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转专业学生“不合群”现象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2022-03-07罗熊玲马婷李咏琪刘妍

国际商业技术 2022年2期
关键词:对策

罗熊玲 马婷 李咏琪 刘妍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转专业政策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转专业的学生人数逐年递增,转专业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引起高校管理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江苏大学英语专业的转专业生和非转专业生进行问卷等调查证实了转专业学生“不合群”现象的存在,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采访等方式,探讨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转专业;不合群;对策

一、引言

2003年上海复旦大学允许244名学生选择新专业进行重新学习,是中国高校转专业之风开始的标志。2005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修订、颁布并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规定高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意愿和学校政策申请转专业,自此,转专业逐步成为高校的常规管理工作之一。但随着转专业现象的日益普遍,学生转专业后对新专业和新班级的适应情况也日益引起高校管理者和学者们的关注。有的学者关注了学生转专业的现状和动因,例如夏军,黄俊利等;也有学者侧重研究了转专业政策,例如尹琪、李洁,叶建辉,李蕾、赵雅琴等。近年来,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转专业生的适应性情况和所受影响,例如吴洪亮,王晓玲等。这些研究主要关注学生转专业的原因、对策、学习适应性以及高校的转专业制度等问题,但近年来高效管理人员发现,除了学习适应性问题,部分转专业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地与新班级交流少、融合难等“不合群”现象,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大学生活质量。但目前的文献对转专业生“不合群”现象研究较少,也不够深入,不能给高校管理一定的指导。本文以江苏大学英语专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深度采访等方式对转专业学生“不合群”现象的成因及对策进行分析,期望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重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专业的学习。

二、江苏大学英语专业的转专业情况分析

根据《江苏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办法》规定,学生在转入新专业后,按转入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学习。按照江苏大学学分认定有关规定申请已修课程学分认定,填写《江苏大学转专业学生已修课程学分认定表》,经转入专业及其所在学院批准后,进行学分替换处理。同时,转专业生需补修新专业大一的课程。若补修学分超过26分,则降级学习。简言之,转专业生需和新生一起学习大一的课程,同时也可以选修二年级的课程,这容易造成转专业生课程和班级部分分离的情况,不利于他们融入新的班集体。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江苏大学英语专业的转专业学生。由于课程的性质,英语专业女生占据大多数,而转专业的学生也以女生居多。通过对近四年来江苏大学英语专业的转入情况的调查,2017到2020四年间,江苏大学本科生转入英语专业共52人,其中男生人数为14人,女生38人,原专业为文科类(文法经管)专业15人,理工类专业37人,降级人数达到36人。所以,本研究也具有比较典型的性别特征,为文科专业管理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调查结果

由于转专业生和非转专业生是导致转专业生“不合群”现象出现的共同主体,因此本次研究对转专业生和非转专业生都进行了研究。同时,为更好地收集信息,本次研究采取了线上和线下调查结合的方式。线上通过问卷网对英语专业相关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于转专业生“不合群”现象的感受及其程度,本次线上问卷受访者共119人,其中转专业生39人,非转专业生80人;线下进行随机采访,收集不同学生对于转专业生“不合群”现象的看法和建议。

调查表明,58.97%的转专业学生和62.5%的非转专业的学生都感受到了转专业生“不合群”现象的存在;70%的非转专业生对于转专业生的存在感感受不强烈;转专业生中有48.72%因为自己的转专业身份而感到无法或较难融入新班级,有48.72%或多或少感到因为自身性格原因而难以融入,只有10.26%在新专业是适应的。下表为转专业生和非转专业生之间的相处情况调查结果:

四、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和访谈,我们发现转专业生和非转专业生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彼此之间存在的隔阂,转专业同学确实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合群”现象。通过分析,本文总结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1.心理方面,“学长”“学姐”身份造成两者之间的距离感

从调查结果来看,双方都觉得彼此间存在距离感。相对而言,非转专业生对于转专业生的距离感表现地较为强烈。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人会产生不安和局促感,导致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对旧人旧事的依赖感,這是一种本能的逃避心理,也导致了部分转专业生与非转专业生之间距离感较强,出现彼此互相疏远的情况。另外,由于部分转专业生已经在校一年,“学长”或“学姐”的身份,加剧了他们对非转专业生的距离感。对于转专业生来说,在进入新专业后,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班级,而且是新入学的学弟学妹,本来部分学生的沟通和适应能力就差,又加上新生对周围环境也处于适应状态,两者都很难主动和对方建立亲密感,造成距离感不断加深,导致转专业的同学喜欢自己抱团,久而久之,班级内部就出现了两个团体,即转专业团体和非转专业团体,在参加集体活动中两个团体常常各自行动,距离和隔阂也越来越远。

2.生活方面,“换班不换宿”政策造成两者之间的距离感。

高校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对转专业生采取“换班不换宿”的政策,以江苏大学为例,除非学生自己申请,否则转专业生在进入新班级后,依旧与原班级同学一起居住。而大学的人际交往通常以宿舍为单位,从室友开始,转专业生因此缺少了与新同学相处最直接也最简单的一条途径。他们除了上课时间在一起,其他时间很少见面,鲜有交流,班级活动或者通知发放都不太方便,甚至有时候造成转专业学生的信息闭塞等现象。

3.学习方面,转专业生与非转专业生的课程不完全同步

转专业生相较非专业生来说,多了一年基础课程的累积,转专业后虽然专业培养计划有所转变,但由于学校允许进行学分互换和跨年级选课,使得转专业生不用重复参加类似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样的基础课程,他们通过跨年级选课,和高年级同学一起上课,因此转专业生与其他非转专业学生的课程计划不完全同步,在学习上交流的机会也因而变少。

4.课余活动方面,两者的集体活动时间不一致造成距离感

由于进校时间的不同,转专业生不再与非转专业生一起参加军训,而入学军训时期是同班同学增进友谊的黄金时期,在这段短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个较为固定的交往圈,而转专业生也会因为缺少这一段共同经历而与非转专业生缺少共同语言;与此同时,人员资料调动的不及时、转专业生申请不降级等原因,会带来转专业生组织归属不明确的问题。因此,在新班级的管理和组织工作中,班级管理者会将班级成员分为转专业生和非转专业生两个群体,在班级中形成一道无形的分界线,推动了转专业生“不合群”现象的产生。

5.归属感方面,两者对于班级的认同感存在差异造成距离感

对于转专业生来说,转专业意味着脱离原班级,进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班集体。在这种情况下,在对于新班级的认同感还未形成,归属感还不够强烈时,新的班级在组织班级活动或事务时,会将转专业生和非转专业生因为种种原因无形中区分开来对待,形成一道无形的分界线,延缓了转专业生班级认同感的形成,弱化了转专业生对于新班级的归属感,从而造成距离感。

五、应对策略

转专业政策的出台,是为了满足学生们优化人生规划的需要,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而转专业生的“不合群”现象,影响了转专业生在新专业的学习生活情况,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应引起高校管理层的重视。因此针对转专业生“不合群”现象,本文提出如下对策:

首先,提高转专业工作办理的效率,减少转专业学生因为手续延迟造成的组织归属问题的出现。例如,尽早安排转专业同学进入新班级上课,及时更换校园卡信息,根据转专业生新转入的班级重新发放校园卡。

其次,加强后勤管理工作。据调查显示,转专业学生“不合群”现象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和新班级同学同寝室生活,而寝室也是大学生感情培养的重要活动地点。学校可以联合后勤管理部门,根据学生需要,为有意愿的同学重新安排宿舍,以帮助转专业生更好的融入新集体。

第三,班级管理方面,鼓励转专业生融入班级活动。鼓励转专业生参与班委的选举,让转专业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在为班级服务的过程中培养对新班级的责任感,提升转专业生对于新班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最后,学生个人方面,帮助转专业同学调整好心理状态。高校管理者要提前给转专业同学做好心理预防,在转专业之前做好心理准备,指导学生在转专业后保持良好心态。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树立好自己的职业和人生规划,找准学习方法,在转专业后积极努力投入新的学习中,理性对待转专业后出现的不适应问题,有隔阂、“不合群”问题,应该采取积极态度,主动与新同学进行交流。

六、总结

转专业学生群体作为高校少数群体,易被忽视。然而随着转专业政策的进一步推进,数量急剧增加,急需予以关注,以提高转专业大学生乃至全体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本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对转专业学生这一群体在大学中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更加深入、完整的调查,特别是对他们心理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分析原因,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对大学生转专业后的出现的适应性问题有一定的借鑒意义,对改善转转业学生学习生活条件、营造更加和谐美好大学环境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方蓬.转专业大学生适应性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5,20(03):149-151.

[2]黄俊利.大学生转专业现状及原因研究——以N校为例[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18.

[3]贾克俭.解析女生心理特点[J].职业时空,2008,4(11):97.

[4]梁洪坤,高萍.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07):25-26.

[5]刘娟. 我国高校本科生转专业现状与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6]牛丽凤.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与研究[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28(02):65-72.

作者简介:

罗熊玲(2000-),女,汉族,湖南常德人,江苏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在读。

基金项目:

江苏大学2020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010299202Y。

猜你喜欢

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中小水电站集控系统建设改造对策分析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