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和声学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2022-03-06郝丹丹

艺术家 2022年12期
关键词:高师师范院校声学

□郝丹丹

从20 世纪初西方作曲技术理论被引入中国后,和声学这门课程就成为我国高等音乐院校较重要的音乐理论课程之一。在音乐教育事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和声学教学显然有些“守旧”,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随之出现且并未被解决,同时专业音乐院校与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是大相径庭,导致高师和声学的教学目标模糊不清。鉴于此,本文以当下高师和声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从高师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和声学课程的特点与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对目前高师和声学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对完善高师和声学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些许参考。

一、和声学在中国的发展概述及重要性

(一)通过翻译引入西方和声理论阶段

在西方作曲技术理论被引入中国后,关于和声学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早期大部分为直接翻译的西方音乐理论技术著作。如缪天瑞翻译P.该丘斯的音乐技术理论系列著作——《音乐的构成》《和声学》《曲式学》《曲调作法》《对位法》,贺渌汀翻译的E.普劳特的《和声学理论与运用》,朱世民翻译的由斯波索宾等四人合著的《和声学教程》,郑英烈翻译的罗伯特·米德尔顿的《现代对位及其和声》,罗忠镕翻译的保罗·兴德米特的《传统和声学简明教程》,张洪岛翻译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和声学实用教程》,赵沨翻译的普雷斯顿·瓦雷·奥瑞姆的《和声的初步》。

(二)自主编撰和声理论阶段

在直接翻译西方作曲技术理论著作的同时,一批中国音乐学者开始结合自身研究内容进行大量“创新性”的和声学研究并著书立作。具有代表性的是萧友梅编写的《和声学》,陈洪的《对位化和声学》,桑桐的《和声的理论与运用》,吴式锴的《和声学教程》,张肖虎的《和声学学习新法——乐曲写作与分析指导》,黄虎威的《转调法》,秦西炫的《欣德米特和声理论的实际运用》,戴定澄的《欧洲早期和声的观念与形态》等。

(三)中国民族和声理论阶段

20 世纪80 年代后,和声学理论在中国朝着“本土化”“民族化”的方向发展,且不拘泥于西方传统和声范畴,出现了许多近现代和声和中国民族和声理论著作。如黎英海的《汉族调式及其和声》,童忠良的《近现代和声的功能网》,汪成用的《近现代和声思维发展概论》,沈一鸣的《和声学新编》等。

(四)和声学在音乐专业中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是借鉴西方音乐学院课程体系,其中和声课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重要、关键程度不言而喻。和声学如同其他的作曲技术理论一样,都是理论家从大量实际作品的听觉经验中总结、梳理出来的具有一定共性的音乐写作手法与组织方式,它是从感性的体验中抽象出来的理念方法,能够反过来为创作实践提供指导。

从音乐专业学生角度来说,无论声乐还是器乐专业方向,要深刻理解音乐本体是如何构成的,学习和声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同样也需要通过和声的学习来完善音乐教学上的各种必备能力。

二、高师和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教育者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学生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薄弱

随着高校扩招,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考生人数也急剧增长,大部分音乐专业学生仅仅只是通过短期集训学习“应试型”的音乐理论知识,对许多乐理知识只知做题方法并不理解其理论含义,且知识掌握不扎实,对不同调式内音程及和弦的反应速度极慢,对旋律的调式和结构缺乏判断。这导致其在和声课的学习中跟不上教师的思维,上完一堂课后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失去学习兴趣。

2.学生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好的习惯和方法可以适用到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和声课也不例外。和声学本身是一门理论性强的课程,音乐这门学科给大众的刻板印象是属于表演类的,众多音乐专业学习者“重演唱演奏轻音乐理论”一直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当前,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声理论的习惯和方法。

(二)教育者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和内容过于单一

大多数和声教师在课堂上习惯只选用讲授法、分析法,授课内容局限于四部和声连接的规则,过于“纸上谈兵”,从而忽略了理论联系实际,导致学生只知做题不知如何运用。

2.知识结构未及时更新

国内高校和声学课程内容范畴主要是西方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时期内的和声理论,大部分和声教师授课只专注教材内容,忽略了当下学生所喜爱的音乐内容,无法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3.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教学目标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教学目标一定不同。而部分师范院校的和声课教学内容与专业音乐院校并无不同,对师范生的培养没有起到积极作用。

三、高师和声学课程教学实践的策略探索

(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明确和声学教学目标

师范院校对音乐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在专业层面是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演唱(奏)、即兴伴奏与弹唱、合唱指挥等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学科教学能力、教材分析能力、音乐教学设计能力、教育教学组织能力等,为将来能够成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打下基础。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阐明了音乐学科的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4 类艺术实践,涵盖14 项具体内容……其中通过“创造”,学生可以对音乐及其他各种声音进行探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开展即兴表演和音乐编创活动,表达个人想法和创意,提升创意实践素养。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标准》对高师和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清晰的规划,如学生能比较系统地理解基础和声的理论及其应用,能分析一般中外音乐作品及合唱作品中和声的运用手法,掌握初步的音乐编创技能,为即兴弹唱、歌曲伴奏及有关理论作曲技术课程的开展打下基础。

(二)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在上述众多和声学理论著作中,被我国音乐院校始终“青睐”的和声学理论著作就是来自苏联斯波索宾团队所编著的《和声学教程》。这本教材经过几十年的“洗礼”,多次被国内专家学者批判,认为其中有些条条框框规定得过于机械,虽有易于掌握之优点,但若处理不好会导致因循守旧。此教材从学术上说把传统和声归纳得科学,缜密,井然有序,阐述得合理透彻,丝丝入扣,为这一门音乐科学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从教学上谈,该书循序渐进,章节合理,法则严格易掌握,要求明确易记忆,是初学和声者极好的向导。但是针对师范生来说,内容有些过多,且根据教学目标缺少了部分所需内容。我国音乐学者也根据国内音乐现状需要编著了不少针对师范生的教材,如2005 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杜晓十教授主编的《和声学》,该教材内容简洁,对和声知识的涵盖面广,易于师范生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又如,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祁光路主编、桑桐为艺术总顾问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声通用教程》,此教材分为一、二两卷,专门为师范生编撰且和声理论知识精简,又增加了师范生所需要的为歌曲配和声、中国民族调式和声、合唱写作基础知识及近现代和声的章节内容。此教材内容编排简洁精练又博采众长,知识浅显易于师范生掌握运用,方便教师根据学情灵活进行教学。

和声分析是和声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师范生也尤为重要。但是大部分师范院校常见的谱例分析都是来自吴式锴编著的《和声分析351 例》,这本是中央音乐学院系列辅助教材,适合理论基础深厚的专业院校学生学习,其中内容也多为西方作曲家作品且有部分作品并不为人熟知。师范生对和声的分析应紧扣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所出现的音乐作品,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做好铺垫。

(三)结合学情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和声的教学内容是以西方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这一时期的和声理论为主,缺少了近现代和中国民族和声知识,导致学生在实践中遇到这类旋律无从下手。同样,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也不仅仅只是西方古典主义音乐,中国民歌、地方戏曲、世界音乐等作品比比皆是。因此,在师范院校的和声学课堂上加入近现代和声与民族和声的理论知识迫在眉睫。

《课程标准》中有“编创活动”的内容要求,而学习和声的目的除了理解、分析他人作品,也可以指导音乐创作,这就为学生成为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了现实可靠的保障。合唱的编创在众多音乐作品形式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有效和可行的途径,编排合唱也是中小学音乐教师不可避免的工作。因此,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和声理论基础之后,教师可适当加入合唱习作的学习,并要求学生进行实践。

自弹自唱也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这就要求和声课的教学内容与钢琴伴奏相互融合,让学生掌握如何为歌曲配和声。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和声理论后,教师要由浅入深地适当加入伴奏音型的内容,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结合学情丰富教学模式

传统的和声教学模式主要是讲授为主,练习为辅。一堂和声课首先是讲授新和弦的构成、特点及运用的规则,举例示范后让学生练习,接着分析与之相关的谱例。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枯燥无味,还会让学生成为只会做题不会实践的“赵括”。要想改变这一教学模式,教师就需要理论联系实践,将课程与课程相互渗透、融合。以和声与视唱练耳课程的融合为例,在学生完成习题后,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一位学生的习题分声部视唱,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视唱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及时听到自己的“作品”,感受真实的和声效果。这样理性的和声知识与感性的声音效果相结合,既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和声的积极性。

处在21 世纪信息化时代,教学模式可与信息化相结合。当前与音乐相关的软件不胜枚举,编曲软件、打谱软件都能够在和声教学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加强学生和声听觉训练的另外一种方法就是键盘练习,这是多个和声教材中课后习题都有的一项作业内容,这就充分说明键盘练习的重要性。而师范院校的和声课大多为大班教学,课时设置很少,一周两节课的课时设置无法满足学生课上进行键盘训练的需求,因此,分小组进行键盘作业回课的方式也是十分可行的。

翻转课堂是来自美国迈阿密大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使用视频软件录制PPT 授课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在课堂上则针对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问题辅导。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课时设置不够的和声学课程。在学生掌握了前几章的基础理论知识后,教师就可以灵活地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便在课堂上能够尽可能多地为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高师和声学课程对师范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师范院校和声教师如何上好这门课,培养出理论与实践能力同时具备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是每位高师和声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在和声教学中,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夯实学生的和声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听觉实践能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适当借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结合中小学音乐教材内容,完善高师和声学课堂教学模式,顺应当代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高中华民族的基础音乐文化素质,是每位师范院校和声学教师的共同使命。

猜你喜欢

高师师范院校声学
爱的就是这股Hi-Fi味 Davis Acoustics(戴维斯声学)Balthus 70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Diffusion谈谈声学处理中的“扩散”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Absorption谈谈声学处理中的“吸声”(二)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Absorption 谈谈声学处理中的“吸声”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