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探索与思考
——以“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22-03-07刘伶俐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亲和力本课思政课

刘伶俐

(陆军军医大学 基础医学院,重庆 400038)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又于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军修”课)是为军队院校本科学员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是军队院校立德树人、培养“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基础课程,对于学员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军魂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有着重要影响。“军修”课的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如何,不仅关系到本门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也关系到学员对军校思政课的初步印象和学习兴趣。因此,不断增强本课程的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感,是近年来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拟结合“军修”课教学改革的做法与成效,对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问题进行探讨。

一、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内涵

“亲和力”最早是属于化学领域的一个概念,特指一种原子与另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后被广泛应用于人际关系领域,强调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愿意接近、相互趋同的特性[3]。思政课的亲和力是指“思政课对大学生所具有的亲近、吸引的潜在功能,以及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的亲近感、趋同感”[4]7。课程本身并不会主动“亲近、吸引”学生,其“亲近感、趋同感”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教材、教师以及教学内容、方法等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表现为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亲近感、认同感与热衷度[5]。

“针对性”是指事物的指向性,强调指向事物的核心和关键[4]8。思政课的受众是青年大学生,其核心和关键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说到底是做育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因此,思政课的针对性,主要应针对学生的关注点和成长需求,提供相应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包括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现实问题,恰当组织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活动[6],从而达到解疑释惑、回应关切、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等目的。

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感。

二、“军修”课教学改革的举措与成效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军修”课教学团队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创新,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到考核方式,均进行了持续的改革尝试,有效增强了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感。

(一)教学改革的举措

1.及时了解学员思想状况

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必须走近学员、了解学员。本教学组成员从新生入学后,即通过各种途径走近学员,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如参与新生入学入伍专题教育、重走长征路现场教学、缅怀红岩英烈现场教育,与学员代表座谈交流,组织新学员思想情况问卷调查等,多渠道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及思想动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课下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适时了解学员对思政课尤其是“军修”课教与学的评价,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2.不断优化专题内容

本课程的理论授课全部实行专题化教学。专题设置、教学目标及内容标准等由教学组集体讨论、教研室专家审核把关后确定,并会根据教材变化和大纲要求进行定期调整。在此基础上,授课教员根据自己的授课风格和教学资源(案例、视频等),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在授课中随时进行更新和优化,使专题内容更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同时,教学组和教研室每年定期开展集体备课、说课磨课、教学比武等活动,帮助年轻教员打磨专题教学内容,推出精品示范课和优质公开课。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取理论讲授、研讨交流、社会实践等方式开展教学。在理论授课中,教学组教师普遍采用了案例式、讨论式、探究互动式等教学方法,以增强教学吸引力、调动学员积极性,学员参与度高,课堂氛围较为热烈。研讨交流,则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头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并以小组研究报告、课堂交流、演讲辩论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这种形式突破了教室的局限,给学员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学员的研究意识、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是让学员走出校园开展社会调查,以增加感性认识和切身体验,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学员的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变。

4.合理评价考核成绩

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本课程一直采取平时成绩(40%)与课终成绩(60%)相结合的多种考核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应用能力的评价。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表现、研讨交流、社会实践、学习体会等模块,从学员发言情况、课堂整体氛围、小组调研报告、个人小结体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既体现团队成绩,也体现个体差异。课终考核为开卷考试,既考察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也考察学员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改革的成效

为了解“军修”课教学改革的成效,查找本课程在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我们从教与学两方面设计了“军修”课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对2017—2020级本科学员进行了调查。

1.调查对象、内容及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我校本部2017—2020级本科学员,包括临床、口腔、高原、心理、预防、检验、护理、影像、药学等十余个专业,他们均于大一秋季学期学习过“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本调查问卷包括五大部分内容:(1)学员对本课授课教师的评价(共5题);(2)学员对本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考核的评价(共8题);(3)学员在本课中的学习状态(共5题);(4)学员学习本课的收获(共5题);(5)对本课教学的意见或建议(共1题)。其中,前四部分的调查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进行评价,分值范围1~5分,得分越高,表明学员对该项的评价越高。第五部分为开放题,学员以留言形式回答。

所有问卷均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调查。调查时间段分两次,第一次为2020年6月30日—7月12日,对2017—2019级学员进行调查;第二次为2021年1月9日—2月3日,对2020级学员进行调查。各年级学员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调查页面匿名作答并提交。调查结束后利用SPSS软件的描述性功能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调查结果

第一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170份。其中,2017级253份,2018级407份,2019级510份。第二次调查共收集474份调查问卷,均为2020级学员。具体情况如下。

(1)学员对授课教师的评价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素养、言谈举止、教学能力等,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因此,对于授课教师,本调查从备课、授课的条理性、语言表达,以及课中对于学员反应的关注和调动学员积极性等方面,请学员对教师进行打分评价。从调查结果来看,学员对本课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教学技巧等满意度较高,各项得分最低4.55分,最高4.82分,且呈逐年递升之势,2020级评分最高。具体见表1。

表1 2017—2020级学员对本课授课教师的评价

(2)学员对本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考核的评价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考核,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评价“教”的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学员对本部分的评价最高,各项得分最低4.62分,最高4.86分。从年级来看,2018级学员对各项评价相对偏低,可能与当年有新教员初授本课有关。随着新教员的成长和经验的积累,2019、2020级的评分逐渐提升。从教学内容来看,各年级均对“教学素材丰富”评分较高,而对“教学内容紧贴学员实际”评分较低。其余几项评分比较接近。说明教员在授课中善于应用多种素材,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层次性、思想性和理论性,且结合现实较好,但素材选用还须更加注重贴近学员实际,针对性还须加强。从调查结果还可看出,绝大多数学员认为本课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运用恰当,课程考核方式合理,2017—2019级学员对上述三项给出4~5分评价的占94%以上,2020级学员达97%以上。具体见表2。

表2 2017—2020级学员对本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考核的评价

(3)学员在本课中的学习状态

思政课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状态如何,可直接反映课程教学是否具有亲和力。本部分从学习兴趣、听课状态、参与互动以及课后复习等方面了解学员的学习状态。从表3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员对本课学习兴趣浓厚,课上能跟着教师思路认真听课,并积极参与互动。但也要看到,学员对本部分的评分相对较低,说明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有一定空间。另外,“在课上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得分较低,说明有的同学在课上有“开小差”的现象。“课下花时间预习复习”得分最低。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三方面:一是学员其他课程学习压力较大,占用课外时间较多;二是本课学习相对轻松,学员能在课堂上跟着教师的思路认真听课、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基本都能很好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三是有个别同学对本课程不够重视或缺乏兴趣。

表3 2017—2020级学员对学习本课状态的评价

(4)学员学习本课程的收获

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学生的课程学习是否有收获,是判断一门课程是否具有针对性的重要指标。本部分从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调查学员学习本课的收获。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学员认为学习本课收获较大,平均分达到4.70分。其中,认为“拓宽了眼界和视野”“对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帮助”的得分最高,其次是学到了相关理论和知识,锻炼了各方面能力,学会了用所学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也有很少部分同学认为学习本课收获不大,2017-2019级有约3%的学员对各项评了1~2分,2020级评1~2分的只有0.93%。

表4 2017—2020级学员对学习本课收获的评价

(5)学员对本课的意见和建议

学员采取留言的方式回答本问题。通过搜索关键词,得出“表5”结论,其他零星回答未做统计。可以看出,学员对本课的总体评价是相当满意的,对教师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教学内容、方法等的认可度、喜爱度均较高。同时也要看到,课程教学中仍面临不少挑战,尤其是大班授课与学员参与热情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一些能提升学员兴趣、提高学员参与度的教学活动仍显不足,教学的内容、方法还需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还需进一步增强。

表5 2017—2020级学员对本课的意见建议统计/n(%)

三、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思考

增强思政课的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几个关键环节,从“亲”“新”“活”“动”几个点入手,着力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参与热情,把思政课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1.教师要亲和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思政课的亲和力很大程度上源于授课教师的亲和力。“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其由内在的修养流露出来的言语谈吐、个性气质和人格品质才是吸引学生的持久动力。”[7]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思政课教师的外在形象气质、内在学术素养等综合体现出来的亲切感,自然而然地就会向老师靠拢,进而产生亲近和认同的感觉”[8],并往往由此而喜欢其所授课程,悦纳其观点,从而大大提升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反之,“如果学生不接受教师这个人,则往往不易接受教师的观点,甚至还会对教师的观点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教师所讲的观点是正确的,论证过程是严谨的”[9]。因此,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首先要着力提升教师的亲和力。

一是要加强师德修养,以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教师要“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2]。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倾听学生的学习反馈,真心与学生交朋友,通过情感交流和良性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程。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以高尚的人格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二是要夯实理论功底,以学识魅力征服学生。教师的理论功底是讲好思政课的基础,只有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才能讲得有底气。教师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指导社会实践的能力。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理直气壮传递党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要广泛涉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知识,及时关注国内外发展形势,做到既“专”又“博”,视野开阔,融会贯通,以深厚的理论功底、渊博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让学生信服。

三是要提升教学能力,以教学魅力感召学生。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等,是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如何将晦涩难懂的理论变成浅显易懂的知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接地气的方式传递出来,是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课程是否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关键。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应采取各种方式提升教学能力。如主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参加教学观摩、集体备课、说课磨课、讲课比赛等,以学习借鉴他人所长,不断改进自身不足,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眼中有魅力的课程。

2.教学内容要创新

思政课的核心任务是讲授内容,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很多思政课教师已经建立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框架,总结了完善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诸多成效。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党的理论在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如果不能常变常新,就容易脱离现实、脱离学生实际。因此,要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唯有不断创新、更新教学内容。一是要以问题为引领。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精神、把握大纲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精心设计专题内容,并根据现有教学资源创设问题链,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发表见解,教师适时加以归纳、总结和提炼,最终达到答疑解惑、传授理论的目的。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及时将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事件、争议话题、网络言论、先进典型以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等,纳入教学内容,用鲜活的实例来论证理论,用理论的观点来解释现实问题,从而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三是要适时将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相关专题,扎实推进“三进入”。四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也应有所区别。

3.教学方法要灵活

教学方法是传递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当前的大学生已是“00后”,他们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接触信息的渠道多,如果仍以老一套“你讲我听”之类的被动灌输的方法教学,难以契合他们的接受点。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性质和不同的专题内容,灵活采取理论讲授、课堂互动、研讨交流、社会实践等模式开展教学,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要运用QQ、微信、钉钉等新媒体手段,弥补课堂交流的不足,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4.学生要“动”起来

追求教学内容的“新”与教学方法的“活”,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以更好达成教学目标。一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如我们在“军修”课的理论讲授中,灵活穿插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在发言与倾听的交替中,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中,增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二是要让学生的嘴“动”起来。即在授课过程中要增加互动环节,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三是要让学生的身心“动”起来。即通过小组研讨交流、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分工协作、互相探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如我们在“军修”课教学中开展的社会调查,即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主完成查阅资料、确定选题、制定实施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外出调研、总结分析、汇报交流等环节。这一过程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各司其职;既需要动脑,也需要动口、动手;既可发挥学生的现有长处,也可让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

四、结语

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感染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但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高校管理者和思政课教师持续努力。对此,思政课教师应在探索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努力使思政课的内容和方法内化为学生实践的方向和准则。

猜你喜欢

亲和力本课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漫话“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