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转折开启历史新时期
2022-03-06王炳林
文/王炳林
1979年元旦,邓小平作为1978年度世界风云人物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
这本全美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刊,以极强的敏感性和48页的超长篇幅,介绍了邓小平和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文章惊叹:“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能让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极短时间内来个180度大转弯,就如同让航空母舰在硬币上转圈,难以置信。”
打开中国改革开放大门,实现中华民族“大转弯”的会议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发言不定框框,要求大家“放开讲”
1978年12月18日晚上8点,北京京西宾馆第一会议室灯火通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里隆重开幕。出席会议的有中共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共290人。
全会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同时审议关于农业问题的两个文件和1979年、1980年国民经济计划安排,讨论人事问题和选举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由于中央工作会议已经开了一个多月,各地区各部门还有大量工作亟待去做,所以中央政治局决定十一届三中全会只开5天。
因会期紧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采取了集中阅读文件的办法,只在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开了大会,其余3天都是分组会。同中央工作会议一样,三中全会也是分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个组讨论。由于会议对发言不定框框,不加限制,要求大家“放开讲”,所以与会同志没有顾虑,讨论得很热烈。
据京西宾馆的退休老职工们讲,当年为了让大家畅所欲言,服务员都不许进入会议室,谁想喝水就自己去倒。秘书也不让听会,都站在会议室外面的楼道里。
3天分组讨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中央工作会议形成的文件,尤其是邓小平等领导人的讲话;二是对工作重点转移、“两个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平反冤假错案等问题,继续发表意见;三是讨论人事变动问题。
因为有了前面36天的充分准备和共识,所以三中全会的讨论虽然热烈,但不再有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激烈争论和尖锐批评。对于人事变动,邓小平几次跟各组召集人谈话,都谈到“只进不出”或“只上不下”的原则,这一原则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在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得热烈而高效,非常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1978年12月22日晚7点30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西宾馆举行闭幕会。
伟大的历史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系列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决策,解决了若干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农村改革的新征程。全会强调,对农民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这对启动农村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幕。
全会解决了一些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完成了若干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全会遵循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审查和纠正了对彭德怀、陶铸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对这些重大案件的平反,为后来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创造了条件。
1978年12月23日晚上8点,全国人民在广播中听到了全会公报全文。24日,登载公报全文的报纸在各地销售一空。
广大干部群众精神振奋、情绪高涨,有的同志赋诗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说:“听罢公报泪盈眶,多少热血谱新章。‘天马’‘四害’昙花现,民主法制与天长。历史经验永汲取,实现四化凯歌扬。”
当时,三中全会有关文件还没有公开,公报在第一时间向国内外透露了全会的基本内容,成了人们了解三中全会的唯一窗口,成为时代巨变的重要风向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结束了“左”倾错误长期干扰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我国从此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