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唱响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溧阳美音”

2022-03-08庄国华江苏省溧阳市政府办公室

江苏农村经济 2022年2期
关键词:试点网格群众

庄国华/江苏省溧阳市政府办公室

自承担农业农村部赋予的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使命以来,江苏省溧阳市紧抓试点机遇,把乡村治理作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共治共享”为目标,以“全域网格”为抓手,构建起城乡融合、和谐稳定的乡村治理体制,努力打造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溧阳样本”。

创新试点集成,强化组织保障,高起点谋划指标体系

以试点集成为抓手,强化创新联结。以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为主线,统筹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示范市、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等试点工作,强化创新联结,打通各项试点互通互融环节。围绕“党建+三治+网格”的总体目标,确定了5大领域、16个重点方面、N项细化举措的工作路径,将乡村治理全面纳入各级考核内容。坚持结果导向,聚焦试出经验、探出成果、创出示范,加强重点领域制度经验总结和成效评估,尽早谋划考核验收相关工作。

以协同组织为基础,落实联席机制。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横向联动部门、纵向衔接镇村的乡村治理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健全协同联动的治理机制,统筹组织推进。

以群众感受度为导向,夯实治理基础。近年来,关停采石矿、砖瓦窑、石灰窑、码头等199个。投资6.3亿元开展新一轮天目湖水源地保护行动,投资12.8亿元实施区域治污一体化工程,投资14.8亿元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投资8亿元实施美意田园行动,建成7家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美丽乡村建成率全省第一。

构建共治体系,推进系统布局,高标准完成重点任务

全面发挥“党建引领”的共建优势。凸显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突出党员队伍先锋力量,持续推进党群之间的行动融合,不断夯实乡村治理基石。建强组织提升引领力。将组织建在网格上,实现“一网格一支部”全覆盖。构建沿“溧阳1号公路”全域党建示范带,建设“非公党建30分钟示范圈”,多路径嵌入党建元素,打造基层党建样板项目,构筑辐射全域红色治理的生态圈。织密制度提升约束力。出台《关于聚力“五大试点”攻坚锻造基层治理铁军的实施意见》,以市镇共管、档案管理、教育培训、薪酬管理等9个配套文件为抓手,构建村干部“1+9”标准化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头雁矩阵”计划,优化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通过换届总体实现“三升一降”(学历水平、专业素质、整体能力提升,年龄下降)。连续5年成为“定制村干”培育工程试点市,累计招录人数位居全省第一。锤炼干部提升服务力。完善以党员为核心的治理制度。以农村小微权力清单为指引,突出协商民主机制,明确廉政风险,公开权力流程,一年来共制定村级权力清单12项、服务清单20项,推动了“为民实事”顺利实施。组建了“红色工地”“创业走廊”“南山民宿”等党建联盟,在全省形成示范效应。

纵深推进“三治融合”的共治体系。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先导,深入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自治与法治同步推进。推行村务监督组织全覆盖。党务、政务、财务、事务等共计34项内容,已实现“线上+线下”全方位公开公示。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家,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率达51.2%,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7家。自治与德治贯通融合。目前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支队105支、大队230支,注册志愿者14.3万余人,年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000余场次。“我和妈妈有个约会”“10000杯绿豆汤的旅行”“行走的志交会”等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内涵丰富,广受社会好评。打造“小城故事”,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社会正能量,“美音溧阳小城故事”主题活动在全省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上惊艳亮相,获得省市各级领导高度评价。法治与德治加快衔接。以“礼和说事点”“阿嫂客堂间”等为载体,优选乡村法治人才智库,派驻市级调解员和仲裁员现场服务,定期解答群众修订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解决纠纷矛盾中的疑惑,促进乡村治理既合法合规又服心服口。

全面探索数字治理的共享模式。以“一心两智”的信息化建设示范点为统筹,加快治理手段和治理成果数字化,推动实现全民共享。一体化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将30个职能部门涉及的乡村治理工作纳入全市951个网格。按照“多席变一席”智能派单流转、“多通变一通”开展联动处置的思路,融合数字城管、12345、网格化平台形成“智能针”一体化平台。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促进网上办、指尖办、马上办,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全民数字化APP投入使用。打造汇集“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城市管理、民生服务”五大功能的“我爱我家”APP,实行有效信息话费奖励,及时纠正群众发现的不文明行为。“敏捷乡村”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以视频监控、单兵系统、车载视频、天翼对讲等现代科技手段为依托,建成智能化村级网格化工作联动站12个,实现乡村重点区域的可视化视频监控调度。

坚持改革破题,探索融合发展,高质量树立“溧阳式”典范

“党员代办”创新党员服务新模式。积极推行“党员代办制”,实行“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党员办单、群众评单”的创新服务模式。印发《服务代理热点手册》,梳理出10大类74项便民服务事项,重点包括矛盾纠纷化解、信访事项调查、党风廉政监督、环境卫生巡查、群众民生事务。总结提炼出“受理、核实、告知、上报、代理、反馈”的“党员服务代理六步法”,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主动为民解忧,在干群之间架起“连心桥”,在群众纠纷中添加“润滑剂”,真正起到了“防火墙”的作用。

“百姓议事堂”从“三治融合”到“五治共治”。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的基础上,叠加政治(党建)和智治,实现了“五治”融合。由村支书兼任“百议堂”联络员,由老党员、老教师,种养大户、回乡离退休干部、合作社和专业协会负责人等新乡贤担任理事,将群众关心的事项和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作为议事重点,通过“微议事”“微调解”,让群众的事在“百议堂”中进行评议,引导群众正确地“看”,理性地“办”。推动“‘三官一律’+法律明白人”进驻“百议堂”。目前全市建成市、镇、村三级“百姓议事堂”231家,选聘理事3508名。2020年,“百姓议事堂”化解矛盾纠纷6132件,有力维护了基层和谐稳定。

“四美社区”探索社区治理的新路径。以“环境提质、平台提档、制度提效、服务提能、美誉提升”为目标,不断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公共治理精细化、长效化、现代化。共建“美意家园”,加大社区环境治理,打造美意楼栋、美意街道、美意景观、美意文化四个美意项目,用家园亲情描绘社区共同生活圈,增强居民归属感、幸福感。共守“美丽约定”,制定和施行《居民公约十条》,开展金质、银质、铜质“三级”文明家庭考评和最美共建者、最美志愿者、最美物业者“三美”系列选评。共享“美智服务”,打造社区掌上服务平台,设计社区“幸福家园卡”和“幸福点点通”手机APP平台,提升社区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共创“美好生活”,重点做好救助、扶贫、优抚、养老、卫生、计生等城乡社会保障政策差异衔接,完善村级医疗、就学、尊老等福利机制。深化“文明实践”,补足“三社联动”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精准、有效的服务。

“五堂一站”补足社会服务的“微民生”。全面推广如意小食堂、道德讲堂、百姓议事堂、文化小礼堂、幼童小学堂和心愿树爱心工作站等“五堂一站”民生品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市20家“如意小食堂”,覆盖1.2万余名老年人,解决高龄、“空巢”老人吃饭难问题,“餐前十分钟”的理论宣讲全面推开,把党的理论思想融入群众日常生活。126个“文化小礼堂”实现群众文化需求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精准对接。“幼童小学堂”通过政府补助的形式,着力解决农村学龄前儿童课外教育的问题,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1个“心愿树爱心工作站”通过“五大载体”,打造“大年初一走亲戚”“爱心承诺书”“爱心生日档案”“爱心年夜饭”四大服务品牌,精准帮扶了一大批困难弱势群体。

“楼长制”织密社会治理的“微网格”。深化“微网格”,建立“楼长制”的社会治理工作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向最基层楼宇延伸。探索延伸“八小时”之外服务机制。由全市4035名政府工作人员担任自身所居住的4071栋楼宇的楼长,负责本栋楼居民的政策法规宣传、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调处、安全隐患排查,以及疫情防控、防汛、文明城市创建、烟花爆竹禁放等阶段性重点工作,实行专职网格员、网格楼长协同合作、联勤联动的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模式,打造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工作新局面。

猜你喜欢

试点网格群众
用全等三角形破解网格题
多让群众咧嘴笑
反射的椭圆随机偏微分方程的网格逼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重叠网格装配中的一种改进ADT搜索方法
基于曲面展开的自由曲面网格划分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