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岁”大不同
2022-03-07苑天舒
苑天舒
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相互拜年,但不会“拜岁”,什么原因呢?只因在中国文化里,“年”与“岁”的意义很不同,甚至它们所表述的时间长短都不尽相同。
中国自古以来,“岁”与“年”就是两件事。“岁”,是从冬至日到下一个冬至日。一岁的长度,是太阳从南回归线到北回归线再到南回归线的时间,即“回归年”,等于365日有余。在古代,人们数出两次冬至之间的天数,就大体可得回归年的长度,并将其称之为“岁实”。通过观测中午的日影长短变化,可以更精确测量。《后汉书·律历志》载:“日发其端,周而为岁,然其景(通“影”)不复;四周,千四百六十一日而景复初,是则日行之终。以周除日,得三百六十五四分日之一,为岁之日数。”通过测日影,连续测四年然后平均,得到“岁实”为365又1/4日。由此可知,“岁”是与太阳相关的,与月亮无关。
“年”,则是从正月朔日(初一)到下一个正月朔日,共354日,有闰月的年份大体为384日。因“年”与初一有关,所以它主要是与月亮(月相)联系在一起的。古人从月相的变化,即月亮的阴晴圆缺,得到时间长度“月”,用“月”来描述季节、时令更为方便。12月(时而还要加闰月)为一年,大体上19年置7个闰月。所以说,“年”是直接与月亮紧密相连的。
西方人用太阳历,一年12月,一月30或31日,都与月相无关;阿拉伯国家用太阴历,一年为12个朔望月(月相从朔日到朔日,或者从望日到望日,为一个月),与太阳无关。中国用阴阳合历,把太阳和月亮都考虑进去了。例如,中国独有的二十四节气是纯阳历系统的,与月亮无关。我们绝大部分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与月相有关,是阴历中的节日;清明节、冬至节等,在二十四节气系统里,是阳历里的节日。归纳起来,就是我们的农历是阴阳合历。
一岁有二十四个节气,这是中国古代观象授时的重要成果。2016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通过,“二十四節气”作为中国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方国家至今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只有天文学上的意义。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简明的两个字,把中华民族所在地域的日地关系、气候特点以及相应的农事活动恰当地表达出来。
通过“年”与“岁”,我们可以看到,“天人合一”所具有的实学价值。《周易》里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数千、数万年观察测量自然,提炼感悟天道,推天道明人道的结晶。
“年”是农耕文明的反映,“过年”是迎接春天的节日。“春节”本指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如今,我们己经习惯把春节说成“过年”。过年的习俗,如放鞭炮、贴春联、点起堆堆篝火,反正要红红火火。这是远古时代“草木畅茂,食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的必然结果。《孟子》中讲:“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以火驱兽、自求平安的习俗从那时遗留至今,又在“过年”得以集中体现。
从大年初一开始,人们要彼此拜年、道贺。明朝时就有了“贺年帖”,后来叫“贺年片”。清康熙年间,制成红火吉利的硬卡,做工精美,成为真正的“贺年卡”。西方的“圣诞卡”至今才有150多年历史,是英国人科尔发明的。我们的“贺年片”已经用了600多年,过去只在春节使用,到了民国,公历新年也用它。但保持传统的中国人,春节期间贺年片的往来似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