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北辣 (外一篇)
2022-03-07凌伟良
凌伟良
我,一个上海人,1974年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云南昆明工作。上海与云南都属南方,一个是沿海城市,一个是高原地域,饮食习惯有不小差异。刚来昆明的我特别吃不惯辣椒,因为在上海,虽然也吃辣椒,那是长得像个小灯笼的辣椒,非但不辣,还有点甜,俗称为甜椒。而云南辣椒的辣,超出了我的想象,也让我尝尽了辣的“苦头”。有次逞能尝了个泡制的小米辣,直辣得我立马去水龙头下冲洗舌头。
转眼我来云南已近五十年,渐渐地也学会了吃辣的辣椒,并且也能吃点中等辣度的辣椒,有时候还能斗胆尝尝够辣的曲靖辣子鸡。家里平时也标配些干辣子和油辣子,但与地道的云南人相比,他们的辣是主食,我的辣是调味料,水平相差甚远,不可同日而语。
与无辣不欢的云南人虽然不可比,但我已经可以算得上半个喜欢吃辣的云南人了,每次回上海探亲,家里人依旧只吃甜椒,我呢,总要弄一瓶老干妈,挖一勺在小盅盏里,把桌上的菜逐一蘸着吃,惹得家人稀奇地看我有滋有味地吃辣,我反而得意起在云南学会的这一招。其实这老干妈的辣远不及云南我家里熬的油辣子,不够味,不过瘾。
每次回昆明后,我总要“恶”补一阵辣椒。至此我理解了什么叫作无辣不欢。云南人对辣椒的情有独钟与他们对米线的情有独钟是一个样的痴迷。有朋友说起过这样一件事,他的朋友出国留学数年,回国下飞机的那一天先不忙着回家,而是第一时间非要找一家店来上一碗过桥米线,放上一勺够劲的油辣子,连汤带米线吃个碗底朝天,才意犹未尽地打道回府。
如此这般,才名副其实为云南人,好爽。
与文山有前缘,早春三月应邀去富宁采风数日,每日三餐,餐餐离不开辣椒,菜菜离不开辣椒,晚上被拉去吃烧烤,碳烤虎皮辣,依旧离不开辣椒 。
这次州文联的绿美文山行,我又受邀前行。
这次我去了丘北。在昆明生活多年,丘北还是第一次来,早就向往,因为丘北有美景普者黑,还有美味丘北辣。
以前对丘北辣有误解,以为云南最辣的辣椒在丘北,所以家中必备的干辣子和油辣子总要绕开丘北辣,实在是我只能算半个吃辣人,吃不消过分辣的辣椒,辣得舌头哆嗦耳朵哆嗦的滋味不好过。
这次去了丘北县曰者镇烂泥寨,才真正见识了最好的丘北辣“大火椒”,纠正了以前的误解,其实烂泥寨的大火椒不是最辣,它个大,色泽亮,肉厚香味浓,含油量丰富,是丘北地区优质辣椒的代表之一,其产量低,供不应求,已成为民众餐桌上的珍品。它之所以产量低是因为种植大火椒的土地需要轮种,每年四个月成熟,第二年要轮种油菜、麦子,才能保证隔年的大火椒品质不变。
近年来,曰者镇紧扣“一县一业”定位,打造优质种植基地,通过种植现代化、产品商标化做大做强烂泥寨的辣椒品牌。采取“公司+农户+村委会”模式,通过新寨村委会与丘北县粮油购销有限公司合作,注册“烂泥寨”辣椒品牌,统一产品外包装,通过品牌化运营,进一步增加辣椒附加值,让优质产品走出去,满足客户高质量需求,以“内外兼修”的品质进一步打响烂泥寨的大火椒。2021年下半年以来,曰者镇依托现有的辣椒商标及口碑,投入资金在新寨村委会烂泥寨村建设60亩辣椒种植基地,并配套建设喷滴灌设施,解决取水问题,整个种植基地紧扣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建设,初步发展农户17户87人进行土地种植,协议产品统一回购,以此来带动农户种植辣椒,初步形成规模化效应。
下一步,曰者镇将继续在烂泥寨村建设2100平方米的辣椒晾晒场,建成后将实现烂泥寨从育苗到种植、加工、包装、外销一体化,增加产品竞争力、激活农户种植积极性,真正做大做强烂泥寨的辣椒品牌。
在辣椒地里,不期而遇种植户张海柱,他如数家珍地给我讲述着地里的大火椒,他家栽种辣椒4亩,预计年收入1.5万元,加上其他种植收入和外出打工的收入,合计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地里的辣椒已经开始成熟,红色的再过一些日子就可以采摘。今年由于气候原因,较前年,产量略有减少,加上今年有鼠害,人工自然晾晒的成品被老鼠吃了不少,收入会有损失,他再设法通过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来弥补。其间,他调侃道:因为烂泥寨的辣椒口感好,不光人爱吃,老鼠也爱吃。
可能是,也应该是,烂泥寨的地理位置和土质条件以及气候温湿度的适宜,大火椒只产自这块沃土,其他地方种不出大火椒。为了保住这个既稀有又独有的优良品种,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村民们也花费了许多心血和劳苦。种植大火椒其实要比种植其他品种的辣椒要付出更多,并且收入还会减少,但为了保住这个优质的品牌,他们宁愿承担损失。
据统计,种植大火椒,每亩收益只是其他品种辣椒的一半,所以大火椒每公斤售价高达160元左右,即便是这样的高价,你还不一定能买到。感谢曰者镇的盛情,我有幸买到了,有了口福。以至于我回昆明后逢人就说丘北辣,细数大火椒的个大,肉厚,油足。
周日那天家庭聚会,我特地用油煎了一大盘烂泥寨的大火椒,撒了些椒盐,结果其他菜都有剩,唯独这盘丘北大火椒一扫而光。
最后顺便科普一下,丘北辣椒开始种植于明朝后期,至今有360多年的历史。丘北辣椒个头匀称,肉多,含油量高,辣而香,味道纯正,经化验含蛋白质、糖类、脂肪类、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六种营养素,是所有蔬菜中含维生素C最高的蔬菜,是茄子的数十倍,是番茄的数百倍,它还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等等,总之一句话,多吃丘北辣,营养好,身体好,脾性更好。
喜欢吃辣子的我,尽管不能和地道的云南人相提并论,但至少在我家,凡是有辣子炒的菜,最后吃剩的永远是菜,而不会是辣子。
这,绝不是夸张,是实情。
从今往后,丘北烂泥寨的大火椒是我家一生的顶配。
因为它的辣味刚好合我那半个云南人的口味。
刚好写到这,女儿打电话来。
“老爸,今天在吃您给我的丘北大火椒,过老瘾了,谢谢,口福不浅。”
“嗨,别谢我,要谢请谢丘北曰者镇烂泥寨的乡亲们,是他们辛勤地付出,让在云南生活的人们有了这特别的口福。”
河外村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丘北县锦屏镇马头山社区河外村,是个回族村,全村122户人家。过去的主要收入靠外出打工,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启动与深入,村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脱贫攻坚打下的扎实基础,村容村貌的改观令人耳目一新,走进村子,一条宽大的水沟穿村而过,沟水清澈见底,没有杂物,干净得照见人影树形。村路两侧的墙面上涂有彩绘,充满了喜庆。废旧的汽车轮胎经过喷漆处理,有序地布置在村落的各个起眼处,每户村民的庭院特别宽敞,院墙平均高不过一米,矮矮的院墙上摆放着各种长势的多肉植物,特别养眼,院墙的空格处一色地用瓦片堆砌成颇有艺术形状的模式,惹人路过都忍不住要去院里入座休息。
河外村是绿美文山,乡村庭院改造的示范点,由政府出资,村民出工出力,合力共创而成。庭院干净,客厅干净,卧室干净,厨房干净,厕所干净,农具摆放规范,所谓五净一规范指的就是这个。
这一点在我们一进村民的院落就一目了然。真的就是特别的干净,清洁,我们在金和家中的庭院落座,和他聊天问讯。他原先在广南做着烧烤生意十余年,妻子是广南县的,今年随他一起回家。随着庭院改造的完成,他家就在院子里开起了饭店,外带烧烤,开张一月余,生意还不错,食客主要是附近城区的居民。因为河外村距普者黑景区才5分钟的车程,离县城也近,交通便利,得天独厚的好条件,他以后还准备把房子的二楼改造成客栈,以求更多收益的发展。
问及他对现实的感受,金和一脸的兴奋,连声说,好好好。问他怎么个好法,还是一连串的,好好好。家乡的变化使得这个在外打拼多年的汉子一时找不到其他形容词了。
说话间,金和就要张罗着弄烧烤吃,我们连忙推辞,因为下午3点坐动车刚从广南来,一出车站直奔河外村,我们还要走访几家村民多深入了解。
告辞了金和,我们来到一处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四合院老宅。进门的门头上刻有“华庐”两字,字样完好无损,门两边各竖有四块花卉石刻,仔细辨认,还能猜出具体的物种。进院就是一个大天井,院子中央放着一口石缸,里面种着水草,养着观赏鱼。院墙根摆满了各种花花草草以及多肉植物,几块垫花盆用的石块隐约着古色古香的老旧斑纹。院内是木质的两层楼房,毕竟年代久了,屋子的有些地方旧了破了朽了。但气势还在,那些窗格、石雕、石刻,以及显赫的门匾,暗示着原来房屋主人的地位和家境。这房子现在的主人是74岁的张应福和72岁的马竹芬老两口,房子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分配的,原来住有五户人家,前些年由张老一家全部买下,居住至今。老两口育有二儿二女,大儿在高铁站工作,小儿在昆明开餐馆,两个女儿外嫁,都成家立业,老人家有孙儿孙女外甥外甥女各两个,可谓老小齐全,人丁兴旺,其乐融融。
问及今天这日子,老人家一脸笑意,也一样地连声说:好过,好过,好过。
走出老屋,走上村路,就见对面大院,一群穿着壮族节日盛装的妇女踏着舞步,拿着自拍杆,在自我欣赏。院内人头攒动,一幅热气腾腾的晚宴景象,细一打听,原来是外村远道而来取经的,因为河外村的绿美乡村庭院改造,是先行先试的示范点,美誉在外,惹得大家都慕名前来,这一家的庭院比金和家还要大一倍,一样也利用改造后的庭院开了一家餐馆。
看一大家子正忙着招呼客人,我们不便打扰,就在村道上一边散步溜达,一边感受宁静祥和的美丽乡村气息和味道。
村里建有漂亮的灯光球场,高规格的公共卫生间。
守着家里,陪着家人,就把钱赚了,这日子过得,滋味。
我羡慕。
在河外村,幸福感,满足感,自豪感,不仅浮现在村民的脸上,还洋溢在房前屋后,小巷村道,甚至一直弥漫在空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