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类综述式宣传片创作技巧
2022-03-06陈岩
□陈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依托报刊、广电新媒体主阵地和各大网络平台,迅速抢滩短视频领域,坚定不移加快主力军向主阵地进军,促进了政务类视频市场的蓬勃发展。主流电视媒体凭借成熟的摄制团队和长期养成的公信力获得先发优势,迅速在5-10分钟政务类综述式宣传片方向占据主场优势。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如何在这一领域创新传播方式,持续打造优质产品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综述式宣传片的界定
19世纪末,带有商业宣传目的宣传片已广为传播,1896年的《洗衣女》被认为是较早的商业宣传片。20世纪初,大量纪录欧洲贵族、政府要员外交和社会活动的报导式影片被看作是新闻宣传片的先驱。1903年,《一个伟大都市的形形色色》呈现了纽约的城市风情,塑造了纽约作为“世界大熔炉”的文化形象,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城市宣传片。1993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电影百科全书》将宣传片定义为“一般指直接服从于某种政治宣传任务的宣传画式短片”。这种界定基于狭义的政治宣传片范畴,带有浓重的时代背景。
在发展演变之中,宣传片形成了三个主要方向:侧重于政治和鼓动的宣传片,侧重于公共关系和事业推广的宣传片,侧重于品牌营销和产品广告的宣传片。政治宣传、公共宣传和商业宣传,三者常常交织。从电影、电视到移动视频,技术手段在迭代、艺术表达在创新,而宣传片的类型和功能至今沿用,一直在公共传播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宣传片”可以被看作是:传播者有意识地选取信息,以“解说词+视频创意画面”为基本样式,通过现代媒介技术集成多种艺术表达,对受众精神层面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的影(视)片类型。
在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侵蚀挤压之下,广电媒体的生存空间日渐逼仄,但是短视频时代政府部门主流意识形态旺盛的宣传需求,推动了宣传片产业进入黄金期。电视媒体的党媒、喉舌属性和特有的资源禀赋,使其成为政府部门政务类宣传视频承制方的首选,宣传片产业成为传统媒体化解发展危机、冲出重围的突破口。
继上世纪90年代纪录、纪实风取代解说式表达成为主流节目样式后,近年综述样式的政务类宣传片、专题片回归并走向复兴。综述是创作者针对某一专题选取一个阶段内,对大量原始素材中的数据、资料、事件和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提炼总结而成的专项文章。综述式宣传片可使受众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创作者对某一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及趋势分析和综合评价,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知。因而,这种类型的宣传片多用于大型会议和工作汇报场合,常出现在节日、重大纪念日期间的移动终端推送。
综述式宣传片的文稿撰写
“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大意是抒写思想情感,描绘事物形象,需在文字上用心琢磨,组织成辞句写在纸上;其之所以能光辉灿烂流传千古,是因为文采繁茂的缘故。《情采》是《文心雕龙》第三十一篇,主要论述文学艺术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刘勰提出:古代圣贤的著作之所以称做“文章”,正是由于它们“情中含采”,正确的文学创作道路是确立内容“造文施采”,使内容与形式密切配合,写成文质兼备的理想作品。
这部成书于一千五百多年前的理论著作,已然道出综述写作的精义。政务类综述式宣传片在文稿写作时要面对浩如烟海的总结报告、事迹材料、发言讲稿等公文式素材,这些资料大多行文生硬、读来拗口、听来平淡,缺乏吸睛的亮点,尤其难与视频画面相匹配。如何根据主题拎出主线、谋篇布局、把生涩的书面语转换成赏心悦目的解说词,是撰稿要打通的难关。
自2019年始,江西广播电视台(集团)电视新闻中心(新闻频道)连续多年为世界VR产业大会、世界赣商大会、江西文化强省大会、江西工业强省大会、鄱阳湖国际观鸟周等大型会议、会展活动制作主题宣传片。突出主题,用相对少的容量展示相对多的内容是会展方的核心诉求;而受众则需要在较短的传播时段内快速抓到关键信息,一窥全貌。综合两方需求,这类宣传片的文稿框架必须逻辑顺畅、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这个框架系统由片名、开篇语、分标题和若干个内容板块以及结束语组成。
江西文化强省大会是一年一度的全省文化工作总结、文化成果展陈的综合性会议,宣传片的主体内容是呈现江西的年度文化亮点,主旨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定文化自信。领会这一精神,查阅关键词,便很自然地找到“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句重要论述,稍加提炼,片名《文化的力量》已跃然纸上,朗朗上口,柔与刚的反差中兼具文艺气息和激荡人心的力度。全篇顺理成章围绕片名创意展开主体内容:“红色传承伟力引领”阐述红色基因的赓续弘扬,“根植传统守正创新”解读千年古韵的盛世新生,“文明多彩文艺繁荣”揭开大众文化的烟火升腾,“发展改革气势恢宏”推送文旅产业的蓬勃态势。四大板块接续展示江西文化发展的千帆竞渡,聚焦“文化熔铸在历史、实践和民族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精神力量”这一主题。
有了坚实的框架和扎实的内容打底,出色的文字功夫就应该登场了。怎样化解政务题材解说语言的“硬”?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将缺乏共情的平铺直叙转化为优美的文学表达,凸显传播的亲和力。把背景、成效、做法、数据这些重要信息化整为零,精细地洒落在字里行间,尤其是篇章与段落的转换处,它们会像调味剂一样改变全篇的格调和品质。
首先是要“精”。“精”是饱满情绪的凝练。比如“从石破天惊的胆气,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想;从筚路蓝缕的探索,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从坚贞不屈的信仰,到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情;近26万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慷慨赴义、埋骨青山,2900多处红色遗址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家园。”这个段落梳理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的斗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治国理政的预演,提到了方志敏精神、长征精神,回顾了江西对中国革命做出的奉献和牺牲,标明了江西深厚的红色遗存。声情并茂,充盈着前赴后继、慷慨悲歌的历史沧桑,信息如此丰富仅用112字。“精”是铿锵有力的节奏。如结尾处的“初心炽热,文艺灿烂,文明芬芳,产业蓬勃,彰显文化的力量。”寥寥数语提炼全篇四大章节,四字一组的短语排比,蓄力之后立刻点题,短长反差、轻重变化带来情绪的迸发。
其次是具象化、修辞化,使文字具有移动镜头般的行进感。比如“行走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一分东方戏圣的游园惊梦、浔阳古城的时光遗存。徜徉在文脉绵延的锦绣大地,5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万千风情美不胜收;343个中国传统村落,岁月丰富了诗意的想象。每一行诗,每一页纸,都写满了文化自信。”诗歌语言结合移步换景的写法,听见宛若看见,拓展出视听之外的想象空间,更为后期声画合一奠定基础。
最后,对于要呈现而又难以转化的硬核内容,比如论述的引用、数据的对比、概念化的关键词,解说应适当留空,利用更具视效的包装版和字幕设计配合音效动态推出。
综上,政务类综述式宣传片的解说词应该是“情”“文”“采”的交融,其思想纯正,含有精深的义理;其内容雅正,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其文采秀气,无论言辞繁简,皆可呈现独特的美学风貌。
综述式宣传片的声音建构
许多人对“解说+画面”样式的电视片有一种误解,即文稿为王,认为电视片就是给文稿贴上一层图片——看图说话、以图释文。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创作思维。作为视听艺术,宣传片播放的时间线是由声音决定的,完成文案仅仅意味着将文字转化为解说,声音元素成为宣传片诸多构件中的一种。诚然,文案是非常重要的结构性部件,但是在成为宣传片的筋骨之前,还要经过声音的搭建——把“文学本”变成“剪辑本”。这个步骤的核心工作是在剪辑软件的音轨上处理好解说和音乐音效的关系,让各种声音有机结合成新的声音体系。形象地说,就是以多种声音片段的混合重组,把原本线状、块状的信息和内容勾连起来,织成一个网状的声音编本。
1895年12月28日,电影先驱、法国人路易斯·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大门》在巴黎首映。由于技术原因,早期电影无声,但是一名钢琴师被特意安排在现场演奏配乐。在电影诞生伊始,开山祖师就意识到音乐与影像结合的无穷魅力。对于政务宣传片而言,音乐是必需品。作为一种抽象艺术,音乐既可以独当一面直击人心,也很适合与承担表意功能的人声匹配使用,其丰富的表现力和象征性足以在片中起到勾连段落、抒发情感、升华主旨的作用。宣传片配乐的选取和剪辑建立在对文稿内涵、画面意境的深层次理解之上。
配乐的选择有章可循。一、对音乐的文化背景和使用场景应有基本认知。音乐根植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会因出品年代、国家地域、乐器音色、作者个性的差异烙上鲜明的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许多旋律本身就是文化符号,已经绑定了特殊意义。配乐时可以利用这种指向性获得受众对某一场景的共鸣。比如解说“扩红”故事,配以《八月桂花遍地开》弦乐,能瞬间把受众拉回星火燎原的年代,但若把它匹配到当下参军入伍的场景则会因时代反差产生疏离感。配乐应遵循约定俗成的共同记忆,避免受众瞬间“跳戏”。
二、音乐风格足以影响片子基调,配乐时应将全片的整体性放在首位。比如《鹤舞鄱湖 牵手世界》宣传片以江西鄱阳湖的自然环境、动植物画面为主,全片选用了单一作者的自然类纪录片风格系列配乐,确保整体风格统一。同一主旋律数次出现,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主题,其变奏以不同配器、音色重现而不重复,又于整体中营造出局部变化。
三、纯音乐是不二之选。源于政务类宣传片内容的综合性,其配乐空间十分广阔——影视剧情片、纪录片配乐和经典歌曲的器乐版易于上手。介于电子音乐和古典音乐之间的新世纪音乐结合传统法则和现代气息,注重对“心灵”“精神”层面的领悟,常常推出十分优美的器乐演奏,也是很合适的选择。每一段落的配乐可以某一类乐器为主,慎用多声部多器乐协奏的交响段落,避免音乐密度过大喧宾夺主。
声音的剪辑有一些常用技巧。大的原则是开篇、各板块和结尾都要用相对完整的乐段去适配,以音乐的层次区别做出全片的篇章感。段落音乐可适当长于段落解说,根据旋律在合适的气口将解说剪断,使其贴合音乐的节奏,做成人声和器乐此起彼伏的交替推进感。常规做法是叙事时突出旋律,讲举措和成效时突出音色的变幻和节奏的起伏。
板块之间的声音衔接有两种方式:一、用重音效破音乐过渡,做出结束——重启的暂停感;二、如果两个板块之间有递进关系,可考虑将同一段音乐的叙述和高潮部分衔接,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迭起之势。无论是断还是接,一定要卡准节奏点符合旋律的走向,可利用乐式、结构做乐段和小节的删减、循环,做到自然不露痕迹。
如果片子听起来不够震撼,可能跟解说、音乐的比例有一定关系。宣传片的音乐音量可以适当高一些,但是全片从头“震撼”到尾并不会带来绝对的冲击力,而是强化值得强化的段落,这时配乐达到解说音量的约2/3也不突兀。如果一定要用上声乐作品,压低音量不是唯一选择,反客为主拿掉解说,把歌曲做成一小段现场往往能打破沉闷。采访同期声的录音质量不佳很可能会成为全片的声音短板,尤其要注意降噪处理和音质的提升。最后,无声也是一种表达,戛然而止的完全静场反而会让人为之一振。
借用广告语“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听觉是宣传片现场投放时传情造势的主角,是宣传片控场力的关键因素。合理巧妙地布局好声音系统,四两亦可拨千斤。
综述式宣传片的画面营造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宣传片的现状,用“浮光掠影”可能比较恰当。复杂高超的快节奏剪辑炫技削弱了主题和情感,千人一面没了个性,已经把受众刺激到见怪不怪、不以为然。政务类综述式宣传片的画面剪辑并不回避技巧,更强调合理运用。毕竟,影视技术如今已是满满的黑科技,手段不是困扰,困难是对画面的理解与选用,是如何用画面去承载解说词丰富的意味,是怎样用画面的意境去深化主题,激发受众的向往。
法国哲学家、剧作家马塞尔·马尔丹在其所著《电影语言》中提出:“构成影片的不是画面,而是画面的灵魂”。每个镜头既是“直观的表象”,又包含拍摄者的“思维认知”和观看者的“内涵延伸”。这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中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不谋而合。虚实相生,思而得之、品而得之。影视是画面的组合,“思”和“品”即是运用视觉思维重构文字意义,将单个画面连成紧密的立体结构,以新的编码方式封装情感和内涵。
在动手剪辑之前仔细揣摩文稿,写出一个解说与镜头关联的剪辑工作台本可使下一步工作受益良多。把每句话要用到的素材标注出来,以文稿自然段落为单位,预设镜头排列的逻辑关系构成场景,找出值得强化或者需要省略的部分,依据主线做出取舍。这样做,全片的画面走势和关键细节一目了然,剪辑操作有的放矢。
画面剪辑的基本诉求是流畅。比如这段解说:“每年秋去冬来,鄱阳湖蓼子花开、水落滩出,占全球种群总数98%以上的白鹤、95%以上的东方白鹳、70%以上的白枕鹤以及小天鹅、白琵鹭、鸿雁等多种珍稀候鸟如期而至,60多万羽候鸟在这里悠然栖息,翩然起舞,惊艳世界,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珍禽王国。”开场用芦花飘逸(中景),接大面积蓼子花开(远景航拍)交代环境引导情绪缓入,然后是一组8个镜头的珍稀鸟类动作状态快接(特写、中景、近景)并列式剪辑积累情绪,之后放一个大群飞鸟在湿地翱翔游弋的航拍长镜头(整段的视觉重心)燃烧情绪,接着用了两个白鹤滑降嬉戏的升格画面(满景)延展情绪,最后以一个宫格式的包装版式集纳鸟类摄影作品再拉开、定格,完成情绪闭合。整个段落悉心把握节奏剪辑点和情绪剪辑点,用规范的镜头语法引导受众进入灵动、和谐的观赏情境,传递大自然值得被珍视的理念。
画面剪辑的更高追求是象征性。比如解说词《初心炽热》,选用了一幅仰拍红军战士昂首吹号的近景画面,前景是红色飘带,背景有硝烟弥漫。带有雕塑造型感的画面诠释出红色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同时配以嘹亮悠远的军号声指代红色精神跨越时空,双重的象征性让观者产生浩气长存之感。解说词“天苍苍,野茫茫,所谓候鸟,在水一方。”是宣传片《鹤舞鄱湖牵手世界》的结尾,此时的场景是夕阳下一只身形美丽的鸟立于水中央,背后远处是一大片水鸟惬意驻留,可谓一幅画就是一首诗。这幅简约、恬淡、安静的“小品画”,像一枚精致的印章给全片收了尾,落了款。
结束语
术可载道。政务类综述式宣传片的创作,也许没有商业片复杂的技术堆叠,没有文艺片极致的个性追求,但其文稿理应精微博大,其镜头走势必须符合心理变化,其剪断和勾连必定忠实于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需要创作者殚精竭虑,在文稿写作和声画时空的搭建上反复用心结构、精心挑选、耐心调整,打通文字与视听系统的双向转换,合而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