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输送管道运行安全管理的策略研究
2022-03-07王治廷杨大伟薛龙飞
赵 洋 王治廷 陈 会 杨大伟 薛龙飞
山东青东管道有限公司 山东东营 257345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对石油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部分石油运输管道建设时间较早,存在较为严重的老化、腐蚀现象,管道一旦发生泄漏将会对下游用户的使用造成影响,同时也会严重危害环境,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油气运输量的增加使得管道破裂等事故频发,因此,研究石油输送管道运行的安全问题成为石油安全生产的必然要求。
1 石油输送管道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1.1 运输介质
石油输送管道输送的介质原油具有较强的易蒸发性,在接近火源时有较大的火灾危险,挥发出的气态组分在输送过程中一旦发生泄漏容易在低洼地带积聚,生成易爆炸的混合气体,爆炸的危风险较大。此外,原油还有静电荷聚集性、毒性等性质,这都决定了石油输送管道运输会因介质性质存在一定风险。
1.2 运行过程
1.2.1 管道自身存在的风险因素
输油管道设计不合理,工艺计算的参数不符合标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管道防腐措施不到位、管道布置与站场位置设计不合理等因素都会造成管道运行中的风险。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设备、人员以及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施工不能按照设计进行、防腐层在施工过程中受到损坏等情况出现。管道在使用过程中与空气、土壤接触的部分容易发生腐蚀,在阀门突然停止工作时,管道内流体会对管道造成巨大冲击,导致管道破坏、液体渗出,管道的截断装置发生损坏也会造成石油的泄漏。
1.2.2 外部力量破坏
管道建设过程中他不合规操作有时会对管道造成较大损害,例如施工队伍侵占管道安全区域,会导致管道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外力干扰和压力的阻碍;违法人员在管道上打孔盗油,破坏管道设施;建设施工过程中违章施工有时会对管体造成损坏。
1.2.3 管理存在的风险因素
石油输送管道检测维修方面,缺乏完善的规章要求,检测技术不满足当前需求,无法完成石油管道的定期检测;石油输送管道的建设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与检修不当等行为;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存在不规范、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现象。
1.2.4 自然灾害造成的危险因素
石油输送管道在外部环境中,跨越距离较长且存在多种环境条件,有时会出现不可抗性较强且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对管道运行的安全造成危险。地震发生时,管道可能发生位移与开裂,导致石油泄漏的风险;沙土液化会导致管道失去原有的支撑,造成部分材料下沉并遭到破坏;洪水的发生则会导致管道腐蚀破坏。
2 石油输送管道运行安全管理常见问题
2.1 组织结构不够完善
石油公司的安全管理职能机构较多,往往存在权责交叉重复的现象,因此对于上级传达的命令有时会出现延迟、混淆的情况。作业单位在出现事故问题时不能及时上报上级管理部门[1]。
2.2 HSE安全管理模式不够健全
石油公司对于HSE 的管理结构不能理解到位,仅仅停留在强制管控的层面,员工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因此安全管理的效率较低。石油管道输送的安全管理体系缺乏可操作性,制度的细节存在操作性差的情况,HSE 制度的培训也缺乏完善的体系,导致员工对HSE 理解较为片面。
2.3 缺乏内部的监督考核机制
石油输送管道运行的安全管理缺乏全面覆盖的监督考核机制,难以实施动态监管,因此不能对安全管理进行实时监督,基层操作人员存在操作不规范、安全意识薄弱的现象,针对该类行为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手段,监督制度也不够明确,难以进行权责划分。公司缺乏对管道运行安全管理的考核制度,员工难以在明确的要求下提高执行力与创造力,对于安全管理相关的问题往往采取惩罚措施的考核机制,缺乏相应的奖励制度来提升员工安全生产的主观能动性。
2.4 风险与隐患治理成本较高
随着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埋设管道的土地被广泛征用为商业区与住宅区,因此输油管道的安全距离遭到破坏,各地出现管道安全距离范围内非法占用的情况越发增多,对管道压力及周围土质造成破坏,石油管道周围存在杂散电流,因此也会造成应力损伤与腐蚀等隐患。
2.5 风险控制不到位
石油企业对于高危作业往往采用分级管理的模式,安全管理制度难以全面覆盖一般作业,在部分环节的交界处会存在无人监管的现象。HSE 管理缺乏深度,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未能制定足够可行性的应急预案,应急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在遇到紧急事件时没有良好的操作能力与应变能力,缺乏足够的应急物资。
3 石油输送管道运行安全管理的策略
3.1 评价方法
对石油输送管道进行安全评价需要根据输送管道运行中可能存在风险进行评估,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结果找寻存在的风险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1.1 安全管理的评价方法构建原则
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展开逐层评价,对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级和量化处理,确保评价体系的系统性,评价的指标和方法需要科学、实际,各个指标之间互不重叠、全面覆盖,满足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需求[2]。
3.1.2 安全管理的评价构成
安全管理评价系统由人员管理、设备管理与环境管理三部分组成,将这三部分作为一级指标,再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二级指标。
人员管理中由人员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安全意识、安全培训、组织安全投入与安全制度等方面组成,人员良好的业务能力与知识水平能够确保规范操作与事故的正确处理,降低因作业失误造成的风险,安全意识则能够确保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有自我保护与风险识别的意识,组织安全投入是组织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资源投入。
在输油管道中对设备设施的管理主要是指对站场、管道、公共及通讯设备设施的管理,确保电气设备、输油泵机组、加热炉等设备安全运行;管道设施的安全管理则需要从腐蚀、防盗、地质灾害、压占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管控;站场内需要对消防、安全等方面的设施进行管理;确保调控中心与站场的通讯设备与数据采集设备符合可靠性与精确性要求。
环境管理需要对管道运行生产作业的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做出管控,突发自然灾害、生产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等都属于安全管理中环境管理的范畴。
3.1.3 石油输送管道运行安全管理的评价方法
安全管理的评价需要首先对安全管理中人员管理、设备管理与环境管理中的各个影响因素赋予权重,再根据权重进行打分计算,确定安全生产的风险程度。权重的确定方法可以根据专业的经验进行主观赋权,也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等方式确认安全管理中各部分存在的风险级别,分析风险原因并研究改进措施来提高安全管理的质量。
3.2 完善安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以壳牌公司的石油输送管道运行安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为例(图1),各个结构层级之间较为清晰,任务传达与沟通效率较高。完善安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需要做到对原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组织结构适应当前到运行的实际情况,企业需要作为安全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制定完善健全的安全生产制度,确定责任主体与专职的运行安全风险管理人员,明确各项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与操作规范。对风险源进行定期检测,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较为复杂的外部环境需要根据管道运行的具体情况制定应急措施,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需要及时上报处理。
图1 壳牌公司安全管理组织结构
3.3 改进HSE安全管理模式
HSE 安全风险管理需要将被动的监管状态转变为主动的动态监管模式,鼓励员工自主进行检错与纠错,提高员工的自主性。安全管理制度需要顾及到各个辖区项目,建立全方位的监管体制,从石油管道的建设、运营再到维护都做到严格把关,提高材料、设备质量,确保施工队伍与人员的规范操作。
以壳牌先进的HSE 管理制度为例,在明确决策权的前提下将主动权下放,提高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研究与引进先进的技术来促进安全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根据石油输油管道的实际运行情况,采取动态的评价模式,确保在当前状态下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3.4 建立内部监督与考核制度
安全管理的内部监督机制需要实行问责制,将各环节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人,明确内部监管的总体责任,划分各层级的岗位和相应的职权,实行动态监测机制以及新的监测技术手段协助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的考核制度需要在已有的惩罚性机制上引入奖励性的考核,提高员工在安全管理中的执行力与积极性,并形成定期考核的机制,促进员工不断提升自身运行安全风险管理的水平。
3.5 细化风险管理方案与预警机制
风险管理需要首先从源头进行控制,在输油管道的建设过程中,确保施工符合标准与工艺设计要求,从施工材料、器械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节管理,控制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确保各个项目的质量。在进行风险排查时,需要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度,明确各个风险相应的责任主体。
4 结语
主要研究了石油输送管道运行的安全管理问题,分析了使用输送管道运行存在的风险因素,对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安全管理的组织结构与HSE 管理模式不够完善,风险安全管理机制与内部监督机制的系统化程度有待提高。针对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责任主体、加强风险预警机制等措施,提高石油管道运输安全管理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