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体理念在当代城市中小学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2-03-07徐明瑞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建筑与文化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享性综合体素质教育

文/徐明瑞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1 研究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中小学校在设计时开始面临一种困难的局面:学校的生均建筑面积在增加,学校的生均用地面积却在减少。基于上述的背景,延续了近20 年的行列式、分散式的传统中小学校布局模式已经开始显现诸多弊端,设计师们开始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用地条件下营造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良好校园空间环境。而北上广深等地区,早已开始对中小学校的设计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其中不乏如北京四中房山校区、上海德富路中学(图1、图2)等优秀作品,它们区别于传统中小学校,在设计中引了入综合体理念,回应对于土地集约利用、基础教育发展等问题的思考,所形成的整体式校园综合体建筑颠覆了我们对于传统中小学校的认知,反映出设计者对于中小学建筑发展的思考。

图2 上海德富路中学(图片来源:《建筑学报》2016 年7 月刊第62 页)

2 传统城市中小学校设计中的主要矛盾

2.1 功能建设需求增加与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

素质教育发展下,校园的功能更加复合化,对中小学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我国城市化的推进下,城市人口聚集、大量的配套建设导致对于土地的需求持续增加,许多城市出现了用地紧张的问题。传统城市中小学校行列式、分散式的平面发展模式在建设时会凸显出许多问题,例如校园土地利用率较低、分散的布局会压缩学校其他空间的面积等,有悖于城市集约化的发展方向,这也迫使学校的功能逐渐开始集中,并往垂直的方向发展。

2.2 学生行为动态化与功能连接效率低的矛盾

基础教育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应当充分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除了基础的文化课程外,还要注重兴趣爱好类课程的构建,以充分发掘学生自身特长为己任。学生们的行为活动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室之中,而需要在校园内频繁地活动,利用校园内的多项功能完成学习活动,学生的行为模式呈现动态化的特点。而传统中小学的行列式布局使学校功能布局分散,导致校园功能之间的流线被拉长,流线组织效率较低;另一方面,交通空间往往是设计过程中较容易被忽视的点,往往只以满足规范为设计出发点,而忽略建筑不同位置人流量的差异化,致使部分楼梯人流量过多、交通压力过大,影响通行效率。

2.3 交往互动的需求与共享性空间不足的矛盾

多样化的共享性空间可以为师生们提供交往、互动的场所,通过师生们的交往行为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释放天性,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基础。但受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影响,许多校园在建设之初都不是以学生和老师们的需求作为出发点,而是简单的套用单一、固定的方法,师生之间的交流长期被忽略。对于室外空间而言,传统中小学校外部空间以庭院、广场、绿化等为主,这些空间往往缺乏设计、尺度单一,缺乏趣味性和空间活力,对于学生吸引力不足。对于建筑内部空间而言,普通教室作为基本教学单元,往往仅以满足日常教学行为作为设计目标,缺少课间供学生们交往的空间。教学单元之间的组合也是简单的走廊串联的线性模式,缺少发生交流互动行为的共享性空间场所。

3 综合体理念的引入

“综合体”理念源于“混合使用”,与“多用途使用”类似,但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多用途使用”强调的是在单一的空间中可以包含多种功能,但这些功能可以彼此独立、互不干扰,不强调功能之间的联系;而综合体理念的“混合使用”不仅仅强调在空间中的功能多样化,更加强调功能之间的紧密联系、互相协同。综合体理念常用于商业、居住办公类建筑设计中,所形成的综合体建筑有着集约、高效、共享等优点,在各个城市中迅速发展,能够有效地节约城市土地,同时方便人们的生活。

综合体理念不局限于功能的多样性,而是强调功能之间的优化组合、协同性及紧凑性,将建筑视作一个有机整体系统。最早在教育类建筑的设计中引入综合体理念的是高校校园,始于西方“二战”后大学校园的建设热潮中,是基于校园规划和建筑空间组织的一种学校的新颖的设计方向。设计师们利用综合体理念中切实有效的设计方法,达到优化校园内功能间的协同性及紧凑性的目的,将校园的功能整合在一栋综合体建筑内,具有节约用地、功能复合、空间利用高效等特点[1]。

然而近年来城市中的中小学校也开始受到素质教育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带来的影响,出现了许多矛盾问题,设计师们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尝试将综合体理念引入到中小学校的设计中,形成中小学校园综合体利用综合体建筑集约高效、共享的特点,使学校能够成为适应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物质场所。

3.1 综合体理念引入的合理性

3.1.1 引入综合体理念回应城市发展的新要求

城市化的进程给城市中的各项建设内容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未来城市将会走上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国家也颁布了相应的文件来倡导城市土地集约化发展,希望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加强城市中的土地利用率,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也对城市建设过中的各项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学校作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配套,其规划应当与未来城市发展的步调一致,迎合节地和集约化的设计要求。

3.1.2 引入综合体理念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发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学者和设计师们的广泛关注;加之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外来人口极巨增加,城市需要建设大量的教育配套设施为广大适龄儿童提供教育条件。此外,国家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教育模式早已不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而是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校园综合体高效性的特点满足中小学生动态化的行为需求;利用平台、庭院、交通空间等共享性空间的设计为师生提供了多样化交流场所,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校园空间环境。

3.1.3 引入综合体理念是丰富中小学校设计的新内容

互联网、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使中小学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革,我国也制定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框架[2],这引发了设计师对于中小学校设计新的思考。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中小学校的设计已经摒弃传统无差别的、被动式教学的模式,开始对于校园特色和空间多样化展开了更多设计探索。并且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为集约化、综合体建筑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校园综合体作为中小学校设计的一种方法,能够丰富中小学校设计的内容,引领多元化的设计场景。

3.2 中小学校园综合体的内涵

依据《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规划卷)》对应的定义,建筑综合体是由多个使用功能不同的空间组合而成的建筑,分单体式(单幢建筑)和组群式(多幢建筑)两种类型,又称综合体建筑[3]。中小学校园综合体就是定义在中小学校设计中,引入综合体理念所形成的集中式、整体式的校园综合体建筑,具有集约、高效、空间多样化的特点,以缓解当下城市中传统中小学所凸显出的部分矛盾问题。传统中小学的行列式分散布局的模式,建筑单体的功能往往较为单一,且功能间的联系性较差,而综合体建筑的多种功能集聚为多样化的学习内容提供了便利性,同时平台、连廊、院落等设计元素的利用也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场所。

4 中小学校园综合体的主要特征

4.1 集约化

校园综合体属于综合体类型的建筑一种,具有集约化的优势特征。校园综合体通过功能整合设计将中小学校中原本分散的各校园功能进行集中,在水平、垂直两个层面上对功能进行分类、重组,保证各功能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富有关联性,以实现校园资源的共享,形成一栋完整的综合体建筑,同时也是一种节约土地资源,集约化的一种手段。功能高度整合的另一优势是促使各功能空间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校园内各功能之间并非传统分散的“树形”关系,而是如同“网状”般交错,紧密联系。

4.2 高效性

校园综合体将校园的功能集中,拉近了各功能之间的距离,使得中小学生在功能房间之间的转换更加简单便捷,这也是综合体建筑高效性的特点。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人车分流、创建可达路径、扩大交通空间等高效性设计方法进行流线组织和交通空间的设计,使得校园综合体的交通系统能够相互配合,提升校园整体的运行效率,保障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

4.3 共享性

校园综合体作为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和紧张用地的制约,在设计时常利用架空、平台等手法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共享性空间,使校园空间具有多样性、复合性、多层次等特点,让中小学校不仅仅以满足教学为目的,而是以学生们渴望交往的行为需求为设计初衷,让中小学校成为充满活力的场所。

结语

实践证明,中小学校园综合体能够实现对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良好的正向效益,缓解教育需求不断增长和城市中小学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使中小学校能够成为适应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物质场所,是未来中小学校设计中重要且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法之一,值得广大设计师和学者去学习和借鉴。

猜你喜欢

共享性综合体素质教育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创造人文性的数学课堂生活
“鸿合”软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浅谈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安全建设
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安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