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恶性间皮瘤超声造影表现1例
2022-03-08蔡迪明
张 玥 蔡迪明
作者单位:610041 成都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超声医学科
患者男,59岁,因体质量减轻1个月,外院发现肝脏占位(考虑肝囊腺瘤)来院就诊。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外形正常,全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未触及,双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乙肝两对半(HBsAb阳性,HBeAb、HBsAg、HBeAg、HBcAb均呈阴性),高精度乙肝病毒载量扩增阴性,血红蛋白低(77 g/L),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9-9、异常凝血酶原均属正常范围,CA-125高(31.20 U/ml)。超声检查:肝脏右叶可见大小约16.2 cm×16.1 cm的巨大囊实混合回声团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壁较薄,团块内可见厚壁分隔和大片状无回声、弱回声区;CDFI于实性成分内可探及少许点线状血流信号,右肝静脉受压。见图1。超声造影检查:动脉相实性成分呈分隔样、不均匀强化,门脉相呈不均匀稍低增强;实质相呈不均匀稍低增强,团块内囊性成分呈三时相无增强。超声造影提示:胆管源性肿瘤?肝包虫病?或其他。见图2。增强CT检查:肝右叶可见巨大不均匀低密度肿块影,边界尚清,内见分隔及片絮影,大小约17.3 cm×13.8 cm,增强后分隔及片絮影轻度强化,动脉晚期于团块内可见迂曲血管影(图3),其旁肝右静脉受压。增强CT提示:寄生虫感染?肿瘤?或其他。
图1 肝脏恶性间皮瘤声像图
图2 肝脏恶性间皮瘤超声造影图
图3 增强CT示动脉晚期于团块内可见迂曲血管影
患者行“右侧复杂肝占位切除+胆囊切除+门静脉修补+膈肌修补术”,术中见:腹腔内未见积液,脏器间无明显粘连,肝脏大小及形态基本正常,质地稍韧,右肝可见一大小约17 cm×13 cm×10 cm实性占位突出肝脏表面,与膈肌紧密粘连,可疑侵犯膈肌。术后剖视标本:肝脏占位类圆形,为囊实性包块。病理所见:肿物大小13 cm×11cm×9 cm,切面灰白、灰褐,实性,质软,肿物切面大部分区域见出血坏死,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肝脏恶性肿瘤浸润伴坏死。小部分有上皮样形态;大部分呈梭形细胞/肉瘤样形态。免疫组化检查:肿瘤细胞成分WT-1(+)、D2-40(+)、HepPar-1(-)、AFP(-)、CD34(-)、CD31(-)、MyoD1(-)、S-100(-)、HMB45(-)、SMA(-)、CD34(-)、ALK(-)。病理诊断:恶性间皮瘤/肉瘤样间皮瘤。见图4。术后2个月复查胸部及全腹增强CT,未见复发。
图4 肝脏恶性间皮瘤病理图
讨论:间皮瘤常起源于胸膜、腹膜,其中肝脏恶性间皮瘤非常罕见。间皮瘤可分为上皮型、肉瘤型和混合型,其中上皮型多见,本例为肉瘤型,更为罕见。肝脏间皮瘤男女均可发病,在中位年龄为58岁的男性中更常见[1]。肿块绝大多数位于右肝,直径约3.2~24.0 cm。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部分患者可出现右上腹疼痛、头晕、体质量减轻、低热和血红蛋白缺乏等症状。本病例超声表现与既往文献[2]报道相似,均为单发病灶,圆形或类圆形的囊实混合团块,体积较大,壁较薄,边界较清楚,形态较规则,内可见厚壁分隔和大片状低回声区,低回声区域为出血和陈旧性坏死区,团块实性成分内可探及少许点线状血流信号,肿块较大时可推挤周围血管。本病例无肝炎病史,背景肝实质回声较均匀,腹内淋巴结不肿大。超声造影与典型肝细胞癌的造影模式区别较大,非典型的“快进快出”,其动脉相增强的强度低于肝细胞癌,门脉相及实质相廓清的程度及时间均低于肝细胞癌;相较于胆管细胞癌,本病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相团块呈分隔样强化,门脉相和实质相呈等增强,团块内可见大片状不增强区,可作为二者的鉴别要点。
总之,肝脏恶性间皮瘤发生率低,且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通过分析超声造影特征有助于拓宽临床医师诊断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