞元《八卦舞》,书称《中和舞》,因在中和节表演,故有此称。其步法依照八卦而制,称《八卦舞》更能体现其形态。对于此舞的研究,席臻贯《中国乐舞意象逻辑》一书专门有《八卦与舞》一节进行了详细的考述。[11]223-225该书论述虽详,但推测的成分居多,其所用资料只有两条和此舞有关,对舞蹈动作、步法与八卦的关系、舞队形制的描述均与《八卦舞》没有关系。袁禾主编的《中国舞蹈通史》中也有相关论述[12]181-182,虽对舞蹈队形、舞蹈构图原则、舞蹈动作内涵、舞者服饰等做了论述,支撑材料比较丰富,但遗憾的是,分析过于简单,没有展开。鉴于目前研究的不成熟,此题很有继续探讨的必要。

关于唐德宗制《中和舞》,两《唐书》、《唐会要》均有记载,《唐会要》的记载最为详细,引录如下:

(贞元)十二年十二月,昭义节度使王虔休献《继天诞圣乐》一曲,大抵以宫为调,表五音之奉君也。以土为德,知五运之居中也。凡二十五遍,法二十四气,而成一岁之功也。不闻沾滞之声,以叶中和之乐,其曲谱同进上。先时,有太常乐人刘玠流落至潞州,虔休因令造此曲以进。今中和乐起于此。十四年二月,上自制《中和舞》是也。又奏九部乐及禁中歌舞。妓者十数人,布列在庭。上制《中春麟德殿会百僚观新乐诗》,仍令太子书示百官。序曰:“朕以中春之望,纪为令节,听政之暇,韵于诗歌,象中和之容,作中和之舞。聊复成篇,以言其志。”诗曰:“芳岁肇嘉节,物华当仲春。乾坤既昭泰,烟景含氤氲。德浅荷元贶,乐成思治人。前庭列钟鼓,广殿延群臣。八卦随舞意,五音转曲新。顾非咸池奏,庶叶南风薰。式宴礼所重,浃欢情必均。同和谅在兹,万国希可亲。”中书门下等称贺谢赐,观制中和乐诗请付所司,颁示天下,仍编入乐府之中可之。[13]783

太常乐工刘玠流落至潞州,节度使王虔休令其制作《继天诞圣乐》一曲,所以名此。王虔休进乐表云“伏惟皇帝陛下继明御极,理定成功,则星辰之度,以授人时;酌昊穹之心,以为政本”[14]3180,因为唐德宗承继天命,以理天下,故曰“继天”;又云“臣窃以陛下降诞之辰,未有惟新之曲”[14]351,因为唐德宗的诞辰没有专门的乐曲,特制此曲,故曰“诞圣”。曲成,于贞元十二年(796年)十二月奏上。贞元十四年(798年)二月,唐德宗又据乐曲而制舞蹈,因其在中和节所制,故名《中和舞》。中和节当日,唐德宗大宴群臣,又制《中和诗》。上文对《中和乐》和《中和诗》都有记载,唯独对《中和舞》则略而不言,难知其概。幸而《文苑英华》中记载了三篇关于《中和舞》的赋,题作《舞中成八卦赋》,使我们可以根据内容略微还原其大概。

三篇赋的内容都很重要,今不避繁琐,将其中与舞蹈有关的内容引录如下。张存则《舞中成八卦赋》:

乐之容,舞为则,导于情,崇于德。制其衣而五方咸备,颁其序而八卦不惑。然后体利贞而疾徐有度,法行健而循环不穷。数盈而刚柔匪杂,缀短而明德将融。初配六以回旋,状马行于此;及变三而成列,知龙化其中。信乾坤之简易,应金石之变通。于是步日而前,因风而举,乘飘飏而婆娑杂沓,映照烛而长短合序。既顺之而不却,亦眀之而有所。则离巽之不差,岂进退之无旅。则有应水之理,象木之规,叠若奔溜,散如繁丝。五色相宣,谓神龟初负;八音咸奏,知灵凤来仪。震如坎也,何斯违斯。既以悦随,企其遵令。象山而乍结乍凝,依泽而若游若泳。状巍巍之德,仰之弥高;节荡荡之音,于斯为盛。是知艮兑之为美,故必随而不竞。是故圣人穷乐之变,制舞惟新,效知来而藏往,故有要而有伦,非干戚之前设,若钧天之所陈,至若卿云共临,瑞日同霁,乍离乍合,若翔若滞。随方辨色,非前代之旧章,应节成文,实我唐之新制。[14]359

白行简《舞中成八卦赋》:

卦惟体德,舞以象功。分其节于乾坤之位,列其画于缀兆之中。相彼六爻,爰配数于六律;侔兹八体,俾叶义于八风。原夫乍合乍离,进旅退旅,参于繇而九变无挠,辨于位而五方有序。作既自于天心,用必在夫君所。刚柔斯别,皆取象于负图;俯仰可观,各分行于曳绪。尔其舞既备位,亦陈赞阳和之启蛰,助雷雨之解屯。卦始画于庖牺,当皇唐贞元之岁;易咸列于宣父,在圣祖中和之辰。度曲未终,变态无极。震艮以节其动止,离坎以分其南北。……成于巽而德风备矣,变为兑而圣泽在斯。……作者既取诸身,演者必因于圣谅,旷代而莫睹,实于斯而为盛。其始也取于卦而施诸人,其终也观其妙而通乎政。是以契兹穆穆,异彼傞傞,象在于中,将致天地交泰;德形于外,以明保合大和。且夫周八佾而非美,汉五行而徒制,虽冠华秉翟于干戚之间,起索隐钩深于天人之际,曷若容止合于彖象,幽赜殊乎卜筮。[14]359-360

钱众仲《舞中成八卦赋》:

舞者乐之容,卦者象之则,故因舞以成卦,乃观象以知德。八音是节,位必配乎八风;五方具陈,衣必表乎五色。……匏土革木兮夙设,六律五声兮具举。初就列以修容,忽扬袂而进旅。体殊舜乐九成,徒辨其疾徐;迹类羲文八卦,自分其处所。行缀罔失,俯仰攸同。乾坤定而有伦有要,震兑分而自西自东。禀雷泽以浃洽,象天地之昭融。纷纶乎抑杨之际,辉焕乎节奏之中。进退相依,变易交映。艮巽布而若离若合,离坎峙而不哗不竞。体山风之次序,叶水火之情性。周旋乎玄武之间,繁会乎羽籥之盛。既而谐管磬,感神人,卦成列而不已,节有序而复频。赴度应声,倏凤转而龙翥。攒青拖紫,粲霞骇而锦新。[14]360

前已论及唐玄宗时期的《紫微八卦舞》可能是《紫极舞》,只是一种推测,所以此处首要任务是辨明这三篇赋写的是唐德宗时期的《八卦舞》,而不是唐太宗时期的《紫微八卦舞》。首先,张存则《舞中成八卦赋》后有一行小注:“以中和所制‘盛德斯陈’为韵。”可知,表演与“中和”有关,而《紫极舞》的表演则和郊祭老子有关。其次,白行简赋中所言“卦始画于庖牺,当皇唐贞元之岁;易咸列于宣父,在圣祖中和之辰”表明这是德宗贞元时《八卦舞》。下面,我们将对贞元《八卦舞》表演时的人数、服装、分幕、特点、动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表演人数及性别

上引《唐会要》云:“妓者十数人,布列在庭。”此处的“妓者十数人”说的是演唱者,而不是舞蹈者。《论语·八佾》马融注:“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15]104天子的舞蹈用八佾,即六十四人。当然并不是所有舞蹈都是六十四人,只有郊祀、大飨、朝宴等重要活动中才采取此制。《八卦舞》是在二月大宴群臣的活动上表演的,属于朝宴的范畴,所以也应该采取六十四人的礼制。上白行简赋中言“且夫周八佾而非美,汉五行而徒制,虽冠华秉翟于干戚之间,起索隐钩深于天人之际,曷若容止合于彖象,幽赜殊乎卜筮”,是说周代虽有八佾,汉代虽有五行,但均没有将其与《周易》、八卦联系在一起,只有到了德宗时期,才将八佾、五行、《周易》、八卦、舞蹈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也从侧面说明此舞用八佾。另外,还有一个更直接的证据:德宗去世后,大臣探讨其谥号,许孟容云:“大本达道,是为中和,鼓而舞之,名我至乐。以变繁淫,以贞神人。奉圣顺圣,元侯继献,九成八佾,圣作明述。”[14]4433即是论其作此舞,亦言“八佾”,则此舞用六十四人无疑。关于六十四人的性别,易分阴阳,六十四人应该男女各半,以男表阳,以女表阴。张存则赋云“数盈而刚柔匪杂”是说人数非常多,但刚和柔排列有序;白行简赋也说“刚柔斯别”,刚即阳,柔即阴。

(二)服装

《八卦舞》表演时,表演者分别穿着青、黑、白、红、黄五种颜色的衣服。《八卦舞》的服装并非取象于八卦,而是取象于五行。张存则赋言“制其衣而五方咸备”“五色相宣”,钱众仲赋言“五方具陈,衣必表乎五色”,均表明六十四人穿着五种颜色的衣服。白行简赋中“汉五行而徒制”,则表明了五色与五行的关系。

(三)分幕

上引许孟容文中言此舞“九成八佾”,说明此舞蹈由九部分构成。白赋云“参于繇而九变无挠”,“九变”当也是“九成”之意。钱赋中亦言“体殊舜乐九成,徒辨其疾徐”,是说也分为九部分,只是在形态上和舜乐有所区别。此九部分的分幕应该是每一幕表演一个卦象,八个卦象表演完毕后有一个总的表演。舞蹈和音乐是相配合的,王虔休《继天诞圣乐》的演奏是“凡二十五遍,法二十四气,而成一岁之功也”,先是演奏二十四遍,象征二十四气,然后再演奏一遍作为总收,象征一年。《八卦舞》既与此音乐共同进行,那么九成也应该是八卦表演完毕后有一个总收。关于八卦的表演次序,三篇赋中出现的顺序有所不同,分别是:

张存则赋:乾→坤→离→巽→震→坎→艮→兑

白行简赋:乾→坤→震→艮→离→坎→巽→兑

钱众仲赋:乾→坤→震→兑→艮→巽→离→坎

此舞为帝王所制,不得随意更改,这三种顺序只能有一种是正确的。根据内容,只有张存则的赋有明显的承接关系,如乾坤之后用“于是”二字引出离巽,离巽之后用“则有”引出震坎,震坎之后用“既以悦随,企其遵令”引出艮兑,这些说明张赋的顺序应该是正确的①。至于白赋云“震艮以节其动止,离坎以分其南北”,钱赋云“乾坤定而有伦有要,震兑分而自西自东”“艮巽布而若离若合,离坎峙而不哗不竞”,显然属于以对卦成对文,并非按照舞蹈顺序而来。

(四)每幕的风格

上面三赋对八卦中每卦的特点没有作详细的描述,有的只是分论,我们只能根据描述内容作大体分析。首先,是乾坤二舞,张赋云“信乾坤之简易,应金石之变通”,钱赋云“乾坤定而有伦有要”“象天地之昭融”,其中,“简易”言其变化较少,“有伦有要”言其动作齐一,“昭融”言其光明和融,大概体现出简易而正大的特点。其次,是离巽二卦,张赋云“乘飘飏而婆娑杂沓,映照烛而长短合序”“则离巽之不差,岂进退之无旅”,钱赋云“艮巽布而若离若合,离坎峙而不哗不竞”。巽的特点是“飘飏而婆娑杂沓”,即繁复;离的特点是“映照烛而长短合序”“不哗不竞”,即炽热而内敛。再次,是震坎,张赋云“应水之理,象木之规,叠若奔溜,散如繁丝”,白赋云“震艮以节其动止”,钱赋云“离坎峙而不哗不竞”。震坎是“叠若奔溜,散如繁丝”“动”,表明舞蹈动作迅速是两者的共同特点;言坎又曰“不哗不竞”,则虽迅速而又沉凝,含有君子不争之意。最后,是艮兑,张赋云“象山而乍结乍凝,依泽而若游若泳。状巍巍之德,仰之弥高;节荡荡之音,于斯为盛”,白赋云“震艮以节其动止”,钱赋云“艮巽布而若离若合”。言艮是“乍结乍凝”“巍巍”“止”“合”,表现出山的凝重敦厚;言泽是“若游若泳”“荡荡”,则缓变而深闳。总的来说,八种卦象分别依据其所代表的物象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五)队形、动作

根据三篇赋的描述,大体可以推测出以下动作。

其一,初始队形分为六列,象征六十四卦之每卦六爻,接着变作三列,象征八卦之每卦三爻。张赋“初配六以回旋,状马行于此;及变三而成列,知龙化其中”,白赋“相彼六爻,爰配数于六律”,即言此。又白赋首句言“回旋者,六列既成”,舞者原地回旋,其动作有类于马之奔逸状。此皆乾卦,言马行者,《子夏易传》“乾为马”[16]557;言龙化者,乾卦初九为“潜龙勿用”,九二为“见龙在田”,九四为“或跃在渊”,九五为“飞龙在天”,上九为“亢龙有悔”,以龙之变化喻卦象。

其二,离卦舞表现出前行的动作,张赋言“步日而前”,即向前踏进;后又言“岂进退之无旅”,巽卦舞只有前行,没有后退的动作,那么此处的“退”应该是指离卦舞而言。进表示日出,退表示日落,体现太阳在一天的变化。同时,张赋言“映照烛而长短合序”,则表示离卦舞的队形不一,有长有短。我们推测此种长短的变化表示太阳在一年的变化,《周礼》云“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17]150,人的影子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故在舞蹈中用队形的长短来表示。

其三,巽卦舞的特点是长袖飞舞,轻扬飘逸,充分表现风的特点。张赋言“因风而举”,“举”字即体现此特点。其又言“乘飘飏而婆娑杂沓”,则指队形的变换比较繁复,舞步也迅疾频簇。根据“顺之而不却”可知,巽卦舞中只有前行而没有后退的动作,考虑到舞台的大小,应该是队伍在舞台中作圆形前进。

其四,震卦舞和坎卦舞表现出雷电和水的特点。张赋言“叠若奔溜,散如繁丝”,“叠若奔溜”就水而言,“叠”指舞蹈中前后队之间一起一伏,像水的波浪层层叠叠,“奔溜”指像山间宣泄而下的泉水,说明起伏的速度较快,“散如繁丝”就雷电而言,“散”指队形散开,“繁丝”指雷电散作数道的形状。张赋云“五色相宣,谓神龟初负”,白赋言“刚柔斯别,皆取象于负图”,钱赋云“周旋乎玄武之间”,皆指《洛书》,因震卦舞、坎卦舞中有排列为《洛书》之形。《洛书》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但只需四十五人,其中男二十五人,女二十人,与六十四人数不合,则余下的十九人应别有安排。

其五,艮卦舞表现为“乍结乍凝”,则队形比较局促,不再分开;兑卦舞表现为“若游若泳”,则手足动作模仿游泳,不疾不缓。

其六,组成八卦队形。张赋云“颁其序而八卦不惑”,白赋云“侔兹八体,俾叶义于八风”,钱赋云“八音是节,位必配乎八风”“迹类羲文八卦,自分其处所”,皆是言此。前文已言,先天八卦至宋代才产生,所以此处用后天八卦的队形。白赋中的“离坎以分其南北”、钱赋中的“震兑分而自西自东”也证明是后天八卦。后天八卦的方位为:震卦为起点,在正东。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巽卦,东南;离卦,正南;坤卦,西南;兑卦,正西;乾卦,西北;坎卦,正北;艮卦,东北。(图2)所谓“叶义于八风”“配乎八风”,指每个方位和每方之风相应。《左传·隐公五年》:“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陆德明释文:“八方之风,谓东方谷风,东南清明风,南方凯风,西南凉风。西方阊阖风,西北不周风,北方广莫风,东北融风。”八风与后天八卦的排列次序一致,个个相应,即震应东方谷风,巽应东南清明风,余者类推。

图2 后天八卦图

其七,组成五行队形。张赋“制其衣而五方咸备”,白赋“辨于位而五方有序”,钱赋“五方具陈,衣必表乎五色”,皆是言此。关于五行的队形,东方为青色,属木;北方为黑色,属水;西方为白色,属金;南方为红色,属火;中央为黄色,属土。不同着装的舞者根据方位分别站定。

除了以上内容,三篇赋中还有一些描述队形、动作的词,如张赋中的“疾徐有度”“循环不穷”“乍离乍合,若翔若滞”,钱赋中的“行缀罔失,俯仰攸同”“进退相依,变易交映”,因所写比较宽泛,很难具体推知。

三、余论

以上是对《八卦舞》整体形态及其具体表演样式的论述。关于《八卦舞》的流传,大概只在德宗一朝较为盛行,除了上文提到的张存则、白行简、钱众仲、许孟容四人外,令狐楚《为人作谢子恩赐状五首》中有“陛下式崇佳节,以庆仲春,舞八卦于广庭,陈四诗于别殿”[14]3256相关记载,也是描写此事。张存则生平不详,白行简、钱众仲、许孟容、令狐楚皆生活于德宗、宪宗两朝。宪宗以后的文人作品不再对此舞描写或论述,说明在宪宗之后,此舞已经不是朝廷宴乐演奏之舞,故后来的文人们不再记录。究其原因,《八卦舞》是针对唐德宗诞辰制定的音乐,其演奏、表演的时间和对象具有限定性,德宗逝后,唐朝的其他帝王不会在诞辰之日命人表演此舞蹈,《八卦舞》从而尘封于宫廷雅乐的记载之中,随着唐朝的灭亡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北宋陈旸《乐书》论及此舞时说,“然则《中和之舞》,其亦庶乎雅乐也”,“庶乎”是推测之语,说明北宋之时《八卦舞》已经消失无闻了。

① 此处说“应该”而不说“肯定”,是因为张赋本身有矛盾之处。乾坤之后言“步日而前,因风而举”,日即离卦,风即巽卦,所以后文说“离巽之不差”。下文先言山再言泽,再言“艮兑之为美”,顺序也是正确的。但离巽之后言“应水之理,象木之规”,水即坎,木即震,后文却说“震如坎也”,顺序却相反,故此二卦之顺序尚有疑问。

猜你喜欢

队形八卦舞蹈
伏羲创八卦
队列队形体育教案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世相八卦
世相八卦
无人机编队机动飞行时的队形保持反馈控制
彩练当空舞、六机楔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