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化人伦:广州地区传统建筑的历史故事题材壁画研究
2022-03-06许隽协
□许隽协
文章以广州地区传统建筑中的历史故事题材壁画为研究对象,对其绘画技法、风格等方面进行归类与分析。从艺术风格与精神内涵来看,广州地区传统建筑中的历史故事题材壁画有明显的“文人化”倾向,这得益于该地区浓厚的文人氛围。传统建筑壁画与民间各社会群体有紧密的联系,蕴含着深刻的民间社会文化内涵,承载着广州地区珍贵的历史记忆。
清代以来,中国传统卷轴人物画在题材内容与风格形式等方面逐渐单一化,发展似乎趋于停滞。但在民间各地区,壁画、年画、工艺雕刻等艺术,题材众多,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了解民间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作为广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广州地区传统建筑壁画中的人物画数量极多,创作年代多为清代后期,题材以民间神话传说、文学戏剧故事、历史故事等为主。从题材内容来看,文人、隐士、宣扬诗书礼仪、得道升仙、求取功名等都有涉及。
广州地区传统建筑壁画的人物画题材主要有三种来源,即民间神话传说、文学戏剧作品和历史故事。来自民间神话传说的人物画大都有着极为明确的创作意图——向人们展示得道升仙之后的仙逸生活,这尤其体现在“八仙”题材的壁画创作中。广州传统建筑壁画中的“八仙”题材多为“八仙醉酒”“瑶池耍乐”等主题,表现一种自在逍遥的生活状态。来自《梦溪笔谈》《神仙传》等文学戏剧的人物画作品,则传达出与前者相似的创作目的,如“四相”与“叱石成羊”主题人物画中,人物形象多被美化或神化,表现出一种超现实的传奇性,引发观者对得道成仙的向往。相较于前两者,历史故事题材壁画多有翔实可靠的现实来源,人物、事件具有一定的史实依据,富有教化意义。因此,从数量上看,前两种壁画在广州地区主题性建筑壁画中占据主要地位,但从内容上看,历史故事题材在研究民间思想方面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历史故事题材壁画的类型
明清以来,广州地区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如东皋、南园、西园等诗社曾吸引众多文人雅聚,谈诗论道。在此背景下,广州地区壁画家多具备一定的文人修养,他们追摹文人绘画中的某些特质,从而使该地的建筑壁画表现出强烈的文人化倾向。因此,广州地区传统建筑中有大量的文人雅士题材壁画,又以王羲之、陶渊明、李白、米芾等文人形象最为常见。
在主题的选取上,“王羲之白鹅换字”“陶渊明赏菊”“东坡赏荔”“李白醉酒”等格外受到画师青睐。龙洞村景祚樊公祠中的《白鹅换字》,描绘了书圣王羲之以书法作品与一名道士换取白鹅的故事。画面中王羲之与道士正在交谈,身后书童抱着一只白鹅,人物与动物刻画得自然生动。大石镇官坑村德光麦公祠的《白鹅换字》在画法上趋于简略,画面中道士正在看字,两人的书童守着白鹅相互交谈,仿佛双方刚刚完成“交易”。这一题材的流行体现出广州本地家族对子孙辈习写文字的重视。此外,东坡赏荔在广州地区传统建筑壁画中更是常见。在黄村街道江夏社区华夏古庙的《东坡赏荔》中,图中桌上放有一盘荔枝,苏东坡手持羽扇,众人坐在他的周围,似在讨论荔枝的鲜美。这些文人雅士题材或是致力于表现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推崇文人的高洁品格,或是表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反映广州地区壁画的独特价值。
与文人雅士题材有异曲同工之处的是隐逸题材的作品,如“竹林七贤”与“商山四皓”。长洲村金花古庙一进天井右卷棚处有一幅杨瑞石创作的《嵇琴阮啸》,画面中嵇康正垂首抚琴,盘腿而坐,他正面朝向观众,神情专注。嵇康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书童,二人看向嵇康及其手中的琴,似在欣赏传说中冠绝于世的《广陵散》。画中阮籍侧卧,他一手垂于膝盖处,一手撑地,流露出恣意洒脱的魏晋名士气质。“四皓”是指秦汉时期东园公唐秉、甪里先生周术、夏黄公崔广和绮里季吴实,他们在秦始皇时期任博士官,因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不满,遂辞官隐居于商山,由此而得名“商山四皓”。埔心村庆一汤公祠、群星村南约石街湛怀德祠均有《商山四皓》,两幅壁画皆着眼于“四皓”闲散自在的隐逸生活状态。
广州地区传统建筑壁画的历史故事题材并未止于对文人雅士和隐逸生活的关注。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仕进与隐逸看似矛盾,但在长期儒道互补的中国古代社会,出处之念几乎内化于每一个士人之心,并纠结于他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成为一个强大的文化基因。”发奋读书求取功名也始终是重要的人生目标,“五桂联芳”便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五桂联芳”又名“五子登科”,叙述的是后晋五代时期幽州人窦燕山,其人正直善良且教子有方,五个儿子皆学有所成,金榜题名。文冲村陆氏大宗祠中有一幅黎蒲生创作的《五桂联芳》,描绘了窦燕山同五子在庭院中读书的场景。画中一个少年正双手拿书看向父亲,窦燕山右侧的两个少年手持长卷,似在讨论书中内容,人物身边皆环绕着经卷,营造出书香氛围,意在强调教育和读书的重要性。此外,“渔樵耕读”“义方教子”等题材在广州地区传统建筑壁画中也数量极多,可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人生至理在岭南地区深入人心。
在广州地区传统建筑历史故事题材壁画中,仁人义士题材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尤以“风尘三侠”最具代表性。“风尘三侠”分别指李靖、红拂女、虬髯客,三人侠肝义胆,志同道合,遂结为兄妹,被后世并称为“风尘三侠”。这一题材显示了广州地区对仁人义士的推崇,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作用。嘉禾街联边村坚祖彭公祠的《英雄相会》(即《风尘三侠》)着眼于三人告别时的情景,刻画较为简略,仅简要勾勒出人物衣纹与面部五官轮廓,以大面积敷色的方法充实画面。画面中虬髯客一脚踩在马磴上,正准备起身出发,他望向身后的李靖夫妇,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沙湾镇西村南川何公祠的《风尘三侠》,刻画较为细致,表现了萧瑟寒风中李靖、红拂女和虬髯客相遇的场景。整体看来,这些作品在画法上多采用双钩填色,用色鲜亮,人物造型生动。画面中山石的刻画也以线为主,皴笔较少,风格质朴,或与壁画媒材粗糙的特性相关。
二、历史故事题材壁画“文人化”的复杂征象
明代陈洪绶、崔子忠等开中国人物画之新风,并受到民间匠师们的青睐。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创新派画家,在题材上关注更广泛的现实生活,在技法上以线塑造人物形象,充满动势,创造了一种雅俗共赏的人物画样式。至清末民初,以钱慧安、任伯年、吴友如等为代表的人物画家继承前人绘画成就,不仅在文人画家群体中产生了较大反响,其技法、风格对民间美术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广州地区传统建筑壁画中,可以清晰地见到陈洪绶、钱慧安、任伯年、吴友如及民间年画的影响。
钱慧安以顿挫有力的线条勾勒人物,以新颖的构图方式打破传统的对称式构图,变浓墨重彩为清新雅淡,时常结合西方写实法进行人物画创作,令人耳目一新;任伯年准确表现人物形象与物象质感的高古游丝描、钉头鼠尾描、铁线描等线描方式;吴友如在《点石斋画报》中连环画式的构图方式;这些都在广州地区建筑壁画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如关塘村陈氏凤高祖祠中的《米芾换画》,描绘了米芾以仿品偷换戴嵩《牛图》真迹的事件。这件作品线条形式虽然较单一,但流畅有力,衣纹排叠遒劲,人物神态生动自然,画面内容丰富。
如上文所述,广府壁画家们在学习文人画样式的同时,总是出于本能地追求人物的生动逼真、物象的丰富和场景的现实性氛围,因此,在壁画创作“文人化”的过程中,展现出一种民间美术自身的独立性和文人画中罕见的世俗感。例如,著名的隐士题材“商山四皓”,在广州地区传统建筑壁画和传统卷轴画中都十分常见,但壁画师们并未将目光放在对出世状态的描绘,而是将其“世俗化”,呈现为一种普通人的理想化人生状态。在埔心村庆一汤公祠的《商山四皓》中,“四皓”须髯花白但面部红润,精神矍铄,人物形象如同桃花坞年画中的福禄寿等仙人形象;壁画中还有题诗,“十载攻书向学堂,果然富贵出文章。鳌头涌起千山动,科甲生成万里香。”由此可见人们对世俗功利的渴望。类似情况也出现在其他题材中。如珠吉街道珠村梅隐潘公祠的《七贤图》,作者运用鲜亮的敷色和顿挫的线条刻画了七贤在竹林中弈棋、交谈的场景,十分热闹。这件作品用墨用色均较为浓重,衣纹用铁线描和钉头鼠尾描绘,显然是一个普通的文人雅集场景,并无隐逸的超世之感。
三、历史故事题材壁画的社会学意义
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统计,广州地区的建筑壁画现存有上万幅之多,但多存于祠堂、庙宇等具有特殊民俗文化含义的建筑之中,鲜少出现在一般的民居中。在这些特殊的场域里,建筑壁画是创作者表达人生理想和对世界认知的途径,具有与祠堂、庙宇等同样的社会文化意义。
首先,传统建筑壁画在宣传忠义等传统伦理思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古代传统社会中,以刚性法律为基准的“法制”与以柔性社会道德规范为核心的“人治”兼而有之。在广州地区建筑壁画中,宣传传统忠义孝廉等思想的历史故事画受到重视。如在“四皓”题材的历史故事画中,“商山四皓”主题壁画多着眼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士精神,而“四皓归汉”主题则表现了隐士出山辅佐贤君的凌云壮志,与“三顾茅庐”题材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题材指向了不同的人生哲理,其所蕴藏的精神内涵旨在为观者指引人生方向,以起到教化作用。
另外,传统建筑壁画还体现了特定区域内民俗文化中的审美偏好。“民俗存在于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中,个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会赋予民俗以形态、意义和存在。”从地理位置来看,岭南远离中原,在地域上较为封闭,但随着多次移民潮带来的文化冲击,这种地域性文化兼容并蓄,成为一种开放型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广府文化形成了开拓创新、重视传统和注重实干的特点。
人物故事画趣味性强,寓意深刻,在广州传统建筑壁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画师虽然在题材、技法和风格上力求对卷轴画的效仿,但由于绘画技术和壁画媒材的限制,常常出现人物、动物造型比例失调、用线用墨不够生动、缺乏变化等问题。甚至由于过于遵循特定风格、粉本或模板,还出现了人物造型模式化、造型雷同等现象。此外,从数量上看,广州地区传统建筑壁画中表现祥瑞、寓意吉祥的作品远多于历史故事画,这是壁画所承载的沟通祖先、寄托人生理想的功能使然。此地的宗祠、书舍等传统建筑本身便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这种意义又被进一步延伸进壁画中,赋予了建筑壁画诸多现实意义。在历史故事题材壁画中,创作者通过对文人、隐士、读书、义士等主题的灵活表现,运用“文人化”手段,丰富了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
作为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地区传统建筑壁画家在创作中出于本能地关注现实生活,将文人画形式世俗化,保持着民间美术稚拙、天然的特征,使其能够持续焕发活力,这正是广州地区传统建筑壁画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