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发展、守正创新与博物馆建设

2022-03-07黄隽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2年1期
关键词:守正创新科技进步经济发展

【摘要】博物馆建设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持续发展从需求与供给双向推动了我国博物馆行业的繁荣。博物馆的功能和价值边界不断拓展,内涵和功能日益丰富。博物馆从以“文物”为中心转向以“观众”为中心,对社会经济赋能的价值提升远远超过其本身。建议创新社会力量参与的路径和模式,通过税收等机制,形成支持博物馆发展的持久动力。

【关键词】博物馆建设  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  守正创新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2.01.009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

经济发展与博物馆建设

经济发展是博物馆繁荣发展的前提。2008年,中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中等收入水平线,这是我国由生存型消费转向享受型消费的关键节点。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等收入人群规模继续扩大,居民文化消费收入弹性显著下降,文化消费逐渐成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1]

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促进文化艺术需求。从需求来说,经济发展和收入积累提高了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对外开放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消费主体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力的提升,政策支持、城市化生活品质提升等多方面因素推动了文化艺术精神需求上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同样适用于文化艺术消费需求的分析。首先,收入水平和财富积累直接影响消费水平和结构升级。文化艺术消费属于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后、非刚需的发展和享受型的精神需求。优价优质、国潮品牌、种草共享、互动沉浸等成为多元化、个性化文化艺术消费的关键词。其次,参观博物馆以及在社交媒体分享打卡具有文化素养、生活品位、情感溢价的社交炫耀效应。艺术对生活和工作品质的提升作用显而易见,艺术素养成为人们感知生活和体验幸福的上佳途径。再次,参观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历史和专业知识学习积累的过程,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自身素养的提升。最后,艺术消费除了与收入财富有关,还与教育程度、美育水平、生活背景等长期因素有关,而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积累和长期培养。在一定层面上看,经济发展可以明显地促进上述几个方面的提升。

数字技术的发展有效降低了艺术消费对于教育程度、收入财富等条件的要求,人们可以免费或者以很低的费用,通过视频、音频欣赏全世界高清晰的、丰富多彩的文物艺术品遗珍。数字技术帮助人们跨越时空限制,扩展选择空间和视野,满足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进一步增加了消费者福利。数字技术的新颖呈现、沉浸体验与时尚潮流气质相结合,提升了博物馆的吸引力,极大地拓展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给文物艺术品行业带来了更多的青年群体和年轻活力,也推动了看展经济的蓬勃发展。博物馆作为一个地域的文化标志,已经成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20年天猫线上搜索和消费视角,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观察艺术需求的特征。从用户的年龄分布可以看出,80后、90后成为关注和购买艺术品的主力军(如图1)。生长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年轻人对情感和浪漫的需求不仅远远高于他们的父辈,且更为注重创新、享受和体验,艺术消费成为其较为刚性的需求;同时,新一线城市的艺术品消费人数异军突起,三四线城市也颇具消费发展潜力(如图2)。

经济发展助推博物馆资源供给和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影响着博物馆的供给数量,而且还影响着博物馆的学术品位和持续发展。从图3中可以看出,2018~2020年,我国博物馆数量明显增长,同时呈现出结构和性质差异。不少地区非国有博物馆和美术馆新增数量超过国有博物馆,可见,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已经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中来。

1986年文化部颁布的《美术馆工作暂行条例》对美术馆的定义为:“美术馆是造型艺术的博物馆,是具有收藏美术精品、向群众进行审美教育、组织学术研究、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等多职能的国家美术事业机构”。美术馆属于博物馆的范畴,“主要以近现代以来的造型艺术为对象,具有收藏、研究、展览、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等功能”。[2]目前不少美术馆以展示现当代艺术为主。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南强北弱格局越来越明显,南北经济实力差距的实质上是市场化程度的差异。发展水平和对未来的预期直接影响着美术馆的发展,美术馆和非营利机构在南北方城市的数量分布呈现出进一步分化的趋势。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北京的美术馆在北方地区一枝独秀,而南方美术馆则群崛起效应更为明显。相关研究显示,在全国活跃的119座美术馆及非营利机构中,南北方的分布比例接近7:3,优质美术馆的地区分布与我国最重要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带基本吻合。经济发展与美术馆及非营利机构建设呈现出较强的相关关系。

边界拓展与以人为本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博物馆一直被认为是为精英服务的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与百姓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进入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的和平年代,博物馆建设明显加快。20世纪下半叶,在财富积累、全球化盛行、科技进步与当代艺术兴起的背景下,博物馆功能和价值边界不断拓展,内涵和功能越来越丰富。

博物馆功能和价值边界不断拓展。博物馆的功能与价值在于收藏历史文物,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从空间上来说,博物馆已经从固定的建筑空间拓展到线状、面状和全方位博物立体视野。近年来,生态博物馆的出现以及在多个国家的良好实践,就是很好的例证。生态博物馆作为没有围墙的露天“活体博物馆”,突出保护、展示自然生态景观和文化遗产的原生性、真实性、整体性,不仅涵盖遗址、遗产、遗物,还包括最具特色的人文、生态资源的活态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博物馆不仅收藏古代和近现代文物,还见证着当代百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态。

博物馆是衡量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有厚度、有故事和有特质的城市充满着魅力。每一个地域都有自身的独特文化,文化是最能感染和触动心灵的持久记忆,更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写照和寄托。博物馆与其所在地气质和特征相伴而生,不仅仅是城市的精神标志和心灵栖息地,更是城市文化品位的象征。博物馆建筑作为区域地标性建筑,通过其本身和环艺设计营造公共活动的空间和柔性氛围,提升文化气质和独特价值。作为非营利机构,博物馆对创新赋能城市建设的价值提升远远超过其本身。

2021年5月,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九部委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在文化资源丰厚地区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小镇”等集群聚落。北京、西安、南京等多个历史文化名城纷纷启动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之城”通过在城市中建造多个博物馆,展示城市古风古貌、自然状态和原住民当下生活的交融共存,使整个城市成为一座博物馆。通过全方位呈现城市历史感的记忆和现代生活的活力,延续城市的文脉传承和精神生命,打造具有城市地域和文化特色的物质和精神载体。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博物馆越来越多地与教育、科技、旅游、商业、传媒等实现了跨界融合,演绎出新的业态。博物馆及其藏品的社会功能与角色不断被重新审视和讨论,以更为平等、多元、开放、创新和包容的形态嵌入民众的生活经验和地方记忆,为个人和社群赋能。这不但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也是其未来发展方向。

从以“文物”为中心转向以“观众”为中心。博物馆从关注历史中的“物”的稀缺和价值,转向重视当下生活中“人”的感受与需求。博物馆需要为公众访问、享受和使用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便捷通道和均等机会,建立物与人的良性和谐互动关系,这意味着对收藏、研究、展陈、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要求的大幅提升。

博物馆外观设计很重要,高颜值建筑更易成为网红打卡地,同时,博物馆的内容和质量也非常关键。博物馆要让艺术品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让观展者得到更好的感官体验和精神收获。衡量一家优秀博物馆的关键在于公众参与程度和精神层面的收获,即可以吸引更多来访者,让他们通过耳眼鼻舌身感觉等多维度触发以及浸入互动、探索发现等引导方式获取知识、激发兴趣,诱导思考、创新创造。人们在博物馆中回顾过往、看到现在、畅想未来,熏陶情操、慰籍心灵。精神产品与内心产生对话和共鸣,产生直抵人心的感染力才是博物馆展览期冀达至的最高境界。博物馆的陈展活动要内生于大众需求,并与最广泛的人群产生同频共振。这些软性指标比博物馆数量、规模等硬性指标更为重要和宝贵。

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教育的目的是开拓视野和培养创新能力,但是不分观众特征、不顾观众感受居高临下式的灌输会降低人们参访博物馆的意愿和内在动力。无论是博物馆还是美术馆,都需要走下神坛,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在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应将博物馆打造成学习、交流和休闲的融合地。结合对博物馆需求与功能的调整,让参观者享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柔性服务。博物馆是人文情怀的载体,人们把参观博物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将其视为与心灵对话的港湾。通过设计别致的特色咖啡厅和餐饮、文创商店、舒适的休息区、母婴室、儿童乐园等,博物馆可以成为亲子活动、家庭出游、约见朋友的休闲社交场所和寓教于乐的教育场所,成为人们放松享受、社交交流的休闲空间。

虽然美术馆或博物馆是非营利机构,但其运营需要较强的市场化思维和管理机制。博物馆需要下大力气了解和研究百姓需求,吸引更多力量参与并规划博物馆的项目和发展。

吸引社会资源和筹措资金。最近10年,博物馆行业发展很快。尤其是非国有美术馆在运营理念上更趋国际性、多元化和创新化,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上了一个台阶,在运营模式、公教活动、收藏体系等方面可圈可点,跨界、时尚、科技、先锋项目和展陈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观展人数增长,影响力持续扩大。这些创新创意给博物馆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可能性和新的思考。

博物馆和美术馆运营的最大困难是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没有足够的资金就难以保障的优质的学术研究和展览活动,也无法吸引更多的来访者。不少机构在筹集资金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1)理事会成员及企业的赞助。理事会成员大多由收藏家组成,其理事身份对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从事的收藏会有一定帮助。(2)基金会支持。企业把钱捐给基金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和声誉回报,基金会再资助给美术馆。在这方面,国外运营模式较为成熟,值得借鉴,国内相关运营较好的基金会数量不多。(3)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赠和赞助。通过对美术馆的赞助,企业可以提升自身社会价值和文化品牌,同时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4)项目运营。策划优质“流量展”、“网红展”项目形成影响力,带来更多的人流和现金流,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有企业参与和赞助。(5)门票、文创产品、公教项目、咖啡厅收入等经营性收入。一些机构通过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授权,共同拓展资金来源。

政策建议

在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非常重视文博行业,也为此作了大量的工作。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建立体制机制盘活藏品。收藏再多的藏品,不进行使用和展示,就会失去收藏的意义。藏品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会得到真正的重视和保护,才能更好地传承。博物馆要提高藏品的利用率和使用率,解决藏品不平衡、利用不充分的问题。

鼓励藏品大馆将优质展品出借到国外展出。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物艺术品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在对外传播上有天然的优势,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良好载体。与此同时,很多地方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中心缺乏优质藏品,很难推出高质量的展陈项目,亟需国家级大馆藏品与之优势互补,实现赋能增色、资源共享。因此,需要建立藏品出借良性循环的约束激励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整合和激发文博资源,以达到相互借力的乘数效应,让文物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充分发挥作用。同时,知名博物馆的IP授权也是降低文物艺术品损坏风险和展览成本、扩大影响的有益選择。

突出博物馆的特色和外溢效应。从全球来看,博物馆的大量兴建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博物馆发展数量和质量间存在的矛盾,大兴大建的泡沫破灭于20世纪80年代。最近20年,很多地方政府在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歌剧院、图书馆、文化馆或者科技馆等文化设施投入很大,数量规模和门类日益齐全。一些地方把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当成面子工程,内容建设比较薄弱,运营效率较低,由此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百姓收益乏善可陈。一些免费的或者热门博物馆则人满为患,使真正喜欢观看展览的人无法近距离观赏和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

博物馆建设对于传承优质文化、提升城市人文气质、赋能产业和带动经济增长等诸多方面具有动能支撑和溢出效应。博物馆不在大小,而在于其特色和灵魂。只有优化模式、提质增效,才能吸引社会更多的关注,得到更多的支持。

创新社会力量参与的路径和模式。博物馆在空间、布展、人员、保管、水电、安保等方面成本费用较高,不少博物馆内在造血体制机制不畅、能力不强,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博物馆的建设光靠政府是不够的,需要动员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从政府与市场关系来看,国家的导向决定博物馆方向的主流话语体系,文博行业的发展和繁荣需要激励和构建公众和市场机构自愿支持和付费的长效机制。应推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博物馆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约束激励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鼓励社会力量与博物馆跨界融合,探索新文博、新文旅、新文教等社会优质资源合作共赢之路。引入国内外资金和资源,共同举办形式多样的优质展览、论坛或者体验活动,聚集人气,给博物馆带来更多的人流和现金流。通过项目制投入资金,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一些现金流较好的博物馆可以发行专项债券,用于博物馆的专项修复或者专项活动等项目。

通过税收优惠机制支持形成持久动力。一些国家借力税收制度,通过企业、高净值人群、基金会等市场机制安排,支持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公益事业,其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良好的机制设计安排使得来自社会资金的规模往往大于政府投入。社会机构和个人向非营利性文化机构捐赠文物艺术品,享有政府税收优惠和社会声誉的激励机制,有利于鼓励民间力量的参与。将政府资助作为启动资金进行杠杆运作,通过以小博大撬动的乘数作用,受益的文化机构由此可以吸引更多的民间赞助参与,促进文物艺术品行业的良性发展。

近年来,博物馆和美术馆的数量快速增长,很多城市非国有机构的增速超过国有机构。依法设立博物馆和美术馆或者向其提供捐赠的个人或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享受税收优惠。但是在实践中,目前缺乏具体落地的细则。应推动博物馆和美术馆、国有和非国有机构在政策支持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在文物艺术品的鉴定、估值等方面坚持公平、公开和公正原则;同时,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博物馆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私人收藏”走向“社会共享”。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國艺术品市场发展研究”和北京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0ZD07、21JCA005)

注释

[1]黄隽、曾丹:《中国文化消费收入弹性的变动趋势研究》,《经济纵横》,2021年第9期。

[2]上海市文旅局:《上海市美术馆管理办法(试行)》,2018年5月31日,http://whlyj.sh.gov.cn/gfxwj/20180531/0022-30412.html。

责 编/张 贝

猜你喜欢

守正创新科技进步经济发展
2018年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奖励项目
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方式转变
中国建材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下城区:建设科技进步先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