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新型骨牵引针保护套在骨牵引术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2022-03-07孙建华汤彩虹蒋永红陈丽萍

循证护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硬质小瓶保护套

孙建华,汤彩虹,蒋永红,陈丽萍

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212300

骨牵引术是下肢骨折特别是股骨骨折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主要通过牵引力与反牵引力施加在骨折部位,实现维持复位或者复位固定的一种治疗手段[1]。骨牵引针是骨牵引术的常用器械。在使用时候,骨牵引针的两端针头裸露在外,为防止刺伤,临床上常用废弃的抗生素的空小瓶套在针头的两端,并在外露的针体位置缠绕胶带固定,在病人更换体位或功能锻炼时,外露的骨牵引针易因触碰而移位,引发疼痛,空小瓶由于是玻璃类材质,在转运及操作过程中极易破碎致病人皮肤破损的意外事故的发生。使用输液软管套在针两端的裸露管路位置进行保护,存在的问题是输液管与骨牵引针未能完全吻合,因此易滑落。同时,随着骨科技术发展以及适用病症的多样,骨牵引针的两端的形状也不仅仅是平直的针状,还出现了螺纹状、小弯头状、尖端三角牙状等形状的针头。由于小瓶的内部中空容积较大、开口也较大,这些形状的骨牵引针比较容易被防护,而较细的输液管不能全部适用于这些异形针。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手术室与骨科护理人员共同研制了一种新型骨牵引针的保护套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骨牵引针的保护套针体紧箍结构选用橡胶类材料,有一定的韧性,不易过软,针头保护结构选用硬质的塑料类材料,其内壁附有固化的树脂层,保护塑料管,不至于被骨牵引针刮伤。

1.2 制作方法

骨牵引针的专用保护套的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针体紧箍结构和针头保护结构。针体紧箍结构包括弹性橡胶管和硬质涨开管;在弹性橡胶管为常态下,弹性橡胶管的内径小于硬质涨开管的外径,硬质涨开管的长度大于弹性橡胶管的长度;硬质涨开管的内径大于骨牵引针的针头外径;弹性橡胶管套在硬质涨开管外,且二者轴向滑动连接。针头保护结构是筒形的塑料管,塑料管的末端是封闭的,塑料管的首端是敞开的;塑料管的内腔长度大于硬质涨开管的长度。针体紧箍结构和针头保护结构的连接结构包括橡胶塞;橡胶塞塞在塑料管的开口端;橡胶塞的主体上开有通孔,包有硬质涨开管的弹性橡胶管穿过通孔。弹性橡胶管的后部与橡胶塞的通孔是连接的,硬质涨开管插在弹性橡胶管内。硬质涨开管的外壁设有轴向的凸棱,凸棱外壁是圆滑的,并且硬质涨开管的前端边缘是圆滑的。该结构有助于硬质涨开管和弹性橡胶管之间的轴向滑动,且避免刮伤弹性橡胶管的内壁。塑料管的末端位置对应的内腔壁上覆盖有固化的树脂层。树脂层保护塑料管的内壁不被针头刮伤。其结构见图1。

1—骨牵引针;2—弹性橡胶管;3—塑料管;4—树脂层; 5—硬质涨开管;6—凸棱;7—橡胶塞。

2 临床应用

2.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行骨牵引术病人201例作为研究对象,2019年1月—12月的病人为对照组,2020年1月—12月的病人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骨牵引术病人;②年龄≥18岁;③骨牵引处皮肤完整,无红肿,破损;④病人意识清楚。排除标准:①病人骨牵引处皮肤不完整,红肿、破损;②病人有精神障碍。

2.2 干预方法

2.2.1 观察组

骨科医生使用0.5%碘伏消毒液消毒皮肤后待干,铺单,打开直接3.5 mm的骨科牵引针,安装在电钻上,由针头部刺破皮肤,进入胫骨处或跟骨处,两端到达规定位置后,将新型骨牵引针保护套的外包装撕开,操作者戴手套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操作,硬质涨开管连同橡胶塞从骨牵引的针头端缓缓套入,使用大拇指与食指轻轻旋转至针体,达到针体位置后停止。调整大拇指与食指的位置,从骨牵引针的下侧往针体位置推送,保持在一直线,边推边观察针头,防止骨牵引针的针头刺破橡胶塞。当硬质涨开管到达病人皮肤时便可停止操作,此时,病人皮肤与硬质涨开管紧密结合,同时弹性橡胶管依照自身弹性箍住针体,由于硬质涨开管也套在针体外,橡胶塞整体几乎不晃动。

2.2.2 对照组

骨科医生常规消毒铺单后,使用3.5 mm骨科牵引针刺破皮肤,到达规定位置后,在骨牵引针的两端使用废弃的小药瓶或绷带作为保护套进行两尖端的保护。

2.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由病房护士与手术室转运护士专职人员进行观察记录:①骨牵引针两端的保护套的脱落,破裂。②针体与接触处皮肤;皮肤观察指标主要通过肉眼观察法,分为皮肤颜色正常,红肿两类。③意外事件,主要包括骨牵引针松动移位,保护套破裂造成病人的皮肤破损等意外事件;骨牵引针移位主要评价标准是骨牵引针在体内位置发生变化。④转运交接的时间,包括指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进行交接后将病人从病房转运到达手术室的时间;从手术室进行骨牵引术后到达病房后与病房护士交接后的时间。

2.4 统计学方法

2.5 临床应用结果

2.5.1 两组病人皮肤及意外事件比较

观察组在针体与皮肤接触处发生皮肤红肿1例,对照组发生22例;在骨牵引针松动移位方面,观察组发生1例,对照组发生25例;对照组在转运过程中造成保护套脱落的有8例,观察组无一例发生;在保护套破裂造成病人皮肤破损等意外事件方面,对照组发生5例,观察组无一例发生皮肤破损等意外事件。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皮肤及意外事件比较 单位:例

2.5.2 两组病人转运交接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转运交接时间比较 单位:min

3 讨论

2020年1月—12月经临床101例病人使用新型骨牵引保护套,无一例发生病人皮肤损害等意外事件的发生,骨牵引针体与皮肤的交界点无感染的发生。提高了护理人员转运交接的效率。避免护理人员造成锐器伤的伤害,医务工作人员及病人的满意度均得到提高。

3.1 提高了转运交接效率

转运交接是护理人员应执行的核心制度,是保障病人安全的重要措施。而护理人员在交接过程中,皮肤的交接是重中之重。胡娟娟等[2]报道,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需交接全身皮肤情况,受压皮肤,术前肢体活动等。骨牵引术的病人由于病人肢体的制动,护理人员在查看手术病人皮肤前,需检查抗生素空小瓶的固定,对于松动的空小瓶要及时进行更换,在翻身查看皮肤时,因担心空小瓶会脱落,需对此进行扶持,这也大大增加了交接的时间。新型骨牵引针保护套的硬质涨开管与橡皮塞由于紧紧箍住针体部分,骨牵引针头与塑料管有2~3 cm的间隙,护理人员在交接查看皮肤时,不需考虑保护套的脱落与骨牵引针头的外露,只需协助病人翻身便能查看病人的皮肤,减少了交接的时间,提高了护理人员转运交接的效率。

3.2 减少了锐器造成意外伤害的发生

锐器伤主要指针头引起的损伤,也包括锐利器械损伤和经皮损伤[3]。意外伤害是指与本次治疗目的无关的伤害。传统的骨牵引针保护方法使用抗生素的空小瓶套在针头的两端,由于该瓶是玻璃类材质,手术床及病床都是金属类器材,两者相撞击时,易致空小瓶的破裂,导致病人皮肤发生破损等意外伤害的发生。同时病人在翻身或进行功能活动时,空小瓶在骨牵引针上会发生移位,当骨牵引针的针头触及玻璃瓶时,同样也会刺破玻璃瓶,给病人带来意外伤害。护理人员在接触处理这些锐器时,极易发生锐器伤。新型的骨牵引针保护套的针头部分由于使用的是塑料类材料,且与骨牵引针头保持2~3 cm的距离,有一定的空隙。针体部分是树脂橡胶类材料,且有一定的弹性,能将针体紧紧箍住,固定较好,在病人活动或转运过程中不会发生移位。同样在遇到外力撞击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形及病人的意外伤害,本次调查了2020年1月—12月骨科101例使用新型骨牵引针保护套的病人无一例发生皮肤破损等意外伤害。减少了病人在住院期间意外伤害的发生,同时也使护理人员从职业暴露的工作中解脱出来,避免锐器伤害,减轻工作压力[4]。

3.3 降低了感染隐患

传统的方法由于使用纱布缠在骨牵引针的针体上,针头端套入废弃的抗生素空小瓶,该空小瓶未经过任何的处理,整个骨牵引针几乎全部暴露在空气中,这也成了各种病原体的聚集场所。新型骨牵引针保护套是经过消毒灭菌处理的产品,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该保护套能够将整个外露的骨牵引针全部保护,减少了与外界空气中病原体的接触,降低了感染的隐患。

3.4 制作方便,操作简单

新型骨牵引针套主要由橡胶类材料及塑料类材料组成,取材方便。临床操作时,操作者佩戴无菌手套将该保护套按照直线方向轻轻旋转至接近皮肤的针体,便能紧紧地箍住针体。不易发生移位。拆除骨牵引针保护套时,只需将保护套向外旋转便能去除。方便临床使用。

猜你喜欢

硬质小瓶保护套
哪个瓶里的油多
探讨风景园林工程中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施工
苹果将推内置触控板的 iPad键盘套
笔记本电脑
琵 琶
硬质包装盒的制作成型技法简析
琵琶
集束化护理在全麻硬质气管镜介入手术患者中的临床研究
信息时代城市硬质地面追踪警犬实战及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安全指甲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