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视关系 理性思考

2022-03-07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栋梁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0年7月,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以高考676分的高分被北大录取。她在选择专业时没有盯着所谓的“热门”,而是选择了“冷门”的考古系,原因是单纯的“从小就喜欢”。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曾说,考古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对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都能起到很大作用。无论学生毕业后是否从事考古业,这段学习生涯都能为人生之路奠基。

材料二:下面是某高中学生李栋梁在高一选课前夕与其母亲的一段对话。

李栋梁:选什么学科应该根据我的人生规划来决定。我的理想是将来能从事纯学术性的数学研究,成为登上学术之巅的大家。

李母:别好高骛远,多看看眼前吧!你应该先考虑学什么能得高分,能考个好大学,能找份好工作。

李栋梁:你说的是生活目标,算不上人生理想,我要的人生理想。

李母:孩子,到时候你就知道什么是社会现实了。

请结合材料,以“有用与无用”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这道作文题分为材料与要求两部分,是一道关系型思辨类作文题,着重考查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在行文中一定要紧扣关键概念“有用”和“无用”论述。

1.明概念。“有用”“无用”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钟芳蓉选考古系会被有的人认为是“无用”的?“有用”可理解为功利、物质层面的价值,跟升官、发财、成名有关的事;从“考古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对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都能起到很大作用”这句话可知,所谓的“无用”并非真的没有价值,而是具有物质层面难以体现的精神层面的价值。

2.辨关系。首先,“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对立的,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得“用”变得完满。生活中既需要“有用之用”,也需要“无用之用”。其次,“有用”和“无用”会相互转化。有时在此时“有用”的东西,可能换个时间就变成了“无用”的东西;有时“无用”的东西,经过时间的沉淀,也可能变成“有用”之物。在行文过程中,只写“有用之用”或只写“无用之用”都是偏题。

3.重思辨。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同学们在写作时定要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五个层面。而“有用”与“无用”这道作文题,正是对这五个层面的综合考查,同学们如果忽略了这五个层面的指向,说理就会缺乏高度和深度。如果能将青年择业和国家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探究“无用论”产生的根源,论证“无用论”是功利化的认识,是狭隘的思想,是肤浅的认知水平,是目标主义,并指出过分强调“有用之用”的危害,那么文章内容就更显深刻、丰富,且具有时代性和哲理性。

▲▲佳作一

身行“有用”尘路,眼望“无用”星空

◎冯耀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人们在尘世中奔走,汲求功名、实利,仿佛不是立竿见影之事便成了无用的弊履,被抛至九霄之外。然而可曾想过“无用”之事或许亦有大用。钟芳蓉高分进入北大却选择了冷门的考古专业,看似“无用”,实则是为中华民族寻源探本、护育文脉之专长,助力华夏文明赓续;李栋梁选择纯学术性数学研究,看似“无用”,实则数学乃科技发展之本源,推动着科技强国,助于实现中国梦。可见,我辈虽行于“有用”之尘路,也需仰望“无用”之星空。

墨子有言:“有利于民者巧也。”诚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做有实际益处的“有用”之事,因为这样社会才能向前发展。但是一旦过于强调“有用”之用,便会陷入功利主义的深渊。明清以八股取士,天下学子非四书五经不学,人人皆求“有用”之利,以至于文化科技滯于泥潭之中,难以前进。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应知“无用”之利,在“有用”的大道上行走时,也应看见“无用”的星海,那点点微光也许就是未来的光耀。

“无用”是一种大智慧。正因为有人不同于众人、另辟蹊径,社会才有发展的希望。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总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遥想中古时代的欧洲大地,神学像阴霾一般遮蔽人心,而哥白尼却醉心于无人问津的天文学,不惧教会淫威,提出了惊世骇俗的“日心说”。如果不是他追求“无用”之学,世界又怎会迎来科学的新生?因此,“无用”的背后实有大用,洞悉此理而为之不解追寻,人类才有希望。

我们虽远眺星辰,但也不要遗忘脚下的道路。“有用”与“无用”并不对立,我们唯有将两者结合方能实现中华文明的振兴。我们不以“有用”的异变“功利主义”为宗,也不必过分强调“无用”。“有用”之径与“无用”之心相统一,共同助力于中国建设。

当下功利之风盛行,时代呼唤“无用”之心的回归。从“崇理鄙文”到“经济发展高于环境保护”,各种浊流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导致疏于对文化对环境的重视保护。殊不知,两者正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青年应怀高远之志,知“无用”之利,引“无用”之息壤填功利之洪流,让“无用”与“有用”重新形成合力,共同拉动历史车轮。

让我们怀着一颗洞悉“无用”的心行走在漫漫尘路之中,这样,人类才会拥有星光与希望。

【作者系湖南省常德芷兰实验学校2008班学生,指导老师:文雅】

点评

本文主旨鲜明,充满了理性的思辨色彩。文章紧紧扣住“有用”和“无用”进行论述,对当今过分追求实用的功利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指出其危害,号召青年学子在重“有用之用”的同时,也要注重“无用之用”,“身行‘有用’尘路”的同时也需“眼望‘无用’星空”。观点鲜明突出,发人深省,论证完整深刻。

▲▲佳作二

以“无用”之基,筑“有用”之城

◎彭智麟

高考放榜,金榜题名,名列全省第四的钟芳蓉选择考古系引发争议;人生规划,万般苦想,李栋梁愿从事纯学术性数学研究却被母亲的现实论反驳,“无用”与“有用”的争论是万古长存之命题,我以为只有以“无用”之基方能筑“有用”之城。

“无用”乃“有用”之基础,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在财富积累作为成功有为的代名词的时代,考古在大家眼中确实为“无用”,殊不知,考古这一“无用”之事有助于寻华夏之源头,乃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之“有用”之器;纯学术性的数学研究看似毫“无用”处,殊不知,数学乃科技发展之本源,能推动物理、化学等领域协同进步,更能助力科技强国梦的实现,谓之“无用”者,乃不知其有大用。若无“无用”为基,何来“有用”之用,正如老子所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无用”之积累,必成“有用”之大用。5G的横空出世,是无数人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成果,他们看似做着“无用”之事,实则铸就了5G的诞生,让中国速度领跑世界,让其大展“有用”之光芒,“无用”乃默默无声,“有用”乃震响世界。放“有用”之光彩,必有“无用”之于无声角落。看古今仁人志士: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大放“有用”之光彩,却不知其数十载做了多少别人不屑的“无用”之事;原子弹在神州大地上大放“有用”之光彩,却不知多少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数十载,默默沉潜,做着世人不屑的“无用”之事。“有用”为“无用”之结果,影响世界,领跑世界,以无数之“无用”方筑成了“有用”之大用。

“无用”与“有用”相互联系,缺一不可。若无“无用”之积,便无“有用”之用。见“有用”之用,亦需想到其后之“无用”。杨倩因热爱与追求,终实现了“天下谁能配白衣”的奥运首金梦;当代“愚公”毛相林因坚守与执著,终实现了向“绝壁要天路”的全村脱贫梦;守卫边境的军人以无畏的爱国理想筑起中国新的血肉长城。探其源头是“无用”之积,望其所至是大用。

世人皆以“无用”不为用,却不见“无用”之大用,钟芳蓉与李栋梁深知:唯有以“无用”之基,方能筑“有用”之城。让我们汇“无用”“有用”二者之力量,创时代辉煌。

【作者系湖南省常德芷兰实验学校2008班学生,指导老师:文雅】

点评

这篇文章内容极具思辨性。开头用精简的语句回扣材料,并鲜明地提出“只有以‘无用’之基方能筑‘有用’之城”的观点,接着驳斥“无用论”的荒谬性,然后畅谈“‘无用’之积累,必成‘有用’之大用”。全文层层深入,说理透彻,彰显了作者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排比叙例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议论气势,还让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文采斐然。

【文雅/供稿】

猜你喜欢

栋梁
国之栋梁
掌握本领做栋梁
我在桥上
粉笔
播种德育“金种子”,修剪树苗成栋梁
速生林
栋梁其人
季栋梁印象
栋梁
他们与栋梁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