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B类、C类学生“学分银行”框架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2022-03-08回晓敏

职业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分银行

回晓敏

摘要:在“大智移云物区环”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提出了新要求,高职扩招,B类、C类学生应运而生。研究以已有资格框架为基础,提出学分兑换五原则,探讨B类、C类学生“学分银行”制度模式的实践路径,破解教学由刚性走向弹性之变,实行B类、C类个性化人才培养,推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变。

关键词:B类、C类学生;学分银行;兑换五原则;兑换标准;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1-0075-05

当前,在“大智移云物区环”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提出了新要求,社会结构性失业,导致社会结构性就业矛盾凸显。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国高职院校将扩招100万人,以适应社会对劳动者技术、技能的新要求,此为高职B类、C类学生出现之源。

一、高职B类、C类学生产生的价值意蕴

高职扩招旨在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B类、C类学生顺应高职扩招而生。高职B类、C类学生是相对于A类学生而言的,高职单招网明确:A类是指高中阶段学校(含普通高中、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B类是指退役军人;C类是指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农民、在岗职工等[1]。

高职B类、C类学生是新的招生类群,始于2019年,从类群来看为退役军人与在职或下岗人员、农民工,但不同于已有的成人教育、函授、夜校、自考等类群的非全日制教育,高职B类、C类学生通过学习最终获取的是全日制专科毕业证,由于其学生类群的特殊性,其学习形式不能与全日制学生类同,也不能与非全日制教育类同。因此,高职院校扩招带来的是由单一走向多元的生源之变,由刚性走向弹性的教学之变,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建制之变,是劳动者技术、技能的结构之变,是教育供给侧兼顾需求侧的方向之变。

二、 学分银行概述

(一)关于学分银行

学分银行,首先是以学分制为基础,其次是借鉴和模拟了银行储蓄、支付、兑换和信用的功能,此处的储蓄、支付、兑换和信用不是银行的货币,而是学分。简而言之,学分银行就是学生将平时获得的学历、非学历、竞赛、实践等的学习成果,通过一定通用的、社会认可的某种转换机制转换成学分,再将学分按照一定的标准转换为需要的学历证书或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的一种制度或模式,通常包括学分的认定、积累和转化三个环节。

学分银行的研究与实践,有欧美、澳大利亚与韩国模式可以借鉴。1982年,学者关世雄首次将学分银行概念引入国内,2004 年我国教育部首次提出探索学分银行制度。学分银行在我国的研究与实践最初发端于终身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承担与实践单位为国家开放大学与各地广播电视大学。我国高职学分银行制度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一些学校仍停留在诸如核算学分、开设选修课等初始阶段,甚至是“纸上谈兵”的“科研”阶段,未深入到教学理念重塑、教学体系重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模式转换等纵深环节。我国高职学分银行建设步伐的滞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梳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关于学分银行的研究文献,如薛晶洁[2]、胡夏楠等[3]借鉴欧洲模式和加拿大模式,提出构建我国学分银行的方法和路径;江颖等[4]着重分析了构建学分银行的配套机制问题;范爱民等[5]则以汽车专业为例,重点分析了职业技术层次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学分银行的作用机理及课程结构设计等内容。

(二)学分银行的现实困境

我国对学分银行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当前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制度与模式,亦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学分的认定与转换缺乏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权威性标准。

国家资历框架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定义,将公民个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任何的规范方式获得的知识、技能按层级分类描述并依法确定的一整套标准和措施[6]。资历框架的核心要素是对学习成果的认定、学分累积与学分转换。目前,我国行业分类共有20个门类、97个大类、473个中类、1 380个小类,资历框架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部分行业完成了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等的建设标准,国家教育部学分银行网站的转换主要提供的是部分专业的1+X专业技能证书的转换标准,许多行业无据可依,致使各级各类教育“学分银行”落地困难。

三、B类、C类学生人才培养与学分银行融合的动因分析

(一)必要性

经过调研,高职B类、C类学生具有层次多元化等诸多特点,如图1所示。

B类、C类人员大部分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但受学历水平的影响,理论水平普遍不高,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工作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人员大部分在岗,学习时间难以集中,因此规定了高职B类、C类学生学制为3~6年弹性学制,这就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打破固有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采用灵活的弹性学制,做到“入学有基础、教学有标准、培养有质量、就业有优势、发展有前途”。刚性走向弹性的教学之变是B类、C类学生的性质要求。吴南中等指出:学分银行的外在价值是建立开放共享的终身学习通道,内在价值是促进教育体系性的变革[7]。由此可见,“学分银行”的价值特征与B类、C类学生教学变革要求相契合,引入学分银行体系,构建与学分银行体系无缝对接的B类、C类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路径势在必行。

(二)可行性

我国教育种类繁多,存在壁垒,学分银行是沟通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及实践能力的桥梁。就B类、C类学生而言,学生就业多年,生源地域、行业分布广泛,拥有各级各类培训证书、资格证书、技能证书、获奖证书和实践能力,与学历教育知識点、技能点与能力结构所学部分内容重合,如果按照一定的标准转换成学分,则可以使学生以较低的机会成本完成学业,打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壁垒,学生通过学历提升,完成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建制之变和劳动者技术技能的结构之变。如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部分学生拥有中级会计师证书,为了获取毕业证需要重修会计基础、财务会计、经济法基础等已经完全被中级会计师“无差异”覆盖的内容,学习形式僵化,增加了学生的机会成本,延长了学习时间。推行学分银行,有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高效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缩短学生的学习周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成技术与技能的结构性岗位之变,使个性化弹性学制变为可能。

四、学分银行框架下B类、C类人才培养需厘清的问题分析

高职B类、C类人才培养与学分银行融合需要解决的是各种学习成果转换为学分或者是课程免修,以学历获取为目标的单向转换需求更强烈,以实现封闭走向开放的建制之变,形成多元成长培养模式管理架构。经调研,梳理出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学习成果见图2。

通过调研分析,学习成果名目繁多,“证”出多门,在兑换系统中需要分级分层分类确定学分认定标准及可以免修的课程,专家委员会成员按照已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及团体标准”予以认定,完成学分等值化转换工程,解决大量无序教育培训成果的统一。

五、学分银行框架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资历框架主要解决价值衡量“尺度”问题,是学分转换的基本媒介,在学分银行制度中举足轻重,此处以已有资格框架为基础,进行学分银行制度模式实践路径探讨。

(一)学分银行系统设计

学分银行的主体架构主要包括“两中心两系统”与“四模块”,即学分认定、兑换、评价与诚信四部分内容。认定与兑换是连接学习者与学校平台的“桥梁”,是核心部分,认定标准以已有资历框架为基准,学分兑换包含四个模块,如图3所示。

(二)当前基础下的实践路径设计

1.兑换原则

学分认定工作需要关注两个维度:学习数量和学习质量,要遵循以下五原则:

(1)坚持谨慎性原则。质量是人才培养保障第一要务。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原则之一,简单来说就是在会计核算时多预计损失,少预计收益。此处是指在免修课程与兑换学分时,按照不高于技能、职称与执业证书所涵盖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进行免修与之对应的相应学分,使培养对象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与技能链条,避免知识与技能链条出现漏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例如,助理会计师证书的“初级会计实务”课程内容涵盖“会计基础”全部内容,但涵盖“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部分内容,按照谨慎性原则,则只能免修“会计基础”课程及对应“的会计基础”相应学分,而不能免修其他相应的三门课程,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

(2)坚持权威性原则。权威性原则主要指证书设置部门的权威性与技能大赛举办部门的权威性,以此对证书及大赛的含金量进行界定,保障人才培養供给侧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侧相匹配,增强培养人才的适岗性,以适应国家对于结构性失业的战略调整。

在各行各业的教育培训学习成果中,按级别从高到低大致梳理如下:

A.证书类:注册类>职称证书>技能证书>技工证

B.赛项类: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学校(企业)

(注:行业学会及协会比照教育部门同级别低一级)

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为例:注册会计师高于正高级会计师,正高级会计师高于会计师,会计师高于助理会计师,职称系列高于1+X技能证书系列,会计已取消从业资格证。

(3)坚持普适性原则。普适性指某一事物(特别是观念、制度和规律等)比较普遍地适用于同类对象或事物的性质(释义来源:360百科)。学分银行的普适性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业来讲,学分银行设计的兑换标准是宽泛的口径概念,普遍适用,而非具有专业针对性,其探索的学分银行框架与结构对不同专业具有通用性与可借鉴性。

(4)坚持公信力原则。公信力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释义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公信力意味着信任、信赖,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公信力原则在学分银行兑换系统设计中引申为权威、合理、为公众普遍认可,是学分银行的兑换标准规范的质量表达。

(5)坚持时效性原则。时效性是指信息有用性是有时间量度的。在信息时代,知识不断更新迭代,兑换系统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学习认证单元知识点、技能点与能力要求,以适应需求侧对教育供给侧的人才培养结构要求,让兑换标准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

2.兑换标准

参照国内正在建立的国家资历框架,针对B 类、C类学生的类群特点对证书与赛项进行重点分析,同时,适度考虑B类、 C类学生的职业经历。

在教育部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网站《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工作规程(试行)》中,对1+X证书的培训课时与学分及免修课程进行了规范,充分考虑了学习效能,见表1。国家学分银行网站对1+X证书做了通用规范规定,并陆续发布了行业1+X证书的转换公告,有的只做了区间规定,细节合理与否有待于探讨和验证。在网站中,针对“学习成果目录框架思维导图”中末端部分进行了规范表达,其他资历、获奖等证书与实践兑换标准尚未制定。

3.学分兑换系统建构

在完成“学分兑换标准”的基础上,建构“学分兑换体系”,在兑换体系设置四个模块,见图4。

4.学分认定与兑换的实践路径

B类、C类学生类群层次复杂,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在岗职工学习时间不能统一,可以通过学分银行兑换中心根据学分兑换标准对学习成果实施评定,再将其转化为学分。学生既能够兑换学分,也可选择课程免修,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选修需求,提升弹性培养水平。比如对于技能证书1+X证书试点专业而言,学生能够选修对应课程兑换证书,或者根据1+X免修相关课程,兑换学分银行学分,以此兑换学历学位证书或者职业资格证书,完成学历与证书双向兑换。

以德州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B 类、C类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通用平台与专业技能模块为例(2021年更改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做学分兑换实践路径表达,详见表2。

选择平台与模块中课程知识点、技能点与能力要求可以互相涵盖的证书与课程进行“课证融通”衔接。

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经过对上述平台与模块课程知识点、技能点与能力要求梳理,将学历课程与证书进行“无差异”匹配,确定可以互相替代的内容与课程。如把学历课程“纳税实务”与1+X证书考试课程“智能财税”或者“财务共享”课时合并互通,形成真正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考试平台中实训软件资源丰富,行业与企业可选择性大、图文并茂,拥有优秀的案例分析资料,呈现企业真实的单据与发票,贴近实际,可以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克服会计专业实践的困境,但这需要教学环境随时能调用实训软件资料,对实训环境要求较高,要实现两者的混合教学需要从课程设置进行教学的重构设计,教学改革工作量庞大,但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节省教学时间与教学资源。第一,课证互换与免修。A.以会计技能初级证书为例:1+X智能财税证书免修“纳税实务”,1+X财务共享初级免修“出纳实务”,中级考证尚未开展。B.以会计职业职称证书为例:学生拥有助理会计师职称证书时,可以免修“会计基础”与“经济法基础”课程;会计师职称证书的取得可以免修“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高级会计师职称证书的获得可以免修“中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科目。第二,技能大赛获奖与学分兑换。结合B类、C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历课程学时、学分与赛项级别,制定出赛项的梯次可兑换学分方案,详见表3 。第三,实践能力与免修。实践能力方面,以会计为例,确实从事会计工作的(以地方财政部门记录在案的会计人员为依据),可以免修“会计基本技能”与“出纳实务”;退役军人以退伍军人证可以免修体育课程。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分银行”实践路径中兑换原则的界定、兑换标准的制定与方案的设计表达,可以实现B类、C类学生根据已有资历框架的证书及实践,按照兑换标准兑换相应学历学分,避免重复学习,缩短学习时间,为弹性学制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因此,国家资历框架的建设是当务之急,学分认定、累积与转换标准也亟需国家层面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高职单招网.高等职业院校扩招中的A类、B类、C类分别指的是什么?[EB/OL].[2019-08-28].http://shandong.danzhaowang.com/bkzn/zycp/144640.html.

[2]薛晶洁.欧洲通行证运作模式及对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8(2):112-118.

[3]胡夏楠,王亮.加拿大学分转移机制及其启示[J].开放学习研究,2018(2):40-46.

[4]江颖,黄霖.学分银行中学习成果认证服务体系的设计[J].当代继续教育,2017(1):63-70

[5]范爱民,张晓雷,丘利芳. 基于学分银行的中高职衔接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以汽车专业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45-48.

[6]王立生.落实十九大精神 加快推动国家资历框架建设[EB/OL].[2021-06-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7n/2017_zl76/201804/t20180419_333588.html.

[7]吴南中,李丹,李慧玲.学分银行联盟战略:组建价值与构建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8(4):58-62

猜你喜欢

学分银行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办好江苏学分银行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研究视域探寻
“学分银行”制度的保障体系分析
双证制嵌入学分银行社会服务体系策略研究*
试析“学分银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学分银行—信息化时代学习体系变化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简析
关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参入学分银行的时序判定
基于学分银行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
以信息化和国际化构建现代终身学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