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共同体美学与中小成本电影发展

2022-03-08张经武赵婷婷

民族艺术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美学成本

张经武,赵婷婷

一、中国电影市场的“头大身细”问题

中国电影产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一些结构性矛盾问题日渐凸显,比如电影票房两极分化的问题。如果将同期上映电影比作人的身体——一两部“头部电影”头部效应显著,占据了特定档期票房的绝大部分;其他以大量影片形成的“腰部”“尾部”则吸金乏力,占据同期票房的较小部分。这种“头大身细”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当下电影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尤其鲜明地体现于节假日档期。

猫眼专业版票房数据显示,2021年国庆档中国电影市场产出票房43.86亿元,头部电影《长津湖》一片就收获34.11亿元,占比77.8%;其他近20部同期上映影片合计票房占比22.2%。再将视野扩展至2021年全年,头部电影票房占比显著、“腰部”电影表现乏力问题依旧突出。根据艺恩2021年数据统计,2021年中国电影市场3部主要“头部电影”《长津湖》《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合计产出票房157.01亿元,占全年所产697部电影票房总额472.58亿元的33.2%。猫眼研究院《2021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显示,2021年我国电影市场票房1亿元以下的影片占比高达89%。可以说,有大量影片集中在尾部,成了票房竞争中的炮灰,票房集中于数量极少的“头部”影片。如果将时间回溯到往年,这样的结构性问题同样突出。2016年到2020年,票房前10的国产片票房之和在国产电影全年总票房中的占比分别为46%、59%、68%、70%和83%,高票房集中于10部左右的“头部”电影,这一趋势还越来越明显。这几年,每年在影院上映的国产片数量在300—700部之间,去掉10部头部影片,大批影片票房收益极为有限,甚至血本无归。

与“票房分化严重,腰部乏力”相伴随的,是不同放映档期中国电影市场表现跌宕起伏、落差明显。2021年春节档揽入票房78.22亿元,被称“史上最强春节档”。与之“火热”形成鲜明对比,2021年端午档、五一档、暑期档,虽然影片数量和类型充裕,票房却反响平平。类似的市场失衡还出现在2019年,“春节、国庆两个档期约20天的放映周期,国产电影的票房产出几乎占全年国产电影票房总和的三分之一”①尹鸿:《2019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当代电影》2020年第2期,第46页。。

由以上数据及分析可见,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头大身细”问题严重:“头部”电影瓜分大部分票房,但数量供给不足,多占据热门档期;同时,紧接着的“第二梯队”腰部电影乏力;大量电影聚集在尾部,全年不同档期市场缺乏足够数量优质影片的有效支持。“头大身细”的结构性问题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痛点,它直接影响到观众观影习惯养成、电影市场平衡发展、影投风险控制等关键问题。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急需补齐“腰部内容乏力”这块短板。

二、中小成本电影与共同体美学

高票房头部电影无疑是电影产业发展中的一座座丰碑,我们需要这些电影发挥引领作用。但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不应只呈现头部电影逞强的垄断态势,应形成多部电影共同灿烂的和谐局面。要形成这样的局面,需要在电影生产的供给侧提供更多均质竞争产品,尤其需要大量能够成为票房中坚力量的优质中小成本电影。

“中国电影最缺的是‘中间位’这块东西,即故事像样、不佶屈聱牙,也能激励人,这种所谓‘新主流’文化的内容。这一块类型化的尝试,是中国电影缺的‘腰部’,头部和脚部都不缺。”②孔冰欣:《中国电影缺“腰部”:〈上海女子图鉴〉导演程亮访谈》,《新民周刊》2018年第24期,第58页。程亮导演所说的“中间位”“腰部”内容其实主要对应于中小成本电影。梳理近年来票房强势的头部电影,可以发现其多是走“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大市场”路线的大片,它们在制作、宣发、排片等资源配置中都占有优势地位。而放眼整个中国电影生产的供给侧,大投资的大片虽然渐渐增多,但仍是绝对少数,中小成本影片才是电影市场的主体部分,是“健康成熟的电影产业中的基础部分和重要环节”③王霞:《搭建中国电影的优质塔基——“中小成本电影:创作策略与市场推广”研讨会综述》,《当代电影》2011年第11期,第15页。,“加强中小成本影片的市场深耕,才能培养出中国电影票房土壤的厚度”④聂伟、杜梁:《近年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创制力分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第72页。。补充补齐“腰部内容乏力”这块短板,需要提升中小成本影片的市场竞争力。

中小成本影片是相对于走“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大市场”制片路线的大片而言的影片集群,其成本消耗多集中在常规制作方面,而非明星、场面、宣发等。与多为科幻、玄幻、战争、灾难等题材的大片不同,中小成本影片多为悬疑、恐怖、剧情、喜剧、青春、爱情题材。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实际出发,中小成本影片其实构成了电影市场供给的主要部分。要让大体量的中小成本影片成为解决中国电影市场“头大身细”问题的中坚力量,必须运用共同体美学实践智慧去提升这些影片的市场号召力。

饶曙光等学者首倡的共同体美学既是立足于中国电影产业实际的电影理论,又是立足于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智慧。它强调“‘我者思维’基础上的‘他者思维’,照顾和考虑到所有‘共同参与者’的感受和诉求,力求通过合作达到和谐,实现共同诉求和利益的最大化”⑤饶曙光:《新电影市场与共同体美学》,《中国电影市场》2020年第11期,第5页。。宏观层面,共同体美学主张在电影创作、制作、投资、发行、放映、教育等方面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共同体,强调提升中小成本影片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电影产业良性发展。微观层面,共同体美学强调电影与观众应跳出纯粹的“生产—消费”关系圈,从商业逻辑向合作思维转变,通过“建构有效的对话渠道、对话方式、对话空间,形成共情、共鸣,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建立起共同体美学”①饶曙光:《构建中国电影“共同体美学”》,《甘肃日报》2019年10月23日。。这一理论为中小成本影片的市场突围提供了智力支持。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连续出现了为数不多但难能可贵的中小成本高票房电影,尤其以“票房5亿+”这一市场规模的为代表,这些电影让人看到了艺术文本、观众心理、市场票房三者之间某些神奇而有规律的联系。仔细分析近年来“票房5亿+”的中小成本影片的艺术文本,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之所以赢得票房成功,关键奥秘其实就在于其引发了观众的共情、共乐和共思,体现出一种共同体美学特征。

三、共同体美学的文本基础:贴近现实社会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化文化产品固然要遵循某种商业规则模式,但其本身却包含着情感的、伦理的、价值观的乃至文化无意识的因素、元素”②饶曙光:《构建中国电影“共同体美学”》,《甘肃日报》2019年10月23日。,共同体美学强调电影创作应跳出狭隘的商业思维、商业规则,真正尊重观众的观影诉求。观众的深层心理中积淀了社会语境、时代情绪、民族心理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从这一意义来讲,观众会倾向于关注与本土现实、社会生活密切关联的影片。在接受美学视域中,读者(观众)是在阅读(观影)过程中不断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审美体验对文本进行解码和分析的主体。显然,影片要获得广泛认同,其内容必须贴近当下观众普遍的文化经验与社会心理。梳理2017年至2021年“票房5亿+”的中小成本影片(如表1),可大致将其划分为三类题材,它们大多以接地气的故事、人物,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当下社会现实、关涉主流观众日常生活体验,切中主流观众所感所想、所体验所关心的现实痒点痛点,把握住集体文化心理,由此引发广泛共情,建构起共同体美学。

表1 2017—2021年中国内地“票房5亿+”中小成本影片一览③ 统计时间截至2022年1月17日晚23点,数据来源于猫眼专业版。

(一)表现真实爱情

爱情片是近年“票房5亿+”中小成本影片的重要类型,从2017年到2021年,每年都会有1—2部爱情电影票房破5亿元。这些影片票房不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准确把握了当下年轻人的生活体验与情感焦虑,为其提供感情体验和宣泄的途径。如《前任3:再见前任》,围绕“恋人分手”“前任遗憾”等接地气且话题性十足的生活经历展开,再现了当下两性爱情中的常见问题。如男女主角在情感交往中地位、爱情与事业三者难以平衡的问题,可作为爱情新话题的备胎问题、传统的第三者插足问题等,这些问题折射出青年男女的各种情感矛盾和危机,成为当下许多年轻恋人关系的真实缩影,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①王玉良:《替代性补偿与认同性幻想——对影片〈前任3:再见前任〉的一种现象学解读》,《电影新作》2018年第1期,第94页。据该片导演田羽生讲,剧本灵感最早来自他本人收到的前任微信,很多情节和台词都源于自己或身边人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其原汁原味的真实生活经验的呈现,打开了连接影片和观众内心的通道,建立了情感共同体。另一部爆款影片《后来的我们》也着力刻画真实而复杂的爱情,影片在爱情故事的基础上加入了“北漂族”的现实困境,带出关乎梦想、家人分离、代际隔阂等生活中的矛盾及无奈。如今,中国社会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在城乡间大规模迁徙的底层打工者,因工作远离家乡的上班族,外出求学背井离乡的学子,都可能不得不面对追求梦想的尴尬、与至亲相隔两地的创痛。影片主人公的现实遭遇,足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共情。

此外,中国爱情片的一个重要亚类型——青春爱情片这几年再度走俏。《我在时间尽头等你》《你的婚礼》市场表现突出,累计票房都超过5亿元。年轻观众是电影消费的主力军,青春爱情片以年轻人为主角,这些影片所呈现的关乎情爱、友情、代际隔阂、主体性成长等内容以及“校服”“暗恋”“兄弟友谊”“学霸崇拜”等叙事元素,都与年轻观众的生活体验和成长记忆相契合。身处影院,年轻观众在现实中遭遇的学习或社会压力的焦虑、身处物质世界的迷茫、对逝去美好时光和纯真年代的感伤情绪等,在浪漫青春爱情故事所制造的共情快感中得以置换。

(二)反思社会问题

除爱情片外,近年来,《少年的你》《误杀》《我的姐姐》《无名之辈》《我不是药神》等聚焦小人物、关涉社会问题/现象的现实题材影片同样成就不俗票房。在上述影片的故事讲述中,当下社会的诸多问题、现象得到不同程度的呈现和反思。如:校园霸凌、家庭教育缺失(《少年的你》),权力腐败、贫富差距问题(《误杀》),重男轻女思想、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遗留问题(《我的姐姐》),城乡发展失衡、社会阶层上升渠道减少导致的犯罪现象(《无名之辈》),民众对于健全医疗保障制度的诉求(《我不是药神》)等等。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领域存在不协调、不平衡问题,这些影片均或多或少表现出了对这些方面社会痛点的关注,切中了大众的广泛性焦虑。观众在现实中对社会痛点的感受和思考,被这些现实主义的电影点燃,充分体会到弥漫在电影中的情绪、态度和思考就是自己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三)反映当下生活

梳理近年来“票房5亿+”的中小成本电影,不少影片将普通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生活、人际交往等丰富多样的日常生活故事作为叙事重点,表现出了对主流观众当下日常生活体验的关注。其中,《来电狂响》围绕一场关于手机的餐后游戏展开,揭露了成人世界中的爱情、婚姻、家庭等的种种危机,探讨了家庭伦理、女性职场、亲友关系等生活话题。《送你一朵小红花》聚焦癌症群体,描述了癌症患者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背后家庭的日常生活。《宠爱》《一条狗的使命》聚焦当下流行的“宠物文化”,展现了人与宠物的情感依赖,并由此带出一系列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穿过寒冬拥抱你》以小叙事、小人物展现武汉疫情中的家庭之爱和人情之暖。这些影片的角色多为小市民阶层、白领阶层,他们的身份、阶层对应着现实社会中的普罗大众;他们所面临的金钱困境、认同焦虑、情感矛盾等——与当下观众的生活状态、情感体验相契合,由此调动起了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引发其情感认同和共鸣。

作为在成本方面并不占优势的电影集群,中小成本影片并不能像大片那样以宏大场面、明星神话、奇幻形象等手段制造各类视听奇观,它们进行市场突围,需扬长避短,走相较于大片的差异化路线。在题材内容上,应该特别关注商业大片涉及不够、广大观众十分关注的社会现实,去立足本土,把握大众的生活状态、情绪感受,以接地气、接人气的故事引发共情、共鸣,进行共同体美学的建构。中小成本影片赢得观众青睐的关键就是对社会热点现象、大众日常生活的提取和艺术加工,其题材内容与主流观众的生活悲欢、情感状态相通。另外,当这些电影以“现实热点痛点”为卖点进行营销宣发时,在社会中又往往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话题,引发更大范围的共情,借此反哺票房。这些都佐证了共同体美学聚焦于人性、人心、人情,形成共情、共鸣和共振的价值所在。

四、共同体美学的文本策略:运用类型智慧

强调中小成本商业片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并非等同于“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生活流叙事”等艺术片常见的创作手法的采用,票房不俗的中小成本影片往往既接地气、接人气,同时又凸显出了类型电影的叙事特征。类型电影与电影共同体美学的内在逻辑具有相通之处,即重视主流观众的观影心理,与之形成良性的交流、互动,构建共谋关系。“类型”是电影在和观众长期互动、协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作范式和“契约”关系。电影制作者与观众达成一种默契,前者根据已有被观众验证过的类型范式组织影片各要素,充分调动和满足观众对特定类型的观影需求;后者在观看过程中,不断对类型元素进行辨认和验证,在期待、猜测、想象、思考等认知活动和新鲜、惊喜、刺激、悲伤、快乐等多层次的情绪体验中收获快感。反观近年来的“票房5亿+”中小成本影片,它们在类型实践方面以守正创新精神实现了类型策略的成熟化运用和创新性发展。通过讲述具有观赏性、娱乐性的类型故事,充分满足了主流观众的娱乐与宣泄需求,最终产生有效的情绪感染,产生了文本与观众间的“共乐”效果。

(一)类型的守正

近年来票房不俗的中小成本影片,大多以成熟的类型叙事策略有针对性地丰富和强化观众的心理体验,实现对观众注意力的全面调动,建构了共同体美学。

《无名之辈》是中小成本电影成就票房惊喜的一个范本,影片的交叉叙事结构、憨贼人物设定,延续了《两杆大烟枪》《疯狂的石头》等黑色幽默电影的类型策略。影片设置了四条故事线,起初四个故事平行发展,相互交织,其跳跃的时空打破了空间局限,创造出观影的新鲜感、紧张感和刺激感;后面这些故事线慢慢开始交叉,最终这些线索指向同一个故事,结尾处人物故事阴差阳错地交汇在一起,矛盾得以集中爆发和处理,剧情也由此达到高潮。“憨贼”人物原型的采用,既增添了喜剧效果,又以环境和个人(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影射了社会现实。

关于现象级电影《我不是药神》,影片编剧之一钟伟在采访中提到,《我不是药神》是一部“英雄类型片,采用‘金羊毛型’的剧情模式。”①话娱:《专访〈我不是药神〉编剧钟伟:影片不是文艺片,而是一部社会英雄的类型片》,中国电影票房吧,https://www.sohu.com/a/243921061_115178,发表时间2018年7月28日。“金羊毛”叙事模型来源于好莱坞剧作家布莱克·斯奈德(Blake Snyder),他对50部影响力深远的电影剧本考察研究了近30年后撰写了《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一书,在该书中总结了这一经典剧作类型的创作方法。即主角“上路”寻找某物,历尽艰辛最终发现别的东西——他自己②[美]布莱克·斯奈德:《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王旭锋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页。。这一类型的影片主题往往表现主角受团队成员的引导、推动而成长,并在成长的心路历程中形成可贵的品质。“典型的金羊毛电影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失败者,或是一个捣蛋鬼,而他的朋友却往往是勇敢的、聪明的或是虔诚的,最后,这些品质都会变成主人公的品质。”③[美]布莱克·斯奈德:《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王旭锋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页。这正如《我不是药神》中原型人物陆勇——一位患有白血病的企业家,被改编为“身体健康,事业婚姻失败的自私小市民”形象,展现了小人物成长转变的人物弧光,并设置了四个病人与主角形成团队关系,使得故事具备了“底层逆袭”“英雄养成”的紧张刺激。本片编剧在幕后访谈中谈道:“导演告诉我的诉求是想做一个标准类型片的商业剧”“电影前半段带一点点带犯罪片的质感”“色彩方面,完全是按商业片来考虑的”“要呈现的是一个精巧的人物和完整的故事,故事中必须要存在一个反面力量,所以免不了会有一些脸谱化”①金马原创剧本:《〈我不是药神〉编剧专访》,天涯社区,http://bbs.tianya.cn/post-384-47243-1.shtml,发表时间2018年12月8日。,可以说,《我不是药神》起承转合的情节走向、精准计算的笑点和泪点②文牧野在访谈中提到,“‘我觉得电影不只是文学,也是建筑学,非常需要理性的平衡。怎么吸引观众在电影院看两个小时?就是把每个笑点和泪点都打好位置,再反复去验证。’文牧野说。《我不是药神》在散伙戏之前大概有四五十分钟,文牧野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得2—3分钟安排一个小笑点,5分钟安排一个大笑点,穿插进行,就像一条公路上的加油站一样。‘具体埋了多少个笑点我忘了,你可以算。’”参见王雅莉《“每个笑点和泪点都经过精确计算”:〈我不是药神〉诞生记》,百家号,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5378817342125111&wfr=spider&for=pc,发表时间2018年7月8日。、考究且通俗的视听语言、单一性格侧面的人物设置等,都采取了非常典型的类型叙事策略。影片一方面进行本土化改编;一方面以类型化手法呈现了富有戏剧张力的类型故事,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满足了主流观众的观影心理,有效“带入”观众一起娱乐和宣泄。

(二)类型的创新

类型的成熟,并不是指类型单一、缺乏变化,而是指在守正的基础上,还能够根据观众娱乐新需求主动求变创新。如今票房不俗的中小成本影片其实更多呈现出类型杂糅的特点。虽然总体而言,近年来“票房5亿+”的中小成本影片主要分为爱情片、青春片、喜剧片、犯罪片等类型。但是这种按照单一类型元素进行划分的方式,往往不足以涵盖一些影片的类型特征。比如:《前任3:再见前任》《你的婚礼》等文本,可看作爱情片与喜剧片的嵌套片。《超时空同居》组合了青春、喜剧、穿越、奇幻等类型元素。《少年的你》兼容了青春片与犯罪片的愉悦手段。《无名之辈》同样表现出了类型的复合与创新,采用警匪类型片的框架,营构出警、匪和人质的特殊人物关系,形成悬疑氛围和戏剧张力,同时将喜剧元素融入其中,丰富和强化了观众的娱乐体验。在类型片迅猛发展的当下,类型片不断推陈出新,多数中小成本影片往往在某一类型的大框架下,去杂糅多种类型元素,各个原本相对独立的类型系统之间相互“开源”,借由多元视觉元素的叠加给予观众丰富的审美娱乐体验。

学者李迅曾以好莱坞类型电影史为例,认为观众观看类型片的原因在于“娱乐化宣泄”,这同时也是类型电影的最重要功能。③李迅:《再谈电影观念:类型片的创作、产业和管理》,《当代电影》2012年第4期。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贴近现实、关照现实并不等于就是“苦难叙事”“写实手法”的采用。相反,近年来“票房5亿+”的中小成本影片,大多以成熟的类型化叙事满足了观众释放压力的心理需求,发挥着电影作为“社会解压阀”的娱乐功能。成功的中小成本电影通常既表现当下生活的焦虑和困扰,又以成熟且兼具创新性的类型叙事去呈现具有观赏性、娱乐性的精彩故事,满足主流观众的娱乐宣泄需求,收获共同体美学意义上的“共乐”效果。

五、共同体美学的文本内核:契合主流价值

中小成本影片的市场突围,有赖于与观众建立起审美共同体。这一审美共同体既涉及“共情”层面的情感共同体,也涉及“共乐”层面的娱乐共同体,还涉及“共思”层面的理性共同体。建构“共思”层面的理性共同体,中小成本影片要善于诱导和启迪观众对影像和故事情节的思想价值评判,产生道德价值观上的认同和共鸣。美国电影学者斯坦利·D.威廉斯(Stanley D.Williams)用“道德前提”(Moral Premise)形容影片的价值观选择,认为票房和口碑上的成功得益于成功的道德前提设置。“如果影片讲述的价值与观众熟知的自然法则和万物秩序相统一,观众就会潜移默化地被缝合至电影中,认同电影的叙事。”①[美]斯坦利·D.威廉斯:《故事的道德前提——怎样掌握电影口碑与票房》,何珊珊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94—100页。“道德前提”是决定观众能否有效产生认同与共鸣的重要问题。中小成本影片要成就不俗票房,必须在面对多元化受众群体的前提下,根据主流受众的共同观念进行价值观设定。众多中小成本影片的市场突围案例都纷纷证明,影片契合主流价值观念才可以赢得市场。

影片《无名之辈》在喜剧的类型框架下,描述进城民工、工地保安、残疾人等城市边缘人在不同困境下各自的努力与挣扎。影片一方面将现实社会中种种不堪与无奈赤裸裸地展现出来,“暴露了他们摇摇欲坠的尊严需要、生存需要、爱与归属需要,乃至遥不可及的自我实现需要。”②赵威:《〈无名之辈〉的人本主义视角解读》,《电影文学》2020年第4期,第111页。眼镜与大头的抢劫行为,反映了进城务工者想要被认可、被接纳而不是被忽视、被歧视的愿望。马先勇对破案的执着,马嘉旗的一心求死,都是在为尊严和自我价值实现进行抗争。另一方面,影片并不大肆着墨于“苦难叙事”和“底层残酷”。片中人物虽遭受种种困境和窘迫,但仍具正义、善良、乐观等美好品质,有着积极的理想与追求。银幕上的世界有磨难、有失意,同时又温情脉脉、充满希望。影片《误杀》虽讲述阶层压迫、公权私用、底层无依的沉重故事,但安排了“弱者胜利,正义回归”的光明结局,满足了主流观众对“惩恶扬善”“公平正义”的追求。两部影片主要人物的形象设置、人物在面临选择(或障碍)时的行为反应,以及与之相应的故事情节走向和最终结果,均符合观众熟悉的道德秩序,这些正是影片与观众产生理性“共思”效果的原因。

当电影的道德价值设定与观众熟知的良知美德并不一致时,观众便很难在精神理性层面上融入电影。以票房高开低走的《大鱼海棠》为例,影片上映之初,片方宣称创作耗时12年,有意于打造中国动画电影的里程碑之作,但由于价值观方面的争议导致口碑两极分化,后续票房乏力。《大鱼海棠》中,女主角椿面临两难抉择:一边是拯救恩人,追求爱情;另一边为了族群的整体利益,须背弃恩人、放弃爱情。在个体愿望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椿选择满足前者,从而给族人带来了灭顶之灾。椿的这一选择有悖于主流观众对传统道德标准的一贯认知。“在大多数观众看来,椿的行为不免显得任性自私——以牺牲自我来追求道德救赎(或爱情)的行为,这是个人的选择,本无可厚非;但如果选择的结果以损害他人、集体的利益为代价,那这样的选择是否妥当就颇值思量,这也是观众最大争议的焦点。”③谢仁敏、陈宇瀚:《〈大鱼海棠〉的义利观及其潜在影响——兼谈动漫作品的价值导向问题》,《电影新作》2017年第2期,第86页。不少观众因为价值观分歧,无法对《大鱼海棠》产生认同。

如果将电影纯粹看作一门个人化艺术的话,面对一种创作者自我观念的影像化表达,并没有太多理由去苛求它的价值取向或道德前提;但如果是一部以市场为导向,“企求拥有广大受众、以大众文化产品为首要属性的商业项目时,影片中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前提便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观众对人物故事背后隐含价值观的认同是一部希望创造高票房的电影必须具备的内核。”④余韬、张勇:《把脉高票房——基于中低成本高票房影片的认同分析》,《电影艺术》2013年第5期,第52页。中小成本影片要获得主流观众的充分认可,必须注重文本价值观设定与主流观众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相契合,以此与观众建立起能够“共思”的理性共同体。

结 语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存在的中小成本影片——除了已经进入商业范畴的类型化创作,如《误杀》《少年的你》《后来的我们》《无名之辈》;还包括为数众多的以中小成本完成个性化甚至个人化表达的艺术片,如《春江水暖》《送你上青云》《撞死了一只羊》等。有必要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针对偏向类型叙事、以市场为导向的中小成本商业片。中小成本艺术片在丰富电影美学形态、发扬电影人文精神等方面意义重大。但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尤其是“影院性”的缺乏,中小成本艺术片对于解决中国电影市场的“头大身细”问题,意义不明显。中小成本商业片对大众和市场的依赖性、针对性更强,且票房收益更高,创作路径也更有章可循,其发展对改变电影票房“断层”状况有较大作用。

对2017年以来票房破5亿元的国产中小成本影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共同体美学就是中小成本影片得以成功的实践智慧。这一智慧集中体现在电影与观众间共同体关系的建构上,即电影创作高度尊重观众之共同共通性。具体说来,在题材内容上追求“共情”,应接地气、接人气,切中观众的生活状态与情感心理;在类型实践方面追求“共乐”,应坚持守正与创新,重视观众“娱乐与宣泄”的普遍性观影需求;在精神主旨上追求“共思”,应契合观众的价值取向,让绝大多数观众产生共同理性认知。这些共同体美学实践智慧的采用,目的就在于促进中小成本电影市场号召力的增强,改善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两极化,中坚力量缺乏”这一结构性问题。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的许多中小成本影片,要么是囿于个人经验的艺术表达,要么是违背“守正创新”原则的简单商业化拼凑,无法真正吸引和打动观众。本文所分析的中小成本电影成功案例表明,充分尊重观众心理需求,促发其共情、共乐和共思,建构起共同体美学,这就是中小成本电影赢得市场、撑起市场的要诀。当然,高票房的决定性因素不仅在于电影文本本身的完成度,还受到档期、宣发、明星、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文本内外因素的种种合力交织,才是观众进行影片认同、建构共同体美学的关键。中小成本影片的市场突围还涉及产业结构、制片机制、人才培养、营销手段、明星策略等诸多维度,本文主要是从文本创作方面试作探讨,其他方面有待更多研究。

猜你喜欢

共同体美学成本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外婆的美学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纯白美学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