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特征表现与提升路径
2022-03-05公丕明
[摘要]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销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通过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方法,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全面梳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足,为提高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找准着力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份额、产业链完整性、自主品牌车企数量等方面竞争优势明显,但在国际市场拓展、部分关键技术、产业服务配套、高端品牌认知等领域存在不足。要在竞争日趋激烈、同质化的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更多市场份额,需要从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关键技术国产替代、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完善产业服务配套体系、塑造国际知名品牌等方面发力,实现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国际竞争力;自主品牌;新赛道
当前,在全球碳减排形势下,许多国家引导和推动车企发展新能源汽车,国际竞争愈加激烈。为避免重蹈传统燃油车覆辙,实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新赛道上领跑世界、摆脱石油能源对中国的战略约束、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新贡献,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更显紧迫。
一、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在全球碳减排、技术变革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市场渗透率加速提升[1],呈现出多极竞争格局。2021年,中国、欧洲、美国市场份额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比重达到94%1,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国家地区。
1. 欧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欧美车企纷纷转型发展新能源汽车,基于传统燃油车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加之政策加持,欧美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
(1)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目前,碳减排目标倒逼欧洲各国加快发展和推广新能源汽车,欧洲大部分国家已经设定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浪潮。2021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达226.3万辆,同比增长65.7%,市场渗透率达到19.2%。德国、英国、法国等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较大,2021年分别达到68.2万辆、30.5万辆、30.3万辆,领衔欧洲新能源车市场2。从保有量来看,欧洲各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幅加大,如2020年德国增长了50%多,占全球份额也有所提升(表1)。
第二,政策推动作用不可或缺。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之所以迅猛发展,政策推动作用不可或缺。欧洲许多国家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如挪威计划2025年达到100%,法国2040年达到100%,英国2040年达到100%,欧盟的目标为2030年达到35%。2020年1月1日,欧盟正式实施史上最严苛碳排放政策1,倒逼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欧洲许多国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创新、生产销售、推广应用等领域陆续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如德国、法国等国家通过延长或提高新能源车补贴额度,扩大补贴范围政策,激发终端用户需求,规划建设更大规模的充电桩配套设施。
(2)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市场规模潜力较大。美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的主要市场之一,2018年销量增速迅猛,2019年销量有所降低,2020年销量达到29.63万辆,占全球份额9.9%,呈现下降态势(表2)。但是2021年销量增速迅猛,达到67.0万辆,同比增长101.3%,市场渗透率达到4.3%2,仍远低于欧洲和中国。总体来看,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较大。
第二,出台多项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美国联邦和州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如联邦政府制定《能源独立与安全法》,实行阶梯个税抵免,加州、马萨诸塞州等多个州实施《零排放车辆法案》,推动企业生产清洁能源汽车。拜登上任美国总统以来,陆续出台一系列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加大。如2021年3月31日,拜登政府发布《基础设施计划》,提出要对电动汽车行业投资1740亿美元,具体措施包括对电动汽车购车人返款和税收激励,以鼓励美国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同时支持美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5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3。2021年11月19日,拜登的1.75萬亿美元新能源刺激法案通过,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税收抵免额度,即由7500美元提升至最高1.25万美元4。
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各类新能源汽车企业及产品逐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自主品牌持续增多,对外贸易状况逐渐趋好,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第一,单一市场规模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销量和保有量位居世界前列。基于国家前瞻性政策的培育扶持和巨大潜在市场规模的刺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由成长期进入调整期,供需持续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从产量来看,2021年达到354.5万辆,增速迅猛。从销量看,2018—2021年连续四年销量突破100万辆,2021年达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表3),市场渗透率达到13.4%,单一市场规模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1。
第二,国内市场自主品牌占比较高。经过近些年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取得了长足发展,市场认可程度大幅提升,能够与国外品牌分庭抗礼,甚至部分品牌占据较大优势。从2021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排名看,比亚迪等传统自主品牌销量排名靠前,主要原因在于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许多关键技术,形成了成熟的上下游供应链体系(图1)。
第三,对外贸易状况逐渐趋好。从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出口地区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对外贸易状况呈现较好发展态势。从出口规模看,基本保持较高增速,2021年出口数量达到29.6万辆,高于历年出口总量(图2)。从出口地区看, 2021年,新能源车出口增量主要在欧洲市场和南亚市场2。从需求端看,由于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着力推行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政策,需求量较大;从供给端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质量和品牌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一定品牌效应。
二、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借鉴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方法,全面梳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提高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找准着力点。
1.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稀土等原材料资源相对富裕,但锂钴镍等矿产资源较为缺乏[2]。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设置创新链,部署重点研究任务,集合高校院所、研究机构、重点企业,共同联合研发攻关核心技术,技术研发能力持续提升。中国非技术工人等劳动力相对富裕,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较为丰富,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人才供给充足,工程师队伍强大,但是核心技术人才还比较欠缺。在资金投入方面,全国各地对投资新能源汽车项目极具热情,资金较为丰裕,但存在较大的过剩风险。总体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既有劳动力、资金充裕和技术积累等有利条件,也存在部分原材料资源和核心技术人才短缺等不利条件。劳动力、资金充裕以及技术积累等优势较好支撑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但是部分原材料资源短缺,依赖进口,导致整车生产制造成本的稳定性受到影响;核心技术人才短缺影响“卡脖子”技术的研发突破,这些都不利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2.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条件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汽车总量的2.6%1,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空间巨大。近几年,在政府各项优惠政策刺激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呈现出稳步上升态势,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不断优化。随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接受程度的提高,新能源汽车主销区域由限购省市进一步向非限购地区下沉,二三线城市和非限购城市的消费潜力逐渐显露出来;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下乡等系列活动的开展,农村乡镇市场的需求进一步被激活。但新能源客车市场受市场需求单一等多种因素影响,发展势头不容乐观。在新能源专用车市场方面,由于市场、政策等多重因素的诱导,纯电动卡车更换旧柴油卡车的需求将激增,未来市场发展将继续呈现多元增长态势[3]。此外,随着相关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传统燃油车替换成新能源汽车进程加速,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在需求规模巨大,这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改进产品提供内生动力,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
3. 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及支持产业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能力,能够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上下游产业,如三电系统与充电基础设施等已经发展较为成熟,产业核心配套能力较强。在动力电池方面,中国动力电池技术不断提升,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规模全球最大,主要动力电池代表企业有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在电机电控方面,中国有较多突破,国内品牌产品竞争力不断加强,电机、电控、减速器三合一产品竞争力较强,驱动电机自主配套比例达到95%以上。中国公共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迅速增长,截至2021年底,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达261.7万台,同比增加70.1%1。从地区分布上看,广东、上海、北京、天津等东部地区布局建设充电桩数量多,西部省份数量较少。总体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相关及支持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已经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整车生产能力,核心配套能力不断提升,但是产业链虽然完整却相对松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提升。
4. 新能源汽车企业战略与结构
国内新能源车企在发展之初多采取低成本的发展策略来开拓市场,但这一发展战略并不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不同类型新能源车企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传统车企致力于进一步拓展产品开发范围,造车新势力采取以高端产品开拓市场的发展战略,还有车企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通过细分市场开发来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如比亚迪开发的汉系列、蔚来开发的ES系列、上汽通用开发的五菱MINI等。由于新势力造车企业、合(外)资车企的入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生调整,竞争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呈现出传统自主品牌、本土造车新势力、外(合)资品牌百花齐放的竞争新格局。虽然不同车企实行差异化市场定位战略,但各品牌之间的竞争已经较为激烈,未来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低端市场比较活跃,而高端市场竞争力还不高,这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提升提出了新挑战。
5. 政府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作用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陆续出台了涵盖产业规划、财政补贴、税收政策、积分管理、充电基础设施等方面政策,政策的适用性和精准度不断提高,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期培育发挥了主要推动作用(表4)。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逐步由政策驱动阶段转为市场驱动阶段,2022年补贴政策退坡,消费者购买成本短期内有明显增加,将影响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扩大,但在“双碳”大环境下,总体政策导向还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未来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需要调整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继续发挥其驱动作用,但也应避免对政策过度依赖,因扭曲价格而造成市场资源错配风险。
6.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技术进步、政策环境优化、海外市场扩大等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一是与新能源汽車相关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促进汽车与能源、信息、交通等领域加速融合,智能网联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二是全方位支持政策的密集出台加快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步伐。在“双碳”和制造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政府职能部门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措施,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新能源汽车作为消费升级、消费新业态的代表,加之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将给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持续热度;三是海外市场拓展面临多重机遇。欧洲多国出台燃油车禁售令,欧洲将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增量市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实施带来了更大的海外市场,“一带一路”陆线的中亚和阿拉伯国家以及海线的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的新能源汽车需求不断扩大,这些都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与不足
随着汽车市场扩大开放、新能源汽车政策调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新的转折期,但在国际市场开拓、关键技术自主掌握、供应链体系韧性、产业服务体系配套、高端品牌认知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成为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关键问题。
1. 市场份额占比全球领先,但国际市场拓展能力不足
尽管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汽车总销量大幅下滑,但新能源汽车销量却逆势增长,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675万辆,同比增长108%,市场渗透率达到8.3%1,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21年,中国、欧洲、美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分别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量的50%、35%、8%,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销量比重远高于欧洲和美国(图3)。
与欧洲、美国等相比,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偏低。从市场布局来看,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90%以上的销量在国内市场(表3、图2),海外市场亟待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力亟待提升,否则,将贻误抢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时机。从生产布局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配套主要在国内,全球产业链布局能力偏弱,而欧洲、美国等国家地区车企除了整车生产在本地区或本国外,在全球其他地区也有布局。
2. 动力电池领域技术全球领先,但芯片等关键技术自主掌握不足
中国的动力电池材料、系统及工艺加快创新,动力电池单体技术、关键材料技术、制造技术、测试评价技术等方面正加速提升,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同时,动力电池新技术快速普及应用,如宁德时代无模组技术、比亚迪刀片电池等新技术已经开始应用[3]。欧洲、美国动力电池技术相对落后,其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主要采用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动力电池。
中国在车规级芯片、控制系统等领域技术短板仍较为突出。在汽车芯片领域,中国高端芯片设计水平还不高,晶圆体、芯片制造环节较为薄弱,光刻机技术水平差距大,汽车芯片生产线短缺严重,核心控制类芯片严重依赖进口;在智能决策和操作系统、环境感知系统等领域,国内企业大多尚处于研发和工程化阶段;在电控领域,商用车发动机电控系统及后处理系统、乘用车自动变速箱及高效混合动力变速器等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突破。技术研发的不深入、应用的不成熟以及一些关键技术及零件还需要进口,导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始终受到国外先进制造技术的制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给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带来较大挑战。
3. 产业链完整性全球领先,但零部件等供应链体系韧性不足
中国、欧洲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主要生产制造集中地。从原材料供应、三电系统到整车制造,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如在动力电池方面,2021年底,中国动力电池产能约占全球的70%。歐洲基于传统燃油车制造优势和技术优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配套相对完善,但在电池、原材料等领域较为薄弱。美国新能源汽车主要产业链配套在海外,本地配套能力较低。在整车制造方面,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生产能力,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54.5万辆1,远高于欧洲和美国。
欧美国家在发动机与控制系统、高端变速箱、电喷系统、芯片等领域优势明显,而中国部分关键核心技术还没有完全突破,在零部件、原材料等供应链仍存在薄弱环节和“卡脖子”问题,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存在短板、缺乏韧性。如电池、电机、电控的部分核心零部件过度依赖进口,汽车芯片进口率达到95%,锂钴镍等矿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在疫情影响和大国博弈背景下,不少整车厂面临“缺芯少屏少电池”困境,产业安全问题愈加凸显。
4. 公共充电桩存量全球领先,但产业服务体系配套不足
因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数量和分布会影响到充电的便利性,所以公共充电桩配套数量多少及分布情况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程度。从公共充电桩存量来看,2018—2020年中国、欧洲、美国公共充电桩数量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但中国公共充电桩数量绝对领先,2020年中国充电桩数量是欧洲的2.8倍,是美国的8.1倍。从占全球份额来看,2020年中国达到61.7%,而欧洲为21.9%,美国仅为7.6%(表5)。总体来看,中国公共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优势明显[4]。
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服务配套仍存在不足。充换电设施缺口仍然较大,目前,全国平均车桩比仅为3∶1,充电设施铺设的速度要低于新能源汽车增加的速度(表6);电价机制有待完善;按照充电接口新国标,车桩同步升级还需进一步明确;充电桩运营平台繁多且运营模式不成熟、跨运营商信息互联互通尚未实现;充换电基础设施大多仍不具备有序充电和车网融合(V2G)功能,无法适应智能有序充电需求。
5. 自主品牌车企数量全球领先,但高端品牌认知度和竞争力不足
从国内市场来看,与过去传统燃油车市场相比,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一改合(外)资车企主导市场的局面,自主品牌占比较高。随着合(外)资车企开始陆续推出新能源汽车产品,对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造成了较大挤压,2021年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从全球市场看,由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类型多、性价比高,自主品牌的产品实力不断提升,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2021年中国自主品牌在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20名品牌中占据8席,国内品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图4)。
但中国新能源汽车高端品牌认知度仍偏低,无法与欧美新能源汽车高端品牌相比,如特斯拉品牌认知度远高于比亚迪、北汽等。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除了自主车企在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不断推出新品牌外,外资和合资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也开始提速[5],各个品牌之间竞争愈加激烈,对于现阶段在新能源领域尚未形成高端品牌优势的自主车企来说,更应该意识到提高品牌认知度的紧迫性。
四、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为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需要在国际市场拓展、关键技术国产替代、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产业配套设施完善、国际品牌塑造等方面“下苦功夫”。
1. 积极实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战略,着力扩大开放合作
深入对接国际最新经贸规则,积极参与国际标准法规修订,推动中国特色和优势标准“走出去”,推动与重点出口市场实现汽车产品检测、认证结果互认[6]。鼓励优秀新能源汽车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开展具有战略性的海外并购,扩大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在全球布局研发和生产基地,强化与RCEP等成员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联系,提升从技术研发到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全产业链的国际竞争能力[7]。修订行业标准,适应新能源汽车铁路运输,降低對海运的依赖。支持专业机构搭建汽车出口及国际化服务平台,加强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整车企业“走出去”的服务与指导,推动建立国际贸易法律援助机制,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2. 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推动关键技术国产替代
围绕新能源汽车车规级芯片、燃料电池、控制系统等重点技术领域,支持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强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力度,鼓励将科技企业的研发优势、造车新势力的品牌优势和传统车企的基础先发优势有机结合,建立技术研发及检验机构和平台,推动多领域交叉融合,集中科研力量攻克关键技术。加大各类专项资金对关键技术攻关、关键零部件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吸引国际领先芯片制造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或工厂,将国内可控作为国产化的一部分,加速构建检测认证体系。围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方向,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顶层设计,推进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研发应用。
3.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全面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培育新能源汽车“链主”企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细分冠军,以点带面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式图谱”。完善产业链重点和薄弱环节支持政策,加大相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力度[8]。鼓励有基础的地区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或智慧园区,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引导企业进一步优化供应链布局,推进各地新能源汽车工厂供应商近地化建设,在工厂附近构建汽车供应链圈。充分发挥“协同作战”效应,通过“跨国协作”等方式,对海外供应风险形成动态管理。加强锂钴镍等紧缺资源勘探和技术研发,鼓励引导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开拓海外锂钴镍等矿产资源市场,逐步在境外建立稳定的锂钴镍等矿产资源供应渠道。
4.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服务配套体系
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合理规划充换电设施建设用地,推动社区、办公地点充电桩建设,消除私人充电桩建设障碍[9],提升城乡地区充换电保障能力。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支持政策,扩大充换电设施研发和建设的补贴范围,加大奖补力度。引导新建和改造智能充电桩,加快配电网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进充换电产品向标准化、定制化方向发展,支持运营商推进充电设备模块标准化,建设优化运维服务。建立新能源汽车充放电服务支持体系,打造智能充放电服务平台,加强对充放电运营平台的统一监管。完善新能源汽车充放电价格引导机制,引导个体车主用户有序充电。加快研发布局应用车网融合(V2G)、智能微电网及区域电能协调等能源互动技术。
5. 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塑造国际知名品牌
加强质量技术基础能力建设,开展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加大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广力度。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努力降低生产成本,着力扩大价格优势,给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高知名度和低价格的新能源汽车。围绕“制造+服务”,发挥工匠精神,把握主力消费人群的审美趋势,优化产品设计,塑造特色汽车文化,推动智能汽车整车感知、交互与决策应用等领域的软件变革,引导企业与互联网出行服务平台合作,提升新能源汽车网上服务、车载信息与智能交通、出行服务等领域便利度,塑造国际知名品牌。加大对自主品牌宣传,营造自主品牌汽车的良好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 IEA.Global EV Outlook 2021[EB/OL].(2021-04-31)[2022-03-01].https://www.iea.org/reports/global-ev-outlook-2021.
[2] 奚丹阳.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21:45-46.
[3]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2,147-150.
[4] 白玫.“十四五”时期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方向与路径[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2):18-24.
[5] 袁博.后补贴时代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0(3):58-64.
[6] 高运胜,金添阳.新形势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国际竞争力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21(4):65-76.
[7] Cosimo B,Victo S,Robert B, et al. Domestic Value Chains as Stepping Stones to Global Value Chain Integration[J].The World Economy,2019,42(5):1467-1494.
[8] Sierzchula W, Bakker S, Maat K B. The Influence of Financial Incentives and Other Socio-economic Factors on Electric Vehicle Adoption[J].Energy Policy,2014(68):183-194.
[9] 唐葆君,王翔宇,王彬,等.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水平分析及展望[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6-11.
基金项目:该文系2021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青年人才项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04)。
作者信息:公丕明(1987-),男,经济学博士,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体制改革。
(收稿日期:2022-03-07 责任编辑:高 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