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职院校学生体测现状看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2022-03-08李欣柯王点
李欣柯 王点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1-156-02
摘 要 随着人们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现阶段全民的身心健康得到显著的提升和改善。近几年,伴随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不断深化改革,体育教学上已经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其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但我国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的体测整体健康水平呈现出逐渐下滑的趋势,因此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对推动现阶段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具有显著意义。
关键词 体测 体育教学 改革
一、前言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测是获取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的主要途徑之一,但它并不是教学中的一部分。高校规定不能利用课堂时间进行相关体测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从体测项目的本质入手,去探索体测的实质性目的。大学生体测项目主要分为七大项。体重指数(BMI)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1]。身高是反映人体骨骼发育和纵向生长水平的重要指标。体重是反映人体发育程度和营养状况的整体指标。它不仅能反映人体骨骼、肉皮下脂肪及内脏器官的发育状况和人体充实度,而且可以间接地反映人体营养状况。过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肥胖,而过度肥胖,又多是引发许多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适宜的体重对于人的健康和体制强弱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身高与体重的比也是衡量人的体形是否匀称的指标。通过身高与体重的比例关系,可反映人体发育匀称度和体型特点。肺活量代表肺一次最大的机能活动量。50米跑技术主要是从反应、力量、速度、技术、心理五方面提高训练;坐位体前屈测试目的是测量在静止状态下的躯干、腰、髋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主要反映这些部位的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及身体柔韧素质的发展水平;立定跳远是下肢爆发力与弹跳力的运动项目的体现;引体向上主要测试上肢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男性体质的重要参考标准和项目之一,1分钟仰卧起坐则是测试腹部肌肉的力量;1000米/800米是身体耐力素质的反映,它也是体质健康里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体测内容未曾融合实施,导致对于学生的体测工作并未贯彻落实。部分学生在体测时多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所呈现的结果并非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对于体测的重视度不够,间接导致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度下滑,大部分学生更愿意专注专业课的研究,而忽略对自身体质健康的要求[2]。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体系的改革急需将体育教学过程的重点落实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上,并以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准则,对体测方式与评价进行完善和改革。推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升体测结果。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终身体育思想的必要性
现阶段,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程多彩纷呈,在校大学生可以选择自身喜欢的项目,并且各高职院校具备一定的硬件设施与条件。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国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尚不足,一方面缺少内在的驱动力,另一方面缺少外在的激励。体育课程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了体育锻炼,而在课程之外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少之又少,这导致了部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达标的现象。在体育教学找那个融入终身体育思想是极其有必要的。大学生是社会的新鲜力量,体质健康是保持积极向上的原动力。现如今,大学生在校具备良好的体育活动条件,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当增强对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思想的融入,而非仅仅是针对教学指标去完成教学任务。体育思想的融入,让学生主动思考体育带来的益处,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体测成绩,也为今后长久的体育锻炼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创新专业知识的必要性
随着国家的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数量也日益增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创新知识的提升愈加重要,不仅要满足高职院校的选拔条件,更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以满足学生课程需要,以及课余体育内容的需要。因此,在现如今的体育环境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效果展示不足
现阶段,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课程中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体育专项,但是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展示尚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进度了解不足,这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内在动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于主动建立起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内在驱动力不足,导致学生理所当然的认为体育不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在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其形式多为老师组织学生参与,极少部分学生协助老师完成课程内容。学生对于各种体育项目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了解不够,甚至是不愿意主动去了解,缺乏了主动参与、共同协助的精神,导致部分学生对千篇一律的教学形式感觉浅显[3]。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逐渐减少,难以展现其在体育课程中的所学,导致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逐渐减少,难以形成内在驱动力。
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策略
(一)终身体育思想融入体育课程,形成内在驱动力
在校园活动丰富的条件下,在校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并且应该领会该类课程所涵盖的体育精神。高职院校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是传授一门技术或者是知识,更应该将该项目背后所涵盖的崇高精神融入体育课程中。首先,让学生深刻体验,以此形成内在驱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并提高自身的体质健康。将终身体育思想融入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课程,让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引导学生形成内在的驱动力,不仅在体育课程中,甚至在课余体育锻炼中都能主动坚持体育锻炼。其次,教师在体育课程的改革创新中应当将体育精神和终身体育思想放在首位,发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体育锻炼从体育课堂过渡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最后,课余体育作为体育课程的一部分,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余体育资源,引导和促进学生的体育思想,以此提高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二)增加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提高高职体育硬实力
高职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师在校期间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体育技术,还需要给学生传授相关的体育专业知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量是促进高职院校体育事业发展,执行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在现阶段,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可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校内交流学习。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有助于教师之间相互汲取优势,并将其运用到平时的体育课程中,提升校内整体的体育课程质量。其次,校外交流学习。校外交流学习开阔教师的眼界,在不断的交流学习中,各校之间各取所长,推动区域间的体育教学质量,创新体育课程体系。最后,学科间的交叉学习。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程不单单局限于体育技能的学习,其中还涵盖了大部分的体育理论知识。学科间的交叉学习可以让体育教师汲取其他学科教师的授课经验,提升课程质量,创新课程讲解形式。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夯实专业知识,才能不断提高体育课程质量,提高高职体育硬实力。
(三)优化课程效果展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课余体育锻炼作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一部分是极其重要的,在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是体育课程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外化表现。学生参与的意愿和参与人数直接反映了体育课程在学生心中的重要程度以及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程度。部分高职院校注重体育课程的改革和课程效果的呈现,却往往忽略了作为体育课程重要部分的课余体育重要程度。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与课余体育息息相关,课余体育的重视对于体育课程效果的展示和学生的整体体质健康有着重要的关系。
优化课程效果展示要求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不仅注重当堂体育课程的效果,更要注意体育课程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影响。高职院校应当在正式的体育课程之外,增加更多的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学生自主组织和参与课余体育活动开展,并设置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在校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另外,学校可以利用线上平台组织校际之间的体育赛事,增加吸引力,并设置相关的奖项,在学生锻炼之余增加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多样化教学,引导学生组织或参与组织一节体育课程的开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也增加了体育课程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体测不是目的,也不会是高职院校体育课堂的主要任务,体育课程应围绕体测的七个大类展开课堂延伸拓展训练,如对于测800米跑、1000米跑项目前。这段期间的课堂内容就应围绕发展一般耐力为主,可采用越野跑、30~40分钟定时跑、球类活动等来循序增强耐力。发展力量耐力时,可采用负重连续跳、较长距离的跨步跳、单足跳、高抬腿跑等练习方法。通过各种跑的专门练习,如加速跑、弯道跑等练习,发展动作协调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是为了培养终身运动者。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去锻炼身体,而是教会学生如何锻炼身体,让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应当在使学生的体质健康达到规定标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专业知识和体育技能。只有学生习得体育技能和相关专业知识,对于体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才能去主动建立起与体育的联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不仅使体育课程效果得到延续,还能促进个体的体质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离不开体育课程,也离不开自身的主动性,调动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与体育课程息息相关。体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体育锻炼,更要影响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始终保持运动的习惯。
参考文献:
[1]赵艳洁.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网络管理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21):187-189.
[2]霍德宝.健康中国战略下普通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健康促进模式研究[J].体育风尚,2021(10):289-290.
[3]赵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提升的拓展训练项目探析[J].文體用品与科技,2021(19):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