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
——“上海世界音乐季”十年观察

2022-03-07袁楚晴

上海艺术评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音乐节上海世界

李 亚 袁楚晴

“上海世界音乐季”经过12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多元文化传播和展示平台。“上海世界音乐季”以习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为指导,以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为目标,通过传播丰富的世界音乐资源,守护文化生态,激发人们以全球性的视野开展音乐创作及表演,在活力、多元、差异、开放、包容、共享的全球城市氛围下,成为人们感受城市、欣赏城市、宜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4月30日至5月5日,上海世博局举办了“为世博献唱——上海世界音乐周”活动,成为“世界音乐”在上海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短短一周内,共有中国侗族大歌、非洲布隆迪国家鼓乐团、图瓦恒哈图乐队、印度尼西亚加美兰乐队等10个来自海内外的表演团体登上上海音乐厅的舞台,5场音乐会和4场讲座全部免费向观众开放。与此同时,“上海世界音乐周”还开设了“聆听世界音乐”的系列讲座,带领听众走入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这一活动不仅是当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要参演节目,更作为上海迎接“世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的“世界音乐周”由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浦东新区文广局联合主办,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和世纪公园举行,从巴西的桑巴音乐、印度塔布拉鼓大师扎克尔·侯赛因,再到中国阿坝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11个中外音乐表演团体呈现了极具创意的古典与流行、民族与世界融合的音乐风格。

2010年5月至10月,第41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博览会成为展示各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盛大舞台,这是一场跨越时空和地域的文化对话,让人们切身感悟人类文明特性与共性的同时,竖立起城市对原生态文化反哺的意识。这一年,“上海世界音乐周”首次走出上海,举办“广州亚运会系列文艺演出——魅力亚洲”,邀请了来自亚洲13个国家的艺术家/团队,分别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蓓蕾剧院、黄花岗剧院和军区礼堂,向观众集中展示极富亚洲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2011年5月21日至5月22日,“上海世界音乐周”首次打造大型露天户外音乐会,14组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乐团在中山公园震撼上演。2012年,“上海世界音乐周”升级为“上海世界音乐季”,经过12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多元文化传播和展示平台。“上海世界音乐季”通过传播丰富的世界音乐资源,激发人们以一种全球性的视野进行音乐创作,守护文化生态,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作出贡献。

上海世界音乐季的运营方式

2011年7月,“上海世界音乐周”正式纳入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平台合作项目,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作为世界音乐平台建设单位,与上海新汇文化娱乐集团、上海蕙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手合作,共同打造特色鲜明的“上海世界音乐季”。截至至今,“上海世界音乐传播平台”已经走过了12年的发展历程,在活动策划、音乐制作、公共教育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模式。

1.商务区演出

陆家嘴CBD聚集了多数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年轻人,他们对世界音乐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2015年,“上海世界音乐季”进驻陆家嘴CBD,最初以工作坊的形式举办了安第斯音乐、哈萨克音乐、中东欧融合音乐等内容的音乐活动。工作坊不设固定的演出场所,他们游走在不同的大楼之间,白领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下楼就可以邂逅一场免费的世界音乐演出。2017年,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陆家嘴管理局指导下,由上海世界音乐季主办、陆家嘴滨江金融城·尚悦湾船台协办的“陆家嘴万象音乐节”在滨江金融城船台户外广场拉开帷幕。这场音乐节被认为是都市精英感受世界人文的最佳途径,不仅体现上海文化的多元、活力和差异,亦展示出国际大都市的格局和风范。

2.艺术美育

2015年,上海世界音乐季组委会逐渐重视培育文化市场,将表演艺术融入日常慈善事业,举办免费公演,拓宽世界音乐的受众。同时,组委会与上海高校合作,向当代大学生分享世界音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世界音乐工作坊系列活动。首场工作坊邀请了非洲打击乐演奏家阿米涅·费克里(Amine Fikri)、雷诺·盖伊(Renaud Gay)和他们的朋友,讲解和演示北非摩洛哥的格纳瓦音乐文化(Gnawa Music and Culture)。1除此之外,音乐季还参与了世界音乐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及音乐会的协办工作,比如在2016年上海音乐学院召开的ICTM国际专题学术研讨会“‘丝绸之路’上的鲁特(Lute):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从过去到当代表演”中,承担了伊朗乐器展览和工作坊活动,并协助举办了“吴蛮琵琶之旅——琵琶与世界弹拨乐器对话:中国,美国和东非民间音乐”“阿拉伯世界与土耳其的鲁特”“鲁特东流记”多台主题音乐会,从欧亚之交土耳其的乌德琴,到中亚腹地乌兹别克斯坦的都塔尔,我国西陲哈萨克族冬不拉、柯尔克孜库姆孜和维吾尔族都塔尔,再到汉地的阮咸、日本平家琵琶,为高校师生展示了极为丰富的世界鲁特类器乐艺术。2

3.举办音乐节

音乐节是上海世界音乐季的核心内容。2017年,上海世界音乐季组委会与上海新天地联合出品具有高品格、高水准的世界音乐盛典,为来自全球各地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国际化水准的展示舞台。当时邀请了来自18个国家及地区的23支享誉国际的世界音乐艺术团队,在全国的4个城市举行了多达68场的演出,不少乐队、乐手都是首次来到中国。音乐节露天舞台全开放形式的设计,使表演者很容易与现场观众互动,大众的参与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同时,对于那些愿意深入了解世界音乐的听众,组委会在上海大剧院剧院准备了一系列正式售票的演出。此外,还为音乐爱好者们准备了种类繁多的线下活动,比如设置了“美国蓝草音乐和传统方块舞工作坊”、音乐与游戏亲子工作坊、乐器手工体验、音乐市集等,这些活动覆盖了更广泛的人群,涉及不同的年龄层次,旨在打破文化的隔阂,让世界音乐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

4.节目制作

音乐季组委会还制作和出品了一系列世界音乐主题的专辑,比如中央电视台纪录片《第三极》背景音乐、网络点击量超过1.3亿次的《嘉陵萍》、新版崇明传统民歌《潮》、中国丝绸之路音乐《寻乐》等。2017年,组委会联手“Discovery探索频道”,与“当代徐霞客”宗同昌、知名音乐人李泉一起完成了“探寻最美的声音·2017雪佛兰最美中国行”系列节目。

上海世界音乐季的表演类型

根据“上海世界音乐季”2008年到2018年的演出数据,不难发现其表演舞台涵盖了世界音乐的三大类型,即外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以及跨界融合世界音乐。

2008年到2013年,“世界音乐季”向中国听众展示外国民族民间音乐时,通常选择当地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音乐形式,比如具有非洲祭祀仪式特点的布隆迪国家鼓乐团、伊朗南部巴舍尔(Boushehr)小镇的传统音乐舞蹈、巴西桑巴、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加美兰乐队、图瓦恒哈图乐队、巴基斯坦的“卡瓦利”(qawwali)音乐传统、以色列古拉扎也门女歌等等。纵览音乐季十年以来的表演团队名单,外国民族民间音乐类型占据整体演出的比例一直在30%至50%之间,2013年后逐渐减少。近几年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受邀来访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表演形式大量减少,不少表演团体都以不同的方式将本民族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电子音乐、西方音乐进行融合创新。比如在2016年天地世界音乐节的演出名单中,新蓝草乐队(Tompang New Grassland)便是一支以美国蓝草音乐风格(Bluegrass Music)为基础,融合中国蒙古族民歌,并在不同程度上加入爵士、摇滚和当代流行音乐元素,极具中国风的乡村音乐调性的上海乐队;在2018年的天地世界音乐节中,笔者聆听了一支来自瑞典的民谣乐队缇波·川斯比瑞斯卡(Tibble Transsibiriska),他们将巴尔干民谣中热情奔放的罗马尼亚吉普赛元素融入到沉静的北欧民谣中,乐队成员们敲击架子鼓,吹奏大号、萨克斯,弹奏电子小提琴、吉他和俄罗斯多姆拉琴,每种乐器的演奏者有单独演奏的片段,这种传承与创新并存的音乐形式,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类跨文化融合型世界音乐3在音乐季舞台上占据的比例迅速上升,2009年,该类型占比超过了50%,并继续保持上升趋势,2017年甚至占比91%。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其一,随着全球化的浪潮,许多民族音乐原有的生态环境已经改变。经济与人口的流动性,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表演者面对的是比以往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元背景的群体,其音乐风格与形式不可避免地亟待更新。其二,世界音乐市场的受众主要集中在20岁至40岁之间的年轻群体,对于他们而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音乐形式显得古板和沉闷,年轻群体的感官更追求新奇的变化。

我国拥有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世界音乐季”在策划节目内容时,亦充分展示了中国入选世界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音乐项目,比如侗族大歌、维吾尔族木卡姆、昆曲等,这些凝聚中国历史和文明精粹的音乐正通过“世界音乐季”的舞台走入大众的视野。当然,我们从中不乏看到民族传统与现代流行的结合,从张军的电音昆曲,到极具摇滚气质的华阴老腔,再到跨界歌手龚琳娜运用戏曲锣鼓经作为唱词,使用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个音色,在极其快速的节奏中演唱的《忐忑》,这种不同领域间的音乐碰撞,正在源源不断地丰富着文化市场。

上海世界音乐季的市场效应

“世界音乐季”项目运营的资金主要来源品牌赞助、剧院演出票补和上海市政府文创基金资助。其中,品牌赞助占比最大,2017年的“天地上海世界音乐节”便是由上汽通用雪佛兰品牌全程独家冠名赞助的。随着“世界音乐”文化产业的逐渐成熟,商业机会开始增加。2017年“天地上海世界音乐节”项目共计超过236万客流,带来近1.3亿元的销售额。各项目在音乐节期间,环比9月同期人流平均增加54.2%,销售平均增加36%。4与此同时,“上海世界音乐季”持续得到主流媒体关注。2008年,腾讯新闻为“上海世界音乐周”开辟了专题报道,涉及世界音乐的知识科普、世界音乐周期间的演出安排以及精彩演出视频展示等多个方面。音乐评论人钱恋水、维吾尔音乐家与制作人何力、民族音乐学者萧梅、程俏俏、李亚等在自媒体和纸媒平台文汇报、上观新闻、澎湃新闻上发表的评论性文章,充分肯定了“上海世界音乐季”的学术内涵和应用价值。

当然,目前世界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仍需努力培育未来的市场。一个名为“SounDate行走的耳朵”微信公众号曾在2018年辰山草地广播音乐节现场做过一份关于“世界音乐”的问卷调查。有效回收的264份问卷中,女性占57.6%,男性占42.4%,男女比例接近6:4。参与问卷调查的观众年龄主要集中在20——35岁之间,约占据问卷人数的四分之三,20岁以下和35岁以上的观众,共同约占据四份之一。其中,单身人群和已婚、有孩子的人群约各占三分之一,恋爱中和已婚、无孩子的人群共占三分之一。通过分析问卷显示,华语流行音乐的喜爱度最高,达到52.7%,其次是古典音乐(39%)、摇滚乐(29.2%)、爵士乐(27.3%)、电子音乐(13.3%),世界音乐的喜爱度最少,只有12.9%。喜欢世界音乐的朋友主要集中在25-35岁这一年龄段,30——35岁年龄段的调查对象对世界音乐更有兴趣。对世界音乐爱好者们来说,外国传统音乐风格的世界音乐是最受喜爱的,占60.7%,其次是外国传统和当代融合的世界音乐风格,占42.9%。而中国传统音乐及其他类型的世界音乐只有三分之一的观众关注。参加问卷调查的观众中,66.3%的人最近半年看过1~3场现场演出,26.1%的人看过4~6场,7.6%的人看了10场以上。63.3%的人表示愿意购买世界音乐演出的门票,28%的观众表示会参加免费的演出,8.1%的人表示不会去看。5这份“SounDate行走的耳朵”调查的市场数据,说明“世界音乐”在中国音乐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上海世界音乐季”作为城市的文化客厅,一方面容纳世界各地多样化的音乐风格,另一方面传承弘扬我国民族音乐,两者相遇在同一时空,在赋予音乐表达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群体间的交流和理解。

结论与思考

上海作为我国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在国际文化交往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经过12年发展的“上海世界音乐季”,已然成为上海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重要一步。在活力、多元、差异、开放、包容、共享的城市文化氛围下,“上海世界音乐季”成为人们感受城市、欣赏城市、宜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季的舞台上,全球化与在地化犬牙交错,我们既看到世界音乐在全球的发展,也看到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过程中的变化和创新。“跨文化融合型世界音乐”日渐占据世界音乐市场的主流,这说明活力和多元才是世界音乐创作发展的主要动力。作为上海申报国家战略“一带一路”五大主体之一的“上海世界音乐季”,未来还会致力于构建“一带一路音乐创演联盟”,增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艺术团体的互动交流,打造一个立足上海辐射全国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对外文化展示平台,推动中国声音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音乐节上海世界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音乐节
巴西 音乐节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Hello音乐节!活力穿搭show不停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