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
2022-03-08谭雅文
谭雅文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1-089-02
摘 要 教育教学的重心不能单纯放在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更要重视学生思想品质、精神素养和行为意识的养成,以此才能为学生后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石。基于此,现代教育需要将思政教育合理有效融入其他教学课程中,从而使学生在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能形成适应自身及社会发展的品格和思想。为此,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探讨体育教学中适合融入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并且不断强化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度和支持度,旨在为大学生创建出适合全面发展和思想提升的受教环境。本文就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展开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策略,以期与广大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分享和交流。
关键词 高校教育 体育教学 思政教育 融合教学
当前普通高校教育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较为重视,反而有意忽视了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和学习。这就导致普通高校在教育中出现德育漏洞和缺失,最终影响了学生精神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因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为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重视思政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有效融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充分发挥出教学组织者、设计者、研究者的作用,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要素,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功的植入体育课程,从而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终强化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
一、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弥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德育缺陷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涵盖了5个领域,但是就当前大多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却体现出了重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特点。而后两者就直接关系学生的道德思想和精神素养,这就意味着高校体育课程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漏洞[1]。然而,将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相互融合则能够有效弥补体育教学中的缺陷,如此一来便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時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健康。由此可见,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对改进高校课程完善教学起到了重要意义。
(二)弥补高校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缺陷
高校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型、复合型和素质型人才的关键途径。所以高校普遍对专业教学、技能教学、文化教学较为重视,但是却对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精神方面的教育有所缺失,尤其是在德育教学方向、理念和方式等层面更是体现出了不适应、不科学及不合理的问题[2]。首先,有些高校在思政教育方面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以及在思政教育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影响了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其次,高校在德育教育中只有思政教师比较重视思政教育,而其他课程教师则呈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思政教育资源被浪费和抛弃。最后,高校思政教育中没有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使得教师和学生对德育教育和学习缺少重视和支持。通过上述内容分析能够发现普通高校在德育教育上存在缺陷,极大影响了学生道德思想和精神素养的发展。为此公共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其不仅可以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弥补高校在德育教育上的缺失,还可以成功强化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二、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虽然开始重视思政教育,但是在此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继而严重影响了融合教育的实质性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两者融合的形式存在分离性和滞后性。有些公共体育课程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虽然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但是却呈现出德育教育和体育教学无法适配的问题,如此一来不仅会影响体育教学本身的效果,还会使思政教育失去应有的作用[3]。第二,两者融合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和枯燥。例如,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实现德育教育,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导致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趋于失败。为此,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教师必须重视融入思政教育的形式、方式和内容,从而才能保障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形成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精神素养和道德品质。
三、体育中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
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需要寻找融合的契机和突破口,这就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寻找体育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并设计和研究适合于大学生的融合教育形式、方法和内容,以此为学生营造出高效、适应及科学的德育学习环境。下面将从德意志品质、规则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三个层面,展开了相关分析和研讨。
(一)意志力品质
体育课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付出体力、精力,尤其是一些强度较大的体育运动项目,如长跑、短跑等项目对学生的毅力和耐力构成了巨大挑战。基于此,体育教学中所含有的意志力完全可以被用作德育教育内容,如此一来便可帮助学生养成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言放弃的优秀品质[4]。例如,在开展长跑体育项目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长跑的技巧和要领,还要借此机会实施系统的德育教育,如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本次长跑任务,无论用时多久、无论以何种形式长跑都要到达长跑终点。在此过程中学生即使体力趋于透支的边缘也会咬紧牙关坚持到底,而当学生成功达到终点后不仅可以感受到坚持的可贵,还能够在身体素质上有所提升,最终实现精神品质的养成及发展目标。
(二)规则意识
规则是体育运动项目中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参与竞技体育项目中必须以规则时刻约束自身的行为和思想,这对于大学生形成遵纪守法的品质素养起到了促进作用。基于此,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教师需要将规则意识视为德育教育的载体,并研究和创新两者融合教育的形式和方法,最终实现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完美融合。
(三)团队合作意识
体育运动中团队合作意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而合作共赢、团结互助更是大学生需要养成的基本素养与品质,这就意味着团队合作意识是一种宝贵的德育教育资源。为此,普通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需要将团队合作意识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出发点和突破口,从而为学生营造出适合且高效的体育学习和德育发展的良好环境[5]。例如,在开展长跑体育项目教学中,学生在比赛的前半程体现出了激烈的竞争性,但是当来到比赛的后半程时,很多学生会出现力竭、体力不支等情况,甚至有些学生出现了跌跌撞撞的表现,此时教师不要采取干涉措施,而是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动态,当发现身体素质强的学生帮扶体力差的学生时,教师可以在场边对学生给予表扬和赞赏,以此认可和鼓励学生帮扶队友的精神和行为。与此同时,在长跑比赛结束后,教师需要针对本次教学进行评价和总结,重點应该放在团队合作意识上,如“胜负对于体育竞技比赛而言虽然十分重要,但是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更为可贵的应该是体育精神和品质,某某同学在比赛中甘愿放弃比赛名次,选择去帮助队友完成比赛,这样团结互助、合作共赢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和发扬”。由此可见,合理科学的寻找及应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资源能够成功实现体育教学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并有效强化德育教育的质量及效率。
四、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体育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度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开展者,其教育教学的思想意识和观念直接影响教学的方式和目标,所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必须及时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以此使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认识到体育教学和思政教育融合的优势和价值[6]。首先,组织体育教学开展体育课程教研工作,探讨思政教育和体育教学的关系,分析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从而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其次,高校管理层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可以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设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一来激励教师快速完成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入,二来强化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度和支持度。
(二)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领域中的宝贵资源,更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普通高校要想实现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首要任务就是组建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首先,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提出具体的要求,确保体育教师能够有效开展课程教学活动,以及确保教师能够挖掘出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资源。其次,重视强化体育教师的执教能力。很多体育教师在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无可挑剔,但是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等方面存在不足,从而无法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还会影响思政教育和体育课程融合的有效性、科学性与适应性,所以强化教师的执教能力尤为重要。基于此,高校需要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进行培训,继而为体育教学融合思政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五、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大学生养成适应自身及社会发展品质和精神的关键途径,所以高校需要重视思政教育的全面性、立体化和科学性。为此,本文立足于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行了详细全面地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对高校教育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亚军.高职公共体育课开展课程思政的现状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11):41+58.
[2]时光,袁红.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21(05):143-146.
[3]黄江鸿.大学公共体育中开展素质拓展的策略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20):156-158.
[4]郭立亚,黄丽.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关键任务与实施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09):105-113.
[5]王浩,袁红,冯洪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课程思政同向育人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21(04):95-98.
[6]张玉金.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入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J].尚舞,2021(16):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