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俗体育保护与传承探析

2022-03-08付太山

体育时空 2022年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付太山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1-011-02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较为特殊,尤其是自民俗体育保护方面,更是需要合适的传承保护方法来进行民俗传承。但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地区对民俗体育的保护并不完善,尤其是以少数民族为首的民俗体育活动,其推广和传承难度会更大。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民俗体育传承的现状总结出了对应的传承方案,希望能够为我国的民俗文化传承提供经验,从而尽可能地保护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保护  传承策略

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因此民俗体育文化也具有较强的多样性。但整体上来看,我国在此方面的专项资金相对较为有限,所以各民族的民俗体育活动传承都相对较差。而另一方面,我国已经步入申报后期,所以更需要对民俗体育的性质以及价值进行有效判断,这也为我国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增加了阻碍。除此之外,民俗体育本身也有发展上的区别,所以也需要根据其本身情况来确定是否进行传承和发扬。

一、民俗体育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一)保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但整体上汉族人数相对较多。因此,在文化传承方面,少数民族自身的优势也相对较小。而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民族间的差异也在不断降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则会极大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自信心,从而增强整个国家的凝聚力。

(二)发挥传统民俗体育的优越性

民俗文化当中本身就含有民族智慧,比如部分地区会根据中医相关理论来结合自身的民俗文化将体育作为载体,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民俗体育活动。在众多理论的支持下,这些民俗体育活动本身也具备一定程度的优越性,也能够符合中医或者是现代体育理论当中的强身健体标准,甚至能满足现代中医中的治疗需求。如果能将其加以推广,便能够极大提升我国的人口素质,并能够为部分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1]。

(三)形成地方优势经济

我国少数民族群众的分布相对分散。但在发展中,靠近沿海地区的城市资源获得量相对较多,所以发展也较为迅速。而对于内陆型城市来讲,其自身发展资源相对较少,所以整体上发展也较为困难。而民俗体育活动作为民俗文化的象征,其独特的性质也能够成为城市发展的资源之一。除此之外,城市还可以利用民俗体育活动来进行文创产品的产出,从而形成以民俗体育活动为主的产业发展链,并为自身发展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从另一角度上来讲,以民俗体育活动为主打资源的发展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撞车”的概率也相对较小,所以市场竞争压力也较小,也能够为城市发展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2]。

二、现阶段民俗体育的保护状态

(一)缺乏重视

民俗体育活动的保护需要各方面的重视,不只是政府,也需要民众。但在现阶段,地区政府并没有发现民俗体育活动所蕴含的价值,所以相关的宣传也相对较少。在部分地区,甚至还出现了“辞旧迎新”的情况,这十分不利于民俗体育活动的保护和传承。而另一方面,民众主体对自身的文化传承也不够重视,也比较偏向于外来文化,所以相关的传承也较为困难[3]。

(二)资金投入相对较少

少数民族都集中在我国的西部、北部、西南部等地区。由于大部分的发展基金都投资在城市建设中,这也使得民俗体育活动的保护资金减少。另外,对于西北部城市来讲,由于人才相对稀少,所以很难对该地区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这也使得大多数的资源处于未开发的状态。而对于民俗体育活动来讲,其本身也难以依附结构较为薄弱的经济模式[4]。

三、民俗体育类非物质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一)经济回流整体较慢

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讲,民俗类体育非物质文化所带来的经济促进十分缓慢,在实质上也更偏向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这意味大部分城市并不能依靠民俗经济模式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对于经济结构较为薄弱的城市,大力发展民俗体育类文化活动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并造成经济的崩溃[5]。

(二)非物质文化民俗活动的评定较为困难

针对于非物质文化民俗活动的保护,我国进行了多次相关法律修改以保证民俗体育活动能够得到保护。但从实质上来看,评定标准的完善并不能够有效促进民俗体育活动的保护和传承。民俗活动的评定主要依靠社会价值,但民俗体育活动的评定较为抽象,所以很难用固定标准来对其进行评估。而另一方面,部分地区为了吸引社会发展资源,也会尝试通过“做旧”的模式为现代体育活动冠上非物质文化民俗活动的名义,这也为真正非物质文化民俗活动的评定增加了困难[6]。

(三)部分民俗体育活动本身缺乏吸引力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来临,外来信息的冲击逐渐淡化了传统民俗活动的魅力,也进一步增加了民俗活动传承与发展的难度。如果没有人为传统民俗体育活动进行助威呐喊,那么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将各种民俗体育活动进行传承。

(四)部分民俗体育活动本身并不具备扩散性

从民俗体育分类来讲,并非所有的民俗活动都拥有扩散性,这也为其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困难。如果强行将其扩大化,那么便会破坏传统民俗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也将会渐渐促进其的消失。而針对于此类活动,其传承和发展需要人员对其核心进行结构和重组,待其概念扩大后,才能进行传播和发展。但在现阶段,民俗体育活动的从业人员相对较少,所以也很难真正对民俗体育活动的核心进行分析,也更难针对其问题作出改变[7]。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俗体育保护与传承策略

(一)尝试将民俗体育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

上文也说到,民俗体育并非是单一经济,他需要依靠其他产业模式才能发挥出最大价值。而对于当代社会来讲,大多数地区的国有资源相对较少,所以民俗体育的融合点多数都集中在旅游产业上。旅游产业的整体初期投资相对较少,也能够与民俗体育进行有机结合。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讲,产业化也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出民俗体育的优势,从而达到1+1>2的发展效果。比如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不仅地区民俗体育活动较为丰富,且环境也更加适合民俗活动的开展。同时,西北地区还有着较好的旅游资源,所以也能从多方面共同吸引游客的到来,从而为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8]。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情况不同,所以与民俗体育的融合情况也有较大差别,如果从整体上来看,一般为以下两种:(1)旅游业优于民俗体育活动。民俗活动的发展比较依靠于其他产业,而旅游业的兴盛也能够有效带动其发展。在此情况下,当地政府可以根据旅游业类型来为民俗活动设置专属通道,从而为民俗活动发展提供空间。比如,以角力为主的体育活动就可以设置游客竞技场,从而提高民俗体育活动在游客中的知名度。待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将旅游与民俗体育活动进行整合,从而为旅游业打造第二空间。(2)旅游业低于民俗体育活动。若该地区旅游业本身就较为薄弱,就需要发展其他产业来进行民俗体育活动推广。如果当地有着较为浓厚的历史传统,则可以通过历史、旅游、民俗体育活动三方来共同促进该城市的发展。当然,如果城市有其他的发展资源,这也可以尝试为民俗体育活动设置连接通道,从而为其提供足够的发展资源。

(二)加强社会各界对民俗体育活动的认知

1.政府层面。在城市发展计划制定初期,计划人员就需要将民族体育活动纳入发展安排中,以便为民俗体育活动提供更多适应性较强的发展资源。以文化城市为例,就可以将文化宣传与民俗体育活动相结合,通过两者的不断积累来使民俗体育活动能够被更多的城市资源所熟知。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此种发展模式更加利于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

2.民众层面。实际上,民众的主观思想难以控制,所以民众层面的发展方式也大多集中在政府的策略调控中。首先,政府也可以鼓励人民多参加集体性的民俗体育活动,从而促使民众能够对自身的民族文化产生自信,从而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自身的民俗体育活动传播上。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可以将更多的民俗体育活动资源投放在市場当中,从而引导民众自发进行民俗体育活动组织,以及使民俗体育活动环境更加正常,而并非是政府独舞。

(三)优化民俗体育活动的价值判断方式

在现阶段,民俗体育活动的类型众多,其发展情况也有较大差距。虽然说全部保护十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发展,但民俗体育活动中依旧有糟粕之处,因此政府要设置民俗体育活动价值判断小组,并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来对民俗体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将更多的资源集中在有价值的体育民俗活动中。而在价值的判断上,判断小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人文价值。大多数民俗体育活动的价值争议都集中在人文价值上,所以价值判断小组可以将其作为判断重点。如果某种民俗体育活动的人文价值偏少,这可以将其进行属性拆分,并将其作为类似文化的衍生物来对待。(2)实用价值。实用价值的评判范围较大,比如可以从经济价值、发展价值等方面进行判断。不过,实用价值更加看重的是成本与回报比,而对于某些特殊的民俗体育活动则可以适当放宽限制。

五、结语

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体育活动将会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政府要尽早认清这一情况,并尽可能按照自身的经济结构来进行适应性调整,从而为民族体育活动的发展留给足够空间。同时,也要加强对民族体育活动宣传,除了通过社会公益活动外,还可以将其引向学校,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早拥有民俗体育活动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杨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俗体育保护与传承研究[J].运动精品,2020,39(02):32+35.

[2]敖森.铜梁“火龙”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与整理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3]孙中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江西南丰傩舞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9.

[4]王若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怀仁旺火习俗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

[5]范惠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闽东民俗体育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考试周刊,2019(05):137-138.

[6]符永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海南黎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20.

[7]王芝洁.吴越文化中民俗体育功能的演变[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20.

[8]温炜.“一带一路”沿线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0.

★基金项目: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NSK21C76。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