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运线”教授吸粉“00后”

2022-03-07王喆宁

环球人物 2022年5期
关键词:国运文化学生

王喆宁

1977年出生于山东莘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博士,西北大学历史学(中国思想史)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思政研究所副教授,北京市委讲师团主讲老师,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学堂主讲老师,弘正学堂学术导师等。

只要是优秀的人,就值得我们学习。以我的观察,谷爱凌是一位出类拔萃的青年人,既受西方文化影响,也受中国文化的滋养,应该成为培养人才的案例,好好研究……让我们的年轻人更优秀,更有活力,更加富有创造力。

2月10日,“网红”教授郭继承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下上面这段话。

北京冬奧会已经圆满结束,在众多表现亮眼的选手中,谷爱凌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一位。人们大多给予这位“00后”小将鼓励和欢呼,但围绕她的成长背景,也出现了一些争论的声音。作为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的郭继承,希望通过自己的发声,让大家更关注谷爱凌传递出的正能量。

多年来,郭继承致力于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中西文化比较、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人生哲学等领域。自从进入大学任教后,他不断摸索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价值导向——让知识走到学生中间。

“我就是一个在青少年中间、在全社会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郭继承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文化走进人民、让人民受用,这样才有价值。所以我奋斗的方向是,让人民对文化喜闻乐见,并且提升青少年的整体文化素养和精神品质。”

今年1月,郭继承在中国政法大学的一段讲课视频在网络上流传开来。这堂公共课是面向大一新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绪论,主题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

视频里,郭继承在黑板上画了两条交叉曲线,其中一条曲线先是平缓延伸,接着下降,然后上升;另一条则先平缓延伸,后逐渐上升,又逐渐趋向平缓。

“郭继承谈国运”抖音视频截图。

“我画了个什么东西啊?”郭继承问在座的学生,“你要看懂了,我送你四个字,‘惊为天人’。”台下传来一片笑声。

接下来,郭继承讲了一大段话,内容既严肃又令人热血沸腾:“我画的是‘国运线’。在人类三四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国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人类文明的第一梯队。大汉时期有拓疆万里的雄心,盛唐时期有融汇天下为我所用的气派……”

中国的国运线与欧美国家相交的节点,在17世纪。之后在18、19世纪,欧美国家挣脱神权的束缚,野蛮生长,中国却逐渐走向封闭。到了21世纪,欧美国家发展趋缓,中国已经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在视频最后,郭继承说:“新冠疫情,某种程度上把西方社会治理的很多问题都暴露出来了。国运的搏击在历史上一旦错过,(国家)将万劫不复。只有一条路,一定要冲过去。中华民族与欧美的发展曲线将来会再次交合,这个节点,大概就在你们这代人身上。”

这段视频迅速在网络上走红——抖音平台上获赞100多万,截至目前有12.9万人转发。不少网友表示“听得我热血澎湃”“当初要是遇到这样的老师就好了”“重铸中华荣光,我辈义不容辞”……还有一条评论获得很多点赞:“突然觉得自己不是那么没用了。”

郭继承告诉记者,他在视频里传达给学生的理念,源于他多年来的感悟。多年前的一天,他乘坐地铁去参加教师培训课。刚出地铁口,看到一位环卫工人在发传单,上面赫然印着某种国外思潮。这让他感到震惊,这不是一件可以忽略的小事。他从此下定决心,要竭力传播中华思想和价值观,决不能让知识束之高阁。

“国家、民族之间的比拼,实际上是民族品质、多元精神的比拼。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和国魂,都会在无形中影响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教育。”郭继承说。

学生所写的郭继承课程学习感想。

其实,郭继承早已是小有名气的“网红”教授了,出过不少“教学金句”。为了让教学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兴趣,他的课堂贴近现实,讲课风格生动鲜活。比如讲“如何选择人生方向”时,他谈到,如果一个不适合当公务员的人坚持考公,恐怕要听一首歌——《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讲述“中华文化的密码”时,他将中华文化比作一栋摩天大楼,每一层都蕴藏经典著作,想要真正领略其中风景,就要找到电梯——读懂经典的方法;在解释“知行合一”时,他引用了网络金句“一辈子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强调光听不做是无法改变命运的……

在郭继承看来,要给学生奉献优质课程,教师必须有强烈的愿望和力量。“一位好老师,应当对国家、民族有担当,有深切的使命感。我在不断努力,希望将青少年引导成担当大任的人才。每次备课我都会进行构思和设计,寻找课程亮点,努力让其深入人心,真正改变学生的想法。”

少年时代,郭继承也经历过迷茫期。

上世纪70年代,他出生于山东莘县。初中时,他的成绩不算好,“是班级里最差的几个”。临近中考,一件小事彻底改变了他。

中考当日,郭继承要骑车去乡中学赴考。母亲为了让他吃口热乎饭,凌晨4点就起床准备,因为怕吵醒他,进屋从缸中舀小米时轻手轻脚,甚至不敢拉风箱,唯恐发出一点声响。

15岁的郭继承从梦中醒来,看到这一切,意识到母亲的良苦用心。“这是我后来所有改变发生的起点。”郭继承说,“当时我学习那么不好,连考重点高中的资格都没有,但母亲还是把我当成一块宝,万般宠爱。这让我十分自责,觉得不能再这么混日子了。”

考入普通高中后,他度过了脱胎换骨的3年。之前,郭继承坐不住、爱玩,每次最多学习十几分钟。后来,他一学就是两三个小时,放假也很少休息。“当时最大的感受是,不学习、不读书,我该怎么活?”

凭借对读书的热爱和一股拼劲,郭继承于1994年考入聊城师范学院(现为聊城大学)政治系,成为那年本校毕业生里唯一考上大学的文科生。

郭继承的代表作品。

大学4年间,他上了30多门课程,内容涵盖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知识储备,为郭继承的多元化思考打下了基础。1998年,他进入首都师范大学法学专业读研,常常去图书馆看书,在书架旁捧着一本《中国思想史》,一站就是数小时,浑然不觉。后来他意识到,中国文化和哲学对他具有极大吸引力,于是打算向此方向发展。

2001年,郭继承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工作,做了3年辅导员。其间,他始终放不下对学术的追求,2004年又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博士。之后,他认识了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张岂之。

张岂之出生于1927年,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曾协助历史学家侯外庐整理《中國思想通史》1—2卷,后来又同侯外庐、邱汉生共同主编了《宋明理学史》。

张岂之的大家风范,深深影响了郭继承。博士毕业后,郭继承进入西北大学从事历史学(中国思想史)的博士后研究,师从张岂之。

博士后出站后,郭继承回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备课、讲课占据了他的大部分生活。业余时间,他不断将所学所思汇总起来,撰写书籍,分享给更多人。

春节假期是郭继承沉下心写作的黄金时期。学校里的人几乎走光了,万籁俱寂。他不受任何干扰,在办公室里将平日的思考凝练下来,写成书稿。“我基本上不接电话,也很少串门。人情世故方面可能做得不够周到,但有舍有得吧。”郭继承说。

2019年5月,他的代表作《郭继承人生课:中华经典十三讲》出版。

“如果将中国几千年文化比作一条大路,它拥有多个路标。我选择了《尚书》《孙子兵法》《大学》《庄子》等14本著作,它们是历史天空中最亮眼的星星,能够作为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的路标。”郭继承说。在他看来,这些经典不仅能够启发青少年,还能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郭继承在讲课中。

郭继承在讲课中。

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多年,郭继承认为人生是复杂的,他的人生哲学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奋斗、奉献创造人生;小我融入大我,才能获得永恒。

“我是一名非常普通的人民教师,一名中国知识分子。我只希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中,尽一份微薄之力。”郭继承如此定义自己,“虽然我的缺点很多,但这个世界是由无数个有缺点的人组成的,有缺点的人仍然可以积极地去奉献、去创造,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做有意义的事。”

他的网名是“文化传承郭继承”,寓意在教学中传播知识,在写作中传递思想。在微博、抖音、B站等年轻人熟悉的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学生发布他的讲课视频,获得大量关注。郭继承所带的学生中有很多“00后”,对他的课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郭继承:这一问题可以放长线来看。17世纪,中华民族被世界潮流落下,错失了工业革命阶段。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有自卑心理。直到20世纪80年代,很多青年仍然选择出国留学。但“00后”不同,他们伴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发展的成果而成长,从小看到生机勃勃、国运隆盛的中国。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这代人对国家充满自信,并且能理性看待国际形势,认可西方优势但不膜拜,承认自身不足并积极改正。因为我时常讲课,能明显感受到这代人是自信不自大、爱国又有世界格局的。国家振兴主要靠青年人,所以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郭继承:从个体角度看,我希望这一代中国青年活得舒展、欢喜,让自身幸福,而能够托起个体幸福的,是国家的发展。从国家层面看,这代人是托起国运的一代,应当努力使中华民族在未来几十年间走到世界舞台中心,并且要居安思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上一代激励下一代。

郭继承:老师如果不能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困惑中,讲课如何能吸引人?所以我特别愿意与学生交流,包括人际关系、“内卷”话题、恋爱问题,等等。就这些问题与年轻人交流,才能走到学生心里。《中庸》有一句话是“道不远人”,真正的智慧、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文化脱离生活,是一定会被抛弃的。

郭继承:我经常思考这一问题,认为应当重视以下几点:首先,我们要重视自己的精神魂脉,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养育了一代代中国人;其次,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哪些是与未来发展相契合的,哪些是禁锢、束缚思想的,要有取有舍。我们还应当基于中国实践,放眼世界,敞开胸怀去学习、吸纳与时代诉求相契合的外国优秀文化,最终让其扎根于中国。

(“@Z世代”由本刊与人民网联合制作)

猜你喜欢

国运文化学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展宏图来国运兴
观狮身鱼尾像
浅析文化自信的意义
赶不走的学生
谁远谁近?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