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研究

2022-03-07廖红蓉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廖红蓉

摘 要: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不仅是给学生带来考试成绩提升,更是要为了学生进入到社会做好准备,让学生成为更加全面的人才,所以,现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开展阶段,教师应该强化我国传统文化的课堂教育教学,让学生从传统文化当中学习到更加优秀的品质,成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教师在高中阶段,应该针对传统文化内容给予更加充分的关注,让高中语文教学拥有更强的教学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是上千年的文化沉淀,其中蕴含着诸多文化宝藏,应该被传承和延续下去。但是,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统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整体效果并不是很好,尤其是作为重要传承载体的语文教学活动,其在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也就需要语文教学能够努力突破困境,探寻有效渗透方法,以此实现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的教学目标。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同时对于中国来说也是最为珍贵的宝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现在的高中生多数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状态,对于传统文化也是知之甚少。青年一代就应该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不断学习传统文化,从而做到弘扬传统文化。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学校教育必须积极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在高中阶段,通过大力弘扬和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为以后的良好学习发展打下基础,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人文素养、道德建设。教师应结合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教育,在高中建设良好的道德教育,使教育真正回到以人为本的教育。高中语文教学要积极运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民族精神的弘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他们更好地成长。

二、高中语文教学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阅读传统文化,培养文化传承意识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而语文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对于渗透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在高中阅读教学中,为了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文化传承意识,教师即可在教材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传统知识课本,使学生在阅读中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

比如在人教版《师说》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在阅读中渗透尊师重道的精神,让学生了解教师的职能,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离不开老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尊师是自古以来所推崇的标准,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再比如在学习《苏武传》时,学生在阅读全文后,让学生通过抓细节来认识历史上的苏武,感受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学习忠于历史事实的责任感,以史为鉴,让青少年传承文化知识,更要传承民族精神,感知到苏武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精神和情操,并在阅读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文章,可以慢慢引导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二)开展课外阅读,提升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选择的文章只是浩如烟海文学作品中的一小点,学生通过阅读语文教材文章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这需要学生去阅读更多的、广受称赞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明晰作品好坏。而课外阅读就是高中学生选择的方向。不过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时,需要为学生挑选他们感兴趣的、阅读价值较高的文学名著。

比如流传至今的四大名著《水浒传》《红楼梦》等,在人教版高中阅读中都有节选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布置作业,就四大名著其一花一周时间阅读一部分,并在自习课上开展阅读心得交流分享会。学生们就这一周阅读的名著谈一谈故事主线、出场人物,最喜欢哪个人物、原因是什么等等。通过分享学生们一来能够锻炼自身的沟通交流和总结提炼能力,二来也能听取其他学生的感悟,进而对其他名著产生阅读兴趣。当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接受各种知识熏陶后,就能分辨文學作品好坏,能谈论几点自己的看法,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如《红楼梦》中,学生在阅读后摘录下葬花吟后,在对文字理解赏析过程中,学生欣赏了“以花喻人”,理解文章中“花落人亡”的悲惨结局。此过程中学生理解了《红楼梦》各悲惨人物的归宿,在深层阅读中品味文章情感,以此在理解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拥有欣赏、传承、发扬的能力素养。

(三)古诗辨析,提高学生鉴赏素养

古诗鉴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能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带领学生明确阅读内容、优美词句、表现手法、品读人物等,通过细细品读、评价辨析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在评价练习中有效表现学生自身的态度、情感等,提升高中生的鉴赏能力。

如以“景”为例,教师可结合《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三首诗,引导学生辨析三首写景中的词句描述。比如《秋兴八首》中的“枫树林”“巫山巫峡”等;《咏怀古迹》中的“群山万壑”“紫台”等;《登高》中的“秋风”“猿猴”等。教师即可再次引导学生就诗词的创作背景、诗词结构、诗词表现手法、创作意境等等去总结归纳,辨析三者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辨析中细细品读故事用词和背后的情感,此过程有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

(四)深入教材,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为了促进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传统文化内涵。在语文教学中,教科书是学习的基础,编者在编写教科书时会专门选择一些反映传统文化内涵的阅读内容。教师应更深入地研究阅读教学,这就需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尽管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与以前相比有了显著提高,但依靠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无法更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内涵,教师仍需发挥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考虑渗透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结论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实际教学中,进而在实现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霍彦武.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刍探[J].成才之路,2020(3):28-29.

[2]张利萍.分析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学周刊,2020(5):33.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