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景学的文献计量分析及中国建筑声景研究综述
2022-03-07易慧慧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文/易慧慧 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白 胤 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通讯作者)
引言
声景(Soundscape)将声环境当成一种资源,通过不同环境的合理利用来营造健康的人居环境。声景学是一项听觉生态学的研究,它注重人的感知,而非只考虑单一的物理量。“Soundscape”最先由芬兰地理学家Granoe 提出,他考虑的是以听者为中心的声环境,但未考虑听者的感受。加拿大作曲家Schafer提出的声景考虑了人的感受,他认为声音是景观的生态特征之一,而声景观是指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值得人们从审美和文化的角度欣赏和记忆的声音[1]。声景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因此引起了建筑学、社会学、工程学、心理学、认知学、语言学等不同领域学者和实践者的关注[2]。1993 年,世界声景研讨会召开并成立了“世界声景研究学会”。同年,日本成立了“日本声景研究学会”并出版了专业杂志《Soundscape》。2014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声景观定义为:一定情景中,被人们想象、感受或理解的声环境[3]。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城市空间变得狭隘,交通变得拥挤,噪音污染、光污染等日趋泛滥。各项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大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态建筑理论开始引入到城市建设实践,公园城市的打造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举措对各种社会噪音、交通噪音等的整治和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城市的整体声环境仍有待改善。《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提高城市声环境舒适度为目的,基于声环境对人主观感受的影响,开展声景观设计研究。作为建筑学的研究分支,建筑声景学致力于从声音、声场和人类认知等角度研究建筑的不同设计带来的声学效果以及由此给人产生的主观感知和影响。
为了把握国际上关于声景学的研究现状,本文对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检索到的2753 篇和声景学相关的SCI论文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厘清了国际上发表高水平论文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最活跃的研究机构、主要出版物以及声景学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整理了中国古代典籍中对建筑声感的描述以及国内学者对声景学以及建筑声景观的研究成果,并深入分析了中国建筑声景学研究的趋势和挑战。本文的研究对推动中国建筑声景学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1 声景学的国际期刊论文文献计量分析
在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核心合集中以“Soundscape”为检索主题词,时间跨度选择1990 年至今(截至2021 年4 月11 日),共采集到2753 篇SCI 论文,其中有2071 篇文献类型为研究论文(Article),388篇为会议论文(Proceeding Paper),159 篇为书评(Book Review),64 篇为综述(Review)。这些文献按年份的分布见图1 所示。
从图1 中可以看出,声景学的研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在2020 年达到顶峰,当年共出版408 篇文献。在所有这些文献中,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五的期刊分别为《Applied Acoustics》(95 篇)、《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84 篇)、《Acta Acustica United with Acustica》(47 篇)、《Ecological Indicators》(42篇)和《Organised Sound》(38 篇)。
图1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声景学相关论文发表趋势图(2001—2021 年)(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从发表的国家来看,美国发表了声景学领域数量最多的文献,达674 篇,其次依次是英格兰(451 篇)、澳大利亚(188 篇)、加拿大(184篇)、中国(174篇)、意大利(165篇)、法国(162篇)、德国(113篇)、西班牙(106篇)和荷兰(82篇)。值得注意的是,排名第2 位的英格兰和排名第15 位的苏格兰同属英国。从发表机构的角度来看,在声景学领域论文发表数量排名前10名的机构分别是University of London(英国,101篇)、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Cnrs(法国,79 篇)、University of Sheffield(英国,73 篇)、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英国,68 篇)、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美国,57篇)、Ghent University(比利时,41 篇)、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中国,38 篇)、Univeristy of Urbino(意大利,38 篇)、Purdue Univeristy System(美国,36 篇)和Purdue Univeristy(美国,35 篇)。由此可见,美国、英国和法国对声景学的研究格外关注。在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是论文产出最多的机构。运用VOSviewer 文献计量软件对这2753 篇文献的国家和机构来源进行分析,可得到图2 和图3 所示的结果。
图2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发表声景学相关论文最多的国家(2001—2021 年4 月)(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发表声景学相关论文最多的机构(2001—2021 年4 月)(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为了掌握声景学领域的研究主题,从这2753篇SCI 论文中提取了出现频率排名前100 位的关键词。图4 展示了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声景学相关论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00 个关键词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图中每个圆点表示一个关键词,圆点的大小表示该关键词出现频率的高低,圆点越大说明出现的频率越高。圆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存在相互关联,连线的粗细说明了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的频率的高低,线越粗说明这两个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同时出现的频率越高。图中的五种颜色代表了这些关键词可以划分成五个不同的类别。为了进一步了解核心关键词,表1 列出了声景学领域的SCI 论文中出现频率前20位的关键词。从表1 中可以看出,“声景”“噪声”“生物声学”“生态声学”“音乐”“声景观”“被动声检测”“噪声污染”“认知”等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从这些关键词中可以看出,声景学的研究体现的是一种系统整体的声音观念,它注重人的主观认知和感受以及不好的噪声对整个系统生态的破坏和污染。由此可见,系统性、生态性、人本性是声景观的本质属性。因此,在声景学的研究中要注重整个声景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并重视人的感受,减少噪音污染,适当运用音乐进行调节。
表1 声景学领域的SCI 论文中出现频率前20 位的关键词(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图4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声景学相关论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00 个关键词(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 中国建筑声景学的研究综述
本章从中国古代典籍、国内学者对声景学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建筑声景学的研究进行分析和综述。
中国古代的众多典籍中从不同程度对建筑的声感进行了描述。例如,明代造园专著《园冶》里的“瑟瑟风声”“梵音到耳”“隔林鸠唤雨,断岸马嘶风”等对不同声音的描述,说明了声音对古典园林建造起到的重要作用。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白居易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均对声音进行了记载,通过虚与实、有形与无形的结合将听到的声音转换为一种感受,与建筑的空间布局一起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古代典籍中对佛寺声音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对佛教音乐的描述,虽只是从音乐学的角度的描述,但对寺庙声景的研究起到了一定参考作用。戴念祖对中国古代声音进行了系统概述[4],为声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国内学者对声景学展开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相关研究成果。李国棋系统整理了世界各国主要的声景研究,提出了用于声景教育的“听能形成”以及“声音博物馆”等概念,归纳了声景设计的方法和步骤[3],是我国声景研究的开拓者。秦佑国从人、声音、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出发,对声景学范畴进行了较全面的界定[5]。宋剑玮等对声景观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并综合国内外声景学研究的趋势,将声景学发展分为声景研究、声景设计、声景应用三个层次[6]。孟子厚将声景学概念引入史料研究领域,提出了声景的史料标准和采集、整理、传播方法,并通过此方法解析了北京的城市声景[7]。马蕙等从环境噪声和社会声学方面研究了噪声对城市居民的影响[8]。王静对重庆市主城区四种类型园林绿地进行声景调查,探讨了声景设计技法,为园林声景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9]。史晓峰等对历史街区、古村落和古城的声景观进行了归纳和总结[10]。刘宇峰和史晓峰采用语义差异法从精神属性、社会属性和物理属性的角度对平遥古城的声环境进行了分析和评价[11]。徐荣荣和雍振华从听者、环境和声音的角度研究了苏州拙政园的声景构成[12]。欧达毅等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研究了拙政园的声景构成以及影响人们对各声景元素喜好度的因素[13]。受日本影响,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也对声景展开了相关研究。黄龙妹对避暑山庄的声景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从历史修复、减少噪音、放大声景特色、加强声景管理与宣传等声景保护
考虑到人们对声景的感知和评价存在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将主观感知信息融合进传统中国建筑的声景评价和分析中对发挥传统文化对建筑声景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声景也是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之一。与修复建议[14]。王俊秀从环境社会学的角度对新竹市与温哥华“双城记”进行跨国比较,研究音景怎样转化为都市表情,并指出音景是景观研究的新方向[15]。
结语
本文对声景学相关的国际期刊论文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讨论了国际上发表高水平论文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最活跃的研究机构、主要出版物以及声景学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综述中国建筑声景学的研究现状,深入分析了建筑声景学的评价方法。根据综述可以看出,声景学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国际上研究声景最活跃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和荷兰;最活跃的研究机构包括University of London、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Cnrs、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和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中国境内对声景研究最活跃的科研机构。系统性、生态性、人本性是声景观的本质属性,在声景学的研究中要注重整个声景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并重视人的感受。
声景学的研究面临众多挑战。多年来,由于人类对空间中声音的感知很难测量,声景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论层面。影响听者认知的因素很多,如听者当时的状态、目的、以往的经验、获得的语义以及声音的大小、响度和声场等。此外,在一年、一周、一天的不同时间点,人们对声音的感受也可能不同。虽然我们不能很好地识别人类对声景的认知,但是,许多声景技术已经开发出来帮助人们识别给定声环境的完整理解和感知,而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噪声水平的理解。人们有时会在嘈杂的地方感觉良好,比如繁忙的佛寺、拥挤的交易市场或书声琅琅的学校等。声景研究致力于探索声音如何影响个体的主观偏好,声音如何与一个地方或建筑物的外观和功能相匹配,以及如何改变声音以满足理想的环境。许多关于声景的研究都考虑了客观变量,但对个体主观反应的关注不够[16,17]。然而,在实践中,在评估声景时,许多主观准则都不应该被忽略[18]。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如何结合人类的主观认知来研究建筑声景观的营造和维护仍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研究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政府或决策者一直关注建筑或城市区域的噪声控制和声景优化。然而,几乎不可能通过降低声级使噪声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无害。欧洲的地方当局致力于追求高质量的音景,而不仅仅只是安静的地区[19]。噪声控制仍然是许多规划指南的主要关注点之一,学者们已经开始关注声景的营造[20]。许多声学顾问建议强调如何使公共场所的噪音充满活力和现代感,以满足建筑师的愿景,而不仅仅是把声音当作噪音进行回避。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在这种高压状态下,人们对慢节奏、慢生活有着一定的向往。此外,人们生活的声环境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使得人们没有时间去适应。城市环境噪声对城市居民的心理和生理都会产生影响。许多与环境噪声有关的概念,如烦扰、噪音、噪音不适、干扰和不愉快等,在大城市尤其普遍。如何控制噪声在声景系统中的影响也是声景研究悬而未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