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中针灸理论及其与经方结合运用探析

2022-03-05赵漪霖

医学前沿 2022年1期
关键词:张仲景经方伤寒论

摘要:《伤寒论》在中国几千年的医学历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医学经典,在书中不仅体现了中医学在防病治病方面的宝贵思想和中医辨证论治的医病思路以及众多经典名方,还对中医针灸技术的理念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一定的介绍。为了更好的理解蕴含在《伤寒论》中的有关于取穴和用药等思路,也是为了将《伤寒论》进行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更好的指导当下的中医临床实践,本文针对《伤寒论》中有关于有穴位的选取以及针法及灸法的治疗理论,探讨了其与《黄帝内经》理论的思想渊源,并广泛查阅了一系列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伤寒论》中的针灸理论与经典名方的结合使用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旨在为临床上把《伤寒论》的针灸理论与经方的结合使用提供思路。

关键词:《伤寒论;》张仲景;针灸理论;经方;结合运用;

引言:

“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医学经典名著,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经典的中医治病思路和深刻的中医思想,其灵活而又深刻的医学思想为后人在临床上进行辨证论治以及中药组方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在《伤寒论》这本著作中有关于针灸疗法和针灸理论的共62个条文并没有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事实上在《伤寒论》一书中有关于针灸疗法的理论思想与《黄帝内经》中的思想基础具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在《伤寒论》中有关于针灸疗法的理论也经常与经方结合使用,在临床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伤寒论》对《黄帝内经》的守正与创新

“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在《黄帝内经》中早就记载过有关于针灸理论与经典复方相结合治疗疾病的思想,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则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更好的总结与实践,系统的整理了不同的穴位与温病症状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并对针灸在使用过程中的禁忌进行了阐述,这些都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传承与补充。在《黄帝内经》中的五行理论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其中体现的中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张仲景先生在《伤寒论》的内容中对五行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运用,通过肝、心、脾、肺、肾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成功实现了对同一个穴位异病同治的运用。治未病的思想从古至今都是非常宝贵的防病治病理念,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伤寒论·》中记载: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太阳病如果七天不能自行痊愈的话,则需要在治疗当前疾病的基础上同时进行放病灶转移的手段从,即针刺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这些高深精妙的治疗手段都在张仲景先生所著的《伤寒论》中有所体现,值得后人深入的学习与探究。

二、针灸与经方合用在《伤寒论》中的具体表述

(一)针刺泻阳

针刺在针刺不同的穴位治疗不同的病症,发挥不同的效果。首先是解表祛邪,《伤寒论》记载: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 肺、肝皆属足太阳膀胱经,针刺既能解膀胱太阳之邪,对于太阳、少阳经均有治疗作用。还有一类疗效在于清血分热 《伤寒论》中曾经记载过,大概意思就是妇女患太阳中风后正好赶上例假期间,此时的针灸调理方式主要针对期门穴进行针刺治疗,能疏通局部气血,缓解胸胁下满的感觉。最后还有一类针灸疗法用于以针代泻,大意就是通过针灸刺激穴位来泻出以内的热症,该方法在如今的中医临床上也常有使用。

(二)灸焫补阴

灸法除了因为灸法自身温煦阳气、温通经脉的特点外,还由于操作简便、起效迅速,故被广泛使用。首先灸法具有温阳通脉的功效,《伤寒论》中记载: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有医家认为前可灸太溪穴,后可灸气海、关元等穴位。又如灸大椎、隔俞、气海等,与附子汤相搭配,温经散寒,补益阳气,可以相互提高治疗效果。其次灸法还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当药方难以快速救治且有效治疗时间很短的时候,可以用灸法急温之,回阳救逆,若能使手足温煦,说明阳气恢复,否则疾病将无法挽回。具体选穴可循厥阴经灸之,如太冲、行间、章门等,也可灸关元、气海、神阙等。最后灸法还具有升阳举陷的疗效, “少阴病,下利,脉微…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阳虚气陷,寒邪偏盛、频频下利。后代医者认为可以灸百会穴等,温阳消阴,升阳举陷,并配合汤药治疗。由此可以见得,经典的针灸理论与经方合用在治疗多种疾病上确实展示出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也有很多经典的合用方案一直流传至今,在临床上仍然发挥着很重要的治疗作用。

三、针灸理论与经方的经典结合

(一)先针 ( 灸) 后药,相互铺垫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此案例则表明仅仅服用桂枝汤以后,没有得到应出现的治疗效果,不仅没有出现发汗的情况,反而是心情烦躁,没有好转的表现,此时应该先针灸风池穴、风府穴,然后再配合着桂枝汤服用,则太阳病得到治愈,这是针灸理论与经方结合使用取得良好治疗的经典案例。

(二)针药异病同治,同病异治

在中医的辨证论治过程中,虽然有些患者表现出相同的病症,但是由于病机的不同,治疗的方式也大不相同。针灸的补泻之法要根据医生对病人病机的判断,药方的使用也是如此。例如“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可刺。”该案例表明虽病症相同,但针药疗愈之方却截然不同,并以此鉴别汤药的温补之法与针刺代表的泻法。

结语:

根据对张仲景先生所著的《伤寒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发现,《伤寒论》中有关于针灸理论结合经典名方治疗疾病的思想与《黄帝内经》一脉相传,并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进行了守正与创新,并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医学体系与独特规律,其对五行的阐述及使用、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深入理解及其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深深的影响着后世医者,值得后世深入学习。

参考文献

[1] 董敏伟. 《伤寒论》针灸疗法临床应用探讨[J]. 江苏中医, 2001, 22(12):1.

[2] 张爱民[1], 曹宁[1]. 淺论《伤寒论》之针灸应用特色[J]. 江西中医药, 2007, 38(5):3.

[3] 彭晓云, PENGXiao-yun. 《伤寒论》针灸治疗探析[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1, 25(6):32-33.

[4] 张紫妞, 司明威, 郑越文,等. 《伤寒论》中针灸理论及其与经方结合运用浅析[J]. 四川中医, 2020, 38(2):4.

作者简介:姓名:赵漪霖, 性别 :女,籍贯 :北京市,民族 :汉,出生年月 :2001.5.21,学历 :本科,研究方向 :中医临床,

1067501705316

猜你喜欢

张仲景经方伤寒论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伤寒论》实为115方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经方治疗急症3例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