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外联合申报世界记忆项目的研究
——以日本细菌战档案申遗为例

2022-03-07宫文婧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七三一问题国际研究中心

浙江档案 2022年11期
关键词:细菌战记忆日本

宫文婧/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七三一问题国际研究中心

石巍巍/黑龙江省档案馆

中共二十大开宗明义地提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外联合申遗可充分发挥历史档案在融汇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实践。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世界记忆项目。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3项档案成功入选,其中南京大屠杀档案于2015年申遗成功[1]。在同为二战历史创伤记忆的日本细菌战档案搜集整理领域,我国也从未停止脚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政府与民间力量有效沟通互动下,学术界基本完成对日本细菌战档案资料的调研摸底,逐渐形成以海内外馆藏档案、口述史料、审判记录为内核的日本细菌战档案体系[2]。2012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学术界以此为契机提出将日本细菌战档案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及《世界记忆名录》。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地方组织落实下,日本细菌战档案申遗逐渐从学术探讨转变为政府决策。从国家层面来看,2015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一带一路”系列愿景性文件,其中《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鼓励“沿线国家间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3]。《“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也旗帜鲜明地指出我国要“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这些都为日本细菌战档案申遗提供了政策依据[4]。从地方层面来看,2022年2月黑龙江省成立“细菌战档案申遗工作专班”,对省内所藏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和筛选认定,正式向国家档案局提请申遗。这标志着筹划10年之久的日本细菌战档案申遗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下一步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工作亟待展开。鉴于日本细菌战档案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属性,如能促成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国等“一带一路”周边国家联合申遗,将有效丰富日本细菌战档案体系,提高成功概率。因此,亟待深入研究中外联合申遗的有效路径,为日本细菌战档案申遗提供参考范式。

1 日本细菌战档案申遗的现状与困境

1.1 日本细菌战档案申遗概况

以历史脉络为经,以档案文献为纬,可以框定出日本细菌战档案的总体框架。从时间上看,档案覆盖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下文简称七三一部队)从建立、发展、扩张、溃逃、战后交易到审判的全过程,包括“战时历史档案”与“战后调查档案”。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作为人体实验的核心罪证特别移送档案、细菌战战时记录、战犯审判记录、受害者调查取证记录及对七三一部队原队员的采访记录等[5]。从形式上看,涵盖纸质文献、声像材料、历史图片和数字档案等多种载体。从保存机构属地来看,档案文献散落在中、美、日、俄、蒙五国。国内方面,以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浙江和湖南所辖各市、县(市、区)档案馆为主。国际方面,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等公藏机构也存有部分档案。其中,俄罗斯是二战中第二大生物武器受害国,至少有93名苏联人被送至七三一部队用于人体实验。1949年12月,苏联在伯力(今哈巴罗夫斯克)设立特别军事法庭对12名日本细菌战犯进行公开审判。伯力审判是二战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针对日本细菌战罪行的国际大审判,弥补了美国主导下东京审判的严重缺失,俄罗斯保存的伯力审判录音档案原件,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和公信力。我国保存的档案文献真实可信、时间线索明晰、涉及地域明确、牵涉人物确凿,且可与他国保存的伯力审判录音档案等相互印证,在真实性、稀有性、世界意义等方面符合世界记忆遗产的申报要求。

1.2 遇到的困境:资源、协作与认知

第一,资源困境。国内方面,二战期间日本对华细菌战战略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和广泛性,这直接导致我国所藏日本细菌战档案零散庞杂。海外方面,日本细菌战档案主要保存在日、美、俄等国。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保存了二战后日美交易的内容,包括审讯记录、医学论文及细菌炸弹图纸、人体实验报告书等[6];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室、日本厚生劳动省社会援护局等处保存了作战命令、往来公文、留守名簿、图纸照片等;俄罗斯国家档案馆、俄罗斯国立录音档案馆保存了伯力审判庭审记录[7]。总之,日本细菌战档案资源空间分布的零散性和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加剧了资源整合的难度。

第二,协作困境。我国南北方研究机构各自为营,尚未形成合力。从档案的研究机构来看,东北地区侧重于细菌战体系、人体实验罪证研究;华中地区侧重于对南京荣一六四四部队的研究;华北地区侧重于对北京甲一八五五部队的研究;南方地区特别是浙江、湖南等地因是遭受细菌攻击的重灾区,注重受害者口述史料和当地防疫档案的收集整理。整体来看,因在统筹协调上缺少一致性、交流合作上缺少互动性、档案信息上缺少共享,制约了日本细菌战档案整理研究水平,特别是因缺乏宏观视角限制了个案研究的质量[8]。近年来,南北方学者逐渐意识到日本细菌战史是全人类共同记忆,开始跳出“地方史”思维范式,互抛橄榄枝参加对方主办的学术会议,区域间学术往来日益密切。但客观来讲,南北方学术机构尚未开展实质性的学术合作。

第三,认知困境。公众关注度较低,缺乏应有的社会影响力。认知困境来自三方面:一是源自日本细菌战史实本身,日本细菌战部队自1932年建立至1945年溃逃始终处于绝密状态。战后,美国以攫取七三一部队细菌战和人体实验数据为目的,掩盖了七三一部队罪行,造成国际社会对日本细菌战罪行的清算严重缺失,取得“普遍认同”之路任重而道远。二是目前“揭露罪证”仍是日本细菌战史实宣传的主要基调,在传播过程中自动圈出了“被害国”的传播半径,在表达方式上未能从和平学角度与世界接轨。加之文化背景迥异,意识形态偏差等因素也带来话语困境,致使国际社会对于日本细菌战史实认知模糊,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细菌战创伤记忆”尚未形成。三是在当今的政治环境下,“申遗”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文献遗产本身的价值,更多地表现为国家之间的国际话语权比拼与政治博弈。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进一步加深了日本的防范和抵触,也增加了日本细菌战档案申遗的难度。

2 日本细菌战档案申遗的可行性刍议

2.1 日本细菌战档案符合世界记忆遗产申报标准

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1年3月出台的新版《世界记忆项目总方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资源选择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首要标准——真实性。二是比较标准——稀有性和完整性。三是重要性陈述——世界意义[9]。真实性方面,日本细菌战档案均为原件,包括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伪政权机关自身在处理公务过程中形成的档案文件及战后调查取证档案,具有鲜明的实证性质。稀有性方面,由于战时日本细菌战部队始终处于绝密状态,日本在投降前又销毁大量档案,导致目前国内各档案机构保存的原始档案不可再生。世界意义方面,日本细菌战是二战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等国人民的重大牺牲也是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缩影,日本细菌战档案是对细菌战暴行的历史固化,对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2.2 中外联合申遗符合文化强国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真诚呼吁:世界各国要弘扬和平发展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使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火遍及亚、欧、非和大洋洲,中国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苏联伤亡人数超过2700万”[10]。中俄两国在二战期间深受生物武器之害,共同遭遇留下的创伤记忆是开展合作的前提之一。2021年6月,中俄两国发表《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的联合声明》,明确提出“深化两国档案领域合作”并以此作为加强两国人文交流的重点任务之一[11]。联合申遗是中俄合作关系向纵深化发展的有效尝试,既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规则,又能展现日本细菌战是相关国家的“共同记忆”,更是对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实践。

2.3 档案领域跨国合作已有先例

联合申报是教科文组织倡导国际合作的重要渠道,我国通过此方式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占比30.7%,其中2017年《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由澳门档案馆和葡萄牙东波塔国家档案馆联合申遗成功。早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即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档案合作关系,以加强档案双边合作,在此背景下日本细菌战相关国家合作水平不断提高[12]。中俄合作方面,2017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与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联合在莫斯科举办“反人类暴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展”,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和发展,两国档案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2021年,中俄双方签订《2021—2025年中俄档案合作分委会大纲》,中俄档案合作分委会将为联合申遗提供组织保障。中蒙合作方面,2005年中国和蒙古国成功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项目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成为跨境民族联合申遗的示范性项目[13]。

2.4 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经验可资借鉴

南京大屠杀档案于2015年申遗成功,这为在同属二战历史创伤记忆的日本细菌战档案申遗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范本。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自2009年筹划至2015年申遗成功前后历时8年。前期仅由南京当地三馆申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南京市档案馆),后在国家档案局的指导和协调下,中国所有涉及南京大屠杀史料的档案馆都参与申报,新增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和上海市档案馆,将申报的团队由3馆扩大为7馆,申报内容也由5组丰富至11组[14]。除借鉴联合申遗的方式外,南京申遗过程中培养的人才队伍亦可在日本细菌战档案申遗中持续发力,中英两国文字的申遗文本也可提供参考范本。此外,我国在澳门、北京、苏州等地建有4个世界记忆学术中心,可为日本细菌战档案申遗做出业务指导。

3 日本细菌战档案申遗的对策建议

整体来看,黑龙江省在日本细菌战档案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之时,在档案搜集、价值论证等领域作出了积极探索,但囿于地域限制,在档案覆盖范围、形式种类等方面略显薄弱。下一步为有效推进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应在“覆盖力”“协作力”“影响力”等方面有所侧重和提升,采用联合申遗策略,从国家层面整合国内档案资源,从国际层面联合国际和平力量共同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3.1 聚焦“覆盖力”,从国家层面整合国内档案资源

鉴于日本细菌战档案搜集、发掘、整理工作难度较大,可借鉴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经验联合全国相关档案保存机构共同参与,丰富完善日本细菌战档案体系。

首先,启动全国范围的日本细菌战档案调研工程。由国家档案局牵头成立组织机构“日本细菌战档案申遗工作委员会”,借鉴2016年《抗日战争档案汇编》编纂工程经验,启动覆盖性广、针对性强的日本细菌战档案调研工程。在广度上,将调研范围从黑龙江一隅延伸至全国,锚定北京、南京、广州等细菌战部队旧址所在地及浙江、湖南等细菌攻击发生地,通过信息收集、合作编研和共享馆藏目录等方式,统筹掌握档案的保存与利用情况。在深度上,引入史学、档案学等跨学科专家团队,对掌握的档案资料进行梳理、筛选,区分原始档案与复制件、纸质档案与音像图片档案等,明确原始档案的调研线索信息。调研阶段,依据“完整性”标准,坚持“全面收集、宁多勿漏”原则,尽可能获取更多、更广、更全面的档案资源,在此基础上审慎选择严密论证。筛选阶段,依据“稀有性”标准,坚持“原件第一、宁缺毋滥”原则,严格收紧准入端口,为档案申遗工作把好学术上的第一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缩小范围最终锁定国内参与联合申遗的机构,共同完成索引目录、编辑入册。其次,建立“日本细菌战档案专题数据库”。“鼓励以利用为目的的数字化”是世界记忆项目的重要考核标准之一,可在档案收集整理的同时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日本细菌战档案在存储、检索、呈现、传递及分析处理方面的数字化共享。将“日本细菌战档案数据库”放在“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的大框架下,坚持“汇多库于一”的融合发展模式,打造集图书、档案、期刊、报纸、图片等各类文献资料的聚合体,拓宽日本细菌战史料的利用和传播范围,拉近档案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最后,研究制定“日本细菌战档案保护利用规划”。加强馆内、馆际和国际多个层面的档案合作,延续档案汇编、专题研究等传统方式展示真实、准确的日本细菌战史实。引进文物档案保护新技术,运用数字化手段为日本细菌战档案保护利用插上技术之翼,赋予创新之力。

3.2 聚焦“协作力”,从国际层面建立周边国家协同合作机制

联合申遗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需经历海内外多国文字档案筛选、素材择取、文献甄别、真伪鉴定、信息整合及申遗文本撰写的过程,为避免出现“信息孤岛”问题,建立周边国家协同合作机制至关重要。一是加强国际交流,在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背景下,建立学者互访、人才交流、资料共享机制,与俄方相关机构建立密切联系。二是中外联合开展课题攻关,获取重要线索信息,做好海外档案的征集工作,重点提高我国对俄罗斯、蒙古国等国保存细菌战档案史料的收集整理水平,深化专题研究,助力特色学科发展,打破学科研究范式,持续支持跨地区、跨学科的专题研究。三是联合办展,借助国际二战博物馆联盟平台,与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蒙古国军事博物馆等机构联合举办“共同记忆——日本细菌战罪证展”。四是召开高级别的双边、多边学术研讨会。利用多国档案史料研究一个问题,这是日本细菌战史学科的特点,因此占有更广泛的史料信息线索至关重要。区别于以往区域性的日本细菌战史研讨会,从国家层面组织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研讨会,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进而为申遗提供资源保障。

3.3 聚焦“影响力”,从国际传播层面构建细菌战创伤记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申遗或可成为提升中国话语权的有效尝试。《世界记忆名录》意在收录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献遗产。然而,从“被掩盖”到“被关注”再到“民族共同记忆”,日本细菌战史实经历了从消隐到彰显的过程,总体来看国际认知度较低,建议从国家战略高度指导日本细菌战史实的国际传播。一是将日本细菌战史实的国际传播纳入国家外宣工作五年规划,在执行中摒弃“内宣化”思维,根据传播对象确定靶向化、本土化的表达方式,从而使日本细菌战史实的传播入目、入耳更入心。二是以周边国家作为传播重点并辐射欧美,借力媒体及网络宣传,实现日本细菌战史实跨领域、跨时空、跨场景传播,扩大我国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共同历史认知,达成共识。三是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层面的公关,积极委派本国籍人员在各类国际组织中担任职务,推选专家融入世界记忆项目框架内的国际咨询委员会,着眼当下放眼未来,进一步扩大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在世界记忆项目评审中的话语权。四是从和平学视角拍摄适合于国际传播的日本细菌战专题电影、纪录片,以及适合于新媒体平台传播的短视频。一方面通过CCTV4国际频道播出,另一方面经中国国际电视台、新华社等各海外社交平台账号全网推送,并争取美国广播公司(ABC)、日本放送协会(NHK)、法国TV5MONDE等国家和地区主流媒体的转播,形成日本细菌战史实传播矩阵,以期实现“于人之思想中构筑和平理念”的目标。

今天我们探讨日本细菌战档案申遗就是一种态度,因为我们不应忘记历史上日本细菌战对中国人民造成的惨痛创伤,我们也不能忘记时至今日生物武器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发展。日本细菌战档案申遗是以详实史料固化了日本细菌战罪行,阐明了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对人类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与警示性意义,符合世界记忆遗产的遴选要求。中外联合申遗是我国在二战历史创伤档案申遗领域的全新尝试,也将开创跨国档案事业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新篇章,更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记忆遗产保护事业所作出的巨大努力,进而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民祈愿和平、维护正义的价值理念,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体现大国担当。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伯力审判新发现录音资料翻译整理与利用研究”(20BZS071)、黑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东京审判后苏联与新中国对日本细菌战犯的审判研究”(22ZSB259)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细菌战记忆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记忆中的他们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揭开侵华日军1855细菌战部队之谜
抗美援朝战争反细菌战的胜利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