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应对气候风险的适应策略研究综述
2022-03-07王国萍何思源闵庆文焦雯珺刘某承
王国萍,何思源,闵庆文,焦雯珺 ,刘某承,杨 伦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学术界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不但包括气候变量平均状态的变化,那些远离平均状态、较少出现的气候值,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1]。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强度等都发生了变化,并且对社会及生态系统造成了普遍、严重甚至不可逆的影响,尤其是对自然环境依赖度较高的农业生产[1-2]。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元,其生计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度高,因此相比于其他群体,农户在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所带来的气候风险时,其生计脆弱性更高。减缓(mitigation)和适应(adaptation)是目前人类社会应对气候风险的2条基本路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管理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推进气候变化适应》特别报告中指出,适应和减缓相辅相成,并可共同显著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其中适应是农户降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所带来的气候风险、减少损失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式[3-4],强调人类面对社会-生态系统中实际存在、或者预期的变化和风险所进行的调整[5-6]。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学者就农户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对气候风险的适应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题包括农户对气候要素变化的感知[7-11]、农户的适应能力评价[12-13]、农户的气候风险适应策略及其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14-19]、农户应对气候风险的适应策略效果评价[20-28]。其中,关于农户应对气候风险的适应策略研究是目前农户气候风险适应研究中的热点,尤其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户。关于农户的气候风险适应策略研究,目前国内外对其前端、中端的多样化适应策略及其影响因素识别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对各类适应策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的研究较少。此外,相关研究也开始关注农户所采取的各种适应策略是否有效、可持续等后端问题。
因此,笔者主要基于近10 a国内外学者对高原、农业干旱区等气候变化敏感区农户应对气候风险的适应策略研究,从农户的适应策略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即农户采取了什么措施,分为哪些策略,影响其采取不同策略的因素是什么)、适应策略的成效研究(即农户采取适应策略后是否产生了相应的效果,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如何评估)2个方面,对目前国内外农户应对气候风险适应策略研究的重点及热点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在此基础上,甄别了当前农户应对气候风险的适应策略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研究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旨在促进农户对于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适应性相关研究。
1 农户应对气候风险的适应策略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1.1 农户应对气候风险的适应策略与分类
关于适应策略(adaptive strategy)的定义,在目前农户尺度的研究中,与其相关的概念有适应性行为(adaptive behavior)、适应性选择(adaptive choice)、适应措施(adaption measures)。目前,已有研究对此没有进行统一、明确的区分和定义。从研究所关注的对象及内容来看,适应措施/适应行为/适应性选择是指农户为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风险所采取的各种调整措施及行为选择,因其内涵基本一致而经常相互通用。适应策略则是指适应行为或适应措施的集合,是对适应行为/适应措施/适应性选择等的类型划分。
从以往研究中农户所采取的应对气候风险的适应措施(表1)来看,牧区和农区的农户所采取的适应措施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牧区的农户所采取的常见适应措施有购买草料/饲料、出售牲畜、轮牧等,而农区的农户所采取的最为常见的适应措施为调整农时、作物品种多样化及品种改良。
此外,全球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的农户对于适应策略的选择也存在差异,如购买保险是我国农区的多数农户在应对气候风险时所采取的措施之一,但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如非洲、印度等地,农户还未采取此项措施。同一经济体内,产业类型相似但地域分布上有所不同的牧户,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同。如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甘南高原农户所采取的适应措施就存在一定差异(表1 ),不同区域的农户会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适应措施。
目前,适应策略的分类以定性分类为主(表1)。其中,最为经典的分类方法由WHEELER等[30]提出,将农户的适应策略分为扩张型策略、调整型策略、收缩型策略。扩张型策略即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农牧业投入、投资与生产规模的策略,如购买饲料、租用草场、增加灌溉、增加农药和化肥的投入、修建围栏、打井等;调整型策略,即通过采取不同的农牧生产管理措施来适应气候风险的策略,能够提升农户的适应能力,如人工种草、畜种/作物品种改良、调整畜群/农作物结构、提前转场/调整农时等;收缩型策略,即在现有的基础上减少农牧业投资与生产规模的策略,如减畜、休牧/轮牧等。此外,BURTON[31]根据策略持续时间长度的不同,将适应策略分为长期适应策略和短期适应策略,认为短期的环境适应行为是适应长期气候变化的必要准备。其他分类还包括:根据适应的动力机制不同,分为主动适应策略和被动适应策略[32];根据实施顺序的先后,分为事前生计策略和事后生计策略[14];根据采取适应策略的目的不同,分为提升稳定性的适应策略和提升弹性的适应策略[33-34];按照适应策略的起源,划分为传统适应策略和引进适应策略[18]。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大多根据研究目的及需求,选择一种适应策略分类方式来归纳当地的适应措施,其分类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分类方式。
表1 农户应对气候风险的适应策略及其分类的代表性研究
1.2 影响适应策略选择的相关因素及其分析方法
已有研究显示,农户在进行适应策略的选择时,会受到家庭人口、经济特征、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和年限[22]、作物品种知识[10]等文化特征,家庭所在区域的地理和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因素[7,11]等各类因素的影响,表明农户适应策略的选择是外部环境和家庭内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进行适应策略选择的相关影响分析时,最为关键的是分析模型的构建,具体包括:首先,在明确研究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模型的自变量即农户所选择的适应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以往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可能的影响因素以及事先的预调研等方式,来确定模型的因变量即假设的验证因素(可能的影响因素);最后再根据研究的目标,以及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量及数据属性,来确定分析所使用的数学或计量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完成农户适应策略选择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的构建(图1)。
图1 农户适应策略选择的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流程Fig.1 Analysis proces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adaptation strategy selection
而在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的构建中,最为主要的步骤是模型因变量、分析方法的确定。以往关于影响农户适应策略选择的研究中,由英国国际发展署 (DFID)所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的农户的五大生计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14,27,35],是最早得到验证的假设影响因素,在后续研究中被广泛用作假设验证因素,并得到进一步的验证(表2)。
其中,受访者的年龄[10-11,16-19,35]、性别[10-11,16-19,35]、教育水平[10-11,16-19,35]、家庭规模[11,17]、收入[14,17,27]、信息的可获得性[16,22]等因素在几乎所有关于农户适应策略选择的研究中被列为假设验证因素,并得到了验证。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步将农户对于气候变化的感知等主观因素[10,17,27],不同的海拔高度和地理位置[7]、农户家庭距市场距离[11]等可能会对农户的适应策略选择产生影响的环境影响因素,以及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和年限[22]、作物品种知识[10]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传统知识与经验相关因素,逐步纳入农户采取适应策略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中(表2),识别出的相关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
表2 农户适应策略选择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分析方法
其次,是关于分析的数学或计量学模型。从以往的相关研究来看,有几种分析方法被频繁运用到农户适应策略的影响因素识别中,包括多元/二元/逐步回归分析模型[11,14,17,22]、Probit模型[36]、多元Probit模型[11,37]、Logit模型[38-39]、 Rank-ordered Logit模型[40]、Multinomial Logit模型[19,41]、增强回归树模型[35]。其中,多元/二元/逐步回归分析模型最为常用。此外,在各模型的优劣势方面,增强回归树模型相比于多元回归分析,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35,42],而相比于多元回归分析,多元Probit模型考虑了多个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适应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本身是多变量的,而多元回归分析并没有考虑变量间的这种相互关系[11]。
2 农户应对气候风险的适应策略效果评价
随着农户适应策略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不仅关注上述策略选择与影响因素等适应策略研究的前、中端问题,也开始关注农户所采取的各种适应策略是否有效、可持续等后端问题,认为有效的适应策略是降低农户对于气候风险的脆弱性,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28]。有研究表明,农户所采取的适应策略有时并不一定会产生正反馈,甚至会产生负面效果[20]。因此科学评估其所采取适应策略的效果,对于引导农户采取有效的适应策略,管理气候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21]。在进行效果评估时,最为关键的是在明确评价终点的基础上,确定评价指标和方法。
2.1 适应策略效果评价的内容
适应策略效果在已有的绝大多数研究中是指农户实施适应策略后所产生的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因此目前适应策略效果评价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适应策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关研究中主要使用作物收入、粮食产量[20-24]、家庭总收入、牧草产量[25]、牲畜数量[25]等指标来表征农户在采取适应策略后所产生的效果(表3)。此外,也有部分研究开始关注农户实施适应策略后的环境效益以及可持续性等问题。KATTUMURI等[29]提出了农户适应策略的充分性评估,充分性评估在理论上是用来评价农户所采取的适应策略是否能够充分地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已有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即用来自农户视角的主观判断来评估在特定的环境、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下,小农户所采取的适应策略的充分性。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农户适应策略可持续性评估[43-44],也是目前适应策略成效研究中较为新兴的内容。可持续性在理论上是指适应策略在具体地域实施中的生态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44]。
表3 现有研究中农户适应策略成效研究的方法及评估指标
2.2 适应策略效果评价的方法
从已有研究所使用的评估方法来看,主要有主观评价法、客观评价法和主客观结合法3种,一般用于评估农户在采取适应策略后的效果(即评价采取或不采取后的效果,不区分策略类型),或者是精确评估采取某一种适应策略后的效果。其中,主观评价法主要是从农户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农户主观认知的结构式访谈来评估适应策略的成效。主客观结合法主要是基于对受访农户对其所采取的适应策略实施效果的主观评估的调查,结合相关分析模型进行效果评价,或者是通过建立评估指标,从农户的角度来评估农户所采取的适应策略的实施效果。如TABBO等[23]通过对非洲中西部尼日尔的农户进行结构化访谈,让受访者对自己所采取的应对气候风险的适应策略进行评估,并从中选择他们认为的效果最佳和最差的策略,然后用随机效用理论进行建模,结果发现农户对不同适应策略的效果有明显的认知与判断差异。赵雪雁等[17]则引入成本效果比(成本效果比=成本/效果,其比值越小,说明适应措施的效果越好),通过农户对于成本和效果进行主观赋值,来评价农户适应策略的实施效果。客观评价法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数学模型和可用于表征农户适应策略的实施效果的相关统计数据分析,来评估适应策略的效果。ABID等[22]基于对巴基斯坦旁遮普省3个农业生态区65个村庄442名小麦种植农户的调查,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技术来评估农户采取的适应策略对粮食产量和作物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所采取的适应策略(如改变种植日期、作物品种和肥料类型)对小麦产量和收入产生了显著而积极的影响,并间接改善了农民的福祉和当地的粮食安全。KHANAL等[24]以水稻产量为变量,采用内生转换联立方程模型对尼泊尔稻农采用的适应策略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当地农户所采取的适应策略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QUAN等[20]使用内生转换回归方程,从小麦产量的角度来评估河南省农户在面对气候风险时所采取的适应策略的效果,当地农民所采取的适应策略主要包括增加灌溉和使用更多的化肥和杀虫剂,但这些策略对小麦产量有负面影响。此外,孙立凡等[21]利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户调查样本数据以及调查地统计年鉴数据中的粮食产量指标,从客观层面验证适应行为的效果,结果表明,具有高适应效能感知的适应行为大部分被受访农户使用,并且研究区的粮食产量在波动中上升,说明适应行为有一定的实际效果。ZHAO等[25]评估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牧民为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而采取的人为适应措施,以家庭总收入作为评估指标,使用实证数学规划模型来评估其效果,结果表明畜牧业改良对草地产量、牲畜数量,特别是牧民家庭收入有积极影响;人工草地项目使家庭收入增加,然而却不具有可持续性。
3 评述与研究展望
农户应对气候风险的适应策略作为农户气候风险适应性研究中的热点,目前相关研究已经进行了很好的探索。这些研究主要围绕农户适应策略及其选择的影响因素、农户适应策略的效果2个方面展开(图2)。其中,农户的适应策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围绕适应策略的识别、分类以及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3个方面展开,是农户的适应策略研究中较为成熟的部分。适应效果评估主要从适应策略的经济效益评估、充分性及可持续性评估方面展开,是目前较为新兴的研究内容。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值得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图2 农户适应策略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Fig.2 The main contents and relationship of farmers′ adaptation strategies
3.1 当前农户的气候风险适应策略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3.1.1农户的适应策略分类无统一标准,未关注适应策略的动态变化
目前,对于农户适应策略的分类研究主要以定性分类为主,并且不同的研究中,适应策略的分类依据和标准不同。因此,同样的适应措施在不同的研究中,可能被划入不同的适应策略之中,进而造成不同研究的结果缺乏可对比性和参照性,因此,定性分类研究在科学性、客观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此外,适应策略在定量分析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因此如何寻找合适的定量分析方法,或者是定性和定量分类相结合的方法,也将是适应策略分类研究的重点。
对于适应策略的研究在国内外主要是侧重于现时、静态的分析,而对于农户适应策略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较少涉及。事实上,农户对于气候风险的适应不仅涉及当下,也涉及对未来气候的进一步变化作出反应,已有研究证明,农民的适应策略会随着时间而变化[18]。更好地了解相关适应策略随时间的变化及其在不同时间尺度视角的差别,以解决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所带来的气候风险问题,正在成为决策者了解适应变化趋势的重大关切。因此,有必要将过去农民选择适应气候风险的策略与当前的措施进行比较,以便为未来的策略选择提供参考。
3.1.2农户的适应策略选择的相关影响因素逐渐增加,但未建立系统全面的分析框架
随着对农户适应策略相关研究的地域、内容的不断拓展和研究方法的改进,识别出的影响因子也越来越多,如农户所拥有的传统知识、农业经验等,在过去的大部分关于农户适应策略的研究中是被忽视的,但有已研究表明拥有多年农业经验的农民比经验较少的农民更有可能采取适应气候变化及其风险的战略。这就需要针对目前已有研究中所报道的相关影响因子进行全面的总结和系统的梳理,但目前鲜见此类研究。
3.1.3适应效果评价的内涵界定不清,评价指标单一
农户适应策略的实施效果评价是今后农户适应策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首先,从对农户适应策略实施效果评估的相关研究的总体进展来看,目前国内外对于适应策略的评估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未形成相对完善的评估体系和方法。其次,目前对于适应策略从哪些方面进行效果评价缺乏明确的界定和研究,虽然已有研究从适应策略的效果、有效性、可持续性、充分性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但对其评价的“效果”“有效性”“可持续性”等内涵未有明确的界定,并且从已有几项对适应策略的效果研究[22-23,25,27]可以看出,其“效果”的内涵存在差别。最后,从目前已有研究所采用的评估方法来看,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中,主要是以农户对适应效果的主观认知为基础进行评价,但因不同农户对于适应策略的效果认知存在明显差异,其评价结果易受农户个体认知的影响而偏离实际。近年来,国外虽然也有部分研究尝试使用客观数据如农户收入、农户家庭粮食产量等客观指标进行适应效果的评价,但是其所选用的评估指标单一,并且指标的代表性、合理性还有待商榷。
3.2 未来农户适应策略研究的潜在研究重点
3.2.1构建适应策略分类方法与体系,促进适应策略的研究
科学、合理的分类是适应策略研究的基础。目前对于适应策略的定性分类中,未有一个普适、清晰的分类框架。而农户作为社区的社会-生态系统的资源使用单元,其适应策略是基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而形成的。因此,可借鉴社会-生态系统的分类框架进行适应策略的分类。对于适应策略的定量分类,目前已有研究对农户的适应策略的多样化进行了量化分析。今后研究也可在此基础上,借鉴α多样性(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测算方法来建立适应策略多样化指数,进行量化分析,将每一种适应策略视为物种类别,则每一类别下的适应措施数目则可视为每一物种的个体数,进而评估农户适应策略多样性及其变化。此外,还可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农户的适应策略多样化指数取平均值,得出该区域、该类型农户的适应策略多样化指数。总体而言,对于适应策略的分类研究,需要定性分类和定量分类相互配合,以促进农户适应策略的基础性研究。
3.2.2深化适应策略研究,构建农户适应策略选择的相关性影响因素系统分析框架
随着研究的深入,影响农户对于适应策略选择的相关性因素在不断扩展,农户所采取的适应策略不仅受农户家庭五大生计资本的影响,同时也受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农户的传统知识、地理因素等。这些因素分属于不同的层级,有的影响因素属于农户家庭的内部因素,如家庭人口、收入等;而有的因素是属于家庭以上的层面——社区层面以及社会和国家层面,是影响农户家庭选择的外生性因素。因此,基于对现有研究中所识别出的关键影响因素,如农户生计资本、传统知识、地理因素等相关影响因素的整理和分类,根据各因子本身的属性特征及层级范畴,将影响农户适应策略决策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共分为以下5类:人口和经济因素,资源、服务和技术,体制和政治因素,社会和文化因素,认知和心理因素(表4)。
表4 影响农户适应策略选择的相关影响因素分类[7,10-11,14-19,22,27,35]
根据分类结果,将各类影响因素纳入分析框架的不同层级中,从而构建一个系统的农户适应策略选择的相关性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在决定某个因子是否作为关键影响因素归入某一类因素时,主要是根据每一类影响因素在以往研究中出现的频次来决定,如受访者年龄作为人口和社会经济类属性的因素,在以往相关研究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因此作为关键影响因素归入该类别中。后续研究中,期望能从一个更为系统和全面的角度去分析影响其抉择的因素,明确农户适应策略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全面和客观。但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尝试对此进行了梳理和分类,但依然是一个较为初步的框架,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
3.2.3明确适应策略效果评估终点,建立农户适应策略评估的指标体系
农户应对气候风险的适应策略的实施效果评估是农户适应策略研究中非常重要但较为新兴的内容。
目前的研究中,主要用农户家庭的收入或作物产量等经济指标来表征农户的适应策略所产生的效果。但在后续研究中,可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农户有效性适应的目标和评估终点,即对于农户家庭来说有效的适应结果到底意味着什么。郑艳等[45]指出,有效的适应和减灾行动是那些能够在近期提供发展利益,并在长期减小脆弱性的手段。因此,在进行适应效果评估的时候,可以考虑纳入时间维度,将适应效果区分为短期有效和长期有效。短期有效即从农户角度出发,考虑适应策略的现时效果即农户经济效益的减损。而长期有效则需要系统考虑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可以考虑从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角度出发,来评估农户适应策略的长期效果,即评价农户所采取的适应策略是否促进了农户所在社区的社会-生态系统对于气候风险的恢复力。恢复力是指系统处理并响应灾害性事件、趋势或扰动,进行结构重组,保持其必要功能、结构和特性,同时维持系统适应、学习和转型的能力[46]。恢复力为一个系统性概念,并且随着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的不断加剧,逐渐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新理念。
在阐释清楚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农户适应效果评估终点,来构建系统、合理、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可以进一步讨论,为什么有的适应策略是适应的,而有的是不适应的。目前可预期到的原因是评估终点不一致,如注重于短期适应的策略可能减少了农户损失,但在长期来看,可能有损于农户所在社区的社会-生态系统对于气候风险的恢复力,因此不具有可持续性。所以在最后进行最佳适应策略的筛选时,面临的可能不是最优选,同时还存在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平衡,即农户的短期经济效益和社区的长期恢复力之间的权衡。在权衡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合于研究区域不同类型农户应对气候风险的最佳适应策略,从而助力提升农户应对气候风险的适应能力,降低其对于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