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十二家房客》人物的喜剧性研究

2022-03-08陆颖珊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2期

【摘要】在喜剧这一门类里,喜剧性人物是叙事的重点,是一切情节发展延伸的基点,是创作者喜剧意识在剧中的化身,所有诙谐的语言和滑稽的动作都要靠人物代为展示。因此,根据情感倾向把角色划分为不同的人物类型,并以此为起点分析《七十二家房客》中人物的刻画及喜剧性来源,继而解读这些喜剧性人物如何在心理上满足观众对笑的需求,或将揭晓这部粤语情境喜剧播出十余年而热度不减的秘诀。

【关键词】《七十二家房客》、肯定型喜剧人物、否定型喜剧人物、过渡型喜剧人物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2.093

理念须诉诸于实际,不同的艺术形式就是意识诉诸于感官时的不同方式。作为喜剧与观众间沟通的媒介,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审美效果产生的关键,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喜剧性效果的呈现好坏。正如法国喜剧理论家柏格森所说的那样,“在真正属于人的范围以外无所谓滑稽。景色可以美丽、幽雅、庄严、平凡或者丑恶,但绝不会可笑。我们可能笑一个动物,那是因为在这个动物身上,我们看到一种人的动作或表情。”

按照不同的表现内容,喜剧有否定型喜剧、肯定型喜剧和含泪喜剧之分,《七十二家房客》中的人物亦可根据喜剧人物的性质划分为肯定型喜剧人物、否定型喜剧人物和过渡型喜剧人物。

1. 肯定型喜剧人物

肯定型喜剧人物带有明确的正面色彩,他们可能是大英雄,也可能是平凡人,但往往都是敢于反抗现实与不公的,他们正直、机智,能自救,也会对身边的人伸出援手,帮助他人逃离困境。肯定型喜剧人物追求的是被伦理肯定的真、善、美,承载着创作者对人性美好一面的赞扬与向往,他们的存在与否定型喜剧人物构成了两个极端的对照。在《七十二家房客》里,肯定型喜剧人物几乎全部存在于租客一方,其中,又以下列三个喜剧人物最具代表性。

1.1 自娱的隐嘲者——鸡公福

隐嘲者是喜剧中最聪明的人,他看似与丑角一样受人蒙骗,但他只是佯装无知,实际上总能驳倒那些自作聪明的欺骗者。鸡公福就是七十二家大院里的隐嘲者,有眼力见,乐观豁达,平日里妙语连珠,在八姑夫妇发难时,他总是最先想出对策。

在第一季第一集《停水风波》中,鸡公福的“隐嘲者”角色就被创作者摆在了明面上。开篇,兰姨正被迫给包租婆八姑低价洗衣服,碰巧金医生前来洗漱,发现水龙头外围了一个带锁的木箱,鸡公福只想了两秒便已了然,“肯定是包租婆。”第一次交锋,鸡公福在八姑下楼后抢先开口,在明知是八姑把水龙头锁了的情况下假装向她“告状”说:“不知道哪个混蛋锁住水龙头,不给谁我们用。”随后,鸡公福巧妙地将八姑的视线转移到与年轻女子相会的太子炳身上,使之无暇顾及偷水的事,又用湿柴制造了一场“大火”,以救火为由头逼得八姑主动发誓再不会将水龙头锁上。至此,街坊们重新获得了水龙头的自由使用权,往房东倒去的故事天平再次变得平衡,故事情境又回到了原点。

隐嘲者大智若愚,为了自娱而自嘲,鸡公福亦如此。他一次次带领租客巧妙化解了来自包租公包租婆、警察局局长等人的不合理要求,看似回回都能逃过一劫,租客也都不自觉把鸡公福当成了主心骨,包租公也曾说过,“正所谓蛇无头不行,没有鸡公福,他们能耍什么花招。”但实际上,对包租婆和包租公等人而言,大院租客的反抗与回击不过是丝毫未伤及根本的小打小闹,他们之间的关系实质上依然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地位极不平等。努力将自己和街坊们的生活维持在当下水平而不至于变得更糟,已经是鸡公福能力范围内做得最好的结果了。

1.2 被赞美的“卑贱者”——周萍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喜剧理应摹仿比当下更好的人,绝非坏人、懦夫等卑贱者,因为它们表达的情感逢迎的是人性中的卑劣。而在《七十二家房客》里,舞女周萍却因新奇的身份让观众对其迅速产生了悬想期望,在本能的好奇心驱使下自然而然地关心她的命运发展。原来在喜剧中备受嘲讽的卑贱者,被塑造为了肯定型喜剧人物,由周萍引起的笑声既是对恶与丑的鞭撻,又是对其有情有义的行为的赞赏。

职业使然,周萍是少有的不拖欠房租的人,但也遭受了不少街坊的鄙夷。事实上,为了生计不得已来到广州的周萍,比起传统妇女多了一层以谋生为目的的社会身份。戏内人笑周萍以色待人,戏外的观众则笑戏内人古板不知变通,进而暗暗生出期待,希望周萍能一直在与戏内人的对抗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看到周萍多番使计自保,甚至让以牛局长为首的垂涎她美色的人吃瘪时,观众更会因心理预期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而笑。

与舞女这一身份代表的消极色彩相反,周萍本人是热心善良、为人仗义的,性格与身份之间的色彩反差构成了周萍这一人物的内在矛盾来源。而作为旁观者的观众始终处于上帝视角,清醒地看着周萍随着既定的命运走去,在这期间,为遇到挫折的她惋惜,会为渡过难关的她庆幸不已;当心理上保持的悬浮状态累积到某个反转的喜剧情境出现时,观众被周萍勾起的期待感在顷刻间落空,理智感随之消弭,几乎就在笑的同时,情感就由紧张转入松弛。

1.3 潦倒的“骑士”——发仔记

在亚理斯多德看来,年轻人很热情、急躁,容易冲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他们由于爱荣誉,不能忍受轻慢,一旦认为受了害,他们就会发怒。他们因满怀希望而无所畏惧,敢于挑战权威,又会因缺乏社会阅历而容易上当。这可谓是发仔记的真实写照。他以补鞋、拉黄包车为生,因学过几招功夫,好打抱不平,虽然有些冲动,但肯定型喜剧人物性格特征中最核心、最珍贵的品质就是发自内心、不权衡利弊的善良与热忱,这恰恰是发仔记身上最突出的特质。这样热血又莽撞的发仔记,俨然一个守卫街坊和心上人的另类“骑士”。

在第一季第十五集,祝星星从乡下来到广州,行李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扒手抢走,只有在街边补鞋的发仔记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上前拦住了扒手,随后又主动收留了无处可去的祝星星,带她找工作、开解她。世道艰难,人人自顾不暇,发仔记依然保有纯真的赤子之心,以最大的善意对待陌生人。此时的他,自然能收获观众善意的笑。

骑士愿意为爱全身心奉献,但与心上人的相知相爱总是布满荆棘。发仔记和阿香同样在喜剧世界中得到了不应当得到的厄运。若是在古代戏曲里,两人多半能互相扶持走向大团圆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关大院里,发仔记没有能力带阿香离开大院过上新生活,只能在八姑试图把阿香嫁到有钱有势的人家时勉力阻止。尽管知道包租婆多半会因为各种原因“竹篮打水一场空”,可厄运始终在发仔记与阿香的爱情路上埋伏,因此苦恼和悬念长久地萦绕在观众的心头,短暂的安心笑容变得难能可贵。

2. 否定型喜剧人物

处在天平另一端的就是否定型喜剧人物,其存在是通过美和与假、恶一致的——“丑”的对比,造成空虚的内容与伪装成有意义的形式之间的矛盾,来揭露形象的丑的本质,从而体现艺术家关于美对丑的优势的美学理想的。在《七十二家房客》里,辅警三六九、一四七和牛局长等人便是否定型喜剧人物,他们在自欺的同时欺人,创作者多以讽刺的笔触描写他们的一言一行,让他们在与肯定型喜剧人物的斗争中,只在矛盾出现的初期占据上风,结局往往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2.1 贪官污吏

贪官污吏原是戏曲中常见的角色,常以净、丑的逗趣脚色出场,身上天然地具有喜剧性。

2.1.1 牛大春:尸位素餐的警察局局长

牛大春早年从军,复员后依靠妻子娘家的扶植当上了警察局局长,但他上任后愈发贪得无厌,利用手中的权势为自己谋财,又或是与无良的商人、地主相互勾结,搜刮民脂民膏。在第十季第三集里,牛大春不满当了营长的丘富压了他一头,故意让巡警一四七接近包租婆的弟弟,骗取他手里丘富和包租公合伙通过当铺洗黑钱的证据。逼供过后,牛大春气定神闲地向一四七挑明,“我们现在是求财,不是求气。……让他们清楚,在我们的地盘混饭吃,别忘了我们警察局才行,起码要给我们分一杯羹。”牛大春的办公室墙上挂了一面西关街坊会送来的锦旗,上书“保一方平安”,讽刺意味十足,惹人嗤笑。

牛大春往日里做了不少类似威胁的事,以权压人,这回自以为抓住了丘富的把柄便能如法炮制,结果被对方以自己以往对付别人的方式直截了当地反向压制。恶人自有恶人磨,贪官难得吃瘪的戏码让人抚掌大笑。

2.1.2 三六九:欺软怕硬的巡警

三六九是典型的狐假虎威,他原籍中山,本是地痞流氓,被拉壮丁强征入伍,后来辗转当上了太平街巡警,编号369,大家都叫他三六九、九哥。

三六九常到大院里给八姑、太子炳撑场子,边利用职务之便从八姑那里“抽油水”,边仗着巡警的身份对租客无端发难。等真遇上需要履行巡警义务的时候,束手无策的他只会将责任推卸给同僚。此外,三六九是典型的“有贼心没贼胆”,欺软怕硬,常被鸡公福等人忽悠得团团转。可以说,三六九的一言一行都天然地染上了喜剧的色彩,他一登场,观众就满怀期待地等着他失败的那一刻到来,尽情嘲笑。

2.2 土豪劣绅

毛泽东主席曾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在20世纪40年代的广州,富人靠房屋租赁成了另类的“地主”,例如八姑与太子炳。两人对租客们极尽剥削之事,还梦想着靠投资“发达”,或是与哪个省厅里的贵人搭上线,对偶遇的“富商”也异常热情,但结局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成了众人的笑柄。

此外,太子炳的惧内也为观众带来不少笑料。由于是入赘,太子炳与八姑在婚姻中的地位高低对调,八姑疑心重,一旦发现太子炳有在外风花雪月的可疑痕迹,便不分场合地扯着他的耳朵叫骂,丝毫没有要在租客面前给丈夫留点面子的意思。但在不触碰底线的时候,八姑依然“以夫为天”,一碰到问题心里就拿不定主意,转而求助太子炳,若太子炳蹬鼻子上脸,八姑心里的怒火又再次占据上风。两人的关系一直处在这种循环之中,为观众提供了不少笑料。

在学習、工作等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有时乖运舛的时候,或是受了责骂,或是代人受过,却无法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懑。此时,喜剧场景便是最理想的情绪移置场所,毫无反抗之力的喜剧人物也成了宣泄对象。在丑角如意算盘落空、丑态尽露的那一刻,观众用笑来发泄对阻碍社会前进的丑恶力量的愤怒之情,用笑来尽情地鞭挞他所憎恶的对象,用笑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在笑声中以胜利者自居。

3. 过渡型喜剧人物

在肯定型喜剧人物和否定型喜剧人物之间,还有第三种喜剧形象:过渡型喜剧人物。它既具有肯定性喜剧形象的某些正面品格,又具有否定性喜剧形象的某些反面品格,其中正面品格属于本质性的、全局性的,反面品格属于非本质性的、局部性的。创作者对这一类型喜剧人物的态度是既同情又带有轻微批评的,因为那些反面品格是必须被克服的,但其存在本身无伤大雅,并不像否定型喜剧人物那样性质恶劣,且当事人是不自知的。西洋蔡就是大院里介于肯定型和否定型之间的喜剧人物。

作为一个落魄的贸易买卖手,在第一次登场里,西洋蔡穿着全套西服,打着红色的领带,头发梳得油光锃亮,手里提着黑色公文包,与大院里穿着朴素的街坊们看起来完全不像处于同一阶层。可踏进大院不到十秒,他就因为踩到兰姨洗衣服淌到地上的水摔了个大马趴,狼狈不已。站起来后,西洋蔡故意用“dirty”形容周围的环境,还讽刺兰姨不会讲英文,暴躁的脾气、自视甚高的姿态与斯文的外表前后形成强烈的反差。整体而言,西洋蔡的理想与现实、行为目的与效果间难以衔接,这些自身的可修正的不足与所处环境的矛盾共同为人物喜剧性格提供了基础。

但过渡型喜剧人物的性格是不稳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环境的改变和自我的觉醒,它有可能向上转化为肯定型喜剧人物,也可能彻底下坠为否定型喜剧人物。

西洋蔡性格转变的时机出现在他与祝星星结婚之后。原本的西洋蔡,肚子里装了几滴洋墨水,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更因為不甘于平凡,多次试图发展副业,屡屡受挫。在大院里住得越久,西洋蔡受到来自街坊们的正面影响也越多,婚后,多了口直心快的祝星星时时从旁提点,帮助他看清自己,不再好高骛远。对西洋蔡而言,从认识到自己过去的“丑”那一刻起,他便开始逐渐转化为肯定型喜剧人物。

4. 笑的引发:喜剧性人物的不协调性

笑的基础是对事物矛盾的认识。现实中有一些事物,由于它违背了生活常规,存在着内容和形式之间的不协调,当这种不谐调暴露出来时,我们就觉得可笑。喜剧性人物之所以能引得观众发笑,正是因为喜剧性人物的行为、性格具有不协调性。

4.1 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

当喜剧人物的思考方式和行事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时,就会造成不协调甚至冲突,这种“不合群”正是该喜剧人物可笑性的根源。

例如西洋蔡,他刚住进大院的时候,认为自己不过一时落魄,虽然同住大院,但自己依然“高人一等”,奚落街坊们都是“没文化的土特产”,却也只能在大院里摆摊卖“西洋艺术名画”;他负担不起更高的房租,却处处嫌弃大院里的厨房炉灶、水龙头等设施,认为配不上自己的身份。如此行事让大家十分看不惯,忍不住讽刺他,“既然又脏又小,有钱你就不要来这里住。”初期的西洋蔡与大院格格不入,在逐渐融入的过程中制造了不少笑料。

4.2 与他人的不协调

有对立才会有矛盾,再懂得自我隐藏的人物也会不自觉地通过一言一行暴露出真实性格,此时就有可能因为性格的对立产生矛盾、冲突。当喜剧性人物的举止有违常理,或是违反人们约定俗成的常规惯例,其的性格特征就会与常人的审美认知碰撞出矛盾,继而催生出可笑性。

例如爱财如命的太子炳,他把来路不明的盲公胜奉为座上客,一见到批命结果显示八姑与自己八字不合,他就提出要与八姑分居,还找来媒婆,准备根据盲公胜推算的八字另纳新妇。这一行为有违“糟糠之妻不下堂”的普遍认知,突破了大院租客的道德底线。随后,太子炳意外发现阿香的八字正是自己命定的“寅月申日未时出生之人”,竟提出要娶阿香,与养女结婚的行径本就违背天理人伦,为了给自己转运这一出发点更是可笑之极。

各有特点的喜剧性人物都是社会现实的艺术化呈现,对肯定型喜剧人物的赞扬是为了更广泛地传播真善美的理念,而否定丑才能进一步肯定美,所以对否定型喜剧人物的讽刺也是为了从反面印证在日常生活中心存美德的必要性。在七十二家大院里,“一道屋檐,人生百态。”不仅让观众在笑中尽情宣泄生活的压力,忘却繁琐的日常,还能让观众了解世间百态,看着大院里各自挑起重担、努力前行的租客,在笑中重获上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法)昂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徐继增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第2页.

[2](古希腊)亚理斯多德:《亚理斯多德<诗学><修辞学>》,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5页.

[3]陈孝英:《喜剧形象塑造规律初探》,《人文杂志》,1988年,第5期.

[4]潘志彪:《喜剧心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228页.

[5]沈嶢:《正面喜剧形象塑造漫谈——读传统戏曲喜剧有感》,《电影艺术》,1961年,第2期.

作者简介:陆颖珊,广东江门,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在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