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困境并存视域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之策
2022-03-07吕生辉
文|吕生辉
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技术不仅推动了数字产业发展壮大,也促使传统产业由传统运作模式向数字化模式转型升级,由此带来了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大势所趋。对中小企业来说,数字化技术蕴含的优势为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也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挑战,一些中小企业因此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迫切需要来自企业、政府方面的共同作为。
一、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
数据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一种新的方式驱动经济发展,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的结构与方式逐渐重构,产业内部各要素间的链接方式、动力作用方式逐渐重塑,传统企业的发展模式也逐渐被数字技术瓦解,产生了数字化的企业发展范式。数据信息具有显著的非排他性特征,使得每个经济主体都可以通过共享平台取得更多关联信息,中小企业也因此可以突破物理空间的局限,缩小与大型企业不对等的优势差异,获得更多新的发展机遇。
(一)数字化技术有助于企业高效创新
数字化技术提供了开放创新的条件,有助于企业利用外部知识技术进行创新。数字化技术加速了数据要素的流通传播,增强了企业对外部先进技术与数据的可获性,使创新资源的获取不再主要依靠创新主体本身,还可以与其他创新主体及外部环境进行网络互动,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并分享知识技术的溢出成果,从而加速企业的高效创新。
数字化技术及其产业化推动了产业生态重构,拓展了企业创新空间。数字化技术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改变了传统行业领域资源和需求的匹配模式、价值创造模式,消弭了传统组织科层制的边界,创新了生产组织形态。数字化技术能够增强产业链垂直分工的效率,促使企业提升专业化协作能力,企业可以在价值链分工中获得更多的技术、产品、业态等方面的创新机会。
(二)数字化技术有助于企业精准满足市场需求
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对潜在用户进行精准分析,可以提升供需的匹配效率。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数据库中的产品方案重新组合,可以提供可行的营销方案。在满足大众化需求的同时,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帮助企业分析、追踪细分市场上不同偏好群体的需求,进行精准的供需匹配,为小众群体提供高效、灵活、柔性、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定制,强化消费者体验感,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最终提升企业的市场地位与影响力。
(三)数字化技术有助于企业降本增效
数字技术重构了交易主体之间、交易主体内部部门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节点紧密联结的信息共享运行网络,减少了交易主体的中间联系环节,提升了信息传递速度、信息利用效率。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内部不同业务间的紧密合作,企业系统沟通反馈的效率更敏捷更高效,还有助于企业与外部供应商、服务商、消费者的互动,进而提升运营效率、降低生产、库存、流通、营销等各类成本。如: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供应商和用户进行分析,根据订单来调整产量,通过高频率、小批量在线购买货物来提升供需匹配效率、减少库存成本。
(四)数字化技术有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与传统金融结合产生了数字金融模式,开创了金融产品和商业的新模式。数字金融模式通过数字化融资平台,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服务和保障,拓宽了金融服务渠道,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对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具有重要作用。第一,数字化技术能够使金融机构及外部投资者更便利地获取企业信息,通过多维数据交叉验证的方法,查看、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与偿债能力,从而降低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建立起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互信,降低了融资沟通成本、征信成本、风险成本等交易成本。第二,数字化技术方便了金融机构在线上开展工作,业务申请、审核流程变得简化高效,在网上可以同时审批多项业务,这既减少了金融机构的人工成本,也减少了企业融资的时间成本。
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困境
在数字化转型大趋势下,数字化技术给企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挑战,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生存发展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但是,与综合实力较强的大企业相比,多数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更大、困难更多。
(一)很多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未能与时俱进
一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受传统认知思维的局限和转型过程的巨大成本支出与投入不足等因素困扰,对数字化转型缺乏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因缺乏转型的内生动力而处于观望状态,没有将数字化转型纳入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一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对数字化转型内涵的认知不够清晰、存在偏差。有的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认知还停留在初级层面,误把数字化转型工具的应用当成数字化转型的全部,误将数字化转型等同于信息化,认为数字化就是办公流程和业务流程的电子化,通常聚焦在办公平台协同系统、信息化的财务数据处理系统。其实,企业信息化提升和数字化转型属于两个不同层级,信息化只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和初级层面,完整的数字化转型是打通企业内部全数据链、多部门协同的企业整个运营管理的全流程、全要素的衔接和协同。
(二)企业数字化转型人才缺乏与数字化能力薄弱并存
相对于社会对数字化人才的巨大需求,企业对高技能数字化人才的竞争日益加剧,高技能数字化人才大多向有规模优势的龙头企业集聚。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经济待遇较低,职业生涯管理缺乏,员工发展空间有限,而且缺乏系统的培养机制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因而难以吸引、储备高技能数字化技术人才。
在中小企业高技能数字化人才缺乏的同时,多数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基础能力也比较薄弱。一些企业虽然开始了数字化转型升级,但很多企业还处于初级数字化的信息化阶段,数字化技术仅应用于办公、财务、人力等个别部门、某个工作内容。第一,缺乏有效的信息采集基础。企业对生产运营的基础数据信息采集基础比较薄弱,未建立全过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环节。第二,缺乏整体的数字化转型规划。没有将数字化技术贯穿于企业整个运作流程,各类业务系统的数据库处于分散、不兼容状态,不能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更谈不上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战略规划和管理决策。第三,企业内部开发能力不足。大多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技术来源于购买引进,或委托第三方进行数字化建设。有的企业为了节省成本,直接接入第三方平台来嵌套自己的业务运营,实质上很多环节和底层的数据逻辑难以掌控,面对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仍需进行基础平台上差异化的模块二次开发。
(三)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资金乏力
数字化转型既要相关设备的硬件投入,又要将数字技术应用到流程中,还要引进数字化人才,这意味着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成本高、资金压力大。实际上,相较于大企业而言,多数中小企业因为数字化基础资源投入明显不足,因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既要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又要在信息化基础上规划数字技术与企业的融合发展,这相当于为数字化转型的两个发展阶段支出研发投入成本,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然而,多数中小企业在自有资金先天不足的同时,由于抵押物不足、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信用数据缺失、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违约风险,使得中小企业陷入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
三、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之策
中小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无法与大企业相比,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实现数字化转型,确实困难重重。因此,要在发挥中小企业主体作用的同时,更要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完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生态环境。
(一)强化中小企业有关人员对数字化转型的高度认识
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是IT部门的工作,也是“一把手工程”,还是全过程、更多员工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提供资金、聘请数字化转型成功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数字化转型意识的引导启迪,培育其参与谋划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能力;企业也要加大对员工数字化意识的引导,使数字化转型意识渗透到各项业务工作中。
(二)强化中小企业吸引培育人才的力度
企业首先要立足自身发展阶段和转型短板问题,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定制企业所需的专业数字化人才,也可以邀请专家为员工开展数字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升数字化人才的综合素养。同时,要完善企业人才的物质激励、职业生涯发展激励的机制,激发人才与企业同发展的热情。
政府要加大财政支出,积极为中小企业培养、引进数字化人才,帮助中小企业加速数字化进程。充分发挥高校、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等在数字化人才培育中的作用,推进政企校共建数字化人才培养基地及中小企业数字化人才实训基地,进而充实数字人才储备。同时,通过就业补贴的办法,引导数字化人才向中小企业下沉,并且安心工作。
(三)明确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路径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不能盲目跟风,要结合自身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转型策略。第一,对于信息化基础薄弱的中小企业,首先,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将线下业务向线上转化,逐步完成业务经营电子化转型。其次,逐步扩大转型范围,优先转型财务管理、客户服务等成本较低、提效明显的业务范围,之后转向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分析决策支持等业务,直至打通各环节的数据链。再次,当企业内部已经形成规范化、流程化的管理机制后,要以数据信息为核心驱动力,向全面数字化转型。第二,对于由数字化初级阶段转向深度融合阶段的中小企业,首先要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突破数据分析与信息化的技术壁垒,实现部门间数据的整合与采集,实现数据交互共享。然后,在信息化基础上从整体规划数字技术与企业的融合发展。最后,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以市场化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本进行智能化设计,从产业链、供应链的维度优化企业可配置的资源,让用户在特定的设计场景中强化体验感。
政府要加大扶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力度,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生态体系。第一,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以大数据中心、移动通讯中心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化市场格局。第二,构建为中小企业提供IT赋能、组织赋能和管理赋能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技术创新和科技金融服务网络平台,标准、检验、测试数据平台、资源对接与推广服务平台等。第三,推动协同发展,建立数据共享机制。鼓励利益主体参与数据共享,打造企业数字化生态圈;鼓励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共性技术协同创新平台;鼓励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大企业立足中小企业共性需求,建立共建共享共用平台,与中小企业共享数字化解决方案。
(四)强化财税、金融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支持
政府要出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政策,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政策倾斜。一方面,通过减税降费、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中小企业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设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智能化改造服务。
政府要推进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增信的服务体系,引入企业信用监测、智能供需匹配、大数据风控等服务体系,提供信用评估、信用贷款、融资租赁、质押担保等金融服务。同时,企业也要增强数字化融资平台筹资的能力,运用数字金融技术与数据公司、评级机构合作,利用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众筹、电商平台等融资平台,获取金融机构推出的多样化数字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要提升金融机构数字化水平。深入分析、定位数字供应链金融需求,在需求端进行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在供给端搭建技术平台,深挖数据价值,实现从客户个人数据、社会公共数据以及实际应用数据等多维度信息的集成,从而适度、便捷地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供应链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