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与实践新思考

2022-03-08王继生

体育时空 2022年1期
关键词:设施案例政策

王继生

中图分类号:G818.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1-112-02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公共体育资源进行研分析和总结,结果发现我国高校体育设施存在资源被闲置,开发利用率不高,受政策因素影响以及运营管理不善等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深化改革进行分析与总结,旨在为推动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设施  政策  案例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国家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和重视,公共体育场馆在我国各地拔地而生,已经成为人们参加健身与比赛的重要场所,并且在不断探索经营发展道路中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和成绩。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虽然我国体育场馆众多,规格庞大,但在运营管理方面相对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多问题,尤其对于我国高校在体育场馆的运营和管理方面。国内的高校众多、不胜枚举,高校公共体育场馆更是数不胜数,但相关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的体育场馆在运用管理等方面需要改进。为此,本研究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于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运营管理改革建议,旨在推动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和管理策略。

二、新时代下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场馆开放率不高,资源利用率低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现状中发现,高校体育场馆的数量规模已经成为学校吸引生源的招牌,场馆数量已经远超学生教学需求,存在需求过剩情况,场馆闲置时间较多。而这些闲置时间开放不足,校外人员使用也较少,导致场馆资源利用率较低。场馆开放率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对外开放时间容易和教学时间冲突;其次,安全问题制约着对外开放;再次,场馆的实际收益阻碍对外开放。

(二)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一般都是由学校体育部门主管,在管理上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者在思想观念上存在误区和不足,导致管理方式上出现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除少数体育院校外,大多数高校是以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教学与科研为主,对于体育教学与科研包括体育场馆的管理则被视为无足轻重的部分,造成了体育场馆无人重视,出现管理懒散的局面。

(三)缺乏专业的体育管理人才,管理制度不完善

大多数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者由体育部门的教师兼任,管理者没有系统的管理知识储备,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认识不到位,难以制定出适合场馆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同时管理者缺乏相应的管理能力,没有市场调研意识,对场馆资源的整合不够,难以实现场馆的可持续化运营。其次,由于缺乏场馆管理经验,在制定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很多纰漏,没有系统的管理规章和原则。

(四)资金投入不足,体育场馆保养不到位

我国多数高校体育场馆实际运营中存在亏损,场馆运作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加之近些年国家鼓励高校体育场馆“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缩减相关财政拨款,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场馆后期运营中维修和养护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一方面体育场馆运营中存在设备损耗、器材更新,另一方面保养过程中需要的人力成本,无法支付起高昂的维修保养费用,导致体育场馆老化、场馆设施设备陈旧或损坏等现象。此外,场馆运营资金的匮乏,也会造成场馆器材维修保养不利,缩短运动器材寿命,降低场馆器材使用的性能,造成场馆实际运营收益下降。

(五)运营项目单一,缺乏核心服务内容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盈利的模式通常是采用场馆外租的形式获得廉价的收益,运营项目单一,对部分重要可盈利的场馆开发力度不够,缺乏核心服务项目。导致运营项目单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场馆自身原因,场馆在前期建设时只考虑到学生体育教学的需要,对于场馆复合化使用缺乏充足考虑,使得场馆本身空间结构设计就不合理,价值功能显得相对单一,限制场馆引入其他高收益的服务内容。二是在项目开发方面存在开发力度不足的问题。首先,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上未完全摆脱传统观念和行政化模式,场地的开发受到学校层层的行政审批和监管,申报审批流程复杂,另外在开发监管上也受多方行政领导主观影响。其次,场馆管理者自身知识和能力欠缺,无法根据场馆的具体情况开发出服务质量高、收益可观的产业链,没有体现出场馆应有的核心价值。

三、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思考

(一)转变管理理念,选择合适的运营管理模式,开启新时代发展的风向标

在国家出台政策的支持下,应转变理念,积极引入专业场馆运营公司,实行委托运营,或是采用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管理模式,推动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重视体育场馆的开发和利用,拓宽场馆管理者的管理思路。其次,地方政府和体育机构要加强引导管理者思维的转变,积极开展体育场馆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增强管理者对于场馆价值的认识。场馆的运营管理模式关乎着场馆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在运营管理模式上的选择要以体育为导向,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符合行业发展规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能夠充分发挥场馆效能的运营模式。

(二)整合场馆资源,拓展服务领域,开拓新时代发展蓝图

当前我国高校存在场馆对外开放不足,场馆闲置问题,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了场馆利用率偏低现象。针对于此现象的发生,高校首先要明确开放才能谋发展,才能更好地发展,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充分利用场馆优势吸引社会人员前来锻炼,发挥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次,高校要对学生体育教学时间进行重新构建,使体育教学时间相对集中,这样能保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空余时间对外开放和经营。此外高校体育场馆还可以结合自身定位,拓展服务领域,进行多元化产品开发,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场馆,推动场馆外包和出租;开展健身服务项目,提供健身器材和指导;提供体育产品销售服务,出售健身设备、体育用品及配件等。

(三)加强专业场馆管理人才培养,规范管理制度,形成新时代管理体系建设

很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是由体育教师兼任,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学校应重视对管理人员能力培养,通过引进管理方面的人才,充实体育场馆管理人才,做到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此外,要建立完善的场馆管理人员考核标准,择优劣汰,保证管理队伍整体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能够持续高效地完成场馆运营的重任。同时,加强管理队伍劳动纪律建设,严明考勤、请假纪律,增强管理队伍纪律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合理的薪酬管理办法,采用合理的激励机制,实施基本工資+绩效考核综合分配,提高管理者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四)拓展资金渠道,提高场馆服务质量,践行新时代服务新高度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资金投入来源看,其主要以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为主,资金来源单一,后期维护保养严重不足,影响场馆的运营水平。国外部分高校的场馆运营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学校拨款、债券发行、运营收入、公私联合融资等多种渠道,资金投入方面就显得相对富裕,能够加快场馆建设和运营。为了更好地保证场馆运营,我国高校可以拓宽融资渠道,与市场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场馆,共同管理运营场馆。如承办各类项目的赛事活动,提升场馆社会影响力,实现体育场馆保值增值,拉动周边居民民众的体育需求,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五)引入“互联网+”理念,构建网络化平台,加快新时代场馆信息革新

“互联网+”被认为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解决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率低、场馆运营信息封闭、运营项目单一等问题,是盘活体育场馆存量资源,改革创新场馆运营新机制的重要任务。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场馆信息发布平台,及时更新场馆服务项目、闲置时间、运动人数、设施环境,统一收费标准,提供线上预定,线下消费,如遇到节假日或者淡季还可采取限时优惠等人性化服务,促进场馆的运营营销。基于互联网,可以加大对场馆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重点分析消费者人群结构、消费需求,购买产品类型以及购买能力,提高场馆收益。

四、结语

新时代下高校体育场馆搭载着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承担着人们对于身体健康的希望,改革和创新是高校体育场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全民健康事业发展的突破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在改革创新中要切实从自身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整改方案,结合场馆的定位探讨场馆的运营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开拓服务领域,逐步实现场馆科学化、合理化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场馆服务于人民。

参考文献:

[1]吴昕歌,陈元欣.美国高校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分析与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8(04):48-54+66.

猜你喜欢

设施案例政策
政策
政策
民生设施非“摆设”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助企政策
政策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