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对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研究
——以福建某高校为例
2022-03-06张玉林
□张玉林
当今时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及中华文化的归属意识就是强化其民族认同感。中国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研究推广中国舞可以深化大学生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使其由认知产生认同,由认同产生文化自觉,再由文化自觉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所以,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拓展中华文化传承的意义更为深远。
舞蹈作为人类文明活动中最早发生的文化现象之一,绝非一种单纯的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是一种以群体的身份认同为核心,以自我价值实现为目标的一个以民族文化记忆和传承为有效载体的特殊文化形态。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及知识阶层代表,他们的文化取向影响着国家、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因此,以中国舞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不仅是立足文化的立场及态度的思考,还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中国舞的概念
中国舞是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族舞、民间舞的一个“泛称”。无论中国古典舞还是民族民间舞都是源于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饱含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无论民俗舞蹈还是雅士舞蹈,无论舞蹈文化还是舞蹈审美,这些舞蹈文化现象都与各民族的民风民俗相融合,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民族地域文化,是对各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具体体现。
(二)文化认同
人类在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及劳动中创造、发展了文化,又在对文化的倾向共识与认可中产生了文化认同。因此,文化认同也表现为对文化的归属意识。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不同种族的文明在全球化中交融互通,这样的交流促使个体、民族、国家走向更广阔的发展天地,与其他不同文化产生了更多的联系。
(三)民族文化认同
民族文化认同主要是指民族成员对该民族主体文化的归属意识。本文所界定的民族文化认同,主要是针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而言。它是一种观念,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同时也表现为对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而成的优秀文化的强烈归属感、认同感以及坚守、维护。
二、中国舞的民族文化价值
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和古典戏曲文化、中国传统审美意念“龙族文化”的精髓与书法绘画的交融,阴阳太极、八卦、易经等民族文化的渗透,这些都赋予中国古典舞厚重的文化底蕴。民族舞蹈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体系中带有原始印记的子文化,是对民族精神、性格及艺术文化内涵的具体再现。从中国舞蹈艺术的交流与衍进来看,其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环中舞蹈文化圈”,如朝鲜族舞蹈、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乐舞舞蹈、藏族舞蹈、花鼓舞蹈、秧歌舞蹈等。独特的“环中舞蹈文化圈”使中华舞蹈不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鲜明的地缘特征,还在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中保持了民族信仰、民族风骨、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自信。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形成和历史传承、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审美情趣和舞姿风韵。这些华夏古老的多元舞蹈文明在中华多民族的生息繁衍中始终起到了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的重要载体作用。中国舞饱含了不同舞种积淀下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成因,青年学子能够通过学习中国舞逐步吸收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隅,并能以此维系民族的发展。
三、大学生对中国舞的认识及兴趣现状调查
本文主要针对某高校非舞蹈专业的大学生对于中国舞的兴趣及了解程度,通过网络电子问卷进行调查。据统计,共有500 人完成了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喜爱的舞种一题有68.82%的大学生选择了中国舞,61.18%的大学生选择了街舞、爵士、韩舞,相比之下中国舞略胜一筹。从数据上看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有学习过中国舞,并且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现出对学习中国舞的强烈兴趣,说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舞蹈是接受、喜爱且乐于学习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大部分学生对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就算参与过中国舞学习,但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太了解的。大部分学生认为了解途径匮乏且受到外来舞蹈的影响,如韩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舞传播造成了影响。
结合以上调查结果,大学生对舞蹈艺术有天然的兴趣,对传统文化也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对中国舞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但是由于可接触的途径太少或是条件限制,大学生在参与行为上十分欠缺,这种欠缺导致了他们对中国舞的认知较少,能力较弱。
四、中国舞对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时代意义
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民族尊严的维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不强是确实存在的问题,依据大学生的特点,使他们形成与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符合的文化价值认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在这个时代,不同文化高频率、多渠道、大空间传播,这就导致民族、国家的文化边界在时空上变得模糊或者更加清晰甚至对立。其中,文化融合和对立的一个重要基点就在于文化认同。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存在着一种较为发达、先进且基于强盛的民族及物质文明上的主体性文化。对主体性文化的认同体现了各族人民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意识。而舞蹈艺术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它承载的正是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原本与我们的生活生命相联结、相融贯的传统文化在时代浪潮中渐渐被冲刷,大学生受到现实环境与社会思潮的影响,或是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弊端的束缚,以及互联网传媒的不良影响,出现了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那些古老久远的故事要想继续在青年一代身上书写,只有增强大学生群体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才能使中华文明永葆生机与活力,使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社会责任感得以彰显。
民族文化也能够在接触、交融中获得认同。在世界对话的窗口中,中国舞蹈艺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媒介角色。在全球化、现代化浪潮扑面而来的今天,互联网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所谓的“脱域化效应”。互联网可以随时将全世界任意角落发生的事件展现在世界各地人们的眼前。网络媒介使外来的文化价值观念更加深入大学生的精神层面,会对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如在大学生群体中,许多人对各种韩舞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日常生活中也掀起一阵“女团”风。不仅如此,国内各大综艺也竞相模仿韩国出品“唱跳组合”,对传统文化认同的淡化使青年人认同外来文化。在各种文化的影响下,保持本民族独立性,防止文化认同的迷失十分重要。
全球化的文化交融使很多民族的传统社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瓦解与分裂,传统价值观的丧失导致人们民族认同的迷失。根据对大学生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交流行为取向的调查结果,大学生会对外国人介绍本民族舞蹈的人数相较于对非本民族人介绍民族舞蹈多出百分之四十,相较于对于自己不同民族的朋友们,大学生更愿意把民族舞蹈看作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向外国人介绍。在国家与民族的双重视域下,面对外国人时,这种认同的情感更加强烈。这样的双重认同互为补充,使大学生在面对外国人时,民族自豪感和对民族舞蹈认同感都更强。
五、利用中国舞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策略
(一)发扬新媒体“兼容并包”,加深大学生对中国舞的认知
新媒体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大场域,广域、丰富、多元的文化相互交织、交融、交汇、交锋于此,大学生在新媒体矩阵中有着明显的群体优势和对新媒体的娴熟运用技术。新媒体技术与舞蹈融合共同产生单一个体难以表达的新内容,舞蹈传播的内容也因为新媒体技术的介入而有了新的灵感和体现。最近爆红的一档节目《舞千年》因其新颖独特的制作手法以及通过与哔哩哔哩播放平台合作,吸引了大批大学生观看、讨论。《舞千年》全面而细致地展示出华夏舞蹈文明之美,挖掘超脱于舞蹈之外的历史文化。该节目使观众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桎梏,回到了中国历史上四大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盛世,不仅能沉浸式地观看舞蹈节目,还能看到该舞蹈所产生的时代与文化背景。在网上热议的评论中,不乏大学生们的好评、热评。《舞千年》让中国古典舞走出殿堂,动人的中国故事借由舞蹈的形式走进青年观众心中,传统文化焕发出撼人心魄的魅力。这样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大学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情感也是民族认同在人们情感世界的一种表现形式。依据大学生的特点,使他们形成与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符合的文化价值认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大学生也是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主体与主流,这也要求当代中国舞蹈艺术将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的传统文化创新性地展现出来。
(二)中国舞蹈文化自信的树立与文化输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要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国舞涵盖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历史长河中多民族的典型舞蹈与新时代创造的经过舞台化、人民化、革命化的古典舞作品艺术。中国相较于其他国家,有着自己的优越性。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我们即使不走出国门,也能触及多元的舞蹈形式。目前,中国舞已有明显、强烈的民族特性,饱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规范,也有着鲜明的地缘特征和无法替代的艺术魅力。
民族认同是民族心理的前提,民族心理是民族认同的结果。民族文化认同会引发人们的种种心理活动。在与异族的接触过程中,民族自尊、民族自豪感、民族歧视等心理会出现。正如前文调查显示,我们在向外国人介绍本民族的舞蹈,无论他们有什么反应,这都是在激发我们的认同心理。如果外国人表现出肯定和赞赏的态度,我们就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如若相反,也会下意识地为自己的文化解释,思考产生差异的缘由,这样的思考其实就是文化认同中的划分“我们”和“他们”边界的过程。文化输出与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相辅相成,越来越多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孔子学院、国侨办,化身文化使者,远赴海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富有独特艺术魅力与中国特色的舞蹈节目,总能受到国外观众与媒体的高度关注与赞赏。用文化的对外输出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可以说是十分符合时代背景与战略规划的对策。
(三)推进高校中国舞社团的建设
当今各所高校的舞蹈社团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为青年学生提供了良好平台。组织号召学生参与中国舞社团活动,既可以使其体验民俗风情,了解地域文化,又可以提升其个人修养和审美情趣,可谓一举两得。鼓励舞蹈专业学生参与其中,以“专业”带动“非专业”,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高校社团的多元化职能,帮助大学生实现角色转换,还可以通过教学交融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多民族文化的和而不同,这正是高校社团的活力和魅力所在。在社团活动中,学生不能停留在舞蹈作品的动作学习上,更应深入走进作品背后的故事。它的历史发生与文化积淀都是社团活动交流中积极探讨的素材。社团应成为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成为其他专业学生涉猎舞蹈领域的窗口,打破专业壁垒,打开学生民族文化认同之门,用“传统的身体”和“文化的身体”,重拾古典文化的集体记忆,或探寻集体无意识的身体印记,立足传统的“再造传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归属感,从而增强其民族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中国传统舞蹈艺术饱含深情地从历史长河中走来,激发了民族文化的创造力,使其重新焕发生命力。将中国传统舞蹈艺术作为媒介,以此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