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食,从一只鸡开始
2022-03-07
如果评选广州美食的前三位,你一定会说到白切鸡。不管做得好不好,各家粤菜馆一定有这道菜,各烧腊店也一定会挂上几只白切鸡,区别是谁家的更受欢迎,以及是叫“白切鸡”还是“白斩鸡”而已。无论是“切”更斯文还是“斩”更欢快,说的都是一回事。一只好吃的白切鸡,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呢?
首先,是鸡的品质。
广东不缺好的鸡种,清远的麻鸡、惠州的胡须鸡、肇庆的杏花鸡、茂名信宜的三黄鸡,都适合做白切鸡。湛江白切鸡选用的是信宜的三黄鸡种,从前信宜归湛江,所以叫信宜鸡,但现在信宜归茂名,湛江只能另起炉灶,把鸡改名叫“湛江鸡”,论鸡种,还属信宜。白切鸡讲究皮滑肉嫩骨甜,选用的鸡龄不能太长,否则肉老,就做不出这个效果了。以前的鸡都是农户散养的走地鸡,鸡长得慢,但风味物质丰富,一般选用4个月未下蛋的母鸡做白切鸡。这么做是有道理的:公鸡的成熟期是110天,母鸡的成熟期是120天,刚好成年,正是含苞待放的年纪,风味物质初具规模,肉质紧实而滑嫩。一旦过了这个时候,母鸡生蛋,已成“少妇”,虽然风韵犹存,毕竟徐娘半老,肉质韧了一些,自然少了些风味。
现在全过程散养的走地鸡很少了,多是机械化、规模化养殖的鸡,且一个多月就可以出笼,这时候的鸡风味物质少,肉虽嫩,却没有鸡味。稍好的鸡是先机械化喂养,再出笼散养,这种鸡养足六个月,味道还是不错的。为什么走地鸡味道更好呢?那是因为运动较多的鸡,鸡肉组织里的脂肪微滴以及细胞膜上的类脂肪成分较多,这些成分就是鸡味的主要构成成分。鸡肉的味道除了养殖时间,还取决于鸡吃什么。吃五谷杂粮、虫子的鸡,风味更足,吃豆渣、鱼粉、肉粉混合饲料长大的鸡,营养丰富,长得很快,但风味不足。我们现在抱怨好吃的白切雞难找,主要是因为好鸡难找,我曾经找到在从化全程散养的胡须鸡,老友价一只要150元,做成白切鸡,卖到顾客手里怎么也得250元,酒楼则要卖到300元以上,这个价格市场接受不了。
果然,这种鸡养不下去,最终养鸡场只能关门大吉。番禺百万葵园的鸡,号称是吃葵花籽长大的走地鸡,然而其价格昂贵,只能供白天鹅酒店和丽斯卡尔顿酒店,不过最近也听说养殖场经营不下去了。既然走地鸡难求,我们就退而求其次,选择那种先养殖后散养的鸡,六到八个月,大是大点,味道也还不错。或者就吃湛江鸡,阉割过的公鸡,专心长肉,因为生长时间够,风味很足,缺点是肉质韧了一些,但在鸡味足和肉嫩不可兼顾时,我宁愿选择前者。
做白切鸡,水温应始终保持在90℃左右,俗称虾眼水或蟹眼水,三进三出,让鸡皮形成温差,目的是形成一层保护层,阻止鸡肉汁液的渗出。之后浸20分钟左右,时间的把控看鸡的大小,目的是通过热水的浸泡让鸡肉里面的温度控制在65℃,一超过这个温度,鸡肉的肌肉组织紧缩,汁液被挤出来,鸡肉便又柴又韧了。
酒楼的师傅把这两步合成一步,鸡只在白卤水滚至微沸时放入,先往鸡内腔灌入白卤水,然后倒出,使鸡的内腔温度升高,血水被带出。再将鸡浸没在白卤水中,片刻把鸡拎起倒出内腔汤水,再浸没在白卤水中。浸鸡全程用慢火,经过三次浸、拎、提,令鸡浸至仅熟,能达到皮爽、肉嫩、略离骨的效果。出锅时,还要让鸡在冰水中洗个冷水浴,目的是让鸡肉马上降温,须知余温也是烹饪的延续。骤然下降的温度让鸡皮紧缩,鸡皮部分脂肪和水分被挤出,因此口感既滑又脆。因为鸡皮与鸡肉之间的一层胶原蛋白和脂肪形成了一层明胶,网状的分子结构牢牢地锁住了鸡肉的汁液,美味不流失,所以表现出嫩滑。最后一道环节是给浸熟的鸡刷上一层花生油,鸡肉的水分得以保留而不挥发。标准的白切鸡,鸡骨头还带着血红色,但那不是血,是血红蛋白。杀鸡时已放血,少量的血液残留早已凝固,加热并无法让凝固的血变成液体。鸡骨里的血红蛋白如果凝固,鸡肉的温度肯定超过70℃,鸡肉也就变柴了,如果你不喜欢这个血腥场面,那就不吃骨头好了。
最后,一碟姜葱蓉蘸酱或用虾熬制的酱油,是白切鸡的灵魂。
…………
说白切鸡是广州美食的标志,估计争议不大,但遗憾的是,查遍历史文献,关于白切鸡的最早记载,却是袁枚的《随园食单》。在说到鸡的十几种做法时,其把“白片鸡”列在第三位,“肥鸡白片,自是太羹、元酒之味,尤宜于下乡村、入旅店,烹饪不及之时,最为省便,煮时水不可多”。袁枚所记之菜,多属淮扬菜系,平心而论,那时还没粤菜什么事,“粤菜”叫得出来,得等到清代末年。那时即便在广州,像样的酒楼出品的也是淮扬菜,连扬州炒饭这道地地道道的粤菜,也要借“扬州”的名立威。我这不是胡说八道,扬州炒饭中必不可少的烧鸭皮、烧鸭肉,不就是粤菜独有的吗?所以,我大胆推断,白切鸡是淮扬菜中的肥鸡白片的升级版:粤菜师傅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良,用白卤水代替普通水,用浸鸡代替煮鸡,再来一轮冰水过冷河,变成广州特色菜。我这纯属推断,欢迎拿文献推翻我的结论。
广州的白切鸡,以清平饭店的清平鸡、九记的路边鸡为顶峰,可惜因城市拆迁,这两家店都消失了。现在也找不到好的鸡,味道再也找不回来了。谁没有过去?怕就怕过不去!自然状态下散养的鸡难找,已经决定了白切鸡难以回到过去的风味。现在看到黄澄澄的白切鸡,以为是靓鸡,黄色的鸡皮是鸡阅历丰富的标志:鸡吃到足够多的叶黄素,鸡皮才是黄色的。但现代人很聪明,用姜黄素给鸡上色,黄得出奇,而且还不褪色。尽管姜黄素没什么危害,但我们还是要擦亮眼睛,学会如何判断鸡龄。蔡昊老师告诉我,看鸡皮!鸡皮粗的就是鸡龄足的。我们还是向前看,选择有点像的餐厅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