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见式行动视角下公共应急治理机制的重构

2022-03-05冯晓平

关键词:应急危机主体

冯晓平,李 莉

武汉科技大学 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省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心,武汉 430075

公共应急治理历来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国家的社会治理能力的高低以及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程度。目前已经形成的一个共识是:公共应急治理,应以预防为主。因为从理论上说,在公共应急治理中,投资预防、减缓、准备的受益要高于投资响应和恢复(1)张海波、童星:《中国应急管理结构变化及其理论概化》,《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第58—84页。,而从实践上看,预防为主也是避免事态骤然加剧后相关部门仓促应对与疲于应付状况,提升公共应急治理成效的根本举措。尤其是在当下,我国正处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如何更为有效地预防公共应急事件的发生,为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成功实现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对此,2020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还专门强调了治理公共应急事件应该以防为主的观点,明确提出了提高灾害防御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以及把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等纳入“十四五”规划中进行统筹考虑的重要意见(2)参见:《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 研究部署防汛救灾工作》,2020年7月17日,http://www.gov.cn/xinwen/2020-07/17/content_5527889.htm,2021年9月30日。,因此,构建一种面向未来可能爆发的公共应急事件,有效展开预防预控的治理机制,已成为当前公共应急治理研究的迫切需要。

一、问题的提出:公共应急治理的未来向诉求与现实向回应

当前,公共应急事件展现出的新特征对治理者提出了未来向治理的强烈诉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共应急事件衍生上的关联性和潜在性。不同于传统公共应急事件的单一衍生路径,伴随着现代人类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探索领域的不断深入,各种因素经由人类活动被深度地关联起来。特别是在当前,人、环境、技术、组织、文化、观念、国家制度等元素之间的关系深刻重组,并持续相互碰撞、冲突、粘合,形成了一个具有高度关联的公共应急事件衍生系统,其中,各种因素之间究竟如何相互作用、发生着怎样的化学反应,将呈现怎样的一种危机面貌,往往是以一种潜在的不明确的方式进行。正因为如此,公共应急事件往往是多重因素长期关联与潜在互动的结果,一旦爆发,其处置时间和空间上的紧迫性使得应对者难以在短时间内把握其生成机理和作用机制,常常应对无效,因此,必须以未来向的眼光,保持对各类因素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和潜在作用过程的关注,及时展开预研、预判,并提前介入,才有可能更为准确地认知和治理愈发复杂的公共应急事件。

二是现代公共应急事件后果上的扩散性和颠覆性。从现代公共应急事件波及的广度上来说,不同于传统公共应急事件对一时一地的影响,现代风险自身的“飞去来”效应叠加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互联,现代公共应急事件的影响幅度具有了极大的扩散性,一旦爆发,就会跨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领域,甚至稳固的社会阶层,迅速蔓延,冲击整个社会系统,引发系统性的连锁反应。从现代公共应急事件影响的强度上来看,不同于传统公共应急事件影响强度的有限性,现代公共应急事件常常表现出颠覆性的巨大破坏力。特别是当前基因、生物等新技术的冲动和集中运用极易放大技术本身所潜藏的风险性,一旦爆发,将对既有的世界格局、运行规则和社会框架产生极强的冲击,造成超出社会体系自适应能力的颠覆性后果。可见,现代公共应急事件在后果上所表现出的扩散性和颠覆性也对公共应急事件的治理提出了强烈的未来向治理诉求,因为,只有面向未来展开应急事件的预防预控,将其最大限度的消弭于危机爆发之前的潜在状态,方能避免无法控制的连锁反应以及不可承受的系统崩溃。

然而,既有的研究和实践却对公共应急治理的未来向诉求给予了现实向的回应。从研究的缘起来看,我国学者对应急治理的研究热情就是源于对本世纪初爆发的两大应急事件(911事件和SARS疫情)的回应。两大应急事件爆发后,国内学界从应急治理制度的完善、公共关系原则在化解应急事件中的应用、西方国家应急管理经验的借鉴以及多主体协作参与应急治理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形成了制度论(3)王乐夫、马骏、郭正林:《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体制:以非典型肺炎事件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第23-27页。、公共关系论(4)徐刚、黄训美:《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共关系问题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5期,第14-16页。、经验论(5)薛澜、朱琴:《危机管理的国际借鉴:以美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为例》,《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8期,第51-56页。、全面整合论(6)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机制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第6-11页。等观点。其中虽有涉及公共应急事件预防的讨论,但研究的重点仍集中于如何有效地展开应急事件爆发后的应对环节,具有明显的现实面向。伴随近十年来整体主义治理理念和协同观念的引入,国内对公共应急事件的研究也从单一管理走向多元治理,提出了协同治理(7)张立荣、冷向明:《协同治理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创新——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1-19页。、多元共治网络型治理(8)王宏伟:《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变革》,《行政论坛》,2018年第4期,第18-24页。等新观点,但回应的焦点仍然是应急治理中的反应结构单一以及多主体协同困境的问题,意在推动多主体协同参与突发事件的治理(9)唐亚林、王小芳:《网络化治理范式建构论纲》,《行政论坛》,2020年第3期,第121-128页。、改变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共治现实(10)唐亚林:《新中国70年:政府治理的突出成就与成功之道》,《开放时代》,2019年第5期,第34-52页。,因此,也是一种对原有应急治理研究的拓展。目光转移至当下,在全球公共应急事件再次凸显的社会背景下,公共应急治理研究中出现的高频突现词却呈现为“应急管理”、“网络舆情”与“大数据”(11)韩瑞波、王亚茹:《公共危机管理研究进展与疫情下的实践导向》,《学习论坛》,2020年第6期,第62-70页。,这显示出当前国内研究在进一步强化事后应急治理理念的同时,还出现了碎片化和技术化偏好,依然没有对公共应急治理的未来向诉求给予更积极的回应。受上述研究偏好以及传统应对应急事件模式的影响,我国当前的公共应急治理实践仍主要沿用了“事件冲击-国家回应”的机制(12)钟开斌:《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框架构建、演进历程与完善策略》,《改革》,2020年第6期,第4-18页。,即对既以出现的公共应急事件进行“救火式”(13)郎佩娟:《“救火式”治理困境:“救火式”治理特点及弊端》,《人民论坛》,2014年第2期,第6-10页。治理,在这种治理模式下,应急事件预防预控成为附属、甚至被忽略的部分,始终未能走到公共应急治理研究和实践的前台和核心。

其实,超越应急治理的应急特性之外,公共应急治理应更为关注公共应急事件的全过程,包含有预防、应对等环节为一体,在现代公共应急治理未来向诉求强烈的背景下,转换治理的现实面向,强化危机预防环节,并尝试将应对环节前移至危机爆发之前进行预控,无疑能够实现更优的治理效果。本研究将借用预见式行动理论所具有的新理念,回应公共应急治理的未来向诉求,构建未来面向的公共应急治理机制,以此推动我国应急治理向现代化方向演进。

二、从现实到未来:预见式行动视角下公共应急治理机制重构的可能

预见式行动的观念源于未来学和行动学的融合,一方面,面向未来的未来学研究缺乏足够的实践基础,其对未来的判断大多停留于猜测的基础上,缺乏科学和现实依据。另一方面,行动学多依据实证主义研究的理路,强调通过对已客观存在的现实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达到认识社会现实的目的,但由于缺失对未来问题的预见,在对策上常常表现出滞后性,可见,行动研究和未来研究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这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在本世纪初,伊纳亚图拉(S.Inayatullah)、史蒂文森(T.Stevenson)等学者对未来学和行动学进行了深度融合,共同开发并发展了预见式行动研究,提出了一种以质询未来为朝向、以循环行动为基础,旨在推动社会组织和结构变迁的方法(14)S.Inayatullash,“Anticipatory Action Learning:Theory and Practice”,Future,2006,38(6),pp.656-666.,这不但拓展了行动研究的未来视野,还赋予了未来预见以当下的实践基础,避免了未来预见落于空泛、非科学的境况,在国外,很快就被应用于政策制定、时弊改革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迄今为止,国内关于预见式行动的研究仍主要集中于来源、概念和理论的引介,尚没有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充分紧密的结合,特别是将其运用于社会治理上的深度讨论依然欠缺。笔者认为:预见式行动视角中所体现出的预见观、系统观以及均衡行动观等富有特色的理念能够较好地契合我国公共应急治理转向的需要,将这些理念融合进公共应急治理的研究中,将使一种面向未来的公共应急治理机制的构建成为可能。

(一)预见式行动视角的预见观赋予了公共应急治理以未来面向

预见式行动视角融合了未来学的预见观念,将其视野在时间轴线上进行了广阔的拉伸,在关注当下的同时始终面向未来,即一方面以面向未来的对话作为当下行动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以当前的实践行动改变未来,这就使其成为一种面向未来、改造未来的行动,表现出独特的预见观,这恰恰契合了当前公共应急治理转向预控预防的迫切需要。公共应急事件是社会风险的实践性结果(15)张海波:《风险社会与公共危机》,《江海学刊》,2006年第2期,第112-117页。,因此,能否对当下实践行动中潜藏的风险因子进行有效预见,就成为能否实现公共应急事件事前预防的关键。这一方面需要持续地关注未来,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见;另一方面也需要面向未来寻找当前实践中的风险因子,以期当前实践结果的改变以及未来潜在公共应急事件的消除。以预见式行动视角的预见观重构公共应急事件的治理机制,可使治理者始终保持对未来的高度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当下风险因子的预发觉、预分析和预行动,从而避免事后治理模式中的行动滞后性和危害扩散性,推动公共应急事件的治理朝向未来演进。

(二)预见式行动视角的系统观确保了公共应急事件未来向治理的科学性

预见式行动视角在应对问题的主体及分析问题的方法上均表现出鲜明的系统观。在应对问题的主体方面,受到行动研究民主化转向的影响,预见式行动视角也始终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预见、共同应对问题的观念。在分析问题的方法上,预见式行动视角不仅受未来学文化转向的影响,还吸收了“孔萨斯”概念中所主张的感知/意识分层观,即只要人们感知到的层级够多和够深,就越能够挖掘事件的本质、用于变革和改造未来事件的空间和能力也就越大,因此,预见式行动在分析问题的层次上主张不再局限于某一单一可见的层面,而是向更多可见层面以及纵深的不可见层面延伸,即突破既有的主体间隔阂与既有的因素分析定式,吸纳最为广泛的主体加入、考量最为多维的可能因素。因此,将预见式行动视角的系统观融入公共应急治理的研究中,不但可以拓展对公共应急事件的认知宽度和深度,还有助于吸纳尽可能多的主体共同治理公共应急事件,避免治理行动的单一性和盲目性,以更为多维、更加综合的视角认知未来和把握未来,这确保了预见式行动视角下展开公共应急事件未来向治理的科学性。

(三)预见式行动视角的均衡行动观保障了公共应急事件未来向治理的持续性

在强调预见观和系统观的基础上,预见式行动视角还主张治理行动的循环开展,所谓的循环行动,是一个重复展开预见、行动以及反思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预见式行动视角既保持了对未来的关注,同时又投身于现在,还与过去发生着冲突(16)蔡泽俊、左璜、黄甫全:《预见式行动研究:一种面向未来的行动研究新范式》,《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第26-30页。,可以说,借由循环行动,预见式行动视角下的预见和行动得以均衡地分布于时间轴线的所有节点上,从而能够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效地沟通起来,维持一个完整的时间统一体中行动的持续性,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均衡行动观。这种均衡行动观与公共应急治理的融合,将使公共应急事件的治理行动成为一种常态的行动流,表现为持续展开的动态过程,其中包含有公共应急事件认知、应对等多个环节的反复,且一次公共应急事件的应对完成并不是治理的终结,而是进一步反思和认知新应急事件的开始。可以说,预见式行动视角的均衡行动观将打破既有公共应急治理中存在的断裂性和一过性,突破时间和空间对认知和思考的限制,激发治理主体对潜在的未来应急事件做连续性思考,并保持持续性的治理行动。

三、面向未来的治理:预见式行动视角下公共应急事件的治理机制

(一)多主体在场及嵌合:预见式行动视角下公共应急治理机制的运作动力

预见式行动视角下的公共应急治理主张吸纳政府、公众、企业、社会组织等最大范围内的多种主体合作治理危机。其中政府作为社会资源的最大掌控者,在公共应急治理中负有输出国家顶层意志、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维持社会秩序等重要职责;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确保公共应急治理中的资源供给和公众的正常生活方面发挥着直接作用;社会组织包括城市社区自治组织、村庄自治组织、专业社会组织等多种形态,它们既是政府危机治理政策的基层落实者,也是治理行动的切实实践者,在公共应急治理的基层落实这一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公众则是遍布于社会各处的鲜活细胞,他们既是危机预见的“鹰眼”,也是公共应急治理行动的最终力量来源。

在预见式行动视角下,多主体合作展开的应急治理行动具有两个典型特征,一是全程在场,即公众、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多主体与国家之间的合作是贯穿于公共应急治理的全过程之中的,而不仅仅是在权威(如国家、专家)预判危机并加以定义之后做配合性的工作,也就是说,所有主体均具有跨越全程的参与权;二是主体间的平权,预见式行动视角自身的民主取向,使其在治理中要求各主体之间必须实现权利的平等,即各主体间只有职能区分,而无权利地位的差异,这体现为各主体可以联合识别和定义危机、共同创化应对策略并合力采取行动,各主体的意愿和权利均可以得到平等的呈现和表达,具有同等的话语权。全程参与权为多主体共同驱动公共应急治理行动提供了空间和可能,而同等话语权又为多主体在治理危机中的充分合作与深度嵌入提供了保障和支持,因此,预见式行动视角下驱动应急事件治理机制运行的真正力量来自于多主体的全程在场以及主体间深度嵌合所产生的强大合力。

(二)潜在的未来应急事件(因子):预见式行动视角下公共应急治理机制的运作朝向

公共应急治理机制运行的方向,是回答“治理谁”的问题。预见式行动视角的未来面向使其更为专注于对尚未发生的应急事件(因子)进行预发现和预治理,因此那些可能引发公共应急事件的潜在因素就是其关注和治理的最重要目标。之所以能够如此,与公共应急事件自身具有的属性紧密相关,公共应急事件结合了不确定性与合规律性、突发性与渐进累积性等相反相成的矛盾(17)孙晓晖、刘同舫:《多重矛盾下公共危机的治理潜能及其转化性开发》,《贵州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第10-16页。,这使得大部分的应急事件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有病源可循(18)金太军:《网络时代政府危机治理的特征分析》,《行政论坛》,2014年第5期,第42-47页。,预见式行动视角下的公共应急治理就是要把握公共应急事件不确定属性中的确定性部分、检视其突发性背后所隐藏的渐进累积性特征,从而将公共应急事件的治理起点和重点前移至危机发生之前,对潜在可能和显在存在的危机性因素进行预见、削减和控制,如对一项新技术运用中潜藏的风险因子提前进行纠正或排除,以避免技术性风险可能对社会系统的破坏。需要指出的是,在预见式行动视角下,公共应急治理朝向的未来因子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确定的,而是在其预应对过程中由多种治理主体逐步认定的,并依据应急性因素的变化情况及过程阶段的动态发展不断进行更新调整,如对某一自然因素可能引发流行病的关切,伴随预应对行动的进行,会逐步转入到对人类应对流行病的行动以及技术运用中潜在风险因子的考察,可以说,对应急事件(因子)认定和调整的过程就是危机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另外,预见式行动视角下的公共应急治理还要注意捕捉预认知和预行动本身所暗含的危机因子,这是因为灾难事件与心理、社会、制度和文化状态相互作用,会造成新的直接伤害和更重要的间接影响(19)〔英〕谢尔顿·克里姆斯基、多米尼克·戈尔丁:《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徐元玲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174页。,特别是对社会中浮现的冲动、易变、质疑、无理性、反科学以及浮躁的羊群效应等心理和行动状况进行适时约制,也是未来面向的公共应急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见式行动视角下的公共应急治理机制在朝向未来应急事件(因子)运行的过程中,还有其生命至上、民主以及变革等深层次的价值诉求。其中,生命至上诉求指的是公共应急治理应最大限度地消除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可能风险因素,保障人民生命的健康和安全;民主诉求强调的是公共应急事件的治理应坚持多主体的民主参与并在治理过程中不断推进民主程度的提高;变革诉求指的是公共应急治理应以当前和未来社会组织的变革为动力持续推动人类社会未来的优化。以上三种诉求在深层次的价值层面引导着预见式行动下公共应急治理机制的运行朝向,并确保其方向的正确性。

(三)轮状循环:预见式行动视角下公共应急治理机制的运作过程

未来向质询下的公共应急事件预判是机制运作的第一步,这一步意在定位未来可能的应急事件(因子)是什么。所谓的未来向质询,即通过持续地展开与未来的对话,定位和识别出可能引发未来公共应急事件的因子,借此反思当下的行为、重构当下的行动,预控未来可能的公共危机,重塑未来的愿景。未来向质询的对象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未来的官方设计蓝图、未来的制度和潜在的执行效果、未来的新技术运用、未来的自然环境演变、未来的人类及国际关系、未来的人类行动等方面,还包括人类质询未来这一行动本身,即人类当下的怀疑、思考、应对等可能带来的未来影响等等。质询的目的在于始终保持未来向的思考,提高对现实状况的敏感度,从当下的现实中检视出可能的危机因子。特别是在现代风险社会中,风险的衍生与控制越来越与人类的制度和行动密切相关,因此,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之前进行未来向的质询和预见、识别出政策执行中和执行后的可能风险就显得尤为必要。

第二步是对未来潜在的公共应急事件(因子)进行立体多维的预认知,即对第一步中定位出的应急事件(因子)的具体面貌进行描画。相对于平面单维的应急认知模式,预见式行动视角主张立体多维的认知方式,即不但在客观铺叙层对危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客观的认识、在社会原因层对应急事件的社会性成因(如政治、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还需要在纵向维度上深入到世界观和隐喻等不易达至的层面上,其中世界观层面注重分析人们对自然、社会群体、社会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对公共应急事件衍生的影响;而隐喻层主要通过发掘人类心理中的无意识部分对公共应急事件的影响,修正其中的不合理部分,以重建认知的方式重塑可能的公共应急事件。以上四个层面的认知并非单独进行,而是一条相互影响、逐层深入的螺旋式上升的逻辑理路,即从铺叙层逐步深入至隐喻层,再从隐喻层反观社会层和铺叙层,反思无意识心理影响公共应急事件衍生的内在过程。

第三步是多主体合作对公共应急事件的应对策略进行预创。预见式行动视角下的公共应急事件应对策略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由多主体持续合作、不断创新优化应急事件应对方式的动态过程。如前所述,预见式行动视角下的公共应急治理机制的驱动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公众、企业及社会组织等,这其中每类主体又包含有丰富的次级主体,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具有不同的身份和利益诉求,对社会问题具有不同的认知视角和主观考量,广泛的吸纳多主体合作就是要在差异化的主体间搭建一座灵活调用各方知识、推动不同知识深度互通融合的桥梁。借由此桥梁,公共应急事件应对策略的形成就成为一个多主体智慧相互碰撞、升华、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公共应急事件的应对策略始终保持了批判性和灵活性,这使其能够超越固有的权威方案、应时合时地创化出更富建设性的新策略。

对未来的公共应急事件(因子)进行预应对本身就是一个包含有持续内部循环的环节,即在反思过去和预见未来的基础上,实施行动、评估改进、再反思、再预见、再行动的一种双向可逆的过程(20)邓永超:《预见式行动视角下精准扶贫的机制优化》,《社会科学》,2019年第8期,第16-22页。。其中,反思和预见未来主要是对过去已经发生过的同类应急事件的表现及成因的再思考、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应急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影响因素的预分析;实施行动则是当前采取的危机防控措施,这既是前期反思所得到的经验,更是基于可预见的未来状况而进行的提前布局;评估改进是对当下危机防控措施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和改进,如对防控盲点进行补足、对不恰当的防控措施进行改进等;再反思则是依据评估的结果反思应对行动的缺陷,如对危机防控中出现的弱势群体利益受损、极端防控情况下个体理性的缺失等问题进行再思考;再预见则是对未来的重新判断,并在再行动中采取更为有效的治理,经由该环节内部的循环,对未来危机的预应对行动也将不断优化。

综上所述,预见式行动视角下的公共应急治理机制四个环节之间形成了一种持续循环、可进可退的轮状结构(见图1)。除了循环可逆性以外,该机制还表现出另外两方面的典型特征,一是未来面向性,都着力于应急事件爆发之前,意在防患于未然。二是自反性,对既有应急事件治理中的定位方法、认知模式、应对策略和行动方式进行反思和优化的过程。

图1 面向未来的治理:预见式行动视角下公共应急治理的机制

四、困境与应对

需要指出的是,预见式行动视角下的公共应急治理机制在现实的运行中也会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主体合作困境,即现有的社会主体间关系能否深入实现合作和互动的问题;二是组织困境,即现有的组织结构能否达到未来向治理机制对组织结构的新要求的问题;三是能力困境,即社会各主体是否具备展开未来预见的足够能力的问题;四是信息提取困境,即能否从立体多维的繁琐信息中提取公共危机准确信息的问题。笔者认为,要突破以上困境,需要从人类关系的重组、组织结构的再造、社会预见能力的培育、技术的赋能及审慎运用等方面入手,为面向未来的治理提供现实的推进路径。

(一)构建公共应急事件的治理共同体

构建公共应急事件的治理共同体是预见式行动视角下推进公共应急治理的内在要求,这是因为预见式行动视角下的公共应急治理本就是一个各方主体深度嵌入和持续互动的合作过程,其具体展开必然需要治理共同体的有效构建。对此,笔者认为:构筑公共应急事件的治理共同体,可以共同利益作为基础、以民主法律作为保障、以道德规范作为辅助,逐步实现。首先,共同利益是构建公共应急治理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所谓的共同利益既包括个体利益所得这种微观议题,也包括社会安全与稳定这种宏大关切,为此需要持续消除社会利益壁垒,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以此凝聚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其次,民主法律既是公共应急治理中各方展开合作的依据,也是治理共同体真正发挥作用的保障,为此,需明确各群体的权利和义务、畅通各群体参与合作的具体路径,同时对破坏共同体的行为(如失信、欺诈等)要作出明确的惩罚规定。最后,道德规范是构建治理共同体的重要辅助性力量,要注意挖掘传统道德规范中所蕴含的仁爱、互助以及大同思想,寻找其与治理共同体构建中求同存异、通力合作、休戚与共等观念的内在相通之处,激发传统思想助力治理共同体的构建。

(二)推动组织结构向预见性组织变革

推动组织结构向预见性组织方向变革是预见式行动视角下推动公共应急治理的必然要求。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预见式行动视角下的公共应急治理将其关注重点前提至危机发生之前,对潜在的危机因子的治理成为重中之重,这就对现有的回应式组织结构提出了变革要求。另一方面,预见式行动视角主张治理行动的循环改进和应对策略的持续优化,相应地,各类组织也需要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以预见式行动视角推进公共应急治理机制的演进,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承载着实现人类组织结构变革的时代使命的。如何推动社会组织结构的变革呢?以政府组织为例,一方面应促进政府由回应型政府向前瞻性政府转型(21)卢守权、刘晶晶:《整体性动态治理机制:内涵、方法与逻辑框架》,《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3期,第51-54页。,为此需加大预见性部门在政府结构中的比重和话语权,如强化科学研究、政策咨询和评估、社会调研等部门在政府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对这些部门的人员与资源的配置比例,并合理赋权。另一方面要促使政府组织结构向动态性和灵活性方向变迁,即根据外部环境动态调整政府组织内部的结构关系,特别是横向组织之间的协作关系,明确不同组织的权责,并注意消除现有政府组织自身存在的核心刚性和组织惰性。

(三)培育社会对公共应急事件的预见能力

预见式行动视角下的应急事件预见是基于多维信息的整合与多种主体的合作,在循环行动中反思当下,最终成功预见未来的科学过程,因此,公共应急事件的预见能力从其根本上来说是一系列能力的综合体现,具体包括整合信息的能力、开展合作的能力、循环反思的能力等三种。其中整合信息的能力是指收集、筛选各种信息,预判公共应急事件发生概率及发展趋势的能力;开展合作的能力是指在同行与非同行、专家与公众、决策者与非决策者之间开展实质性思想交换的能力;循环反思的能力则是在循环应对危机中反复审视、分析及调整的能力。以上三种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不但需要政府的积极投入,也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如在政府方面,需建构畅通多样的信息采集通道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多样信息、制定合作性的政策框架确保不同群体实质性合作的开展、加强政策反馈和评估以持续提升自身的反思能力等等。至于社会公众相关能力的培育,要注意融入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去,如在学校教育中,要注重涵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理性思维和质疑精神,同时培养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和整合社会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引导学生对人类行为的后果、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度思考。

(四)技术赋能及审慎运用

预见式行动视角下的公共应急治理主张多主体的深度合作、立体多层的原因分析,循环行动中的策略优化等具体做法,但由于多主体沟通合作具有天然的复杂性、多层次原因分析具有纵横两个维度延伸上的现实困难、循环行动中不可避免地遭遇多种不确定性等原因,其具体实践过程极可能面临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对此,一些新兴技术的运用可有效提升其实践效率,如利用网络云会议、微信群等在线交流工具为多群体的交流协作提供平台,降低多主体沟通的成本和复杂性;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构建公共应急事件的成因分析模型,降低多维立体分析中应急事件定位的难度;采用智能云模拟技术预演干预行动的效果,提升循环行动的效率等等。但需要指出的是,公共应急事件的生成与衍变有其复杂性和多变性,公共应急事件中的人这一要素更是独立的意识体,其主体性的发挥并不完全可估算,因此,技术的运用只能作为公共应急治理的辅助手段,要避免过于依赖新技术的运用而陷入去理性化、治理手段替代治理目标等技术治理的陷阱。况且,在现代风险社会中,技术运用本身也是社会风险的来源之一,是公共应急治理的考量对象,放弃人的治理,而陷入技术治理中无异于本末倒置。

猜你喜欢

应急危机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基于智慧高速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河北省冬季奧运会交通应急保障指挥系统
论碳审计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准备好应急包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应急预案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