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中生涯教育谈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
2022-03-07曹凤莲
曹凤莲
每个学生的未来都有无限可能。我希望运用心理学知识和一腔教育热情促进学生心灵成长,从而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1995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我成了一名中学老师,怀揣美好的职业梦想,坚持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耕耘探索。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研究的积淀,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与校本课程开发、个体心理辅导与咨询、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和运作、学生生涯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心理健康教师不仅要为全体学生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和支持,还要通过教育科研寻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规律。为此,我把教育实践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和困惑,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探索动因,源于高中生的问题与需求
最早接触生涯教育是在2004年8月,我参加了由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举办的“后现代思潮与心理咨询高级研习班”。我初步学习了生涯与生涯发展的有关理论知识,认识了生涯规划的内涵、意义、理论、方法,被先进的生涯教育理念吸引,也联想到工作中遇到的学生成长问题和需求。同年9月,我在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中开始了生涯教育的探索实践。想来,我最初的动因热烈又纯粹。
高中阶段是学生选择人生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对于十几岁的高中生来说,面对选择什么考试科目、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需要报考什么专业、怎样规划自己的学业发展和管理学习过程等问题,他们迷茫且不知所措。
高中生小林在选科时遇到了困难。她虽然平时各科成绩不错,但没有特别擅长的科目。因此,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对选择什么高考科目、报考什么专业、未来的人生目标是什么等问题感到迷茫,她变得格外焦虑。
其实,类似小林的情况在中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为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学生在生涯发展和选择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我们结合调研数据梳理出学生主要存在的三个问题:目标模糊、动力不足、选择盲目。具体表现为人生目标不清晰,学习行为被动,缺乏自主意识,不会选择、随意选择、功利选择等,这些问题都会让学生在大学学习及职业规划时遭遇挫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成长发展紧密相连,内容涉及学生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业管理、生活辅导、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社会适应、生涯规划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生涯教育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提供了有效的操作载体。
二、行动历程,学生生涯教育的创新实践与融合推进
2004年,我开始设计和积累生涯教育专题教学和活动资料。此后,我和冯永熙、桑生华、邹歆等老师在不同阶段先后进行了如下研究。
1.明确学生生涯教育的内涵和研究方向。
在长期的探索历程中,我们确立了生涯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自主+选择”,明晰了学生生涯教育的内涵,即高中生涯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科选择、专业选择和未来的职业规划,更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选择能力。在操作实施中,需要将生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工作中,整合多方资源,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增强学生对自我、外部世界和人生发展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学生在成长中学会选择、主动适应变化、自主规划发展,激发成长内动力,为幸福人生奠基。
我和团队通过理论学习和文献研究明确了生涯教育实践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系统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二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生涯规划测评与指导工具。由此,我们明确了研究方向,即通过建构实施生涯教育课程,服务与支撑学生的生涯发展需求;通过创建运作生涯发展规划信息平台,引导学生学会选择,进行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自主规划。
2.构建实施学生生涯教育课程。
学校课程是落实生涯教育的重要载体。开发实施生涯教育校本专题课程,包括生涯唤醒、自我探索、社会理解、选择规划、自我管理等(见表1),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培养能力,了解专业职业、增进社会理解,学会选择、规划未来,引导学生积极为升学、以后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以及人生发展做准备。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学校整体课程是学生生涯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要成为学生生涯发展的“引路人”。学校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将生涯教育思想与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设计紧密融合,确定了学校课程结构设计理念——“层维设计,适性选择”,依据学生需求,不断调整校本课程结构、内容与形式,丰富校本课程的整体架构,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另外,我们结合“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开展职业访谈、岗位体验、生涯研学、社会实践等生涯体验活动,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与认识,增强学生对自我、职业和人生发展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选择与自主规划。
3.创建运作学生生涯发展规划平台。
学生的成长是个动态的过程,看得见、摸不着。在学生生涯发展规划平台(以下简称“生涯平台”)创建初期,我们设计并使用纸质“学生生涯发展卡”,让学生定期填写,目的是便于学生在高中三年持续地进行生涯目标的自我设定和自我管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纸质“学生生涯发展卡”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通过3个模块独立记录发展轨迹,在操作上不能有机整合这些记录内容;二是不能及时有效反馈信息,难以进一步分析、运用信息;三是操作烦琐,不便管理。
因此,结合纸质“学生生涯发展卡”的实践经验,学校自主研发生涯平台。我们设计了“学生生涯发展规划平台内容逻辑图”(见下页图1),生涯平台由能力发展自评、学业水平分析、生涯规划测评3个模块组成,引导学生进行能力发展的自我评价,激发自主意识;促进学生根据自身学业水平与兴趣进行合理定位,适时调整目标与行为;将全国各高校的专业群与职业兴趣类型进行匹配,向学生推荐适合其职业倾向和学业水平的专业群和院校组。生涯平台运用教育统计、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和信息技术,使3个模块互为联系、互为支撑。通过模块之间的交互运作,实现学生能力发展、个性特点、兴趣特长、学业水平、专业选择、职业规划的自动匹配和有效整合。
图1 学生生涯发展规划平台内容逻辑图
学校运用生涯平台对所有高中生在3年内至少进行3次测评,积累他们的成长过程性信息。学生根据生涯平台输出的各模块数据信息与建议报告以及个性化的反馈,可清晰地看到自己各项能力的发展变化情况,从而全方面了解和评估自己的学业情况和心理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大学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教师运用生涯平台反馈的信息,可清晰了解和评估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性信息,精确把握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为学生发展提供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指导。学校借助数据分析,可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创新生涯体验实践活动形式。2016年9月,生涯平台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生涯课程和生涯平台之间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和适性发展的需求。
三、学习和研究,学生生涯教育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启示
回顾20多年的专业成长之路,我认为坚持学习和研究是提升专业能力的“法宝”。
1.坚持在学习与反思中提升自我。
在学生生涯教育的研究实践过程中,我搜集研究国内外有关生涯教育的文献,了解生涯发展与规划相关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及研究历程,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文件精神,把握研究方向,在不同阶段抓住机遇推进实践工作,如认真学习国务院办公厅2019年颁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思考如何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生涯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3年的名师工作室学习中,吴老师的指导分享、伙伴们的研讨交流让我深刻认识到,要想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让人信任的人,做一个有品行、有修养的人。学习期间,我对生涯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成果进行梳理提炼,承受了过程中的痛苦,感受了磨炼中的成长,也体验了收获的喜悦。
我通过坚持读书学习来提升理论水平。除了自行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外,我还积极参与相关专题培训与学习活动,如在上海市教育心理名师基地进行系统学习等。学习过程中,我能及时梳理自己的实践问题、经验做法以及理论支持,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2.坚持带着研究意识投入实践。
我在学生生涯教育领域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离不开课题研究的引领推进。2010年,我带领团队立项区级重点课题“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生生涯辅导”,针对如何促进高中生的自我认识、职业了解、学业规划、自主选择、社会适应等开展系列研究。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团队立项市级课题“以生涯课程与生涯平台优化学生生涯辅导的实践研究”,将生涯教育思想融入学校课程结构设计与课程建设实施,研发运作学生生涯发展规划平台,形成了“‘课程+平台’学生生涯教育特色模式”,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这一经验成果获得了专家与同行的广泛好评,被众多学校认可和学习运用,从而助力更多学生的生涯发展。
一路走来,我主持和参与各级各类市级课题研究20余项,总的来说,教育科研一直引领着我的专业成长。如通过课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我明晰了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职责与角色定位;通过课题“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教师生涯辅导”,我能够全面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和生涯发展;课题“上海市学校校园危机干预策略与操作方法研究”“高中生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研究”为广大学校在预防和应对校园心理危机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指导及工作样本等。另外,我作为骨干力量先后参与了上海市教委德育决策咨询研究4项课题,如参与了“上海市中小学校(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办法研究”,主要参与“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和示范校评估指标”的制定。这促使我学会换个视角审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思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规范性、实效性、融合性。
长期的教育科研磨炼了意志,提升了我的研究素养,拓宽了学术视野,促进了我的专业发展,带动了团队成员的共同成长。一个拥有教育情怀和教育追求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工作态度,而且需要有超越专业的反省精神与开阔的学术视野。我想说,最好的成长就是一直在学习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