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证”的现代研究进展
2022-11-26王轩宇阙华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
★ 王轩宇 阙华发(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 200032)
“脾虚证”是中医证候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多种中西医疾病,可出现多系统功能改变。“脾虚证”多因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或劳倦失调、思虑过度,或感受湿邪、内困脾土等因素所致,常见有脾气虚、中气下陷、脾阳虚、脾不统血等证。当代学者近些年来从肠道微生态、神经内分泌学、物质能量代谢、基因学、免疫学等不同角度对“脾虚证”的实质作了深入地研究,现综述如下。
1 肠道微生态与“脾虚证”
人类肠道内存在约150~200种常见细菌和约1 000种不常见细菌,这些微生物和上皮细胞等生物成分、食源性非生物成分以及消化液共同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1]。近年来,关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已经成为多种疾病的研究热点。
肠道微生态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自身或与宿主间的稳态一经破坏,就会从多个方面(例如能量代谢、脑肠轴、短链脂肪酸等途径)影响机体的健康[2]。一旦肠道内菌群出现失调,患者很容易出现腹痛、腹泻、腹胀、便秘等症状,而临床上以腹泻最为常见。
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指的是脾气具有将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脏腑的作用。脾气虚弱,运化机能减退,则会影响饮食的消化吸收,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表现。故从症状上来看,肠道微生态失稳和中医学中的脾失健运不谋而合,可见脾虚证是反映人体胃肠生理机能异常的综合征。胃肠功能不足时,肠道微生态的稳定会受到严重影响,乳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数量下降,而大肠杆菌等条件性致病菌增多[3]。肠道菌群保持稳定是保证肠黏膜功能正常的关键,脾虚泄泻患者肠蠕动加快,肠道中原有的定植菌大量排出,而潜在致病菌增多,这导致肠道脂肪酸代谢紊乱和胆盐代谢障碍,加重了腹泻,而腹泻又导致肠道内菌群的进一步紊乱[4],如此恶性循环,使得脾虚证患者和正常人的粪便肠道菌群结构具有显著差异[5]。
《内经》记载“甘入脾”“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甘味”与药物中含有的糖类、氨基酸、苷类有关,而健脾功效的中药大多味甘。健脾中药的基本化学成分以糖类为主,多糖成分可作为益生元促进肠道内益生菌生长,维持肠道菌群的稳态[6]。研究发现,炒苍术可以通过调节脾虚小鼠细胞因子表达和胃肠激素分泌来改善胃肠道功能,使其肠道菌群组成趋于正常[7]。人参和酸枣仁中的刺五加提取物(GS)中含有52种化合物(包括16种黄酮类化合物、35种皂苷类化合物和1种生物碱类化合物),可以显著提高脾虚大鼠体内益生菌水平,并降低致病菌丰度[8]。张广玉等[9]发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脾胃虚寒证患者在益生菌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参苓白术散治疗,可调节肠道菌群,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肠屏障修复,从而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使用大黄造模脾虚大鼠的肠道健康因子双歧杆菌含量显著降低,使用参苓白术散治疗后双歧杆菌显著增加,且抑制了耐药性菌株,达成肠道菌群调节[10]。四君子汤是补脾益气的常用方剂,可维持胃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胃黏膜保护作用[11]。多糖是四君子汤中含量最丰富的成分,也是其主要有效成分,四君子汤中提纯的均一多糖S-3-1可调节乳杆菌、链球菌、类杆菌、肠球菌、梭状芽孢杆菌等9个肠道细菌属的数量,进而调节肠道微生态[12]。
2 神经内分泌学与“脾虚证”
脑-肠轴(BGA)由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结构组成,具有双向信号调节功能,将胃肠道和脑联系起来。存在于脑和胃肠道中的某些激素与神经递质,被称为脑肠肽,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之间通过脑肠肽产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叫脑肠互动。当视觉、触觉等外源性信息或情感、思维等内感性信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时,胃肠道的感觉、运动和分泌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出现胃肠动力障碍[13-14]。
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素问》记载:“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说明脾胃化生的气血、津液是人体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阐述了“水谷精气”与“神明”之间的关系,证实了脾胃、大肠与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脾在志为思,思虑过度,日久伤脾,脾胃之气升降失司,则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满等症状,与西医的BGA理论相吻合。
动物实验表明,脾虚大鼠的胃肠激素分泌水平显著下降[15]。有学者使用理肠汤显著改善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血管活性肠肽(VIP)、P物质(SP)、生长抑素(SS)水平[16-17]。研究发现,胃瘤安[18]、健脾升阳方[19]、肠激宁[20]、附子理中汤[21]等多种具有健脾功效的方剂均可以上调脾虚大鼠血清中淀粉酶(AMS)活性以及胃动素(MTL)、胃泌素(GAS)的含量,降低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从而改善胃肠道症状。由此可见,健脾类方药对脑肠肽的分泌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3 物质能量代谢与“脾虚证”
脾居中焦,主运化、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将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由此可见脾的功能与现代物质能量代谢密切相关。脾虚证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游离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支链氨基酸含量均降低[22],同时唾液淀粉酶活性[23]、氨基苯甲酸尿排泄率[24]降低,线粒体受损[25],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较正常人均有不同程度升高[26-27],提示脾虚使得胃肠道消化液分泌水平和活性的降低,并影响体内能量代谢。动物实验表明,脾虚大鼠能量代谢异常与骨骼肌线粒体、环核苷酸、琥珀酸脱氢酶活性降低,尿D-木糖排泄率、细胞色素氧化酶C含量降低有关[28-30]。研究证实,灵芝孢子粉[31]、玛咖[32-33]性温,有健脾益气的功效,可以上调能量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和糖原储备,促进能量代谢,并调节免疫应答,从而改善大鼠脾虚症状。李燕舞等[34]发现,脾虚大鼠ATP、AMP及AMPK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大于肌肉组织,而健脾方剂补中益气丸可以改善脾虚大鼠体内能量物质的紊乱。李越等[35]通过网络药理学对参苓白术散中的化合物中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进行筛选分析,指出参苓白术散可能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对肠道菌群的重塑,进而调整脂质代谢。
4 凝血功能与“脾虚证”
中医理论中脾具有“主统血”的生理功能,是指脾通过脾气的固摄作用统摄、控制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脾主统血”发于《难经》中的“脾重二斤三两,主裹血,温五藏,主藏意”。《医碥》也记载:“脾统血,血随气流行之义也。”从解剖学角度来看,脾内血管丰富,血液充盈,可见“脾裹血”是从脾的解剖形态结构特征角度来描述的。研究发现,脾虚病人出现的凝血异常主要与凝血因子结构、活性下降、微循环障碍等有关[36-37]。血小板在凝血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正常情况下约30%~40%的血小板在脾脏内,当脾肿大时可达到90%[38]。徐重明等[39]观察脾虚病人的血小板功能及超微结构形态后发现,脾虚病人的血小板数量基本正常,但由于机体能源物质不足及利用障碍,导致血小板的膜糖蛋白合成减少、结构变异,造成血小板黏附、聚集、收缩功能下降,造成凝血机制障碍。章梅等[40]发现脾虚小鼠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下降,红细胞C3b受体水平低下,提示由红细胞介导的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功能减退,导致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血小板聚集,并诱发炎症反应。
5 基因学与“脾虚证”
DNA芯片技术可以反映机体所有基因的表达情况,对疾病进行全方位的快速诊断,这与中医的“整体观念”有所相似。有学者通过对脾虚证患者DNA芯片的生物学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发现脾虚人群胃黏膜的基因谱中56个与物质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中的45个表达下调,提示体内异常和短命蛋白的降解能力降低,造成消化吸收障碍[41]。研究还发现脾虚患者DNA复制、修复和转录功能都有所降低,酶基因表达下调,导致体内脂类、蛋白质、糖类和核酸代谢水平明显降低[42]。研究发现,健脾类方药可以通过下调脾虚大鼠体内c-fos基因和蛋白[43],上调白介素-6受体α及其mRNA[44],以及Gαgust基因及蛋白[45]的表达水平,显著改善脾虚症状。
6 免疫学与“脾虚证”
《金匮要略》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指出脾气健旺则正气充足,外邪不易入侵。众多医家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脾密切相关,正所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因此“脾”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大量免疫学相关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脾虚证的发生涉及免疫学的非特异性免疫[46]、体液免疫[47]、细胞免疫[48]、分子免疫[49-51]等多方面。而在健脾益气中药治疗脾虚证的研究报道中,参苓白术散[52-53]、白术茯苓汤[54]、附子理中汤[55]、加味四君子汤[56]均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修复。曾荣华等[57]通过针刺“足三里”调节脾虚大鼠肠系膜T淋巴细胞亚群的平衡,维持肠道免疫稳态,纠正消化系统紊乱,改善脾虚症状。
7 小结与展望
“脾虚证”涉及的中西医疾病种类繁多,症状复杂多样,研究过程出现的病理生理数据较为独立,多种数据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脾虚证实质的全面揭示。动物实验中,虽然造模方法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但脾虚的动物模型与临床实际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治疗方面,当前医家对于脾虚证的治疗大多集中在一方一法或各学术流派经验上,尚未形成规范统一的诊疗体系,而国内临床研究也存在样本量缺乏、中心单一等问题,循证医学的证据级别亦有待提高。
随着国内外研究人员对多组学、多层次、多系统探讨的深入,将给脾虚证检验标准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使脾虚证的物质基础与科学内涵更加清晰,而传统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也是中医走向国际化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