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视域下初中体育美育养成途径研究
2022-03-08董新秀齐世凯
董新秀 齐世凯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1-044-03
摘 要 近几年体育中的美育功能被发掘和高度关注,体育在基础学科中的地位也逐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初中时期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身体和心理处在快速发展状态,对这一时期学生进行身体和心理良好的教育将对他们的人生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从体育美学的表征、初中体育美育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实施的办法这几个方面入手,着重研究和探讨在“双减”政策下,初中体育美育教育存在的重视技能和成绩忽视心灵教育、体育教师审美素养水平参差、学校体育教育观念陈旧、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体育美育培养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 双减政策 体育美育 初中体育 学校体育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双减”)。《意见》中体育被归类到非学科类课程,非学科类课程在“双减”政策中更是被屡次提及。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被高度关注。
一直以来体育都是素质教育体系基础且重要的一环,体育中有着大量区别于美术、音乐等其他学科的美的元素和美的教育。体育中美的教育对学生的审美观、人文素养、艺术鉴赏能力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而纵观我国中学的体育课程体育美学和美育鲜少被重视和教授。注重体育美育教学,用体育来培养学生更深层次的综合素养不仅是对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回应,更是体育这门基础学科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一、体育美学表征概述
体育美是人作为体育运动的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体育运动各个项目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总和[1]。体育美学最直接且独特的体现方式就是运动过程中的美,也包括静止着的被运动锤炼过的身体美,还有在运动中表现出的人文素养、意志品德美。
体育最优先表现的应是身体美。身体美中最重要的是健康美,健康不僅仅是指个体身体机能正常完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也需要有积极的状态和向上的活力。体育运动者在静止状态抑或在运动中流畅且富有力量的肌肉线条、优雅美丽的身体姿态、蓬勃阳光的精神状态等,皆是体育对于身体美的塑造。运动美是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另一种独特的美。体育运动中技术、战术体现出的智慧,竞赛时对手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激励、互相欣赏的意志品质无一不是美。运动者表现出的坚强刚毅、不服输、不放弃,队友之间亲密无间的默契,团结协作的竞技精神都是体育独有的美学。体育美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塑造青春期学生多元且健康的审美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初中是体育美育的重要时期
(一)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
初中时期是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身高增长迅速,骨骼增长变粗,肌肉发达,心脏增大,心肺系统发育逐渐接近成人水平,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发育日渐成熟。故在日常体育课程中可以适度加大运动难度、增加运动强度以提高学生的心肺能力、供氧能力和身体协调性以及提高肌肉耐力以促进生长发育。这个阶段宜适当多发展弹跳、摸高类运动,如篮球等。在心理层面,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他们有了独立思考能力,有了个人的见解和行为方式,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意向。他们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思想活跃,对周围的事物和一些社会现象具有很强的敏感性。体育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在课堂中积极带领学生探索体育美学元素,塑造学生审美观,进而使学生具备创造美的能力。
(二)初中学生成熟价值观尚未形成
中学是学知识和形成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三观尚未真正形成,并且呈现出极强的探索欲、自我意识蓬勃发展的特点。初中时期的学生处在智力发育的高峰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在这一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对知识的探索和自我理想的追求有着强烈的需求。这就使得心灵美育教育在初中阶段十分必要,体育美育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并且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树立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初中体育美育问题分析
(一)课程安排不足,教学模式单一
体育课被边缘化对待的情况长期存在,体育课程在各个学段依然是“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2]。个别学校甚至无法保证正常的体育课时长,更不可能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拓展运动兴趣。学生被教育成只知道一味学习,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学习机器,这导致近些年“小胖墩”和“小眼镜”们愈发增多。
学校的体育授课模式大多采用单一的室外授课,教师身体示范和语言讲述技能和体育基础知识为主,体育教师难以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度关注成绩和技能。重课程轻兴趣,重技能轻感受,重成绩轻发展,成为中学体育课程的通病。这种情况在体育加入中考后更为突出,几乎漠视了体育课程中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全面发展,更加忽视体育在审美、人文、情操素养塑造中的功能和价值。这使得体育与其他基础课程一样成为只追求教学成绩的工具,如此与我国素质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
(二)体育教师审美素养参差不齐,学校体育美育观念缺失
体育教师素养不仅要体现在“运动技能”方面,而且包含文学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等多重要求[3]。其中教师的审美素养水平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师人文素养水平不佳导致体育教师在课程中长期缺乏对学生进行体育美学的教育,甚至出现“放羊”、“散养”式教学,对体育课程中的美学元素深度探究和挖掘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以体育人”培养学生的智慧、正确的审美观、良好的意志品质的进程异常艰难。
利益相关主体诸如班主任、学生家长及教育主管领导等对体育教学的偏见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4]。学校领导与体育教师对体育培育学生审美、智慧、心灵、情操的综合素质功能缺乏正确认识。对体育育人尤其是体育美学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一知半解,甚至无法保证规定的体育课程教学时长,这严重阻碍了体育对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单一
由于固有的观念、升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因素的作用,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育评价体系始终不能从“升学选优”的思想中转变过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评价,为素质教育而评价还没有成为学校评价体系的主基调,评价模式单一,方式简单的传统评价方式依然是学校评价体系中的主流。体育学科“以成绩和技能论成败”,在体育加入中考以来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更是成为主流模式。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违背了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
(四)家庭在体育美育中长期缺席
家庭、学校、社会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场所,而家庭教育是对个人影响最早、也最为深远的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一个人三观的确立和品格的养成起到基础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家庭的教育地位被忽视,父母更是在体育以及其他素质教育中屡屡缺席,在体育美育中无法起到应有的监督和带头作用,只一味紧盯学生成绩,对学生的心灵教育、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三观的塑造甚少关注,学校与家长间对于学生的身心培养问题也存在诸多沟通不畅的问题。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分离,无法形成联动机制协同培育学生。
四、体育美育在中学的实施途径
(一)学校严格遵守并执行国家政策
国家在2020年相继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国家美育工作的意见》,再到2021年出台的“双减”政策,都在着重强调体育和美育的重要性,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美育教育提到了新的高度。学校要积极配合,严格执行国家对“双减”政策与“体育美育”意见文件的要求,坚持支持国家方针政策,在学校体育课开足开齐的同时,还要保证教师上课的质量,让学生熟练掌握体育技能和知识,更要激发学生兴趣,感受体育的魅力,进而让学生爱上体育课,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二)改进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兴趣
教师需积极探索,勇于尝试开发多元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可由原来单一的“技能学习”模式转化为更为灵活科学的“技能+游戏+鉴赏”模式,善于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有条件的學校可以运用体育体感游戏、VR等现代游戏技术模拟多种体育运动,没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自身现有的环境条件创造体育游戏等其他体育课程体验,适时开展体育鉴赏课程。在鉴赏课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审美观、健康观,认识体育美、身体美、意志品质美、道德美,享受运动美、智慧美,为学生之后创造美提供条件。
(三)转化教学观念,强化教师体育审美素养
各级各地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必须转变之前对体育课在基础学科中可有可无的教育理念,真正认同体育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中充当心灵工程师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及教育变革,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体育教师成为体育教师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职体育教师定期参加上级部门或其他优秀高等院校开展的关于审美的课程或培训来提升自身审美水平。更要从教师源头塑造审美能力,各师范院校适当为本校体育教育学生开设各类艺术鉴赏课程,尤其是体育审美课程,为体育教师后备力量打好体育审美基础,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情操素养。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制定评价制度
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改变唯成绩论的评价模式,逐步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除学校普遍适用的教师评价体系外,还需逐步建立学生评价,师生互评和教师互评体系。学生评价可使体育教师准确了解自己教学的不足之处,及时改正,使体育课程成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遵循教学规律,学生真正喜欢的体育课。并将课程评价结果直接参与到教师的评奖评优评职中,以此来倒逼教师保证教学质量,严谨教学态度,搞好体育课程,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体育美育的功能。
(五)社会与家庭协同助力审美教育,保证学生的足量体育运动
社会力量的监督和支持。严格遵守执行国家“双减”政策文件中关于开展课余体育锻炼的建议。各地行政部门需严格监督指导体育课外培训课程的实施,避免体育等非学科类课程的教学出现“双减”政策前课外学科类教学的乱象。同时协助社会中体育学科教学机构的成立,做好监管、筛查和监督工作,保证体育学科教学机构顺利、有序、科学、规范开展。
最完备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是个体基础品德素质形成的发源地,是个体心灵与精神教育的重要场所。一方面,家庭成员间应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养成定期运动的习惯,这有助于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使家庭氛围更加和谐。另一方面,家长树立的榜样作用将直接影响孩子未来人生的运动习惯,有利于终身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家长应积极培养孩子全面素质的发展,转变教育观念,不能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身体素质、思想品质、人文素养等内在的心灵教育。鼓励学生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多尝试运动项目,以兴趣为主至少选出一项符合自身条件的体育运动,并以此发掘此项运动的美感,去欣赏它、喜欢它、熟练运用它,最终得以把此项运动及运动精神浸透到日常学习生活直至整个人生中去。
五、结语
体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在有节奏的运动形式中,个性情感将以文明的方式表现和升华。它不仅能强健身体,更能形成无形的内在素养教育,坚韧人的精神,构建强大的意志品质,提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体育中得到的美的教育是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促进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现今在“双减”大政策的改革初期,学校体育课程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学生的审美、性格、社会适应力和情操的教育培养任重道远。美育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工作,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协作,合力完成,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雷国樑.美术与审美:体育(艺术)美学素质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 出版社,2009(09):13.
[2]毛振明,张媛媛,叶玲.论运动乐趣在体育课堂中的迷失与回归[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45(02):33-37+31-32+2.
[3]查萍,毛振明,李海燕.体育教师素养之绊与解决之策:对全面深化新时代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建言(2)[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05):428-431.
[4]贾宁.论体育教学中的教育性原则之旁落与唤起[J].中国教育学刊,2021(08):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