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德堡变奏曲》为失眠而作
2022-03-07刘雪枫
刘雪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如果说,古典音乐在今天已经成为时尚,那么最时尚的那个名字首先是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音乐史上显赫的巴赫家族中最著名的名字。巴赫为什么会与“时尚”相关呢?因为他的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戈德堡变奏曲》。然而,它可不是一部可以轻易被理解并接受的作品,它是绝对的高大上,是巴赫键盘音乐的代表作,是巴赫的图腾和徽章,是可以作为巴赫的墓志铭留存百世千世的。
顾名思义,《戈德堡变奏曲》是一首“变奏曲”。变奏曲首先必须有一个主题,巴赫把这个主题称作“歌调”,也就是充满歌唱性的曲调。它和通常用于歌剧的“咏叹调”(Aria)是一个词,整部作品便是由这个“歌调”和30个变奏组成。
这个主题“歌调”,由4个和声结构完全相同的8小节句子构成,共32个小节。它来源于一首西班牙风格的萨拉班德舞曲,曾经在巴赫题献给自己第二任妻子安娜·玛达伦娜的小品集里出现过。有人认为这个小品集就是巴赫献给妻子的“情书”,甚至更开脑洞地将《戈德堡变奏曲》也引申为“情书”的延续,以此证明巴赫夫妻感情至深,巴赫不仅是好父亲,还是好丈夫、好情人。
萨拉班德舞曲是一种三拍子的慢舞曲,萨拉班德的意思是“神圣的”“庄严的”,早年是只在葬礼仪式上才跳的舞蹈,后来演变为音调庄严肃穆、速度缓慢平稳的三拍子舞曲。和我们最熟悉的三拍子圆舞曲不同,它因为经常强调第二拍而形成切分式节奏,高音声部的旋律有较多的装饰音,这个特点在羽管键琴上演奏效果更加明显。
主题“歌调”之后的30次变奏,其实也并不是对主题的直接演绎,而是针对主题的“低音线”的变奏。所谓“低音线”,是指主题中的低音和声部分。由于当时的羽管键琴大多有上下两排琴键,上一排琴键是高音区,主要由右手演奏,负责弹奏主要旋律;下一排是低音区,主要由左手演奏,负责弹一些低音和声,以便和高音部分相呼应。当时的作曲家写乐谱时会将左右手负责的音符分开写,所以左手负责的低音部分的主题就叫“低音线”。
《戈德堡变奏曲》的主题“歌调”,“低音线”是32个小节,这个数字正好是作品的段落总数,即30段变奏加上首尾两段主题。奇妙的是,主题“低音线”上的音符数也是32个!巴赫就是在这32个音符的基础上进行了30次精彩绝伦的变奏。更有意思的是,在全曲30个变奏中,大多数变奏的长度是30个小节。第三、九、二十一、三十变奏是它的一半。唯一的例外是第十六变奏,它是一首有47个小节的法国式序曲。全曲便以此为分界线,把30个变奏分成两部分。30个变奏每三个被编成一组,每组的最后一首是卡农曲,它在所有变奏中最富于歌唱性。穿插在这些卡农曲中间的是一些较为自由的变奏,有的是技巧难度很大的双键盘曲,有的近似于炫技的托卡塔,有的犹如小赋格曲,有的是舞曲风格,有的是古协奏曲形式。
左图:约翰·戈特利布·戈德堡。右图:巴赫在演奏。
《戈德堡变奏曲》首次发表于1741年,原名是“包括一首歌调及其变奏的键盘练习曲,为有两个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戈德堡变奏曲》这个曲名是一位巴赫的传记作者弗克尔在巴赫死后起的。“戈德堡”是人名,从德语Goldberg直译过来就是“金山”的意思。他的全名是约翰·戈特利布·戈德堡,1727年生于现属波兰的格但斯克,少年时在德累斯顿跟随巴赫的长子威尔海姆·弗里德曼·巴赫学习键盘演奏。后来他得到俄国驻萨克森选帝侯公国大使卡特林伯爵的赏识,经常被带往莱比锡直接师从老巴赫。这时,他卓越的才华已经使他声名远播,他弹起羽管键琴来得心应手,仿佛能将所见所闻都借助键盘给予表达,巴赫也为自己能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高兴和自豪。
我们今天要想了解《戈德堡变奏曲》的来历,还只能根据巴赫的第一位传记作者约翰·尼古拉斯·弗克尔所写,其实可信程度并不高。
卡特林伯爵身体不太好,经常生病,特别是有严重的失眠症,彻夜难眠。这下可苦了住在他家的戈德堡,他经常要在前厅度过夜晚,不仅要在伯爵失眠时陪他聊天,还要弹琴给他听。卡特林伯爵也不止一次地请求巴赫谱写一部曲调舒缓的键盘作品给戈德堡演奏,以便陪他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巴赫很认真地对待这个请求,他认为最好用变奏曲的形式,而且整部作品在固定和声结构上应该具有同一性,曲调既要富于变化,还不能有太大的起伏,同时能够舒缓神经,静心安神。
郎朗演奏的《戈德堡变奏曲》唱片。
看来,这首曲子确实奏效了,卡特林伯爵非常喜爱这首曲子,他在很长一段时间的不眠之夜都会对戈德堡说:“亲爱的戈德堡,请为我演奏一下我的变奏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首变奏曲的原始名字应该是《卡特林变奏曲》。当然,巴赫因为这首具有显著“功能性”的作品而获得的回报也是空前的,卡特林伯爵给了他一个装满100个金路易的金色高脚杯,这一点倒是配得上“金山变奏曲”的名字了。
由弗克尔撰写的史上第一本巴赫传记在1802年问世,距《戈德堡变奏曲》的诞生已经过去61年,不断有人怀疑故事的真实性,比如既然是委约作品,那么作品的标题页理应有被题献者的名字以及“獻词”。另外,1741年的戈德堡年仅14岁,虽然已被公认为富于才华的羽管键琴演奏家,但巴赫的这部作品无论技术难度还是音乐深度,都不像是为一位少年的弹奏而写的。此外,那个名贵的金色高脚杯并没有在巴赫的遗产清单中发现。
对于爱乐者来说,也许动人的故事比真相更能够引起对这部作品的兴趣,所以,当我们知道这是一部为催眠、为治疗失眠或者神经衰弱而量身定做的曲子,大概走近它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