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中的期许
2022-03-07张恒
张恒
曾聽图书出版界的朋友讲过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前些年,他在一个饭局上,遇到一个初次见面的人。中国人聊天,总会问籍贯,就像英国人爱聊天气。听那人说到自己的故乡,朋友心弦微动。他忽然想起一个名字。30多年前,他还是一个少年,从杂志上找了一个笔友。两个人通信很久,聊聊日常琐事、青春悸动。直到后来,毕业,上班,搬家,逐渐失联。
这是许多人都有的经历,成长,始于告别。这位朋友一直记得笔友所在的城市——就是在饭局上初见的那个人的故乡。朋友随意问起,是否认识某某某(他笔友的名字)。那人当即回道:“我们是邻居。”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他们却通过这种巧合,再次相遇了。如今,两个人都结了婚,有了孩子,换了城市过着平淡的生活。这样的巧合,算是生活里的小奇迹。朋友还找机会去了笔友所在的城市,与她和她的家人见面,从此建立联系。只是交流方式不再是车马慢的信件,而是微信,两个人升级为网友。
近日和年轻的同事聊起这个故事,让我惊讶的是,这群“90后”竟然也有笔友。一名同事还提到一个网站,注册后,会收到一个随机地址,可以给对方寄送明信片。他也收到过来自英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地的明信片。日本笔友,很体贴地用中文写着地址;法国笔友,歪歪扭扭地写了“你好”两个字。
据这家网站统计,已经有80多万名会员收到来自207个国家的6293万张明信片。这种跨越千万里的期待,总是令人怦然心动。
多年前,我出差去外地,还时不时给同事寄上一两张明信片,总算生活中,能有一些小小的惊喜。这些惊喜所蕴含的正是“等待”的迷人之处。像《等待戈多》里所说的:“我在等待我的戈多,我却真的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沈从文写《边城》,也说翠翠等着心上人,“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日本人伊藤秀夫从来没想过,自己的孩子能够“回来”。10年前,他的儿子就因落水而丧生了。但是不久前,他收到一张明信片,是儿子寄出的。原来,在孩子遭遇意外之前,当地政府搞了一个防止全球变暖的宣传和启蒙活动。他们邀请小学生给10年后的自己寄一张明信片。伊藤的儿子参加了。10多年后,政府才把这些明信片寄出。伊藤这才知道,儿子当时最关心的一件事是,“我弟弟在干什么?”看着明信片,伊藤一下子记起了那个冬天,那个孩子的样子。我也忽然想起“刻舟求剑”这个词来。那张明信片,就是伊藤儿子刻下的记号,伊藤永远找不回儿子了,记号却一直存在。
如今,邮筒正在慢慢消失,说起来总令人深感惋惜。可是,如果让我们回到那个车马慢的时代,估计大部分人会拒绝。
在这个时代,人们不断往前跑,总会甩下一些东西,有得有失。
前两天看新闻,一家外卖平台要增加社交功能了。我于是掰着手指头数了数,我们有了电商社交、短视频社交,现在又有外卖社交——真是一个社交途径极丰富的时代。
只是,曾经那种社交的丰富感——期待、温馨、畅快、痛苦……已很难感受到了。一个点赞图标,几乎表达了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切感情。
(徐 行摘自《看天下》,IC photo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