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一生至少要练习一种乐器
2022-03-08周海宏
周海宏
伴隨着“双减”政策的快速推进,基础教育的生态正在改变。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家长们都不得不重新理解艺术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定位。经过重大调整后的教育政策,不鼓励刷题式的教育方式,要减轻校内外课业负担,那么,学生释放出来的时间就可以放在美育、体育上,其目的,是培养孩子完整的素质结构。
人的思维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培养理性的学科是科学,而感性思维的形成则是艺术教育的本质。人要拥有体验幸福的能力,靠的是感性思维。如果社会只重视运用理性思维的学科,而错过孩子最应该发展感性思维和培养审美品位的时期,就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幸福感。
有些家长并不理解“双减”政策的根本目的,“美育进中考”反而让他们更焦虑。其实从历史上看,音乐、美术和语文、数学一起,是第一批进入国家教育体系的科目。那么,为什么要把美育放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呢?因为只有大力推行基础教育阶段美育的质量,才能让最大范围的公民艺术素质得到提升,让每一个未来公民都能接受高水平的审美和艺术教育。
以音乐教育为例,我提出了一个路径:通过学琴热爱音乐,通过音乐热爱艺术,通过艺术热爱生活,通过生活体验幸福。美育的确可以为这个路径赋能。
从另一方面来看,审美水平已经关乎社会竞争力了。例如,我们看到城市环境脏乱差,铺天盖地拙劣的商业广告等,都是整个社会缺乏审美能力的体现。对美育的重视,不仅是站在个体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的,也着眼于整个社会环境向着美好、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总之,人要有创造良好生活条件的能力,也要有体验幸福的能力,才构成完美的人生。
具体到许多家长关心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器乐教育,我认为,每个人一生至少要练习一种乐器。乐器学习要从4~5岁开始,可以到初三毕业时结束。只要不间断地练习一种乐器到初三(也就是14~15岁),五线谱和相关技能是不会忘记的。至于初三之后,就是个人选择问题了。对于未来不打算走专业路线的学生,我有一个非常实际的建议:每天练习乐器的时间不要超过一小时。如若这样,家长们就会发现,艺术学习是很从容的,而且孩子不仅不会讨厌音乐,相反,音乐会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
对学习音乐而言,请家长们记住这两句话,宽度比高度更重要,长度比速度更重要。所谓宽度,指的是在一个时间范围内尽可能让孩子扩大音乐相关的素养和知识。所谓长度,意味着要避免“欲速则不达”。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小学五年级就考过钢琴十级,然而这样的孩子可能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厌恶学琴了,早早考完级后,音乐素质、教养方面其实什么都没剩下。
反之,如果一个星期只练一首曲子,坚持到初三,这样的孩子到那时候就已经爱上音乐了,而且因为有这个技能而参加更多的社交活动,发展自己的社交素质和审美能力。
以我自己为例,我有一个现在想来后悔莫及的经历:我当时读沈阳音乐学院附中时,每天练琴8个小时,每到寒暑假则每天练12个小时。而且当时练的都是很难的曲子,考完以后就都忘了。假如当时我每天花同样长的时间,做不同的事,我则可以涉猎音乐以外的其他科目。即便这个时间用在学习音乐上,我也可能去弹福列、舒伯特等其他名家的作品,接触到更多不同风格的音乐。
我建议,家长们只要让孩子坚持学习乐器就好了,至于练琴的结果,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童年的教育影响人的一生,从基础教育的功能看,美育的功用,就是让孩子获得更丰富的体验生活的能力。体验幸福和美,是需要素质的,这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如果从小让孩子热爱生活,成人后他们就会把生命的能量释放在高雅、健康的生活方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