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网业协同全方位助力5G分流
2022-03-07韩斌杰
韩斌杰
关键词:NSNSA分流比协同优化驻留
1引言
随着5G用户规模愈发扩大,在NSA向SA演进的过程中,网络面临语音感知劣、上行速率差等严峻挑战[1],加之终端与网络匹配度差及终端节电策略,导致5G网络驻留差、5G网络分流比低。如何快速提高5G网络的价值、提升5G网络的分流比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背景及意义
5G是第五代通信技术,是4G的延伸[2]。其最大的变化在于服务对象从过去人与人的通信转变为人与物、物与物的通信。
5G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5G通过高带宽提升普通用户的上网体验;另一方面,5G拥有低时延、高可靠、大连接等特性,可以赋能各个行业,且垂直行业将成为运营商新的收入增长点。在4G向5G过渡期间,在提速降费的大背景下,由于流量收入受用户规模驱动的力量逐渐变弱、受价格的影响逐渐增强,因此流量经营需重点关注用户的流量需求。
提升5G驻留比/分流比是贯穿市场、规划、运维的全局性组织协同工作[3]。在5G快速发展的2021年,4G用户和流量分流成为限制5G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升5G分流比不但关系到运营商的收入增长点,而且对提升用户满意度有决定性作用。同时,针对5G分流比提升中基于广深竞对和市区网络5G倒流情况进行分析,对明确网络拓扑结构发展和5G网络广覆盖发展的建设方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 5G分流面临挑战
5G分流在网络能力、网市协同、感知提升方面仍存在较大挑战[4]。
3.1网络能力
(1)广深覆盖问题:农村室分规模不足,抑制了5G分流
受限于5G网络建设节奏,当前5G网络主要分布在市区及县城热点,广大农村仅有零星覆盖;在4G时代,农村场景站点数和4G流量均远高于市区,但当前农村场景5/4G站点比仅5.15%,农村5G分流比仅7.75%;5G覆盖不足,制约了5G分流的提升。与此同时,受限于5G频段高、室分部署慢等因素,深度覆盖也严重不足;从高倒流场景来看,高层和底层居民区的高倒流问题突出(占比近40%),与5G深度覆盖不足有直接联系。
(2)网络效益问题:在4/5G低效益小区中4G高流量仍有一定规模
4/5G小区运行考虑“效益优先”。当前,全省共计2207个低效益小区,排除冬奥、高铁、高速场景后,这部分4/5G低效益小区需优先整治。在4/5G同覆盖区域,4G单站流量仍高于全网4G平均单站流量,更需5G分流;4/5G同覆盖4G高流量场景的平均5G分流比为19%,低于27%的共覆盖分流比,5G分流潜力更大。
(3)终端驻留问题:部分TOP终端驻留比较差,终端私有参数影响分流
终端5G驻留能力差异大:在TOP10终端中,OPPO、苹果、vivo等终端的SA时长驻留比相对较低,拉低了SA时长驻留比;终端特殊机制影响驻留比因素:部分终端私有节电措施影响用户的SA时长驻留比,如OPPOReno3终端的前期SA时长驻留比稳定在52%左右,而推送关闭节电措施新版本后的SA时长驻留比可提升至70%左右。
3.2 網市协同
(1)市场营销:5G终端渗透率、登网率、登网DOU发展缓慢
市场营销需加强:在5G分流中,与市场营销相关性较强的关键指标、全国排名均较为靠后。
(2)SA登网率:SA流量激发、分流能力显著,但SA升级完成比例不高
SA分流能力是NSA用户的1.9倍,且NSA用户登网率增长对流量激发并不明显,因此登网率的提升应聚焦于SA登网率;已推送SA版本但未升级SA版本的用户有370万,占比约48%,需通过市场营销让NSA向SA快速迁转。
3.3 用户感知
(1)5G边缘感知差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在制定4/5G互操作策略时已考虑按照边缘体验优于4G为标准[5],但实际网络复杂、部分场景现场实测-112dBm已存在感知劣化问题,后续需进一步面向场景精准施策。
(2)终端与网络协同问题影响用户感知
现网终端导致感知劣化问题较多。从终端维度分析,摩托罗拉、vivo等品牌的注册成功率低、一加、锤子等终端业务的掉线率低;在主流品牌终端中,vivo的多款产品感知质差。
4 5G分流提升措施及成效
4.1网市协同———终端和业务推广
“机/网/套”精准匹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5G客户的使用感知和价值。针对4/5G客户进行细分场景支撑市网协同,落地5G价值建网、5G精准营销、5G体验保障和客户行为引导四个动作,可以保障网络质量、市场发展和客户感知全面领先。而加强终端数据分析,可以引导用户打开5G软开关;线上、线下多重手段结合,可以引导用户用网;推广优惠机型与套餐,可以引导用户换机、换卡。
4.2规划建设———基于倒流分析
规划原则:将所有倒流流量大于50GB的非NR共站基站作为此次NR规划的点位,再结合现网NR基站并剔除超高、超低、超低、超近基站,可以对站址进行最优拓扑规划;将室分高倒流(大于15GB)4G室分基站作为此次NR室分规划的点位。
规划目标:将高倒流基站全部纳入5G站点规划且达到拓扑结构最优化。
4.3网络调优———居民区分流提升
随着用户增加,室内深度覆盖不足会影响5G用户的感知和分流比指标。居民区5G流量占全网5G总流量的46%,而4G流量占共站4G总流量的48%,整体流量占比最高,属于加强分流首要场景。通过调整天馈和权值,以提升用户感知,则可以使网络效益最大化。
4.3.1“六维”场景识别法
通过小区工参属性和4/5G共扇区信息,可以计算同扇区5G分流比指标;以基站工程参数(基站天线挂高、方位角、下倾角和覆盖居民区的环境参数)为参考:根据楼体高度、楼体宽度,可以输出场景标识;根据场景特点匹配场景标识。
4.3.2天馈调整“三步”走法
第一步,确保天线正打方向为居民楼楼体中心;第二步,根据天线挂高、楼高制定倾角方案,结合楼体距离进行微调;第三步:在机械方位角、下倾角调整的基础上,结合覆盖居民区的楼体宽度、楼高、基站到楼体距离,梳理典型场景及调整方案。
4.3.3优化效果
试点地市根据方案进行试点优化,然后结合场景特点进行个性化天馈优化,以发挥5G多波束优势,从而深挖网络潜力。5G日均流量增长2.5倍,5G分流比则增长3.49pp,月均投诉降低46%。
4.4网络调优———专题优化
(1)NSA分流与终端节能均衡策略
NSA分流与终端节能的矛盾一直是NSA网络优化的一个难点。从用户业务行为与数据缓存关系进行建模,可以尋优平衡5G分流效果与终端节能最优SCG添加策略,实现分流与终端节能双保障;对用户业务行为与数据缓存建模进行评估,可以使策略组合(50KB,0ms)达到均衡;对有价值的中、大包进行分流,可添加SCG,小包则不添加SCG。
应用效果:实施NSA分流与终端节能均衡策略后,双模5G站点流量增加2037.35GB,增幅达31.44%,5G分流比提升2.35%。
(2)地铁分布式MassiveMIMO,容量与体验双提升
分布式MassiveMIMO可以将工作在相同频段上的4T4R合并为一个4nT4nR小区,以此消除小区边界,从而降低小区间的干扰,并可以通过MU⁃MIMO功能提升系统的容量和频谱效率。
通过联合BF和多用户MIMO提升容量与体验:在交叠区,可以获得联合Beamforming增益,从而大幅提升用户体验;在非交叠区,可以实现空分复用MU⁃MIMO增益,从而大幅提升小区容量。
(3)AAPC:实现波束自由化调整
AAPC(天馈权值自优化):实现天线权值自动优化调整,可以大幅提升各种复杂场景下的网络容量和立体纵深覆盖。选择目标区域后,采集目标区域内的UE相关信息,可以获取UE的信号强度、位置及路损信息,从而综合考虑覆盖及干扰等因素,进而设置优化目标和迭代次数,最后采用蚁群搜索算法寻找最优方案。经评估,部署波束自适应寻优的区域,用户数及流量得以提升、远点用户得以增加。
AAPC:实现天线权值自优化,能够有效吸收边缘弱场用户。统计TA分析后发现,TA在范围[14,25]的比例有明显提升。
5分流措施及推广建议
5.1强分流
围绕“细、动、智、迁”四方面进行工作,深挖5G网络分流潜力,可以确保5G分流持续提升。
细:“两低三高一重”分流整治。举措:梳理5G不均衡、高倒流、低效益、低分流、低驻留、高重叠问题清单,开展问题分析与整治。
动:网随业动,调整5G覆盖优化动态[6]。举措:以4优5,基于4G用户AOA聚集方向,指导5G方位优化;业随网动,5G波束下倾动态调整,应对楼宇白天夜晚话务潮汐问题。
智:基于AI立体波束优化,实现分流、感知双提升。举措:基于MR测量构建空间立体栅格矩阵,并通过智能AI寻优算法计算小区最优场景化权值,实现分流与感知双提升。
迁:赋能前端,促进NSA⁃>SA迁转。举措:网络侧通过参数策略促进迁转.在4~5返回场景,确保优先返回SA;通过NSA性能、覆盖、功能三级逐步收缩NSA范围,促进用户无感知向SA迁转。
5.2促协同
在方法上,基于O+B用户画像预测方法,反哺市场营销;在抓手上,基于SA终端升级、高业务区域精准营销、强化SA登网率引导、质差终端管理4维度协同市场,开展营销[7],为5G分流效果再提升奠定基础。
一套方法:基于O+B多维大数据,开展用户六维特征画像,抽象用户特征,反哺市场进行精准营销,真正实现网市协同。
四大抓手:基于SA终端升级、高业务区域精准营销、强化SA登网率引导、质差终端管理4维度协同市场,开展营销。
5.3精优化
从“基础、策略、特性、规范、管理”五个维度开展优化工作,将优化做精、做细、做深,省市协同打造5G精品网络。
基础:推进D频段退频。举措:综合考虑网络容量、干扰,滚动进行4G网络D1、D2频率退频。
策略:700M多频策略研究。举措:基于网络定位,研究700M、2.6G与4G的互操作策略规则;基于700M上行优势,探索承载VoNR、上行大包迁移策略。
特性:因地制宜,为我所用。举措:基于我省版本升级进度,开展4/5G基于感知切换功能应用,应对边缘场景5G感知劣于4G问题,确保5~4门限下探全面推进。
管理:构建感知问题黑点库。举措:基于KPI、KQI、网络测试三维建立5G网络质量黑点库;深挖问题根因,牵引优化策略方向。
规范:4/5G协同优化指导手册。举措:研究并细化分场景的45G邻区、参数、特性策略,兼顾分流比和用户感知;探索大数据与IT自动化结合技术,实现互操作门限下探“一站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