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内部技巧在影视配音中的运用探析
2022-03-06吴亦婵
□ 吴亦婵
影视配音是配音演员用声音和语言在话筒前塑造和完善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创造性工作。[1]播音主持是广播、电视、互联网节目中播音主持创作主体通过有声语言和副语言所进行的传播活动。[2]影视配音与播音主持是两个不同的行业,前者是幕后工作,主要任务是塑造角色,后者是台前工作,主要任务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但是两者最主要的创作手段都是有声语言,即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而言,两者都属于有声语言创作的范畴。
对于影视配音而言,角色的塑造要求配音演员充分调动情绪,融入角色,贴合人物。而内部技巧是播音主持创作的核心理论之一,是为创作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而服务的。配音演员在配音时正确应用播音主持的内部技巧,能更好地理解剧情背景,把握角色性格特点,调动自身思想感情,使人物角色“活”起来。
影视配音的创作特点
影视配音是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作,它是以忠实剧本和还原画面表演为目标,以文本和影视原片为创作依据进行的“三度创作”。
创作目的的独特性。影视作品是视觉与听觉的综合艺术,通过画面、声音、故事情节等来表现内容,主要包含电影、电视剧、动画等。影视作品视听合一的创作方式与故事性传播的形式,使影视配音不仅属于有声语言创作的活动,同时也兼具戏剧表演创作的特性,其创作目的具有独特性。有声语言创作活动是创作主体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把既定内容转化为有目的、有感情的有声语言作品,让观众入耳、入心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而戏剧表演创作活动则是通过演员的再创造来演绎剧作家创造的角色,演员要尽可能地消除理性对自身的支配,从而达到角色的感情状态。影视配音要打动观众必须依托于角色,打动观众的声音应是角色的声音,而非配音演员(社会个体层面)的声音,因而其显著区别于其他语言创作类型。配音演员将剧本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也是他们用声音扮演角色、塑造角色的过程。影视配音是以剧本转化和声音表演为根本,以有声语言再创造和角色塑造的完美融合为目的。
创作依据的双重性。有声语言创作通常以文本稿件作为创作依据,比如播音主持中电视新闻节目的有声语言创作,就是主播将文本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转化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稿件的制约,属于典型的“二度创作”。戏剧表演创作也是“二度创作”,演员以剧本为依据来扮演角色。而影视配音创作不仅受到文本稿件的约束还受到画面表演的制约,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称之为“三度创作”。
配音演员所依据的文本稿件是剧本,剧本是以人物角色的对白、独白、旁白为主,辅以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关系提示等舞台指示的文本样式。配音演员需要理解剧本,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故事情节发展、情感价值取向等,从而准确地深入了解剧作家笔下的世界。在此基础上,影视作品通过摄像机的拍摄将抽象的剧本具像化,演员和制作团队通过表演创作和现代影视技术把剧本内容具体、直观、鲜活地呈现在画面上,形成了影视原片(尚未进行声音要素加工处理的影视作品素材)。配音演员需要根据影视原片来进行有声语言的表演,画面中场景的变化、演员的表演等都会直接影响到配音演员的发挥,比如演员在演绎“着急”的情绪时语速会很快,那配音也必须加快语速保证口型的吻合,这种“对口型”的要求就是影视原片限制配音演员发挥的直接体现。
播音主持内部技巧在影视配音中的应用
影视配音创作目的独特性与创作依据具有的双重性,要求配音演员在应用播音主持的内部技巧时,必须基于影视配音的创作特点深入分析,灵活运用。内在语、对象感、情景再现是播音主持创作的内部技巧,对此加以应用有助于配音演员配音工作的良好开展。
内在语。“内在语是语言中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3]即内在语是话外之意、弦外之音。对于以剧本和影视原片为创作依据的影视配音而言,其内在语是剧本故事中需要暂时隐藏的剧情铺垫与伏笔,它存在于剧本语言与画面信息里。剧本以人物对话为主,突出故事脉络与戏剧冲突,能提供的内在语是笼统的、有限的、不完整的。很多细节信息隐含在具体的场景事物里,隐藏在人物的肢体语言、表情变化里,这部分内在语需要由影视原片来补足。影视原片直接构造出具象化的剧本场景,隐藏于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的内在语都能被摄像机清晰记录,并通过特写镜头被明显放大,配音演员可以通过画面呈现的信息来进一步捕捉内在语。
一、把握剧本的内在语。配音演员要想把握好内在语,首先需要以剧本为核心,广泛调查、收集、了解相关信息。可先从剧作家入手,剧作家往往有较为固定的写作方式,分析其写作特征,能更好地掌握剧本的内在语,然后进一步梳理其作品风格、态度情感、价值取向,这部分信息往往能帮助配音演员跳出剧本世界的局限,站在更为全面的角度来理解剧本。此外,还需深入了解剧本世界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以现实世界作为背景的剧本,只有认真调查了这些相关信息才能准确无误地理解人物的行为逻辑。剧本又区别于一般文本,具有内容繁多、信息量大、故事性强、矛盾突出、情节曲折多变等特点,其文本涉及所有类型的内在语。在把握剧本本身时,应格外关注寓意性、提示性的内在语,其中常常隐含着伏笔。人物的变化与成长、故事情节的转折与推进、情感的酝酿与迸发,都通过内在语来实现,可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配音演员应仔细、耐心、有意识地推敲揣摩文字背后所隐含的信息。
二、贴合影视原片的内在语。在影视原片中,最需要配音演员关注的内在语隐藏在演员的表演中。剧本是粗糙而抽象的,演员的表演将它变得细致而具体,配音演员需要根据画面表演来表达内在语,应格外关注演员与众不同的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演员刻意的呼吸起伏、肌肉的用力与放松都应在声音上有所体现。有声语言的内在语要与演员表演的内在语贴合,两者合二为一才能准确生动地让观众领悟到话外之意,否则就会表意不明或产生歧义。对于一些流量超过质量的影视作品而言,演员表演可能存在较大的缺失,这时更需要配音演员用声音来准确表达内在语,弥补画面表演的失位。
对象感。“对象感是创作者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映,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4]播音主持的对象感是以观众作为对象来界定的,而影视配音由于其创作目的的独特性,产生了不同的对象主体。
一、认识对白的两大主体。影视配音是依托于角色来打动观众,角色的语言主要是对白、独白、旁白,其中对白的比例最大。在录制对白时,配音演员主要和两大主体建立对象感。第一类是剧中对戏的角色,这类主体存在于剧本世界,属于虚拟角色。配音演员通过剧本与其进行心灵交流,通过影视原片与其进行实际的声音对话。要建立和剧中角色的对象感,配音演员就必须进入角色,走入角色内心。这需要配音演员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自己生活在虚拟的世界,“以假当真”才能解决好与角色的矛盾统一关系,做到想角色所想,做角色所做,自然地产生与对戏角色的对象感。第二类是对戏的配音演员,这类主体存在于现实世界,属于真实人物。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轨录制的出现和普及,许多影视作品的录音开始分期、分部录制。相比同期录音而言,这样降低了整体配合的难度,也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但对配音演员而言,分轨录制减少了大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对戏的双方难以直接感受到彼此的存在和反应。在配音时,需要建立以对戏角色的配音员为主体的对象感,才能确保双方在各展所长的同时,呈现出真实的交流感。配音演员应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彼此的声音风格、表达习惯等,从而形成一定的表达默契,确保配音时能够比较准确的判断出对方的声音反应。
二、找准独白的对象感。独白是偶尔出现的角色台词,在影视作品中角色直接表达的内心独白比较常见,它是以角色第一人称的口吻直接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在录制独白时,配音演员主要的交流主体是自己,但“自己”不是配音演员自身,而是角色本身,表达的是角色的内心思考。配音演员必须站在角色的角度,回顾角色的过往,体会角色的内心,才能使情感真实且浓烈。此外还需注意,独白是角色自己对自己说的话,这种话在很多情况下都带有一定的口语色彩,有时还会有感叹词,比如“唉”“天啊”等,要把握其表达语气的特性,区别于对话的语气。此外,独白虽然没有假设观众,但是它却将角色的意识直接展示给观众,观众似乎是角色内心深处渴求的倾听者与知己。配音演员也需要适当地建立以观众为对象的对象感,在配音时去想象这一群特殊朋友的存在,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表达角色的内心感受,也能让观众产生一种参与见证感,仿佛故事人物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现实和虚拟在和他们进行直接交流。
三、发挥旁白的作用。旁白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角色旁白,另一种则是解说词,影视配音主要是角色旁白。角色旁白是角色不出现在画面中,但是直接以语言来介绍、交代剧情或者发表议论的台词。它可以传递更多的剧情信息,表达特定的人物感情,或启发观众思考,起到解释或者铺垫剧情的作用。在录制角色旁白时不仅要代入角色,还要以观众为假想对象,充分发挥出旁白的作用。
情景再现。“情景再现是创作者以语言内容为依据展开再造想象,使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等在自己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的过程。”[5]情景再现是调动创作主体思想感情的重要技巧。在影视配音创作中,配音演员首先要以剧本为依据展开再造想象,但是剧本是以台词为主体,它缺少具体的描写与细节的人物刻画,能够提供的信息较为有限且缺少针对性。配音演员通过剧本进行情景再现只能产生一个大致模糊的联想想象,难以达到“过电影”式的画面再现,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是笼统的、不具体的、不准确的。影视原片却刚好弥补了以剧本为依据进行情景再现的不足,人物的一颦一笑都清晰地呈现在画面中,故事场景的一草一木也直观地展现在眼前,大到宇宙星河,小到细胞运动,所有的人、事、物都具体生动地出现在影视原片中,这是真正的“过电影”,配音演员很容易理清头绪并触景生情。[6]
一、设身处地进入剧本世界。当连续活动的画面播放出来时似乎已经不需要再展开再造想象,但实际上,配音演员在面对影视原片时感情虽然会随着故事发展而起伏变化,但并没有达到设身处地、情景交融的程度。配音演员身处现实的录音室里穿着自己的衣服,通过现代化的电子设备来观看原片,很容易以观众的角度观看原片,以旁观者的视角去见证故事的发展。因此,配音演员依旧需要积极调动想象、联想的能力,让自己设身处地地进入到剧本世界经历角色的故事,边“过电影”边产生相应角色的情绪和态度,然后自然而然地表达出角色的心声。对于一些脱离现实生活的影视作品,比如人神妖魔共存的玄幻题材作品,更要求配音演员有较强的情景再现能力,能够通过想象来把握非人角色的特点。在配音时,配音演员可以按照角色的动态特点辅以一定肢体活动,比如跳跃、转头、握拳、踉跄等,能更加容易入戏忘记身处的真实世界,全然进入到故事的情景中。
二、以影视原片为主要依据。在以剧本和影视原片为内容依据展开再造想象时,还存在一个矛盾问题,那就是配音演员会首先根据剧本来情景再现,脑海中会产生一个较为模糊的画面,但这个想象和影视原片所呈现的画面未必吻合。影视原片是演员和制作人员的“二度创作”,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他们的个人理解与感受,这种感受和配音演员阅读剧本产生的态度、感情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时就出现了一个矛盾:是以剧本为依据的情景再现为主,还是以影视原片为依据的情景再现为主。影视原片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时间,基本上已经定型,对后期配音更是起着直接的约束性,配音演员应该以它为主要依据来展开想象,这样才能呈现出声画和谐、人声合一的影视作品。
结语
有声语言再创作和声音表演的双重特性,赋予了影视配音独特的魅力。剧本和影视原片的双重制约,使影视配音创作与众不同。配音演员想要打动观众必须依托于角色,而播音主持内部技巧更是有助于其塑造角色。其中,内在语是配音演员理解剧本、把握角色的核心,角色的成长与变化通过内在语得以表现;对象感是引发态度、情感的中介,角色的内心需求通过对象感变得具体,人物对话也通过对象感变得和谐自然;情景再现是使人物角色“活”起来的前提,也是调动和表达角色态度、情感的直接手段。正确运用播音主持的内部技巧,有助于配音演员深入角色内心把握角色情感,更好地塑造角色的声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