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煜词中“帘”意象分析

2022-03-05张德玉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6期
关键词:含蓄李煜意蕴

张德玉

一、李煜其人及词

“帘”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意象,特别在唐宋时期出现频率很高。据中华书局《南唐二主词校订》统计,在李煜现存的三十余首词中,帘意象出现了七次。因此,李煜词中的“帘”意象算是中国古代意象建筑群中亮丽的一道风景线。面对这一情况,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李煜的词会出现这么多“帘”的意象?他为什么钟情“帘”这个意象?要解答这些疑问,就不得不了解他的生平和身世。

李煜原名李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今江苏徐州人,生于937年。大家对李煜的熟悉,多来自于他那首绝唱《虞美人》,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知让多少诗词爱好者为之倾倒。李煜的词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他作为一个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皇帝,生活十分舒适安逸,因此这一时期的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风格缠绵绮丽、温软香艳,也为后主积累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以亡国降宋为界,他开始了作为阶下囚徒的屈辱生活。李煜后期的词多反映痛苦的内心写照和对故国的怀念追思,题材较之前扩大许多,风格变为哀婉深沉,意境悠远,极富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是字字血、声声泪。他流传下来的词有三十余首,数量虽少却对后世影响深远,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沈雄《古今词话》)。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遗山诗》),亡国使李煜变成李后主,三年被俘生活是他内心一个永远抹不去的伤痕,然而他对词的发展历史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犹如明珠拂尘那般闪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可以说,李煜上承晚唐,下启两宋,对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和开疆拓土之功。在李煜身上有两个标签—词人和皇帝,在经历了国破家亡这个悲惨遭遇后,他把大量的心思投入诗词创作,来抒发内心的痛苦悲愤和故国怀思。之前的人大多从李煜的身世、生平变故、修辞手法、意象组合的特点等方面来研究他的艺术成就和特色。李煜在作词时,对意象的选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他存世的所有作品中,楼、梦、春等意象是最常见的,他把这些意象研究得很透彻。帘意象也多次出现,但研究的人数不多,本文就从“帘”这个意象着手,探讨帘的意象根源和魅力,更深层次、全方位把握李煜诗词的情感与意蕴。

二、帘意象的初始意义

“意象”一词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认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界的具体的物象;意是从内心的思想情感出发并借助于外界的象表达出来。诗人因为某件事对外界的事物有所触动,将其寄托给一个具体的物象,让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融入这个具体的物象中,便能够营造出一个独特的艺术天地。后人在阅读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能感受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增添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由于受建筑风格及文化环境的影响,帘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古代的诗词创作者为帘赋予了独特且丰富的审美意蕴和情感。据考证,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帘,最初是用来遮挡门窗的生活用品。李登着的《声类》曰:“帘,户蔽也。”许慎的《说文解字》载:“帘,堂帘也。”从这些著作中我们能够看出,帘具有阻挡和遮蔽的意思,常用来给人们遮风挡雨。

艺术源于生活。帘在古代随处可见,那时的文人墨客在挥毫泼墨时,常将“帘”这一意象写进自己的作品中。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帘”被赋予了深厚的意蕴。傅道彬先生在《晚唐钟声》中写道:“中国文学的艺术特征是以意象表现为基础的,而古典意象常常具有原型意义,最艺术的也是最传统的,一个艺术符号,往往牵系着一个民族丰富的历史经历和心灵世界。”这表明,一种意象的多次反复应用,既寄托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心理,也象征了该民族的文化心理。

三、李煜词中帘意象的审美意蕴和情感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一贯追求含蓄美,讲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画外之美,这既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诗学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司马光谓:“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迁叟诗话》)这告诉我们,无论是读诗还是创作都要多留空白,让读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从而收获满满,取得精神上的愉悦。正如《道德经》中记载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這种带有想象空间的美感,可以营造出绰约朦胧的意境,显示出帘意象独特的审美意蕴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使人更容易沉浸于这种“韵外之致”的词境之中。

(一)李煜词中帘意象的审美意蕴

1.含蓄朦胧之美

王国维的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很好地体现了含蓄朦胧之美。“中华民族向来以含蓄为美,帘作为遮挡之物,将所处空间与外界隔绝起来,给人一种似隔非隔,若隐若现的感觉,为读者营造出别具一格的审美空间,这正与中国文人追求含蓄朦胧之美的审美理想相契合。”(四平《李煜词中帘意象解读》)。李煜的词逐渐摆脱了花间词的绮丽柔靡,语言轻快,感情真挚,特色鲜明,既继承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人的风格,又受到李璟、冯延巳等人的影响,集他人之大成,将词的题材扩大,把伶人之词变为了士大夫之词,词风越来越高雅,呈现典雅绰约的艺术风格,为宋朝初期的婉约派埋下了伏笔。明代谢榛认为“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四溟诗话》),道出了其中深意。诗词中增添帘的意象,形象地阐释了这种模糊朦胧之美;再加上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李煜的词不可避免地带有一种朦胧含蓄之美。请看下面的一首词: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捣练子令·深院静》

这首小词不同于李后主以往的直抒胸臆,而是一首优美的朦胧词。清代的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发现了他的这种含蓄柔美的风格,曾在《绿水亭杂识》中谓李煜“兼饶烟水迷离之致”。李煜在这首仅有二十七个字的小令中,主要描写在秋天的夜晚捣练声给一个夜不能寐的主人公带来孤独苦闷的内心感受,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仅“深”“静”“空”三个字就给人营造了鲜明如画的境界,主人公由于帘栊的遮挡,看不清楚外面的景色,使得朦胧含蓄的意象更加深入人心,是这首词在意境创造上的主要特点。境界纯净明了,意象却迷离恍惚,含蓄朦胧。唐代诗人李商隐那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完美地诠释了这些。有些作品,越是意象朦胧,越可以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创造能力,其蕴含的审美价值也就越高。

2.柔婉幽深之美

在我国封建男权时代,男子主外,女子主内,阁楼上、闺房内是古代那些美丽娴静的女性唯一的活动空间,一张帘幕隔断了她们与外界的联系。帘内的人满怀期望等待未来的那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带着些许相思和哀怨。帘内的主人公一般是女性,她们有着共同的情感审美特征:柔婉幽深,因此将帘看作她们柔美的化身,也赋予了帘柔婉幽深的审美特征。这些帘内女性形象不仅仅代表着自己,也在一定意义上隐含男性心灵的寄托。李煜被俘后,面对国破家亡的局面、万人的指责、落魄的境况,内心十分煎熬,充满无限的哀痛。他看不见前路,于是将目光转向帘内的世界,与帘内的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借帘的柔婉幽深来削弱内心的苦闷,如这首《谢新恩》:“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林风淅淅夜厌厌,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词中的每个景物和场景都表现了一种无法言表的寂寞,尤其“厌厌”和“纤纤”这两个词,更加烘托出李煜无法宣泄的惆怅之情,营造出一种清冷空灵的气氛,格外使人感到落寞。然而,李煜并没有将这些落寞转化成哀怨,而是以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人去楼空、寂寞无聊的心情。“婉”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是:“婉,顺也。从女,宛声。”其主要的含义多表达婉转缠绵之情。所谓“婉约”,本来指言辞和顺婉转,后来形容一种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帘”最能体现这种柔婉幽深的美感。

(二)李煜词中帘意象的情感内涵

1.表达闺阁女子的相思离愁之情

帘有遮蔽、分隔的意义,因此具有分隔空间的作用,也加深了相思的愁苦之情。在我國古代神话中,这种写作手法就已经出现,如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虽然两人中间隔了一条银河,爱情却更加坚贞与浓烈。帘把世界分为两个,帘外一个,帘内一个。帘外之人不能进入帘内人的眼中,使帘内人在心底泛起一波涟漪,引起心灵的震动;帘内之人不能映入帘外之人的眼帘,帘外之人对帘内之人浮想联翩。正是由于这样,我们将帘赋予了闺妇闲思的哀愁这一象征意义,如《长相思·云一緺》:

云一緺,玉一梭。

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这首词应是李煜早期的作品。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李煜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作为这一时期的君主,生活在奢华的宫廷之中,如同温室里的花朵,几乎没有经历过生活艰苦的磨砺。由于他有时间去关注宫廷之中男女之间的情感,因此词中大多反映了宫廷歌舞宴乐的盛大和男女的相思离愁。作者不是单纯写风,也不是单纯写雨,而是写风雨交加。秋风阵阵,小雨淅沥,雨水拍打着芭蕉,帘外芭蕉似乎和上文梳妆打扮的那位女子一样,经历着相思之苦。与此同时,帘意象的运用更增添了女子秋夜愁思的凄苦和哀怨,不仅使得秋天的意味更加浓厚,还表明了思念的酸苦,烘托了孤零寂寞的环境氛围。

2.表露对故国的哀痛与思念之情

时光无声无息,岁月在历史的时空里变幻莫测,世间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将被历史的年轮一一碾过,终成为风中飘零的一抹流沙,最后消失在岁月的河流中。南唐,那个曾经屹立在众多国度而不倒、辉煌而富饶的国家,面对宋太祖的铁骑却如此不堪一击。对于南唐的平民百姓而言,只是朝代的更替,谁做皇帝也不会使他们的生活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作为南唐的第一人李煜而言,那是一个日暮途穷的境地。至此,国破家亡,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以后只能苟延残喘地活下去,再也不复从前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锦衣玉食的日子。一路上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人生,内心有太多的悲愤与感慨,于是李煜用诗词来宣泄心中的悲痛,创作时用帘这一意象来表现对国破家亡的哀痛与思念。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岁月的洪流,卷走了词人的青春和年华,剩下的只是一个被岁月刻下深深烙印的伤痕累累的躯体和一颗满目疮痍的心灵。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曾在《荆潭唱和诗序》中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这句话可以说是一针见血。我们细想来那些流传千年的脍炙人口的文章,确实大多数是写一些伤心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国破家亡、郁郁不得志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往往会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那些幸福洋溢的文章,很容易让人们淡忘。时间飞逝,如白驹过隙,人生如梦,在梦醒的时候才发现曾经所有的悲欢离合都不复存在,人的一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匆匆走过。王国维将诗人分为“客观之诗人”与“主观之诗人”,“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在王国维看来,李煜显然属于“主观的诗人”。

综上所述,作为皇帝和词人,李煜有着特殊的人生经历。他在词作中将帘意象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表现了“帘”意象独有的审美意蕴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帘”字在营造词境上不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给人带来含蓄朦胧、柔婉幽深的不可言说的美感,还抒发了他对故国的哀痛与思念、囚禁生涯的痛闷与煎熬之情,以及人生命运的无限感慨。帘意象在李煜词中表现出的多种内涵,也影响了后世词人的创作。单从帘意象来说,李煜词中的帘意象给了柳永和李清照较大的影响。柳永通过帘意象来营造氛围,描写美丽娴静的闺阁女子的爱情悲欢、喜怒哀乐和相思离愁;李清照也由于经历过国破家亡,在词中多借帘意象表达一种悲痛与怀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猜你喜欢

含蓄李煜意蕴
含蓄和夸张、“隐秀”和“夸饰”
李煜
李煜作品
我们家的小“坑货”
含蓄三义
王士禛 汉诗에 나타난'含蓄'의 미학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
憧憬含蓄是一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