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几经波折的“土改史诗”

2022-03-08

华声文萃 2022年2期
关键词:丁玲太阳文学

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丁玲的代表作之一。它问世以来,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享有“土改史诗”之美誉。那么,这部红色文学经典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

温泉屯获得灵感

1904年10月12日诞生于湖南临澧的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1927年底,她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梦珂》,次年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并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她被捕入狱,但始终坚贞不屈,经受住了各种严峻的考验,后在党的帮助下,逃离南京,奔赴陕北。

抗战胜利后,丁玲同杨朔、陈明等人组成“延安文艺通讯团”,奉命奔赴东北。1945年秋,他们从延安启程,东渡黄河,辗转抵达张家口后滞留于此。

中共中央根据当时的形势,于1946年5月4日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各解放区迅速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丁玲主动请求参加晋察冀中央局组织的土改工作队,先赴怀来,后到涿鹿县温泉屯开展土改工作。

在温泉屯,丁玲感受到广大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在同村民广泛的接触中,她积累了大量生动的素材,也领略了农民的淳朴、热情。

丁玲后来回忆说:“我在村里的小巷子内巡走,挨家挨户去拜访那些老年人,那些最苦的妇女们,那些积极分子,那些在斗争中走到最前边最勇敢的人们。”

“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告诉我,这些生气勃勃的人,同我一道作过战的人,忽然在我身上发生了一种异样的感情,我好像一下就更懂得了许多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性情,他们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我好像同他们在一道不只二十天,而是二十年。”

土改中完成小说

这年冬,当丁玲来到阜平县的红土山村时,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她的腦海中已形成雏形,“需要的只是一张桌子、一叠纸、一支笔了”。于是,她在此住下来,在一张炕桌上全力以赴地投入创作。为了缓解腰疼的毛病,她只好把火炉砌得高一些,把腰贴近炉壁上烘烤,伏在桌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每天半夜,她必须要把暖水袋敷在腰间,才能入睡。

小说只开了个头,丁玲转移到抬头湾村继续写作。她决心通过实践检验自己小说的构思和人物、情节设置,于是积极参加了历时半个月的唐县土地改革复查工作,又参加了年底华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华北联大)组织的土改工作队,到宋村搞了4个多月的土改。1948年4月中旬的一天,丁玲与随中共中央迁驻阜平县城的毛泽东不期而遇。在谈话中,毛主席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历史是几十年的,不是几年的。究竟是发展,是停止,是倒退,历史会说明的。”在认真地领会毛主席的这番教导之后,丁玲下决心一定要把小说写好,以便对历史负责,也为自己的创作负责。

丁玲和工作队的华北联大的人员,返回当时华北联大所在地——正定县后,便借住于此。经过反复修改,至1948年6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终于定稿。

费周折东北出版

定稿后,丁玲首先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手稿送给时任华北联大文学系主任的陈企霞阅读,想听听他的意见。陈企霞被作品中人物命运的变化所深深吸引,看完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一见面便脱口说道:“是部好稿!”

这时,中共中央已从阜平县迁到平山县西柏坡村,萧三、胡乔木和艾思奇等我党有名的大才子聚集于此,丁玲又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誊写稿分送给他们审看。虽然这部稿子被萧三、胡乔木和艾思奇一致称赞为“是一本最早的最好的表现了中国农村阶级斗争的书”,但是也有人指责该作品反映的是富农路线,以致它不能在华北出版。所谓“富农路线”的指责,与小说中顾涌这个人物形象的描写有关。

陈企霞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样一部好小说不能付梓面世而愤愤不平。他问丁玲:“你原来不是组个‘延安文艺通讯团’,要跟杨朔他们一道去东北的吗?”

丁玲沮丧地应着:“嗯——”

“那么,你还不如趁这次过东北把稿子带去,换个地方,说不定这本书还有出版的希望!”

一语惊醒梦中人。此时丁玲已是以蔡畅为团长的“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即将赴匈牙利参加世界民主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6月24日,她随蔡畅从平山县启程,途经大连时,她收到胡乔木发来的关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修改意见的电报。7月底到哈尔滨,丁玲在此停留了一段时间。她的小说很快于9月间被哈尔滨《文学战线》杂志第一卷第三期选载。同月,该小说由“新华书店东北总分店”出版发行,深得广大读者喜爱。此时尚未迈出国境的丁玲,还参加了《文学战线》杂志社为小说举办的座谈会。

发表后大受欢迎

丁玲赴匈牙利开完会后,于1949年1月中旬回国。4个月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便被翻译成俄文,发表在苏联《旗帜》杂志上。

此后3年间,有关丁玲的采访报道或是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评论等,频频见诸于《小说》《光明日报》《进步日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人民文学》等众多的报刊上。加之她写的散文、随笔等作品,总是发表在报刊醒目的位置,使她声名显赫,已然成为解放区、新中国有代表性的作家。

1952年6月7日,苏联驻华大使馆代表斯大林奖金委员会授予丁玲斯大林文学奖,丁玲很快将5万卢布奖金悉数捐献给全国妇联儿童福利委员会。6月8日,我国文艺界为此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大会。两天后,《人民日报》报道:《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已被译成俄、德、日、波、捷、匈、罗、朝等12国文字,在各国读者中广泛传播。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为我国第一部再现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深刻、真实而又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显示了农村伟大变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并且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前途。它不仅是丁玲文学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突出成就,无疑标志着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长篇小说创作所达到的新高度。著名文学评论家冯雪峰曾指出:“这是一部艺术上有独创性的作品,是一部相当辉煌地反映土地改革的、带来了一定高度的真实性的、史诗性的作品;同时,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最初的比较显著的一个胜利。”苏联文学评论家誉称:丁玲天才而技巧地描写出中国数以百万计的劳动人民,怎样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觉醒过来,为新生活而斗争。

(摘自《党史博采》)

猜你喜欢

丁玲太阳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丁玲的幸福婚姻
丁玲的主要作品
丁玲噩梦一场
她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一生经历四个男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太阳几点睡觉
文学小说
夏天的太阳
太阳花
寂静的太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