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心鲁公 熔铸篆隶
——何绍基《黄庭坚〈题伯时画揩痒虎〉》赏析

2022-03-05潘国涛

老年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字法何绍基篆隶

□潘国涛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一作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通经史和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其书法学颜真卿,又融合秦汉篆隶、魏碑而自成一家,五体皆能,著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东洲草堂金石跋》《说文段注驳正》等。

碑学的发展是清代书法史上的重要事件,何绍基生逢其时,以一生的书法实践实现了书法的“碑帖融合”,卓然成为一代大家。从现存于世的何绍基书作来看,他的书法学习涵盖了篆、隶、楷、行、草五体,其所学书法资料的宽泛性及所留下的临古作品数量在历代书家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考察何绍基的书作,我们发现以作品的丰富性、精彩程度而论,行书可以作为其书法的代表。在行书风格的形成过程中,颜真卿、秦汉篆隶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清史稿》记载其书法:“初学颜真卿,遍临汉、魏各碑至百十通,运肘敛指,心摹手追,遂自成一家,世皆重之。”在《跋重刻李北海书法华寺碑》中,何绍基自述道:“平生于颜书手钩《忠义堂》全部,又收藏宋本《祭伯文》《祭侄文》《大字麻姑仙坛记》《李玄靖碑》。”现存于世的何绍基《临〈争座位帖〉》等书作,也是其深入学颜的明证。而何绍基行书古拙、方整、绵厚的气质,得益于他长期对秦汉篆隶书的学习,并滋养、涵化了他的书法。

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的《黄庭坚〈题伯时画揩痒虎〉》是何绍基的行书代表作之一,共37字。文曰:“猛虎肉醉初醒时,揩摩苛蛘风助威。枯楠未觉草先低,木末应有行人知。臣姻世兄属,何绍基。”每观此作,不禁佩服其对书法的多方经营,具体分析有如下特点。

一、整体观感方面。颜字赋形,篆隶炼质。此作的字形来源于颜字较多,但书写自然。从作品可以看出何绍基没有因为要塑造某种字形而有违自然书写的要求,字形在书写过程中随笔势的流走而生成。此作笔画所体现出的凝练、古质、朴厚、沉着的气质主要来源于何绍基长期的篆隶学习、修炼所得来的手上功夫,线条质感在其书法创作中不期然地奔赴腕下。

二、字法方面。行草为体,篆隶为用。对《说文解字》的深入研究和对篆隶书的系统临习使何绍基在创作中对字法的运用得心应手,也使其书作中充盈着一种古质的味道。如此作中“醉”字的“酉”部、“助”字的结构处理、“草”字的字法、“有”字的左上部,均来源于篆隶传统,何绍基在创作时运用行草书的笔画、笔意书写了篆隶的字法、字形。

三、笔画粗细变化方面。轻重结合,节奏明确。审视此作,画面中的轻重、浓淡、块面明确,强烈的节奏感流溢于整幅作品之中。节奏感的形成离不开笔画的粗细变化。此作中的“猛”“醉”“时”“低”“应”“臣”“属”等字笔墨较重,“肉”“威”“未”“觉”“行”“姻”等字提笔的程度较强、笔画线条较细。笔画的轻重、提按相互交织,就像音乐中变化统一的轻重音符,形成一段节奏明确、变化丰富的乐章。宗白华先生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中论及书法有音乐的美感,在此作中可见一斑。

四、章法排布方面。牵丝较少,单字完整。较之明清时期的王铎、傅山等行草书家,何绍基行书字与字之间的牵丝、连带相对较少,单字的表现力、完成度较强。上下字之间体现出一种笔意、势态上的连贯和呼应。此作主要依靠字势、体态的承接,生发实现了各行上下字之间的呼应协调。与此同时,配合“风助威”“枯楠”“有行”“属何绍基”等字组、“醉”“初”“摩”“楠”“行”等字的长笔画,结合落款与正文字的大小变化、印章的位置经营,共同营造了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

《黄庭坚〈题伯时画揩痒虎〉》是何绍基众多精彩书作中的一件,仅用37字便通过笔画、线条、字形、篇章营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书法世界。不得不说,此作中书法元素的整合、运用来源于何绍基深厚的学养、功力。苏轼论书时曾有“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的论断。苏轼、何绍基等杰出书家留下的精彩书论和书作,是极其宝贵的学习资源,都启示我们作为学书者所应具备的基础素质及成长之路。

《黄庭坚〈题伯时画揩痒虎〉》清·何绍基 湖南省博物馆藏

猜你喜欢

字法何绍基篆隶
涵抱万有
——何绍基特展
图说书法(187)
「寿苏」与「访苏」 何绍基对苏轼影响的接受与容纳
从黄庭坚书法看宋代篆隶地位之转变
傅山《杂记》
“无法之法”
唐代书法家学的传习内容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时代·新风采上海市第七届篆隶书法展”举行
清·傅山论书句
“三字法”求解初中物理电学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