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令习俗
2022-03-08
【注释】
寒食禁火:清明前一日或两日为寒食节。相传晋文公为悼念被火烧死的介之推,下令这一日要禁火,吃冷食。
元夕放灯: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这一天的晚上称“元夕”,有赏灯、猜灯谜等活动。
上巳流杯: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魏晋时期,王公贵族、文人雅士们在这天要临水宴饮。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将酒杯放入水中,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赋诗一首,称“流杯”。
蒲:指菖(chāng)蒲酒,即把切碎的菖蒲放入雄黄酒内,据说可辟邪。
七夕穿针:农历七月七日为七夕节。女子在月下将彩色丝线穿入九孔针,向织女(又称巧娘娘)乞求心灵手巧,故又称“乞巧节”。
书云:观察天象以占卜人事吉凶,并将其记录下来。宋代人多用“书云”指代冬至。
《名物蒙求》的作者是南宋的状元方逢辰。在古代,儿童入学之后,并不是马上就学习“子曰诗云”之类的经典著作,而是从生活中的礼仪学起,从自然和社会中的常识学起。这些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名目、物产和特征,被称为“名物”。该书介绍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名物知识,含天文、地理、鸟兽、花木、日用器物、耕种操作,以及当时社会上的亲属、家庭等关系之种种称谓。除了讲解丰富的名物知识,还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全书四言一句,朗朗上口,浅显易懂。
【拓展】
月 令
“布谷鸣,收小蒜。”“蚕人簇,时雨降,可种黍禾。”这是古代月令书中描述农桑活动的句子。
月令是古人长期观察星象与自然物候变化的经验总结,它指导人们在不同的月份从事不同的生产活动。很多节日的习俗,也和当月的自然物候相关。古代帝王的祭祀和历法的编订也要参考月令,以求顺应天时。
《月令》本来是《礼記》中的一篇,它“以时系事”,即以四时为总纲、十二月为细目,记述天文历法、自然物候、政治祭祀、民俗禁忌,尤其是农事。古人认为,人类的各项活动,都应该顺应时令的变化,每个月都有当“令”之事,帝王也要依此来安排生产生活,发布政令,故名“月令”。因此古人也用“月令”一词,泛指每月的气候和物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